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恰逢偉大的抗日戰爭勝利77周年。我們在深情緬懷偉大的老一輩革命家和無數英烈先驅的時候,決不應該忘記一個光榮而特殊的英雄群體,那就是抗日根據地的奶娘們!抗日戰爭期間,陜甘寧根據地是我黨、我軍的指揮中樞和總后方。而成立于1937年11月的太行抗日根據地則是后來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抗日戰爭爆發后,八路軍東渡黃河,挺進山西,隨著戰事發展,總部機關和129師進入晉東南,在敵后開展游擊戰。太行山因此成為八路軍總部經年轉戰、多處駐扎之地,成為華北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核心地區和前沿重地。其中,在河北省涉縣的大地上,更創造出了八路軍129師“九千將士進涉縣、三十萬大軍出太行”的傳奇。從這里走出了新中國的兩位元帥、三位大將、十八名上將和四十八名中將,以及眾多的黨政干部、文教精英。也正是在這艱苦卓絕的歲月里,太行山上有一群既普通又非凡的婦女,她們用甘甜的乳汁、無私的母愛,甚至是寶貴的生命,撫育、呵護和托舉了八路軍將士和共產黨人的后代,她們的不朽英名叫做——“太行奶娘”。筆者查閱相關歷史資料,在抗戰期間,僅涉縣的原曲村一個小村子里,就涌現了奶娘12名。另據涉縣黨史專家介紹,整個涉縣的奶娘超過數百人,而且只多不少。毗鄰涉縣的山西省左權縣也有一百多位青年婦女冒著全家被日本鬼子砍頭的危險,養育了大批革命后代。為保護他們,有的奶娘甚至在關鍵時刻舍棄了自己的孩子。而殘暴兇惡的日本鬼子,就因某村的地名中有一個八路軍的“八”字,竟滅絕人性地將鄉親們全部屠殺。當年的太行奶娘,如今已鮮有在世,她們為共產黨、八路軍哺育后代,不為名利、不圖回報。有的人連奶兒是哪里人?他們的父母叫什么名字都未必知道。抗戰勝利后,有的人甚至就從未見過自己的奶兒。不少奶娘是帶著對奶兒的無限思念和牽掛離開人世的。她們用樸實和善良,再現了抗日軍民的魚水深情。她們以堅韌不屈和博大包容,締結起了群眾與黨和軍隊的血肉紐帶,支撐起了中華民族的鋼鐵脊梁。她們正是毛主席所說的真正的銅墻鐵壁的組成部分,是太行山上那與天地共存、與日月同輝的無言豐碑!筆者在撰寫此文的過程中,得到了許多朋友的幫助。不少年長的太行二代和奶娘的晚輩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感人的細節。她們基本都是受盡苦難的勞動婦女,是共產黨抗日路線政策的擁護者,也是革命根據地的建設者和保衛者。不少人在當時或日后都成為了婦救會員、游擊隊員甚至共產黨員和基層骨干。

【阮牧鷹的奶娘杜雪棠(提供:阮援朝,修版:馬雪峰)】
著名詩人、劇作家和畫家阮章競那時與趙樹理齊名,二人皆為太行山根據地的才子達人。阮章競、趙迪之夫婦次子阮牧鷹的奶娘杜雪棠是武鄉縣人,奶爸王保旺1946年在解放戰爭支前時光榮犧牲。1984年12月,由國家民政部授予了革命烈士證書。

【王保旺烈士的身份證明(提供:阮援朝,修版:馬雪峰)】
【阮牧鷹奶爸王保旺烈士的證書(提供:阮援朝,修版:馬雪峰)】
