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和勢都在我們這邊
——向著第一個百年目標邁進①
思深方益遠,謀定而后動。一份國家的發展藍圖,對接著億萬人民的小康夢想,標示出一個民族的復興偉業。
金秋十月,正在北京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研究關于制定“十三五”規劃的建議,劃定未來五年中國發展的航標。這是一次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謀篇布局、為邁向第一個百年目標凝心聚力的重要會議,十八屆五中全會做出的戰略擘畫和頂層設計,“十三五”規劃提出的發展方向、發展目標,必將把“中國號”巨輪帶入一個全新的水域。
中國的發展前后相續,站在兩個五年規劃的交匯點上,一個發展的“中國故事”愈發清晰。過去五年,中國經濟高位躍升、改革全面推進、民生持續提升、生態不斷改善,我們以變革抓住機遇、用變革應對挑戰,將改革發展和復興之路的現實方位標示得格外清晰。習近平總書記如此判斷:“時和勢總體于我有利,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仍然存在。”
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現代化巨輪揚帆破浪,正當其“時”——
全新方位中,我們正處于戰略機遇期。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十二五”前4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四分之一。深化改革的紅利在不斷釋放、全球合作的動能在不斷提升,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構建全球經濟新版圖,戰略方位的變化帶來全新的發展機遇。未來五年,抓住并用好機遇,我們就能完成現代化歷程中的重要跨越。
關鍵節點上,我們正面對改革攻堅期。前行之路從無坦途,“十三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任務緊迫而繁重。中國經濟正經歷新舊動能轉化,人口結構變化、產能過剩、資源環境壓力等,都是“攔路虎”;中國社會也仍在深刻轉型,社保、教育、醫療等問題,都是“硬骨頭”。未來五年,振奮精神、凝心聚力,我們才能走好復興之路上的“關鍵一程”。
面對這樣的發展時機、歷史契機,我們更需認清大局與大勢,保持戰略定力、增強發展信心——
發展之勢,在我們這邊。新常態下,新的增長點正在加快孕育并不斷破繭而出,新的增長動力正在加快形成并不斷蓄積力量。“三大產業”“三駕馬車”的比重變化,“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的明確目標,讓經濟形勢、運行態勢總體向好。亞投行用資金完善全球金融架構,“一帶一路”用合作共贏構建世界經濟地理新版圖,整個世界正在我們面前展開。中國經濟發展前景仍然廣闊,“十三五”的中國必能不斷向好。
人心之勢,在我們這邊。從“十二五”前4年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增長9.5%,到“十三五”期間帶領7000多萬人擺脫貧困,改革中的“獲得感”、發展中的“幸福感”,深深植根于億萬人民心中。“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無疑會貫穿于未來五年的發展之路。“人心是最大的政治”,這樣的萬眾一心、滿懷信心,正是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最好的基本面。
改革開放之初,我們黨確立“三步走”戰略;跨入新世紀,我們黨提出在本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現代化的夙愿逐步變成現實,民族復興的前景正在鋪展開來,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百年目標邁進,時和勢都在我們這邊,我們有能力、有信心在“十三五”期間,完成歷史使命、收獲更大光榮。
(作者是人民日報評論員;來源:人民日報)
以前瞻性引領更長遠發展
——向著第一個百年目標邁進②
在實現中國夢的行進坐標中,全面小康是“關鍵一步”;在“兩個一百年”的奮斗征程上,全面小康是第一個“百年渡口”。2016—2020,要在這五年時間里,把一個人口比歐盟、美國和日本加起來還多的大國帶入全面小康,這是人類史上從未有過的壯舉,不僅考驗“紛繁世事多元應”的運籌智慧,更檢驗“擊鼓催征穩馭舟”的領導能力。
用五年規劃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是中國特有的戰略模式。“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個預,就是以戰略眼光審視大勢和大局,認清機遇和挑戰,準確分析不利環境和有利條件,從而未雨綢繆,系統謀劃,趨利避害,贏得發展的主動權。“聚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既定目標,著眼于我國未來5年乃至更長遠的發展”,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入浙江、貴州、吉林等地調研,聽取對“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和建議,強調“突出前瞻性和引領性”,為制定“十三五”規劃指明了方向。
前瞻性體現在科學準確的判斷。“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仍處在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面臨諸多矛盾相互疊加的嚴峻挑戰。這是黨中央審時度勢作出的戰略判斷。機遇仍在,要求我們有戰略定力、有戰略自信,以平常心面對壓力,保持宏觀政策的總體穩定;矛盾疊加,要求我們清醒認識面臨的風險和挑戰,把難點和復雜性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各種風險想得更深入一些,做好應對各種困難局面的準備。“既不能脫離實際、提過高的目標和要求,也不能囿于一時困難和問題而縮手縮腳”,這應該成為未來五年我們始終堅持的戰略原則。
