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4日-星期一
我們都知道,從農業國轉變成工業國、實現對西方工業大國的反超,中國只用了30多年。
而這期間,從危機脫險、逆勢反擊并且做到了世界領先,中國究竟做對了什么?
1
工業化有一個特點:需要大量的技術、資金、物料等資本,對人力的需求弱一些。
新中國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迅疾成長的,這種制度將“資本、土地、勞動力”三要素簡化為“國家與個人”的關系。
多年實踐也證實了,只有國家掌握資本,才能最大限度提高國民生活水平。
這里就要感謝中國農民為工業化奠基作出的巨大貢獻。
因為當時的中國還是農業國,工業化所需要的資金和原材料,基本來自農業。
缺錢?就搞高積累,全國人民勒緊褲腰帶,把農業生產出來的每一粒糧食、每一斤肉類水果都省下來,出口到國外換回外匯投入工業化,一緊就是三十年。
為了抵御外敵,開展三線建設,幾百萬工人、農民、干部、知識分子、解放軍和民工建設者不計條件,前往西部山區、大漠荒野,建設工業生產基地,用極低的人工成本,向全國各地擴散工業能力。
中國人民大學老一輩農經教授嚴瑞真1978年研究顯示,建國以來前20年的農業集體化,通過“剪刀差”從農業提取了7000~8000億元人民幣的積累,而1978年前,中國全部國有工業固定資產才9000億人民幣。
這些原始資本積累,正是早期中國工業化的資金保證。
毛澤東一方面發動了三反五反運動,另一方面堅定了他社會主義改造跟工業化同步進行的決心。
這一系列整改操作,為后來社會經濟結構從農業轉向工業奠定了基礎。今天的我們不用擔心賴以生存的物資被私人壟斷、不用擔心挨餓受凍,都得益于國家來掌握資本。
2
國家發展的頂層設計做好了,群眾基礎做好了,工業化是一定要搞的,可這萬里長征第一步該怎么走,讓領導人陷入了沉思。
毛澤東曾這樣形容建國初期的中國工業:
“我們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
西方用了一百多年才完成工業化,新中國可沒有這么多時間,我們想用五分之一的時間快速趕超,就必須得找個“老司機”來帶路。
偉人望向北邊的蘇聯,滿眼都是他們三十年前的四壁蕭條和現在的欣欣向榮。
蘇聯的工業化就是美國手把手帶起來的。
于是領導人們一拍即合,當即決定要摸著毛熊過河。
恰好這時候,抗美援朝的勝利讓中國爭取到了蘇聯的工業援助,幫中國邁出了工業化的第一步。
一個好的領路人,一定程度上會幫助節省工業化進程的時間。
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
好的領路人也可以幫助我們一定程度避免技術封鎖。
工業發展就像一場考試,優等生總要捂住自己的考卷,生怕周圍的學渣偷看了去。
強大的蘇聯同樣為中國提供了便利。
在中蘇交好的蜜月期,蘇聯曾增派800名專家到中國,雖然斯大林極為心疼,還是按照承諾執行了,并且向中國提供各種工業技術標準和工業技術資料。
從1950年到1953年,蘇聯專家帶來的文獻和技術資料,重達600噸。
請來了人才,拿到了文獻資料,還確立了91個援助項目,加上1950年毛澤東訪蘇的50項,和后來赫魯曉夫上臺后追加的15項,蘇聯援建的項目總數已經達到了156項。
這156項工程涉及鋼鐵,煤炭,冶煉,發電,造船,航空,建材,機械電子,化工,紡織,通訊,工具,交通運輸,兵器,通訊等等部門,基本包括了一個國家全部的重工業部門。
一五期間,是中國人每天都在刷新歷史的時代,每天都有好消息傳來:
1953年11月30日上午9時,中國第一根鋼軌在鞍山鋼鐵公司誕生,告別了依賴外國鋼軌的時代。
1953年12月26日,鞍山無縫鋼管廠生產出了新中國第一根無縫鋼管,開啟中國冶金事業新的里程碑;
1955年10月29日,克拉瑪依黑油山1號井完鉆出油,標志著新中國發現了自己第一個大油田——克拉瑪依油田。
1956年7月13日,在長春第一汽車廠,祖國的第一輛國產解放牌汽車開下了總裝配線,結束了中國不能生產汽車的歷史。
1956年9月8日,我國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殲5在沈陽試制成功,結束了我國不能自主研制噴氣式殲擊機的歷史。
一五計劃期間,中國基建狂魔的本性逐漸顯露。
五年內,新建鐵路33條,恢復鐵路3條,新建、修復鐵路干線、復線、支線共約一萬公里。寶成鐵路、鷹廈鐵路、武漢長江大橋,都先后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繼通車。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超額完成,奠定了我國工業化的初步基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無論蘇聯主觀意愿如何,都從客觀上促成了中國從農業國家到工業化國家這一質的飛躍。
這也是世界工業史上的奇跡——一個傳統農業國,一次性全面而成功地轉向工業化。
3
一切偉大都是從逆境中錘煉出來的。
在四壁凋零百廢待興的時候,在四方列強虎視眈眈的時候,毛澤東依然選擇先做完最難的事,并且要用最短的時間干好最難的事——優先發展重工業。
不想繼續挨打,就必須煉鋼。
于是隨著一聲令下,一夜之間,全民開始大煉鋼鐵。
人手不夠,可以隨時隨地從生產隊借調;缺燃料,廣闊天地,無償砍伐。
結果可想而知,沒有質量保證,煉出來的都是廢鋼。
直到70年代,中國鋼鐵企業引入外國700多項技術,利用60多億外資改變了中國鋼鐵技術結構,才讓鋼鐵工業走向正軌。
從1978年到1992年,中國鋼鐵產量由3178萬噸增加到8093萬噸,利稅從1978年的50億增加到2230.9億元。
至此,我們不但解決了煉鋼困境,還趕超了英美,慢慢成為煉鋼強國!