謹將這位奶娘的照片和奶爸的證書、證書附上,斗膽以太行二代的名義向他們致敬獻禮!八路軍129師和中共太行區黨委許多黨政軍干部的子女都出生在涉縣、哺育在涉縣,或是在周邊太行地帶。這里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人稱“舉頭盡見奇峰峙,著足不見半土平”。在長達十二年里,涉縣始終是邊區根據地的腹心地和首府縣。先后有黨政軍的110余個單位駐在此地。129師師長劉伯承元帥生前曾經多次說過:“涉縣是我的第二故鄉。涉縣人民養育了一二九師,也養育了我。”據悉,劉伯承元帥的女兒劉解先就誕生在林旺村農民的驢圈里。129師參謀長李達將軍的三個孩子,還有129師副政委黃鎮將軍和朱霖阿姨夫婦的七個子女中,有五個都是在太行山根據地出生,并由當地老鄉撫養,連名字也是由奶爸、奶媽給起的。他們參加工作后,紛紛將第一個月的工資寄給了奶爸、奶媽……(引自王富河著《黃鎮七個子女的出生地和名字的由來》)太行區黨委書記兼太行軍區政委李雪峰、翟英夫婦的孩子中,李丹琳、李小雪也都生于斯、長于斯;大女兒李小林則出生在左權,奶娘是左權人。后來曾任區黨委書記和全國總工會主席的賴若愚、王子如夫婦的三個子女中,有兩個都是在老鄉家養大的。大兒子來小達大哥為筆者提供了《賴若愚畫傳》中一張七個孩子的珍貴合照。
【1949年,“一窩猴”攝于涉縣129師、太行區黨委駐地。左起:來思平、來和平、劉小冬(懷抱者李小雪)、來小達、李小林、李丹琳。(提供:來小達,修版:林琳)】
抗戰勝利后,形勢趨好。奶孩們陸續回到父母身邊。李雪峰、賴若愚和劉建勛的孩子就在區黨委簡陋院子中留下了恐怕是他們人生的最初合影。看到孩子們被奶娘養得這么健康可愛。翟英和王子如阿姨等人大喜過望,興奮地給這張合影取名為“一窩猴”。(引自來小達的回憶)筆者曾聽過不少大哥、大姐們講述到,在離別時,他們不愿意離開奶娘、奶爸。有的就躲到外面“藏貓貓”;有的夜里醒來哭著、喊著找奶娘;有的則在很長時間不叫自己的生父、生母……每一位奶娘都深愛著她的乳兒,一日叫“娘”、終生為母。昔日攬在懷中的奶兒們長大后,他們和父輩一樣,眷戀著太行熱土,牽掛著奶娘奶爸。他們當中許多人的名字就帶著鮮明的太行地域特色或人文習俗,終生未改。至今,129師和太行區黨委的后代子女們幾乎每年都會像走親戚一樣,回涉縣老家探親訪舊,他們在父輩戰斗和他們生活過的崇山峻嶺間,汲取新的紅色養分,接受新的精神洗禮。我的姐姐劉小冬出生在戰火紛飛、硝煙彌漫的1939年。因為黨組織決定派遣她的生父彭濤和生母高惠如二人深入敵后開展工作,小彭爸爸和小高媽媽(這是父母親讓我自幼就對他們的尊稱)遂將女兒托付給了父母。受當時的條件所限,父親和母親又不得不將其寄養在王堡村的老鄉家中。
奶娘對姐姐非常疼愛,姐姐對奶娘的感情也很深。姐姐曾經告訴我說——是奶娘用自己的乳汁和家養的山羊奶,輪番滋養了嗷嗷待哺的姐姐茁壯成長。以致后來太行區黨委的叔叔和阿姨見到姐姐時,都夸她胖得都認不得啦。
是奶娘待姐姐如同親生骨肉、疼愛有加。既然奶姐叫春娥,姐姐取名就叫冬娥吧!是村中的民兵在日本鬼子進山“掃蕩”時,趕著牛車,將奶娘、姐姐和村里的婦孺老幼送進深山,藏在了石堰里。年幼的姐姐聽到外面鬼子兵的吆喝聲和腰間飯盒茶缸的撞擊聲此起彼伏,十分好奇,想鉆出洞瞧瞧。千鈞一發之際,是奶娘手疾眼快地捂住姐姐的嘴巴,并小聲安撫住了她。這才避免了一場災難的降臨。

【母親陳舜英與奶娘劉捧共同抱著姐姐劉小冬在涉縣王堡村的合影(修版:林琳)】
