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國策建言 > 發展戰略 > 閱讀信息
劉世錦:制造業+互聯網 政府應當怎樣推動創新?
點擊:  作者:劉世錦    來源:《中國發展觀察》雜志2015年第9期  發布時間:2015-10-02 09:48:22

 

151002csn018.jpg

   文/劉世錦

  互聯網+”現在比較熱,是所謂的風口。風口是很好,但我們要認真思考,這個、這個熱潮過去之后,能夠留下什么?

  互聯網能夠解決什么問題?

  互聯網+”“+互聯網這兩個概念有所區別。互聯網+制造業是指搞互聯網的人去搞制造業;“制造業+互聯網則是指搞制造業的人去搞互聯網。互聯網+制造業或者制造業+互聯網,要解決什么問題?我認為,是要解決三個問題。

  第一,是提高信息密度。過去我們的信息密度是不高的。比如諸位來開會,放到十幾年前,電話通知都不見得方便。但是現在,誰要是沒有手機,大家都會感覺這個人很奇怪。如今拿著手機,無論在哪里,隨時都能夠互相聯系,這就是信息的密度在增加。

  第二,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決。信息不對稱是經濟學的一個核心命題,意思是你知道的信息別人不一定知道。這樣的話,掌握信息的人就會有一種優勢,或者說可以在交易中開出更高的價格,甚至可以去欺騙對方。我們現在的很多體制機制問題,實際上都是由于信息不對稱引起的。

  第三,是線上信息和線下資源的相互結合。通過線上和線下的互動來推動資源的優化配置,這是我們的最終目的。最近出租車的問題大家討論比較多,像美國的Uber,國內的滴滴、快的。我們過去在路上見到一輛出租車,招個手互相就聯系上了,可以打到這部車。現在可以在室內,通過手機客戶端了解有多少車在附近行駛;同時,司機在車上也能知道有多少客人有打車需求,溝通的渠道和密度比以前大大增加了。在信息密度增加后,實現兩兩相配,實際上解決了資源配置的問題,并且這種可行性比以前大大增加。這個例子說明,互聯網+,不論是+制造業,或者+其他,由于信息密度的提高,使資源優化配置空間大大地擴展。

  我前段時間跟人討論過一個問題。制造業的一個基礎設備是工業機床,過去工廠里基本都有,但是利用率很低。從時間上和空間上把信息密度增加以后,它的使用率就大大地提高了。這里邊就有一個資產重新配置的問題。比如說,某個地區有幾個機床加工中心,有人需要使用機床加工零部件,就向機床加工中心提出需求,加工好之后配送給他就可以了。

  這實際上是一種資源配置方式。在這個過程中,物流、信息流還有資金流在同時交互,從而使整個制造業(也包括其他行業)的生產、流通、消費環節都發生很大變化。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隨著物流和信息流的變化,風險、收益被重新定價,相應地也會出現一些新的金融形態。互聯網金融就是在這個過程中逐漸產生的。

  所以,互聯網+制造業一定是改變資源的配置方式,一定是提高了效率。只有實現了這一點,互聯網+才有長久的生命力。否則,風刮起來的時候,豬都會飛起來,但是風一過去就掉下來了。假如真是提高了效率,沒有風了,照樣還會在天上。所謂互聯網+,首先要有互聯網的意識,通過提高信息密度,達到資源優化的目的。

  互聯網不能解決什么問題?

  互聯網也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對此我要強調兩點:一個是工匠精神,一個是執著精神。

  互聯網可以重新匹配整個生產過程,但是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很多事情還是要在車間現場干。近年來,中國的制造業有很大進步,也打下了好的基礎,但是我們和國際上制造業水平較高的國家(如德國、日本、美國、瑞士等)仍有差距。為什么高端裝備一定要從發達國家進口?為什么我們的制造能力提高不上去?我在與一些企業負責人交流時,他們說,往往就差那么一點,就是趕不上人家。差在什么地方呢?你會發現,即使有很好的裝備,但是人用的水平沒有上去。大量的工作其實還是需要人來進行操作、試驗、組合。