前瞻性體現在發展理念的完善。隨著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邁進,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如何全面化解產能過剩,通過市場機制培育新興產業?如何針對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趨勢,釋放消費潛力?如何以創新為驅動,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所有這一切,都要求我們增強更新發展理念的自覺性和緊迫感,以發展理念轉變引領發展方式轉變,以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升,實現新舊發展動能的平穩切換。
前瞻性體現在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的辯證統一。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幫助7000多萬人口摘掉貧困帽子,這些剛性要求倒逼我們必須在規定時間節點前完成既定的任務,是推動發展的重要動力。與此同時,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不少矛盾不會隨著某一項指標的完成而消失。只有時刻保持問題意識,緊緊抓住事關全局和長遠的重要問題,以問題為導向,切實探尋解決之道,才能在更深層次上揭示規律、把握規律,為更長遠的發展奠定基礎。
今天的中國,正處在走向民族復興的關鍵節點。以五年規劃的制定為契機,把發展的眼光放得更遠,把奮斗的腳步踩得更實,我們必將實現預期的目標,成就輝煌的夢想。
(作者是人民日報評論員;來源:《 人民日報 》)
附:任仲平:
向著第一個百年目標邁進
——寫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召開之際
(一) 金秋的北京,總會給人帶來特別的期待。
10月26日至29日,在這里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研究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謀劃未來五年中國的發展之路,這是舉國乃至舉世關注的議程。
在中國人的眼里,六十年一甲子,寓意輪回與更替。從第一個五年計劃到第十二個五年規劃,60多年里,中國經歷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功。新一個五年規劃,我們又將開啟一段怎樣的新航程?
2016—2020的“十三五”規劃,將是本屆中央領導集體主持編制并完整實施的一個五年規劃,將是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向更高發展階段邁進的艱難躍升,將是迎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第一個百年目標”的最后沖刺,也是跋涉在民族復興之路上的社會主義中國的關鍵一程。
風云際會的節點,舉足輕重的大國,謀篇布局的規劃,人們有理由期待,這個十月會釋放更多信號,給中國和世界的未來注入強大的信心。
(二)在北京、在浙江杭州、在湖北武漢……人們發現,習近平總書記調研考察時,對各地的規劃展覽館很感興趣。“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在發展之路上,規劃的確至關重要。
一幅宏大的發展藍圖,在這樣的思考中逐漸成形。2013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著手啟動“十三五”規劃前期準備工作,開展有關重大問題研究。而關于未來中國前瞻性、戰略性、全局性的思考,早已開始。
廣東深圳,在鄧小平銅像下思考改革的方位;北京中關村,在數字世界里推動創新的浪潮;陜西延安,在黃土高原的窯洞中探討扶貧的路徑;吉林長春,在老工業基地謀劃轉型升級的前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調研的足跡,遍及20多個省份,覆蓋了大半個中國。僅僅在2015年,圍繞“十三五”規劃,習近平總書記在短短兩個月時間內,就曾與18個省份“一把手”座談。
以微觀調研把握宏觀中國,用戰略思路觀照現實國情,中央領導集體在上與下的對接中,謀劃中國的未來。密集的調研、頻繁的互動,不僅讓“十三五”規劃有了堅實的基礎,更凸顯這一規劃的重要意義。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確定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個百年目標。在“兩個百年”的視野中,在實現“中國夢”的征程上,“十三五”規劃的五年,恰是中華民族復興史上特殊而關鍵的五年。
如果說“四個全面”是戰略布局,“十三五”規劃就是戰役部署。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定位坐標、主軸和方向,這一規劃必將寫在中國大地、寫入時代進程。
(三)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
今年3月的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團組討論時談到,“我正在集中思考‘十三五’規劃。”兩會一結束,在會見歐洲議會議長舒爾茨時,總書記主動提及“十三五”規劃,并表示“相信在新的規劃中我們會找到中歐合作的契合點和新機遇”。
