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7日,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在成立五周年之際,隆重舉辦了“數字金融創新與經濟發展新格局”系列研討會,中國金融學會會長、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發表演講,分享對數字金融前沿與核心問題的見解。12月2日北大官網報道,題目是:數字化時代貨幣與支付的演進原則。演講視頻也上傳到網上,見附件。
周小川首先介紹了我國支付體系發展簡史,然后說,“我們所想明確的一個概念,數字貨幣電子支付是一個雙層的研發與試點項目計劃,并不是一個支付產品”。所謂支付產品,周指的是數字人民幣。這是周行長從央行工作角度來介紹電子支付。數字貨幣電子支付,指的是使用數字貨幣,通過網絡完成支付,如使用銀行卡或者支付寶掃碼完成支付。這里的數字貨幣指的是銀行賬號上的存款,現在都以數字形式儲存在電子設備上,用于支付時,就等于是一種數字貨幣。國內外金融界還希望進一步發展,讓基礎貨幣都變成數字貨幣,替代紙幣,從而可以取消紙幣。
周前行長的介紹很有意思,一面說是試點計劃,暗示還未開始;一面又介紹,2019年移動支付占個人消費支出的比重已超過60%;2020年中國移動支付的人數占總人口的比重近60%。其實市場交易的主體是企業,企業交易金額遠大于個人交易。企業交易基本都是以轉賬形式完成的,金融聯網以后,大都網上完成轉賬,也就是完全的電子支付了。即使沒有聯網,在很多年以前,銀行早就將客戶賬戶存款記錄在計算機上了,一樣是在計算機上操作,完成賬戶上資金轉移,從而實現支付,廣義上來看,也是一種電子支付。
周前行長還談到推動電子支付發展的驅動力,列舉了5個方面,但卻忘記介紹最重要的影響數字貨幣成長因素,網絡和智能手機的發展,給電子支付提供了支付信息的傳遞和個人用戶能方便使用的終端,從而個人不需要額外投入,就可以使用,支付成本大大下降。過去中國境內個人用戶很少使用銀行賬戶,通過轉賬支付,這是因為支付成本太高,而個人消費金額很少。后來計算機網絡發展,商店安裝讀卡機,個人用戶可以方便地使用銀行卡轉賬,從而開始使用電子支付。美國金融業則在十九世紀,就發展了支票支付方法,但這種方法給銀行增加的代價也很多,如經常遭遇空頭支票。如今使用手機掃碼支付,更方便了個人用戶和小商販,使得他們也能接受賬戶轉賬了,也消除了空頭支票的缺陷。
周前行長談到的第三個方面,他闡述為對中國在電子支付上策略的看法,實際是指電子貨幣和支付管理制度方面的看法。他指出,2016年中國提出雙層體系設想,央行是第一層,銀行和移動網絡以及支付寶等是第二層。第二層已經開始運行,不同機構采用方案不同,還在相互競爭,預測最后會統一。周指出中國使用紙幣,更新一種紙幣需要十年時間,遠超過歐洲小國需要一年時間就完成,遺留很多問題,暗示央行希望推動數字貨幣。他闡述了央行所起的四個方面作用,包括穩定人民幣;推動相關基礎設施建設;不同支付系統的互聯互通;以及準備發行數字貨幣作為應急備用方案。
周最后比較了目前國內電子支付的五種技術路線,都是中國實際使用的;以及比較了如今的中國數字貨幣,它們實際是銀行等機構發行的衍生貨幣,與西方七國集團發行央行數字貨幣(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ies,CBDC)的差別。央行發行數字貨幣,就是取代現鈔作為基礎貨幣了,如果全部取代了現鈔,也就消滅了民間持有的現鈔了。此舉可以讓央行不用在花費巨大人力對付各種假幣,如定期更新紙幣;對付使用現鈔洗錢等,從而節省了政府維護貨幣系統,打擊金融犯罪的成本。
沒有現鈔的貨幣體系,基礎貨幣與衍生貨幣都成了賬戶里的記錄。我們該如何理解這樣的系統?其實現在大部分基礎貨幣都是商業銀行的準備金,都是在央行賬戶里的電子記錄,而不是堆在央行倉庫里的現鈔,也就是說,這種情況早就存在。歷史上人類使用法定紙幣以前,紙幣雖然是實際交易所使用的主要貨幣,但法定貨幣是鑄幣,那時也有鑄幣被完全花光的情況,例如戰爭時期,鑄幣都被用來進口戰爭物資;就是在平時,大部分紙幣的發行依據都不是鑄幣,而是國債。因此,類比0鑄幣/紙幣體系,未來發展0紙幣/電子貨幣體系是完全可行的,與使用現鈔做基礎貨幣的差別,就在于基礎貨幣都放在央行賬戶了。如今數字貨幣取代紙幣的困難,在于能否人手一部手機或更簡單的移動終端,簡化使用方法,讓老人和孩子都很容易學會,而不在于其他問題,但周卻未討論這方面措施。
