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2日-星期二
7月21日,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斯威夫特在日本召開記者招待會。此前他乘P-8A海神反潛偵察機在南海偵察的消息被媒體廣泛報道。
原題:美國智庫看中國:7個觀點驚人一致
筆者參與了卡內基今年5月8日在華盛頓舉辦的第一次研討。參加討論的是美國的“中國通”中的頂級學者。當前,美國的“主流”智庫在對中國和中美關系這兩個主要問題上的看法大致趨于一致,并形成了7點一致判斷。
對中國來說,如果美國的主要智庫都把中國政府看成是一個違背常理出牌和決策難以預測的政府,那雙邊關系中肯定是缺少讓這種關系變得更加牢固和穩定的因素。
今年三月份,我跟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所的孫哲教授在華盛頓拜訪幾個智庫時談到,是不是習近平主席九月來美國訪問的時候專門給華府的智庫工作人員們發表一次演講,并回答他們的問題。大家都覺得是好主意,但現在還不知道怎么去實現這個計劃。
對中國和中美關系全新判斷
今年5月,在美國華盛頓與頂級學者們進行交流,一天的討論下來,大家的結論是,中國不是國際秩序的創立者,也不是國際秩序的破壞者,而是國際秩序的遵守者。對中國的不信任和中美關系的不確定性主要來自對中國國內政治發展的不了解和信息欠缺。中國政府允許卡內基在清華設立中心,并不限制它的活動,也使得卡內基對中國和中美關系的看法趨于緩和和中性。
總體來說,以上說到的這些“主流”智庫(因為篇幅關系,關于“非主流”智庫的觀點只能在另一篇文章里論述)在對中國和中美關系這兩個主要問題上的看法大致趨于一致,其中主要包括:
雖然中美關系的根基還沒有坍塌,但是今天美國政策精英中的重要成員越來越傾向于把中國看作對美國“主導權”的威脅。
1)中國的崛起源于中國已經持續了36年的改革開放;
2)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美國的鼎力相助是亞洲太平洋地區三十多年沒有戰事(伊拉克和阿富汗除外)和經濟起飛的主要原因;
3)中國從改革開放初期到2012年前后的外交政策基本上是遵循鄧小平的“韜光養晦”和跟美國搞好關系;但自2012以來,這個延續多年的外交政策似乎已經改變;
4)盡管十八屆三中全會對經濟層面的改革開放有過宏偉的設計和安排,但因國內特殊利益集團的阻撓、最近股市的巨大波動,經濟層面的改革開放似乎也十分艱難;
5)中國的改革開放不能使中美成為價值共同體,而中國的崛起從某種程度上挑戰了美國的價值體系,美國因此必須重新思考是繼續在國際體系中與中國合作,還是要從某種程度上限制中國的繼續坐大坐強;
6)自俄羅斯兼并克里米亞以來,北京與莫斯科似乎走得太近,而中國在亞信峰會上的“亞洲的事由亞洲人自己管理”的宣示、“一帶一路”大戰略的提出和亞投行的啟動都顯示中國似乎要另起灶爐;
7)美國2016年大選或許是重新檢討對華政策和設計新的對華戰略的大好機會。
2015年6月底,在清華大學世界和評論上,全球知名智庫紛紛就當前國際關系中的重要議題進行辯論。其中,中美關系更成為最大焦點。
最近幾位美國的中國通或學者為這些觀點做了具體的說明。首先是蘭普頓2015年5月6日在由上海社科院和美國卡特中心聯合主辦的世界中國學論壇上發表的“中美關系已經到了臨界點”的主旨演講。蘭普頓說,“我們正目睹對一個總體上積極的美中關系來說至關重要的某些支撐力受到侵蝕。”
“而在中國,一部分精英和民眾將美國視作中國取得正當國際地位的阻礙,并且無助于中國維持國內穩定,持這種觀點人數正在增長。”蘭普頓還說,“在過去的15年里,中美兩國國內話語的論調都是從接觸論轉向輕微阻礙論,進一步變為嚴重阻礙論,最終越來越偏向威懾論的方向發展。”威懾論的語匯導致了對威脅、意圖、軍力、反擊能力和可信度等問題的討論。這些語匯與我們在過去40年里通常使用的大相徑庭。“讓我最擔心的是,兩國精英和大眾討論的重心正在漸漸轉向更加極端的、且相互唱和的分析模式和政策建議。以往的政策并沒有崩潰,但正在逐步式微。”
對抗真的不可避免了嗎?
美國智庫學者認為,美國早就應該對中國國力的增強做出更為有序和周密的反應。
美國外交學會和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兩位學者共同發布了題為“修改美國對華大戰略”的報告。報告指出,“中國在今后幾十年將是美國最據挑戰性的競爭者。”美國將中國‘引入’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努力,正在對美國在亞洲的絕對主導地位構成新的威脅,并且有可能對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造成重要沖擊,華盛頓眼下需要一個嶄新的、旨在平衡中國的崛起而不是繼續幫助它增強國力的對華大戰略。這兩位作者指出,盡管美國和盟國還與中國保持外交和經濟關系,美國必須制定戰略,以縮小和限制中國的地緣經濟和軍事實力可能對美國在亞洲和全球的國家利益構成的威脅。
美國亞洲協會美中關系中心的主任夏最近在《紐約時報》發表題為“中美可以融洽相處嗎?”的時評。他在文章中說,“對于長期觀察中國的人而言,這兩年中美關系的變動讓他們感到慌亂不安”。這是因為很多美國人認為,“兩國關系不斷發展,中國經濟的自由化、教育和社會層面的交流開放會使中國變成為一個更加開放的、更為負責的國際事務的‘利益攸關者’。然而,中國近幾年的言行讓這些美國人大失所望,于是越來越多的人提出要遏制中國,并預測中美對抗不可避免。夏偉說,他一面對中美關系的發展感到十分悲觀,一面又在期待可能發生的“驚喜”,因為“在研究中國六十多年的時間里,我學到的就是在當中國與外界打交道時,它常會是一個違背常理、難以預測的國家。”
(作者是鳳凰國際智庫高級研究員,西安交通大學-美國卡特中心國際和平與發展中心共同主任;來源:鳳凰大參考)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昆侖策網: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國產航母一裝備領先福特號10年,美智庫:不該放走這個中國女人
2017-11-07“臺獨”一意孤行,美智庫連發警告:拒“九二共識”徒增臺海風險
2017-10-11任志剛:崇洋媚外者是做不好智庫的,因為這幾十年這類人的風頭已經出盡了
2016-07-27?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