的確,“十三五”將影響的,絕不僅僅是中國。“過去兩年,全球經濟增長約30%來自中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認為,過去是美國打噴嚏全球經濟就感冒,現在還應該加上中國一打噴嚏,全球經濟也感冒。“十三五”藍圖關乎世界經濟的走向,“將左右世界經濟能否復蘇向前”,這就是為什么觀察家們要將十八屆五中全會稱為“關鍵性會議”。
歷史的長河潛流深沉,要經過時間的沉淀,才能發現水道令人驚嘆的轉換。在30多年改革開放歷程中,中國經濟從“被開除球籍”的危險邊緣,到被稱為“世界經濟的新引擎”,其間蘊藏了多少思想的轉變、觀念的更新和發展的突破。站在兩個五年規劃交匯的時間節點回望,在走向世界的進程中,中國的分量日益顯現。
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打開封閉的國門,從建立經濟特區到開放沿海、沿江、沿邊、內陸地區,分步驟、多層次地走向逐步開放新格局。新世紀初,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由有限范圍、地域、領域內的開放,轉變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中國經濟航船揚帆駛入更廣闊的水域。
今天,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正在逐漸適應自己新的角色——世界經濟版圖的變革者、全球經濟治理的參與者、國際經濟秩序的建設者。著力打造更有活力的開放的經濟體系,中國積極推動和參與世界經濟治理機制變革,構建合作共贏的“命運共同體”。幾天前,習近平主席在中英工商峰會上強調,“一帶一路”不是“私家小路”。正是這條“大家攜手前進的陽光大道”,涵蓋了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4億人口,經濟總量約占全球的30%,成為中國構建“公平、開放、全面、創新”發展之路最好的注腳。
“大家一起發展才是真發展,可持續發展才是好發展。”作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載體,“十三五”規劃不僅要擘畫未來中國經濟地理版圖,也將對完善世界經濟地理版圖產生重要影響。
(四)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中國,即將走進又一個發展周期。
回首“十二五”,我們抓住了關鍵時期,打贏了攻堅之役,贏得了戰略機遇。在全球經濟的“亞健康”狀態中,妥善應對“三期疊加”的挑戰,高位躍升帶來年均近8%的增長;在建立起覆蓋13億人的全世界最大社保網之后,不斷提高兜底水平;“十二五”前4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13.4%,經濟發展駛入“綠色化”快車道……改革開放和復興之路的現實方位,被標示得格外清晰: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經濟的升級轉型總是比想象更困難,尤其是中國這樣一個龐大的經濟體,面臨的挑戰會更復雜。如果說1978年改革開放大幕初啟時,中國以9.6億人的超大規模拉動了經濟起飛的巨輪,抓住機遇創造了中國奇跡;那么今天,面對13億多人口的巨大基數,面對全球化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世界格局,在更高層次上推進現代化進程,我們所要考慮的,絕不僅僅是機遇。
今天的中國,仍面臨著長長的“問題清單”。“世界工廠”轉型升級的同時保持經濟平穩增長,建設“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中國”,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這些來自經濟系統、自然系統和社會系統的挑戰,無一不是艱巨的課題、難啃的硬骨頭。連《紐約時報》也感嘆,“治理未來十年的中國,可能是全球最為艱難的工作之一。”
舟循川則游速,人順路則不迷。建立在對“十二五”發展經驗的全面總結上,建立在對中國具體國情的準確體察上,習近平總書記以對發展的深入思考做出了深刻的回答——
“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必須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是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
(五)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是“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的發展,是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的發展,是“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充分釋放”的發展。這意味著,在經濟發展中要保持戰略定力與戰略眼光,做到蹄疾步穩、行穩致遠。
不久前,中國2015年第三季度經濟數據公布,6.9%的增速好于預期。雖然仍有人偏好各種版本的中國經濟“崩潰論”和“硬著陸”預言,但越來越多人開始以更理性和長遠的眼光,審視中國經濟的“大勢”。“中國領導人明白他們需要做什么。”不久前出版新書《與中國打交道》的美國前財政部長保爾森說,“這也正是我對中國的改革前景持謹慎樂觀態度的原因所在。”
“十二五”期間,科學發展讓經濟在轉型升級之路上,保持著增長“穩定感”。從打破壁壘、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到自我革命、下好簡政放權“先手棋”;從主動淘汰落后產能、清理經濟增長“負資產”,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點燃經濟動力“新引擎”,我們以有力的宏觀調控、合理的風險應對、積極的結構調整,在“十二五”前4年保持了年均8%的增長,農業實現“十一連增”,工業發展向中高端邁進,服務業成為第一大產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穩步提升。新常態下,換擋不失勢、量增質更優,新的動力在聚集、新的活力在迸發,為“十三五”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積累寶貴經驗。