母親幾十年里始終珍藏著這張不足一寸的老照片。畫面中,兩位母親滿面笑容、柔情四溢;而姐姐更是笑瞇縫了兩眼,童真童趣雙飛!如今,這張難得的黑白照已被不少黨史部門收藏,也被一些黨史刊物使用。已然泛黃的照片里蘊含了不盡的艱難困苦,述說著不盡的人間大愛。不久前,好友李小雪、谷丹夫婦在整理李雪峰伯伯的遺物時,將另一張珍貴的照片送給了我。那是李雪峰伯伯在1990年6月18日重返涉縣時,他與姐姐的奶娘劉捧老人一起暢談的抓拍瞬間。
【李雪峰(左)與劉捧(右)親切交談。(提供:李小雪 谷丹,修版:馬雪峰)】
彩色照片透著當年戰地的黃花芬香;浸滿當年軍民的魚水情深。照片中,李雪峰伯伯腰板筆直、身體健碩,姐姐奶娘笑容可掬、和藹可親。毫無今天某些擺拍之作的生硬、呆板。
【李雪峰在照片背面親筆寫的說明(提供:李小雪 谷丹,修版:馬雪峰)】
著名的黨史專家李海文大姐說:“李雪峰是讀了302種書而成為馬克思主義者,義無反顧地投身革命……像李雪峰這樣受過完整的大學教育在中國共產黨高級干部中是不多的。”(引自著名黨史專家李海文著《李雪峰回憶錄 1 》的整理者后記)李雪峰伯伯是太行抗日根據地的主要創始人和領導者之一。“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為中國人民解放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奮斗的一生,是為中國革命事業作出重要貢獻的一生。”試問一下,現在有多少人能夠認認真真、有的放矢地通讀精研過那些鴻篇巨著呢?!果真如此,則是國家之幸,人民之幸,黨之大幸也!相信習近平總書記提倡讀書要“從厚讀到薄、從薄讀到厚”的這一天終會到來。我堅信之!我也衷心祈愿李雪峰伯伯的回憶錄能夠早日付梓問世,彌補缺憾,啟迪后人!在那個年代,父母只有當形勢稍緩或參加上級會議時,才能抽空來看望姐姐。父母曾告訴我若干姐姐成長中的故事,其中給年少的我印象最深的是:太行山區缺水嚴重,群眾生活非常貧苦。姐姐穿的衣服補丁摞補丁,胸前的衣服有一塊兒又臟又硬,大人可以在上面劃著火柴點煙。姐姐長到快十歲了,從沒正兒八經洗過澡。一次,她不小心掉到糞坑里,奶娘趕忙帶她到小河溝的下游中沖了沖,就算是洗了一次澡……建國后,姐姐的奶娘劉捧老人一直在家以務農為生。奶姐宋春娥參加工作后,曾在涉縣人大擔任過辦公室主任。她的孩子本本分分,在縣招待所做服務員和木工。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和愛人耿西林去涉縣時,送了些錢給他們。最終還被退了回來。1975年,因父母年邁多病,姐姐申請調回了鄭州。不久,她搭上去涉縣的大卡車一路顛簸,風塵仆仆趕了六七百里路,去王堡村看望了日思夜想的奶娘和奶姐一家人。根據地的生涯、老區的親人都給父母和姐姐留下了深深的印記,乃至影響了他們的后半生。建國后進城了,父母沒有讓姐姐去干部子弟學校念過一天書。父親調到廣西工作后,姐姐在北京的學校住宿。星期六放學后,她就騎著自行車,到李先念伯伯家或者小高媽媽家過個周末。放假了,她才到南寧住上幾天。姐姐清楚地記得有一年寒假,她第一次到廣西,坐了二、三十個小時的硬座。出了火車站,姐姐背著包,邊走邊問找到家,給了父母一個大大的驚喜,他們高興極了!姐姐報考大學時,父親因為一直痛感新中國在水利方面人才奇缺,非常希望她能夠學習農業或水利專業。最后姐姐考上了北京航空學院。父親為這還不痛快了好久呢。大學畢業后,姐姐被分配到三機部在河南新鄉的平原機械公司,當了一名普通的技術員。她為我們國家新生的航空事業貢獻了自己的青春。