周前行長通篇都沒有提到貨幣主權問題。這個問題事關一筆巨大的財富流向。人類社會出現分工以后,必然需要貨幣。貨幣都是一個社會或國家人為制造的,如以前的金幣或當代的紙幣,成本都低于貨幣所代表的價值(否則人們就會使用商品做貨幣),從而可以獲得一筆收益。所謂貨幣主權問題,就是國家或社會應獨霸這個收益,它是這個社會創造的,它不僅防止財富被掠奪,而且對維護社會的穩定也十分重要。
使用紙幣代替金幣等鑄幣,成本幾乎為0,從而收獲的財富巨大,例如,如今中國發行的紙幣高達30萬億,就代表了政府可以免費獲得30萬億元財富;美國發行的紙幣超過6萬億美元,代表美國政府可以免費獲得超過6萬億美元財富。如果讓他國貨幣在本國流通,就會減少本國貨幣流通量,也就減少了本國政府通過發行主權貨幣所獲得的收益。
自西方學中國使用紙幣以后,西方各國號稱以黃金或白銀為紙幣發行依據,但實際上大多數紙幣發行依據都是國債,黃金常常只占很少部分,美國曾經一度規定不低于25%,最終因難以執行,在1971年8月15日由總統尼克松宣布放棄。早在1694年英國設立英格蘭銀行,對英國的主要貢獻之一,就是英格蘭銀行簽發的銀行券,也當流通的貨幣,主要用于購買國債,它們的發行依據主要是國債,從而為政府提供了一筆巨大的收入[1]。當時英國還遺留很多古代氏族公社時期民主決策的封建制度,國王治下的民眾僅占人口很小部分,大部分人口都被封建貴族統治,卻對封建貴族征稅能力十分有限,難以滿足對外侵略擴張的要求,有了英格蘭銀行提供的這筆資金,英國對外侵略擴張能力得以明顯提高,是英格蘭走向霸權的主要因素之一。
抗戰時期,我抗日根據地軍事力量還比較弱小,經常被日軍掃蕩而占領,但我抗日根據地發行貨幣,不但能在根據地流通,還侵入到日軍占領區,從而能夠印鈔購買日占區物資,在經濟上打擊日軍,支持抗戰,對戰勝日軍作用巨大,到日本投降前,日軍已經日益窮困,經濟上已經瀕臨崩潰。
然而,在周小川領導我國央行時期,央行一直依據外匯儲備被動發鈔[2],而且遺禍至今。2010年8月16日,曾擔任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周其仁在經濟觀察報發表文章稱[2],吳曉靈副行長介紹,央行依據外匯儲備被動發鈔,我國每年新增的國家外匯儲備,全部是央行用基礎貨幣買進來的。按照周其仁教授在文章中提到吳副行長的介紹,““被動”者,由不得你也。究竟有多少外匯流進中國,究竟央行為購匯要擔負多大的基礎貨幣負債,再也不是央行“主動的貨幣政策”的結果。“央行每月公布的資產負債表上也清楚地標明了這一點,尤其在2005年到2015年期間,用來購買外匯交給西方的人民幣基礎貨幣,一直超過國內市場需要,央行反而又發行央票等債券,借債將多發的人民幣收回,以免引起物價上漲過度。
如今國家央行儲備的3萬億美元外匯,有上萬億美元是國家擔保,從西方金融市場借來的高利率貸款。央行主要用于購買西方國家國債,利率經常低于西方的通貨膨脹率,也就是說,連保值都做不到,卻每年要給西方支付利息,每年免費送給西方利息數千億元。其唯一作用,就是名義上擁有了一筆外匯使用權,但實際上并不使用。其根本原因,就是央行不增加外匯,按照依據外匯儲備被動發鈔辦法,就不能增發人民幣,為了滿足不斷增長的經濟發展需要,就采取到西方貸款增加外匯辦法。
央行依據外匯儲備被動發鈔,增發的人民幣用來購買西方貨幣,交給西方,而換來的西方貨幣則作為人民幣發行依據,只能最終用于國內回收人民幣,從而主要購買西方國債,利率接近0,等于也免費借給西方,等于將貨幣發行主權和發行收益都完全交給美國和西方。讓西方印鈔就可以換取人民幣,就可以到中國購買工廠,控制中國經濟資源,等于是當西方的經濟殖民地,是最愚蠢的貨幣發行方法了。
在周執政期間,央行從未給自己的政府提供人民幣,不僅將增發的人民幣基礎貨幣20多萬億都免費交給美國和西方,而且將全國人民生產物資出口,以及為西方資本家建設工廠等資產,換來的西方貨幣,也都幾乎免費借給美國和西方,加上美國和西方獲得部分基礎貨幣購買資產,以資產等做抵押,從我國金融體系中貸款常常幾倍于投資,獲得了更多的衍生貨幣。在周小川執政時代,美國和西方從我國金融系統獲得的資金,已經高達上百萬億元,等于將國內經濟資源大都交給西方資本家組織,西方使用它們獲得的利潤和財富更是天文數字。