自我調整、主動調控背后,是對經濟規律的深刻洞察:“一個國家經濟增長,有快有慢是正常的,不能說只能加速、不能減速,這不符合經濟規律”;是對科學發展的高度重視:“轉方式、調結構是我們發展歷程必須邁過的坎”;是對中國未來的強大自信:“分析中國經濟,要看這艘大船方向是否正確,動力是否強勁,潛力是否充沛”。
(六)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是“經濟要上臺階,生態文明也要上臺階”的發展,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這意味著,發展不僅要講速度講效益,更需要在增長與保護、局部與整體、當前和長遠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
2015年初,被稱“史上最嚴”的新環保法實施。環保理念的變革,由立法目的的表述可見一斑:過去是“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現在則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對于“美麗中國”“綠色化”的一系列探索,聯合國副秘書長阿奇姆·施泰納如此評價:“中國在生態文明這個領域中,不僅是給自己,而且也給世界一個機會,讓我們更好地了解朝著綠色經濟的轉型。”
首次將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總布局,去除GDP考核“緊箍咒”,全面打響“呼吸保衛戰”……“十二五”期間,中國以前所未有、全球罕見的力度,治理污染、保護生態。生態文明建設有了頂層設計、總體部署和嚴格措施,為發展構筑起“綠色譜系”,為轉型積累下“綠色動力”。
在云南大理洱海邊,“立此存照”督促當地抓好環保;在北京APEC會議上,坦言每天早上都要看看北京霧霾小了沒有;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勉勵工人“種樹看林子也是為國家做貢獻”……“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習近平總書記對環境保護高度重視,正是因為把握了“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的發展規律,認清了生態環境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歷史責任。
(七)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是“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的發展,是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奮斗目標的發展,是“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的發展。這意味著,不僅把發展視為經濟問題,更將之視為政治問題、社會問題,讓更多人共享發展的成果。
“未來5年,我們將使中國現有標準下7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十三五”規劃尚未謀定之時,關于扶貧的“五年目標”已經出臺。這不僅是全面小康的要求,更是我們發展宗旨、發展倫理的集中體現。
“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針’”。“十二五”期間,民生指標全線飄紅。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9.5%,跑過GDP增速;新增就業不降反增,2015年前三季度城鎮新增就業1066萬人,提前完成全年任務;2013年和2014年,連續兩年完成減貧1000萬人以上的任務……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生活質量有新改善,更多人的“幸福感”正由期盼慢慢成為現實。
“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讓更多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全面小康是不分地域、不分群體、不分層級、不分民族的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少”“不能丟了農村這一頭”“決不能讓一個蘇區老區掉隊”……民生的改善、個人的發展,與國家的大方向、大目標相向而行,成為包容性發展最生動的體現。
(八)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三種規律”“三大發展”,正是引領“經濟新常態”的目標方向。
有外國媒體認為,中國這個遠東國度,曾以無法想象的經濟增長速度,幫助上億人擺脫貧困,卻也造成環境污染等問題。而如今,隨著新常態的到來,龐大的“經濟和社會試驗”正在促成“一次新的醒悟”。
