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8日-星期五
【導讀】:價值原則總是滲透在價值規范中。所謂規范,其本意就是規則、標準或尺度,明確規定人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任何價值觀只有通過價值規范具體化為如何行動的規范,才能引導人們的活動。有什么樣的價值原則,就有什么樣的價值規范。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不斷地追求和創造價值,同時又不斷地認識和評價價值,并逐步形成了價值觀。不同的人、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當也必須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和核心利益,應當也必須是社會主義價值關系應然狀態的展示和期盼。
價值關系:人與物、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提出過一個著名的論斷:“對于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不是對象”。的確如此。音樂,對于有沒有音樂素養以及不同素養的人來說,領悟、詮釋和評價顯然是不一樣的。對于沒有音樂素養的人來說,音樂沒有意義;對于有音樂素養的人來說,有意義;對于職業音樂家和愛樂者來說,意義又不一樣。有沒有意義、有什么意義,屬于價值范疇。從哲學的視角看,價值就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意義關系。
在實踐活動和日常生活中,主體總是根據自己的需要掌握和占有客體,利用客體的屬性滿足自己的需要。因此,主體與客體之間存在著一種特定的關系,這就是,主體按照自己的需要對客體及其屬性進行選擇、利用和改造的關系,或者說,是客體屬性對主體需要滿足的關系。這種特定的關系就是價值關系,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意義關系。某事、某物能夠滿足主體的需要,就是有意義、有價值的;不能滿足主體的需要,就是沒有意義、沒有價值的。物及其屬性是價值關系形成的客體依據,人及其需要是價值關系形成的主體依據,只有人才是價值的創造者、實現者和享有者。物及其屬性有無價值、有什么價值,都是相對于人、相對于不同主體而言的。
人是在需要的推動下從事實踐活動,把身外的事物變成自己活動的對象,變成自己的價值客體的,價值關系就生成于人對自然的改造過程中。同時,人對自然的改造總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進行的,并受到社會關系的制約。這就是說,有了人、人的活動和社會關系,才產生了自然界原本不具有的價值現象,才形成了物與人之間的價值關系。事物能否成為價值客體,不僅依賴于事物自身的屬性,而且取決于人的認識水平、實踐性質和社會制度。
正如馬克思所說,“對象如何對他來說成為他的對象,這取決于對象的性質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本質力量的性質……因為我的對象只能是我的一種本質力量的確證”。同時,人的需要不是純粹的動物性的需要,而是“從社會生產和交換中產生的需要”,是在實踐活動中不斷被改造、不斷變化發展的需要。“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人以其需要的無限性和廣泛性區別于其他一切動物”。
單純的生理需要都是有限的,動物是這樣,人也是如此。中國有句古語,那就是,“日食三餐,夜眠八尺”,但實際上,人的需要是無限的。生產不僅滿足需要,而且生產需要;生產越發展,需要也就越豐富。更重要的是,人與人的需要也不是同一的。隨著社會關系的變化,人的需要本身也發生了異化,剝削者與被剝削者、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需要甚至迥然不同,人的需要又因此分化為正常需要與非正常需要,后者導致奢侈品、畸形消費。
這就是說,盡管人人都有需要,但并不是每個人的需要都能得到滿足。需要的內容及其滿足方式、滿足程度,取決于個人在社會關系中的地位。我們不能僅僅把價值理解為人與物的關系,不能把價值與使用價值混為一談。如果說使用價值只涉及人與物的自然屬性的關系,那么,價值不僅涉及人與物的自然屬性的關系,而且涉及人與物的社會屬性的關系;不僅體現著人與物的關系,而且體現著人與人的關系。在我看來,大氣污染實際上是以“天災”的形式而表現出來的“人禍”,生態危機實際上是人的危機,它不僅反映著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張”關系,而且體現著人與人之間的“緊張”關系。
這表明,人們需要的內容及其滿足,就是利益。因此,價值關系的核心就是利益,價值關系本質上是利益關系。作為利益的主體,可以是個體,可以是集體,也可以是社會。實際上,任何一個現實的個人必然同時具有這三層關系:既是個體,又屬于某個集體,同時還是社會的成員。因此,個人的利益是多層次的,既有個體利益,又有集體利益,還有社會利益,僅僅以個人利益作為價值評價的依據,顯然會失之片面。
所謂評價,就是主體在對客體認識的基礎上,把自身需要的內在尺度運用于客體,對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價值關系進行評判,其著眼點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效用關系。所以,價值評價必須考慮主體的需要和利益,必須把主體的需要和利益作為內在尺度運用于評價的客體。任何一個個體、群體的價值評價都受到他們的需要和利益的制約,都受到反映這種需要、利益的觀點和立場的制約。從來不存在一個脫離需要和利益、沒有觀點和立場的價值評價,價值評價總是依據評價者的需要和利益、觀點和立場的不同而不同,包括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及其意義的評價。
價值觀:價值關系應然狀態的展示和期盼
所謂價值觀,是指人們關于如何區分好與壞、善與惡的總體觀念,是關于應該做什么和不應該做什么的基本原則。價值觀屬于觀念形態,但它卻存在于、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有對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成果的評價;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中,有對社會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評價;在人與自我的關系中,有對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評價,如此等等。
