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整理文獻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夠在任何條件下,快速找到所需信息。任何好用的軟件,都不如大批量多批次的文獻閱讀。
我的思路是:輕整理,重搜索。輕整理,是指不對文獻分類,或者只是對文獻簡單分類。重搜索,是指利用不同的搜索工具,快速定位到我需要的文獻。我認為在現在搜索技術已經很強大的情況下,如果利用筆記等手段整理,反而容易造成條條框框,在對于一篇文獻關注太長的時間,不利于提高效率。在日常使用中, 除了在文獻PDF上直接標注,我很少用其他的軟件去記錄我看過的文獻。因為除了文獻本身,其他還有什么載體能夠那么直接方便地記錄呢?所以整理文獻問題就成了:如何快速找出那篇有我筆記的PDF文獻。以此為目的,我建立了一套以文獻PDF云同步為基礎,輔以大量搜索工具的文獻整理方案。
其實做過科研工作的人都會發(fā)現,其實真正需要把一篇文獻從頭到尾讀完的情況是很少的。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需要的其實是大批量多輪次地閱讀文獻,因為在一個項目的不同階段,哪怕是同一篇文獻,所關注的點也是不一樣的。如果在項目初期,就對所有的文獻,都投入同樣的時間,閱讀同樣的深度,勢必會浪費大量時間和做無用功。我曾經也走過文獻整理的彎路,每閱讀一篇文獻,都會在Onenote上建立一個條目,按照文獻題目,創(chuàng)新點,實驗過程,個人感想等分別填空。但是文獻讀的多了之后,這個方法我覺得效率不高,用的頻率也越來越少了。
我現在的主要方法是:以Mendeley建立電子文獻索引為主,并以云端同步PDF文獻為主要儲存手段,通過Everything,Google Scholar,桌面搜索軟件,Onenote筆記等多種搜索手段,快速找到自己所要的信息。
重搜索部分
在新項目(寫一篇綜述,開始一個新課題或者完成一份大作業(yè))開始之前,我會在Mendeley中根據不同項目,建立一個新文件夾。
一個項目剛開始的時候,文件夾中沒有文獻,就需要先建立一份本地的文獻原始積累。我習慣在Web of Science上根據關鍵詞去找所需要的文獻。
比如我現在想看一下微流控單細胞測序(microfluidic single cell sequencing)最近的進展時,就去WoS搜:
總共有214篇文獻。我會把214篇文獻的題目先全部瀏覽一遍,其中大概100篇需要下載看一下PDF。最后我會剩下大概50篇左右PDF,拖進Mendeley,建立原始的文獻積累。Mendeley會自動提取文獻信息,按照文獻的發(fā)表年份,期刊,和文章題目將文獻重命名,并將該文獻自動整理到指定文件夾中,完成文獻的原始積累。
其他回答中提到了用Endnote。我用Mendeley而不是Endnote做文獻索引,主要是因為:Mendeley是我用過所有的文獻整理軟件中,提取文章題目,發(fā)表年份和期刊等信息最準確和方便的軟件。看到一篇有意思的文章,我只需要往Mendeley中一拖,它就會幫我自動提取文獻信息建立條目,并將文件拷貝到指定文件夾中。其他的軟件,要么是提取文獻條目的準確度不高,要么就是建立文獻條目非常麻煩,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去建立條目,大大降低文獻閱讀效率。
我又將這個Mendeley的文件夾中所有文獻用dropbox同步。之后我要看文獻時,只從這個文件夾中打開文獻。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把所有的文獻和筆記信息全部集中化了,不會造成信息碎片。
做筆記我也只在PDF上做,這樣就不用另外開一個軟件寫筆記,并可以對自己感興趣的信息直接標注,實現信息最大程度集中化。哪怕打印了紙版的文獻,我在看完后也會把紙版上的筆記全部在PDF上標注,避免信息碎片化。
我看一篇文獻,除了一些世界上的頂尖超級大牛,一般記不住作者的名字,但是我一般會對文章發(fā)表年份和所在期刊有很深的印象。而且一般題目又提供了文章中最主要的信息。所以我設置Mendeley自動根據文獻的三個強信息:發(fā)表年,發(fā)表期刊,和文章題目自動重命名,并結合everything,在本地實現文獻的第一重搜索。
如果搜索目標很明確,比如我現在想找一篇之前在Nature Drug Review上看過的關于drug combination的文章,由于關鍵詞很明確,用Everything直接就從本地找到了,耗時不超過3秒。
如果搜索目標不那么明確,比如題主說的,“總感覺有些文獻讀過就忘記了,想用的時候想不起來”;或者找找一些特定的問題,不確定本地文獻有沒有。這個時候我一般會把所有能想到的關鍵詞輸入,上Google Scholar搜索。
這個時候,可能會找到一些文獻在本地是有的,那就可以根據文獻名,用Everything快速在本地找到對應的文獻。
如果一些文獻本地沒有,那就直接下載PDF,閱讀后在Mendeley建立本地索引。
如果想要搜索特定一句話,或者在寫文章的時候想對一些說法進行佐證,就可以用Mendeley的搜索工具,或者還是上Google Scholar。
輕整理部分
之后隨著時間的流逝,一個文件夾下的文獻慢慢變多,這個時候就需要在Mendeley中建立子文件夾了(對于我來說,每個項目中前前后后需要閱讀的文獻大概在300篇左右),也就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整理。但是我不贊成把文獻歸類做的過細。對一個項目下簡單分類,使每個子文件夾中的文獻大概不超過50篇,再通過發(fā)表年份,期刊名,作者名等信息,也可以很容易找到所需的文章了。
但是我現在不會等文獻很多了之后再去建立子文件夾,而是會在平時讀文獻的時候,根據一個項目下的不同問題,建立一些小的分類。在Mendeley中,同一篇文獻是可以歸屬不同的文件夾的,所以在歸文件夾的時候也不用那么糾結。
最后,我想說的是,任何文獻整理軟件都不能代替人對文獻的閱讀,任何時候讀文獻中信息永遠是第一位的。整理軟件只能夠幫助更加快速地找到所需的信息而已。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guī),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qū)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