雖然父母從沒有利用手中的權力給姐姐安排過任何好處,但為了在生活上幫助她,父母還是竭盡所能。姐姐的孩子們和照顧孩子的老奶奶都曾在鄭州生活了很長時間,他們給父母帶來了許多歡樂,也減輕了姐姐不小負擔。姐姐每次從新鄉拖兒帶女回鄭州,幾乎都是坐的慢車,因為慢車便宜嘛。1966年初,姐姐大病一場,母親不顧自己的心臟病已經越來越嚴重,楞是陪著姐姐北上冰城哈爾濱住了好久,等姐姐的病情基本痊愈了,母親才回的河南。1978年父親調回北京后,姐姐為了大兒子參軍的事寫信向父親求助。父親當時患急性肺炎正在北京醫院治療。收到信的當天,父親高燒剛退,他立即給姐姐復信。信中還附有寫給一位在部隊工作的叔叔的信。為了不給這位叔叔惹麻煩,細心的父親特意在給姐姐信的末尾提醒道:“他看完后,你收回來,以免影響人家——又及”。父親就是這樣的人,他在關愛我們和我們的孩子的同時,也絲毫沒有忽視對同事和下屬的保護。“文革”中,洛陽某工廠試制出了自行車。姐姐正好回家,她試著騎了騎樣車,感覺挺不錯的。當時有人提議留下來,父親就特別交代工作人員說:“必須送回去,不許留下來!”在那一代人的眼里,黨的規矩和紀律高于一切,是破不得的?,F在的人們通常稱之為底線或紅線!“文革”中跟過父親不長時間的蘇秘書(省軍區干部)曾告訴姐姐,父親到北京開會,請老戰朋友品嘗的茶葉、煙酒都是自己花錢買的河南貨。蘇秘書提出可以讓公家報銷,父親聽到后馬上嚴肅地批評了他,并且告訴他:決不能夠那么做!而父親平日抽的煙、喝的茶、酒,基本都是買的河南本省產品,譬如散花、黃金葉香煙、信陽毛尖、宋河糧液等。父親常說,他就是要帶頭支持河南的地方工業。父親甚至將群眾夸贊河南地方酒廠的順口溜掛在嘴邊,四下里宣傳。叫做:“張寶林(指張弓、寶豐、林河三種大曲酒),還有咱們的宋書記(指宋河糧液酒)”。時至今日,不知道河南的這些地方品牌和企業尚安在否?(引自師德清阿姨主編、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烽火太行半邊天》一書,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發行)說罷姐姐的奶娘,再說說李小雪大哥的奶娘劉金魚老人吧。
全國“愛國擁軍模范”和“十大杰出母親”——劉金魚大娘
1927年舊歷十一月二十三日,大雪紛飛。劉金魚大娘出生在涉縣西戍鎮西戌村的一個貧困家庭。她小時候隨堂姐外出要飯途中,差點被餓狼吃了。是及時趕到的兩名八路軍女戰士救下了她……每當說起往事,劉大娘眼里都閃著淚花。劉大娘12歲就為八路軍當交通員送情報,17歲成了村婦救會委員。后來,她把三個兒子都送到了部隊,又將唯一的女兒嫁給了村里超期服役8年的復員老兵。她還曾任西戌鎮的黨委委員、村黨支部書記和村民委員會主任。劉大娘還是全國的“十大扶貧狀元”和“雙擁先進工作者”,曾光榮地三次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和黨的十四大代表。