各種價值評價都有自己特殊的標準和基本原則。就內容而言,價值觀的根本是價值原則。有什么樣的價值原則,就會有什么樣的價值規范和價值理想,價值原則規定了價值觀的性質。基督教的價值觀以上帝為價值原則,并將之作為衡量一切價值的標準。個人主義的價值觀以個人利益為價值原則,并將之作為評判其他一切價值的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以個人與社會的辯證統一為價值原則,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為最高價值。
價值原則總是滲透在價值規范中。所謂規范,其本意就是規則、標準或尺度,明確規定人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任何價值觀只有通過價值規范具體化為如何行動的規范,才能引導人們的活動。有什么樣的價值原則,就有什么樣的價值規范。確定的價值原則、價值規范必然導致確定的價值理想,價值理想是以對未來應然狀態的規定和把握為內容的。價值原則、價值規范、價值理想都屬于價值觀的內容。
價值觀與價值關系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價值關系是一種客觀的社會關系,是人與物、人與人之間的實際的利益關系。利與害、好與壞、得與失等等都不是單純的主體的自我感受,而是實際的利益關系。比如,一個奴隸可以滿足自己的奴隸地位,但并不能因此改變奴隸與奴隸主的價值關系,不能因此改變奴隸與奴隸制的價值關系。
價值觀則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和文化背景下,不同的人對價值關系的理解和把握。這就是說,價值關系不同于價值觀,價值關系是客觀的社會關系,價值觀則是人們對客觀的價值關系的觀念把握。人們正是基于意識到的需要對價值關系進行判斷、整合和反思及其升華,才形成了價值觀。一言以蔽之,價值觀即是對價值關系應然狀態的展示和期盼。
在社會生活中,價值觀構成了個人的心理定勢。因此,任何一個社會都要通過法律、輿論和教育,有目的、有計劃地把自己的核心價值觀灌輸給每個社會成員,促使他們形成共同的價值觀;都要通過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告訴人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從而為人們的社會活動、日常生活提供規則、標準和模式,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人們總是根據自己的實際生活體會這種核心價值觀,根據自己的人生體驗決定選擇還是不選擇這種核心價值觀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因此,我們應當根據自己的經濟基礎、政治制度、文化傳統和人們的實際利益建設核心價值觀,并通過多種渠道使社會成員能夠理解、認同、接受這種核心價值觀,并內化為社會成員的個人價值觀,從而形成社會的共同價值觀。否則,社會所提供的核心價值觀就只能成為人們的外在規范,而不能成為人們的內在意識。
不同人的價值觀主要決定于不同人的社會地位,反映了人們多樣的生存條件、活動方式和利益關系。但是,我們應當注意,社會地位相同,價值觀并不一定相同。同樣是處于被剝削地位的工人,有起來反抗雇傭勞動制度的工人,也有滿足自己雇傭勞動地位的工人。他們的社會地位相同,但價值觀念不一定相同。在階級社會中,被剝削者接受剝削階級的價值觀念的現象并不罕見。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價值觀與價值關系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價值觀是人們對事物進行價值判斷的尺度,屬于主觀的思想領域,價值關系則是人們之間實際的利益關系,屬于客觀的社會關系。人們的價值觀可能正確地反映了價值關系,也可能歪曲地反映了價值關系,二者并不是絕對一致的。
實際上,價值觀的形成是包括價值關系、經濟關系、傳統文化和社會教育積淀在內的復雜過程。任何社會都需要進行核心價值觀、主導價值觀和共同價值觀的建設。儒家價值觀之所以在中國封建社會中長期處于主導地位,成為社會的主導價值觀、共同價值觀,就與長期以來封建社會統治者的倡導,與整個封建社會的教育,尤其是與科舉制度和官吏任用的標準密不可分。
任何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反映的都是該社會的本質特征和核心利益。中國封建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就是儒家的忠孝仁愛禮義廉恥。資本主義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就是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以及以此為基礎的個人本位。維護資本主義私有制既是資本主義國家機器、資本主義法律體系的核心任務,也是資本主義價值觀的核心理念。
我們應當注意,社會形態的變化同時也就是社會核心價值、核心價值觀的變化。由資本主義轉變為社會主義是社會形態的根本變革,這一變革在價值觀上的標志。就是核心價值的變化。這就是說,社會主義社會的核心價值與以往社會的核心價值不存在全盤繼承的問題,因為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變革同時也是對資本主義以及封建主義核心價值的變革。
因此,在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我們既不能移用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核心價值觀,也不能挪用中國封建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因為它們都不能反映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語),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該也必須同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以及政治制度相適應,應該也必須反映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和核心利益,應該也必須體現社會主義社會的特定的精神氣質,應該也必須是社會主義社會價值關系應然狀態的展示和期盼。
任何社會大變動時期都會發生價值重估和價值觀重建的問題。西方的啟蒙運動,是對古希臘羅馬時期關于人的思想的一次重估,是被中世紀神學所壓抑的古代人文思想的一次重生。中國的“五四”運動,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重估,是科學和民主思想在中國的一次重生。當代中國正處在一個大變革時期,這一變革最突出特征和最重要意義就在于,它把現代化、市場化和社會主義改革這三重重大的社會變革濃縮在同一個時空中進行了,構成了一場前無古人、艱難復雜而又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遷,它必然引發價值重估和價值觀重建的問題,也必然為重建社會主義價值觀開辟廣闊的思維空間和社會空間。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