依據外匯儲備發鈔,最初是英國為殖民地制定的貨幣發行辦法,最早是英國1849年為其在印度洋的殖民地毛里求斯定制的貨幣發行辦法[3],發行的紙幣與殖民地政府儲備的英鎊一一對應,完全是英鎊的代用券。其主要目的是掌握殖民地的貨幣發行權,不僅獲得殖民地貨幣發行收益,而且控制殖民地經濟,使殖民地經濟主要為英國服務,大部分產出都被英國拿走,后來在英國控制的殖民地普遍實行,例如,香港就長期依據英鎊發行港幣[4]。二戰時,英國就借助在殖民地的貨幣發行權,通過增印英鎊到殖民地換取殖民地基礎貨幣,購買殖民地物資,從殖民地獲得140億美元物資支持戰爭[5](p246)。對比中國當時的中央政府在國內獲得的稅收不過6億多美元,抗戰八年投入到抗日戰場的資金還不到英國四年從殖民地掠奪財富的三分之一。
在周掌管央行期間,央行一直錯誤理解我國央行法第28和29條禁止財政赤字貨幣化的要求,將該條款理解為禁止央行購買國債,由此造成現代人類社會最荒謬的現象,一個國家的央行,增發貨幣不能購買本國國債,借給本國政府;反而能購買戰略對手的國債,借給自己的戰略敵人,甚至將發行的貨幣都免費交給戰略敵人。難怪張庭賓先生稱我國的央行是美國央行的分部[6]。
從周的演講詞來看,周對使用的很多普通漢語詞匯的含義,如上面提到的計劃和策略等詞,都與人們日常的觀念相差很大,卻執掌我國央行17年,成為當代世界上擔任央行行長最長時間的行長,還2次被西方評為世界上最佳央行行長,其主要原因,恐怕還是將中國貨幣主權和貨幣發行收益都免費交給西方,給西方提供了人們難以想象的巨額財富。
周雖然離開了央行行長位置,但其影響仍在。今年疫情爆發以后,經濟受到嚴重影響,經濟界試圖要求央行增發貨幣購買國債,給政府哪怕僅僅提供1萬億元資金用于對付疫情,卻遭到央行反對,央行分文未給。對比美國央行在短短兩個月就增加了50%基礎貨幣,給政府提供了2萬億美元,等于人民幣14萬億元資金。央行官員此后還公開發表文章,反對央行發鈔購買國債,交給政府,污蔑為財政赤字貨幣化。所謂財政赤字貨幣化,是政府財政赤字都用央行印鈔解決,而且印鈔數量超過市場需要,例如蔣介石集團發行的金圓券,致使貨幣嚴重貶值,甚至變成廢紙,使貨幣系統崩潰。而央行發鈔購買國債,如果央行發鈔數量是有國內市場需求決定的,就不是財政赤字貨幣化,而是貨幣國債化,這是西方各國一直使用的方法。金融界一直在鼓吹與國際接軌,但在至關重要的貨幣主權方面,不是學西方的方法,與國際接軌,而是按照西方制定的殖民地制度,將貨幣發行主權和發行收益都完全上交給西方,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財富損失。
2013年01月08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健康研究組對外發布《國家健康報告》第1號中披露[7],僅在2011年,美國從全球攫取的紅利達73960.9億美元,占全球總量的96.8%,是攫取紅利最多的國家;中國損失的財富則高達36634億美元,占全球財富損失的47.9%,是全球財富損失最多的國家。報告指出,中國人均損失財富達2739.7美元,相當于中國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2倍;2011年中國損失的霸權紅利,相當于中國軍費開支的33倍、科技投入的44倍、教育投入的16倍和醫療衛生投入的37倍。若按勞動時間計算,中國勞動者有60%左右的工作時間是在無償為國際壟斷資本服務,創造“剩余價值”。
著名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賈根良在網上公開發表文章,批評我國主流金融界是開放我國金融主權,讓美國和西方印鈔買光中國。賈根良教授在文章[8]中指出,“我國允許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通過開動印鈔機就直接兌換成人民幣購買中國國債,允許外資使用由此兌換的人民幣在中國高息放貸、收購中國企業,摧毀人民幣信用的基礎。這實質上是引狼入室的行為,它正在為美國印鈔購買中國企業、印鈔摧毀中國經濟大開方便之門“。我國主流金融界不但不去反思錯誤,反而完全刪去了賈根良教授在網上的文章,試圖掩蓋錯誤。