在改革開放中,劉大娘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共同富裕。1986年夏,花甲之年的劉大娘召開全家會議,將辛辛苦苦積攢的二萬一千元拿出來辦學。十八天里,老人家以超于常人的毅力,邁開一雙小腳,跑遍從鎮到縣的大小部門機構,終于趕在開學季的8月29日,辦齊了各種手續。據不完全統計,這些年來,光華中學有1500多名畢業生走進了人民軍隊的大學校。戰士們親切地稱她為“劉媽媽”。在表彰這位英雄母親的榮譽室里,來自全國各級機關和部隊的800余面錦旗,無聲講述著老人家的高風亮節和博大胸懷,無疑成為激勵熱血青年赤誠報國的巨大動力。偉大的法國文豪雨果說過:“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只可惜,他未曾見識過偉大的中華民族和中國共產黨人的節操和胸襟!李雪峰伯伯的大兒子李小雪就出生在西戍鎮的西戍村。是劉金魚奶娘用奶水哺育了小雪大哥。對此,李家人銘記在心、念念不忘。
【2005年8月30日,李小雪、谷丹夫婦攜女兒桃桃,與大姐李小林看望奶娘劉金魚老人時,與老人及趙交元夫婦、趙交娥合影留念。(提供:趙海元)】
劉金魚大娘的生日,李小雪、谷丹夫婦和姐姐、弟弟、妹妹多次前去看望祝壽。
【李小雪與奶娘劉金魚老人親切交談(提供:趙海元)】
劉金魚大娘去世時,李小雪大哥恰出差在外,他專門讓妻子谷丹和女兒桃桃趕到涉縣吊唁。老人家下葬之日,他又專程趕回西戍村,為的就是最后見上奶娘一眼。多年來,他和妻子、女兒幾乎歲歲年年的清明節前后,都會與姐姐、弟弟、妹妹相約趕回涉縣、左權等地,為父母親上墳掃墓,給革命烈士獻花致哀。
【2010年5月24日,李小雪、劉金魚老人與李達將軍女兒李彤妍、左權縣委書記林玉平出席向光華中學捐贈電腦等教學設備儀式大會。(提供:趙海元,修版:馬雪峰)】
他們還曾經多次為左權縣的東隘口小學校和涉縣的光華中學捐款捐物、無私助學。他們每次都必會去到西戍鎮,與劉金魚老人的后代團聚,大家共同拜謁奶娘,參觀光華中學,與師生們座談,勉勵孩子們要做對社會和國家有用的人。(引自趙海元著《民辦光華中學背后的魚水情》,《檔案春秋》雜志2021年第一期;張鴻生著《大地 母親 愛》一書,解放軍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李小雪手挽著劉金魚老人,參觀光華校區。(提供:趙海元,修版:馬雪峰)】
據筆者所知,能夠像李小雪、谷丹夫婦和他的家人們這樣做者,實屬不多,更實屬不易。筆者夫婦曾經多次與李小雪、谷丹夫婦等去到西戍鎮。我們站在高高的山頂上,春風撲面,鮮花盛開。近處的村莊、遠處的廠房、綠油油的麥田、寬闊繁忙的公路,盡收眼底、一覽無遺。在少先隊員們稚嫩清脆的朗朗宣誓聲中,我們仿佛聽到了相鄰的新華分社舊址報房又發出滴滴答答的電報聲,混響共鳴,就像是一曲雄偉的交響樂章,經久不息,飛向天際……前些年,山西的省戲劇職業學院和地縣級文藝團體先后編排了歌舞劇《太行奶娘》、上黨梆子《太行娘親》和兒童劇《紅星楊》等劇目,屢屢獲獎、轟動全國。在京的不少太行二代觀后受到了極大的感染和激勵。一些媒體都做了詳細報道。我也一直想寫一篇關于太行奶娘的文章。終于,今年中秋節前后,在各位朋友的幫助下,我歷時近一個月,終于完成了心愿。沒有他們,絕難實現。本文結尾時,我愿以那首沁入心脾、刻入骨髓的詩朗誦《奶娘》中的詩句,敬獻給當年太行山的奶娘們和全國各個根據地的奶娘們!以致最崇高的感恩和敬意!同時,也獻給我的兄弟姐妹們,獻給廣大的媒體和文藝工作者,以表對他們最誠摯的謝意!
(作者系老一輩革命家、原中共河南省委第一書記劉建勛之子;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作者授權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