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困惑、糾結和適應之后,在今天的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判斷已經成為共識。看起來波動的數據,背后卻隱藏著令人欣慰的亮色、逐漸增加的利好、正在積蓄的能量。經濟增速領先世界主要經濟體,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四分之一,蟬聯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位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服務業對增長的貢獻率首次超過第二產業……這樣的數據表明,新常態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空間大的基本特質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中國經濟發展前景仍然廣闊。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詮釋了歷史新起點上中國發展的新理念。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新常態”的戰略判斷和戰略思維,深刻揭示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新特征、新趨勢,指向中高速增長、質量效益提高、生態效應改善、可持續性增強、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是消除疑慮、保持定力、堅定自信的強大基石。
在全球經濟面臨巨大變化的今天,中國在過去幾十年里積累起來的經驗,正在被賦予新的內涵。“十三五”時期,不管發展環境、條件、任務有何變化,可以確定的是,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將是保持未來中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遵循。
(九)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理念是實踐的指南。以發展理念轉變引領發展方式轉變,以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升,面向經濟新常態,循著發展新思路,“十三五”規劃的根本指向,已然清晰——
“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必須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明確的發展目的,回答了“發展為了什么”的問題。
“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實際出發,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方式,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合理的發展路徑,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的問題。
“必須按照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加快完善各方面體制機制,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為發展提供持續動力。”科學的發展思路,回答了“如何以改革促發展”的問題。
“必須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治體系,加快法治經濟和法治社會建設,把經濟社會發展納入法治化軌道。”有序的發展環境,回答了“如何規范發展”的問題。
“必須深化全方位對外開放,妥善應對外部環境變化,推動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廣闊的發展視野,回答了“發展如何對接世界”的問題。
“必須貫徹全面從嚴治黨要求,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確保我國發展航船沿著正確航道破浪前進。”根本的發展保障,回答了“發展需要怎樣的政治領導”的問題。
“十三五”畫卷,將以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的“六個必須”為引領,鋪展開來。“中國制造2025”推動工業制造業轉型升級,打造“制造強國”;“互聯網+”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新技術新概念新業態方興未艾;城鎮化目標激發更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激活更廣闊的市場空間;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十三五”期間,“新四化”的同步鋪展、互動提升,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多元動力、多級支撐,中國將迎來有溫度的發展、有質量的發展、有保障的發展。
中國現代化的歷程是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極大地豐富了人類的經歷。把社會主義制度與市場經濟體制的優勢結合起來,把發展的速度和效率與公眾的共享和普惠結合起來,這是“中國道路”對人類發展道路的獨特貢獻。“十三五”是中國邁向全面小康的歷史征程,新發展模式會更成熟,新思維范式會更成型。這是現代化道路上的“中國選擇”,是中國給世界的“新的更大的貢獻”。
(十)一張老照片,記錄下1992年8月四川廣安火車站的一幕:由于人多車少,準備外出務工的農民們只好從車窗擠上去。
而上周,在習近平主席訪問英國期間,關于高鐵項目的合作,成為各方關注的一大焦點。
從“綠皮火車”到“高鐵外交”,鐵路可謂中國發展的“三重象征”——滿足了民生需求,促進了經濟增長,更隱喻著“中國號”快車的不斷自我超越。
“凡是過去,皆為序章”。中國的發展前后相續,正是這一段又一段的鐵軌,連接成我們前行的歷史。站在兩個五年規劃的交匯點上,向著第一個百年目標邁進,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軍,我們有決心、有能力、有信心。
世界期待著下一個中國故事,歷史期待著我們這一代人的回答。
(來源:人民日報)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昆侖策網: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