1949年,全國發電裝機容量185萬千瓦,發電量43億千瓦時,人均一年只能用8度電,屬于電力極度貧窮的國家!
從1952年開始,電力工業長期實行“國家所有、中央統管、政企合一、廠網一家”,電價、電力供應分配都由中央統一管理。
1956年,我國第一臺國產6000千瓦火電機組在安徽淮南電廠投運。標志著我國開始有能力自建火力發電廠。
煤炭工業突飛猛進的時候,電力發展卻不很順利,我們生產的小功率電機還可以,但是一上大功率,機組就問題一籮筐。
1980年,經過多輪談判,中國選擇了美國燃燒工程和西屋電氣的技術,第二年,電力部從美國依波斯庫工程公司引進了電站設計技術。
從這一年開始,中國電力才徹底爆發龐大的能量,開始迅猛發展。
從60年代之后的十多年里,北京高井、遼寧朝陽、江蘇望亭、河南姚孟,相繼投運國產的10萬、20萬、30萬千瓦火電機組,使單機容量及電廠裝機不斷得到突破。
有了國外技術的加持,中國的發電量從70年末開始,從走路變成小步快跑,以每年200億千瓦時左右在增長。1985年之后,中國電力行業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資料源自盧克文工作室
產業發展初見效果,教育難題又要擺上桌面。果粉們最愛的民國教育給新中國留下了超過80%的文盲率,而當時家底兒太薄,能撥給教育的投入太有限了,只能先緊著一頭發展。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教育必須跟工業化進程相匹配,否則發展的后勁不足一定會出大問題。百姓是一定要識字的,怎么讓那么多百姓識字,又成了一個不可能的難題。
我們過去走過彎路,之前因為冒進犯過不少錯誤,要不要咬著牙再拼一回?
中央的決定依舊是:干!
為了提高基礎教育效率、最大程度降低知識傳播障礙,中央集結了一批最優秀的文字專家,創造了一套簡化字+拼音的體系。
于是從1952年農歷五月初一開始,各種掃盲班轟轟烈烈地開辦,掃盲運動風潮一直持續到50年代末。
根據1964年的調查顯示,15歲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經從解放初期的80%下降到了52%,為日后的改革開放和工業發展打下了社會基礎和人才基礎。
只有瘋狂的高積累才能讓工業體系這個吞金獸飛速成長,而工業要發展到一定階段才能開始反哺國民。
但是工業化初期工人看不到反哺的前景,只能長期奉獻。
如何處理生產關系?
世界歷史上有無數次嘗試,有無數個理論,在不同的國際關系下、不同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下,不是只有我們實現了工業化。
但為什么只有中國的資本積累中,沒有大規模的流血沖突、沒有剝削壓榨,為什么只有中國能成為世界工業類目最全的國家?
并且放眼未來二三十年,也只有中國能做到這種程度?
因為這一切,是通過一代人自愿犧牲換來的偉大勝利,是通過一代人的自愿犧牲產生的偉大時代。
他們選擇走正確的道路,選擇腳踏實地、艱苦奮斗,一步一步地改善自己的國家,一步一步地改變世界。
這種犧牲,還有哪個民族愿意付出?
這份苦,還有哪個國家愿意吃?
只有中國,也唯有中國。
聲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 | 蔣校長 轉自正能量微網微信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