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無堅不摧的炮火排山倒海的沖鋒,戰歌的旋律展現出一種磅礴的氣勢和壓倒一切敵人的力量!”
01
—
張藝謀、張末執導的《狙擊手》中,先后出現了三首歌,這三首歌的內容和出現的情景,都是相當講究的,值得認真評析。
先說第一首“拉纖歌”《江南牡丹朵朵紅》。
這一首川江號子。在影片中,胖墩身負300多斤重的鐵板走下山坡時,突然唱了起來,“四海龍王在水中,伍子胥臨潼斗過勇,六國蘇秦把相封……”
胖墩只唱了這首“拉纖歌”中的三句,而全豹則是這樣的——
江南牡丹朵朵紅,
二郎廣州降孽龍,
三人結拜情義重,
四海龍王在水中,
伍子胥臨潼斗過勇,
六國蘇秦把相封,
七歲安安把米送,
八仙過海顯神通,
久走江湖人尊重,
十載寒窗要用功。
拉纖是一種十分艱苦的重體力勞動,纖夫們在拉纖時一人領唱、眾人應和,一來有整合步伐的作用,二來也是抒發情感的需要。
兩位張導演讓胖墩唱起“拉纖歌”,無疑是在暗示他參軍前應該是川江纖夫,或者長年生活在川江邊,熟悉纖夫號子。
但看了這首《江南牡丹朵朵紅》,卻不得不讓人嘆息,在中國革命勝利之前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勞動者不僅在經濟、政治上處于被統治、被壓迫的地位,在文化上、精神上也是這樣。
由于長期被剝奪了文化權利,勞動者很難自主表達,大部分情況下,只能重復統治階級以及依附于于他們的知識分子強加給他們的話語。
比如,這首拉纖歌,并沒有控訴社會的黑暗、也沒有表達對剝削、壓迫的不滿,歌詞中出現的角色,無非都是帝王將相、牛鬼蛇神一類,價值觀也是極其陳腐的武訓式價值觀。
顯然,這樣的歌詞,無法為胖墩提供慷慨赴死的精神力量,張導讓胖墩在最后時刻唱這首歌,不過是想提醒觀眾:胖墩想家了!
在《上甘嶺》中,坑道里的戰士們也唱起了想念祖國和家鄉的歌,但那是經過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洗禮,展示了走向社會主義光明未來無限可能性的祖國,是“為了開辟新天地,喚醒了沉睡的高山,讓那河流改變了模樣”的祖國。
而在《狙擊手》中胖墩歌謠中的祖國,還是五千年未變的古老中國,是伍子胥、蘇秦、劉關張和鐵拐李、呂洞賓的中國,是第五代導演們熟悉的《紅高粱》《黃土地》《大紅燈籠高高掛》的中國。
兩個不同的中國,對胖墩、對志愿軍戰士們的意義,非常不同。
除了這首“拉纖歌”,張導還讓胖墩喊出這樣一句話,“我的兒子名字就叫‘鐵板’!”言畢,被美軍狙擊手約翰一槍擊中眉心,倒地犧牲。
看電影《英雄兒女》,王成犧牲前的最后一句話是“為了勝利,向我開炮!”在《董存瑞》中,董存瑞犧牲前的最后一句話是“為了新中國,前進!”
王成和董存瑞是真正的慷慨赴死,觀眾會為他們的犧牲感到熱血沸騰,甚至產生要像他們那樣干一番驚天動地偉業的沖動,但不會產生沮喪、傷感的情緒。
當然,現在并非“激情燃燒的歲月”,我們也不必要求胖墩在犧牲前像王成、董存瑞那樣表現。
可是,突然涌起的鄉愁以及要為從未見過面的兒子命名的沖動,讓觀眾覺得胖墩很可憐、很不幸、很值得同情,于是在不知不覺中,抗美援朝就被變成了“傷痕”。
02
—
《狙擊手》中出現的第二首歌,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
志愿軍沒有自己專門的軍歌,“戰歌”其實就是軍歌,永遠和志愿軍的形象聯系在一起。
志愿軍戰歌的歌詞,并不是出自專業詞作家,而是出自一位志愿軍基層政工干部——炮一師26團5連指導員麻扶搖之手,這恰恰說明,戰歌準確地反映了當時中國人民志愿軍指戰員真實的精神狀態。
麻扶搖創作的原歌詞是“雄赳赳,氣昂昂,橫渡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中國好兒女,齊心團結緊,抗美援朝鮮,打敗美國野心狼!”
后來在著名音樂家周巍峙在譜曲時,把“橫渡”改為“跨過”,更好地體現了志愿軍斗志昂揚的形象,另外,把“抗美援朝鮮”的“鮮”字去掉,也使歌詞更加朗朗上口。
在新中國前三十年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中,志愿軍戰歌多次出現,并且往往是在我軍發起總攻時,伴隨著無堅不摧的炮火排山倒海的沖鋒,戰歌的旋律展現出一種磅礴的氣勢和壓倒一切敵人的力量!
但在《狙擊手》中,志愿軍戰歌卻被處理得非常奇怪。
當受了重傷并被美軍作為誘餌的戰士亮亮漸漸要昏睡過去時候,為了喚醒他,班長劉文武帶領兩位戰士在戰壕里唱起了這首歌。
這種做法非常奇怪,因為這可能會暴露自己的位置、人數,甚至招來美軍炮火。
更關鍵的問題在于,五班此時完全處于被美軍火力壓制的狀態,他們躲在戰壕里,只能用嘶啞、焦慮的聲音來唱、或者喊這首歌,威武雄壯的感覺完全沒有了,“雄赳赳,氣昂昂”的歌詞與在戰壕里不能抬頭的現實,形成了難堪的反差。
這是一種諷刺嗎?
老實說,志愿軍戰歌從來沒有被如此憋屈和窩囊的演繹過。
03
—
第三首歌,就是結尾處韓紅演唱主題曲《回家》(歌詞請大家自己去查,很簡單的)。
坦率地說,我覺得這首歌和抗美援朝、和志愿軍等等完全沒有關系,它只是一個外出打工的年代,一個北漂或別的什么漂,在感到疲憊無助,想回家而不能時矯揉造作的自憐自艾罷了。
此外,用“回家”來標示志愿軍的精神狀態也非常奇怪、非常不符合歷史事實,并且這種標示內在地包含了對抗美援朝必要性的質疑。
事實上,對面的美軍才面臨這樣的困境。由于無法向士兵們解釋這場發生在距離美國本土萬里之遙的戰爭的意義,麥克阿瑟只好用“感恩節前回家”、“圣誕節前回家”一類的許諾欺騙他們繼續充當炮灰。
關于這個問題,我在2020年評《浴血無名川》時有詳細論述【點擊閱讀】,這里不再展開
概括來說,當我們聽說這是一部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因此走進影院并期待能夠重溫一個英雄主義故事的時候,我們驚訝地發現,他們端出來的東西,卻都是被用小布爾喬亞自私、酸楚、矯情的眼淚浸泡過的,所有的味道都變了。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轉編自“獨立評論員郭松民”)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