如今美國和西方基本不搞工業消費品生產,中國生產了世界上大部分工業產品,人均生產量也超過世界人均4倍以上,但中國人均消費卻不到世界一半,是美國人均十五分之一。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給國內勞動者分配太少,年初李總理公開說,我國有六億人月收入僅有1000元。早在十多年前,中央民族大學張宏良教授就悲憤地指出,日本高速發展20年,人均收入就趕上了美國和西方,但我國高速發展30年,生產能力大發展,早已占世界一半以上,遠超當年日本,人均收入仍不到美國3%。中國的大部分產出都被美國和西方免費拿走。大量國內資源都被用于生產各種工業消費品,用于供應西方,導致我國環境遭到嚴重毀壞,資源在快速走向枯竭。早在2013年國務院就公布,我國已有66個城市成為資源枯竭型城市。
周小川等推行的依據外匯儲備發鈔制度下的市場經濟,也許能優化配置資源,但配置的結果是勞動成果大都到了西方手里,是對我們最不利的市場經濟。
附件:
周小川:DC/EP and e-CNY in China for payments modernization in the digital era
數字貨幣和支付體系現代化-bilibili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dV411a7Gv/?spm_id_from=333.788.videocard.18
參考文獻
1. Eugen Von Philippovich, t.b.C.M., History of the bank of England,second edition. 1911, Washington: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p. 72.
2. 周其仁, 匯率評論之十六:被動超發貨幣的教訓,經濟觀察報 2010年8月16日,http://zhouqiren.org/archives/979.html; 收錄在《貨幣的教訓 匯率與貨幣系列評論》;另參考:央行依據外匯儲備被動發鈔的官方證據 - 黃衛東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78174.html. 2010: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出版. p. 46--51;
3. 周麗霞, 貨幣局制度及其基本運行特征.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 2004. 2004(3): p. 41-46.
4. 孫茂輝, 香港貨幣局制度的變遷與創新. 當代港澳, 2002. 2002(1): p. 20-25.
5. Hudson, M., 金融帝國,美國金融霸權的來源和基礎,嵇飛等譯. 2008, 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 p. 118,311,335,401,84.
6. 張庭賓. 十問周小川:您是完美的“美聯儲北京分行行長”嗎? - 文章 https://weibo.com/p/1001603883668115475403. 2015 2015年9月5日 11:01 [cited 2020.9.25.
7. 楊多貴等, 國家健康報告,另參見報道:2011美國攫取霸權紅利逾7萬億美元 中國損失最多-中新網http://finance.chinanews.com/cj/2013/01-08/4471109.shtml. 2013, 中國科學院國家健康研究組: 北京.
8. 賈根良. 對陸磊教授主持金融開放的專業水平的質疑;原文已經被網管全部刪除,但其主旨可參見:趙建. 美國能用“印鈔機”買下中國嗎?——兼評賈教授與陸局長的“金融開放之爭”-股票頻道-和訊網 http://stock.hexun.com/2020-10-13/202221327.html; 另參見:黃衛東:紙幣的本質是什么? - 評趙建:美國能用印鈔機買下中國嗎?http://www.szhgh.com/Article/opinion/xuezhe/2020-10-14/250493.html. 2020.
作者:黃衛東,從事高校教學和科研工作;來源:昆侖策網【作者來稿】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