  用所謂現代知識經濟的話來講,很多事情是不可編碼的知識,只能意會不能言傳。這種事在車間里非常多,在制造業中大量存在。這是計算機替代不了的。具體地說,一個是經驗,一個是數據。我曾經到一些本土汽車企業參觀,不少企業建有研發中心,裝配水平相當高,但是它們和跨國公司的研發中心到底有什么區別?主要是數據。比如車輛在高寒地區、熱帶地區等不同的氣候狀況下,是怎樣的情況?需要數據來說話。別人在這方面有很豐富的數據,我們沒有,這需要很長時間的積累。

  制造業轉型升級有兩個問題,一是創新,二是精致。創新就是搞出一個新東西。精致就是現有東西大的框架不變,在細節上完善。我們除了互聯網意識之外,還需要工匠意識。工匠意識培養起來不容易,一個人得鉚著勁兒、心無旁鶩地干很多年,還不一定能干成,但是不干的話,一定不成。

  培養工匠精神、執著精神,對我們的體制機制有很高的要求,要能調動人的積極性,讓人愿意干。現在有的國有企業,負責人過了一年半載就換了,甚至有的企業四五年換了六七個負責人,這樣他們就很難執著。另外,現在的體制機制下,企業干成了一件事情,和負責人沒有太大關系。干一件事,特別是創新,是有風險的,干的過程中萬一出錯了,結果可能還要被追究責任。這一系列的問題不解決,也很難形成執著精神。

  有些民營企業家缺乏對未來的穩定預期,有些已經把后路放到國外去了,要讓他們踏實地做五年十年,有些人很難下這個決心。還有,其他行業的誘惑也很多。比如搞制造業的人,突然發現房地產很賺錢,制造業就放在一邊,去搞房地產了。前段時間股市的誘惑很大,也吸引了大量資金。

  民營企業家能不能有穩定的預期,能不能經受泡沫經濟的誘惑,鉚著勁兒努力干上五年十年,需要相應的體制、機制、政策,這對中國制造業下一步轉型升級非常重要。

  政府應當怎樣推動創新?

  在制造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我們的政府要做什么?簡單地說,要從過去重扶持轉向重環境。為什么這樣講?在以往,政府推動一些新產業的發展,一般采取的方式是給一些特殊政策,來扶持某個行業、某些企業。但是在進入創新驅動、或者互聯網+”的環境之后,這種方式可能需要認真地反思,因為有些是很難持續的。

  《中國制造2025》對下一步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有很好的指導作用。但是我想提醒一點,政府盡可能不要去制定具體的技術路線。現在提出的一些制造業發展的遠景、前景,那也只是在現有技術水平上做出的展望,或者說只是展望之一。而中國的制造業,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再加上工匠意識和執著精神以后,將會變得怎樣?以互聯網為例,五年前,我們能預想中國的網絡發展成今天這個樣子嗎?同理,五年以后中國的制造業會是怎樣的狀態?現在不太能說清楚。因此,政府最好不要制定具體的技術路線,過去這方面的教訓很多。

  再者,政府不要具體扶持某一個企業。產業發展日新月異,某一個技術今天看起來還不錯,明天可能就落伍了;這個企業今天看起來不錯,明天可能就不是領先的企業了。所以,政府最重要的還是創造環境。

  前段時間輿論說要搞創新規劃,我對此有個疑問,創新是可以規劃的嗎?能規劃的東西叫創新嗎?創新是具有高度不確定性的。我們規定三年后要搞出某樣東西,也許今晚就能搞出來,也許三年、六年、九年之后還搞不出來。我們確定的是創造某種環境、某種條件,這是政府需要來著力創造的。比如說,保護知識產權、鼓勵公平競爭、培育人力資本、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等。把這些搞好以后,創新資源集中在這個地方,那么這里將來產生創新成果的概率可能比較高。至于將來到底哪些企業能夠脫穎而出,哪些產品能夠脫穎而出,哪些行業是具有前景和競爭力的,很大程度上是市場競爭的問題。從這個角度講,政府在培育環境方面要做的事還是相當多的,任務也是相當重的。

  我們過去的發展有個特點,就是地方競爭——競爭招商引資、競爭GDP,以后應該通過競爭形成創新中心。不是每個地方都有創新的機會,整個創新資源是流動的,最后全國形成幾個創新中心,即創新性城市或者區域創新中心。美國是這樣,中國現在也是這樣。深圳這幾年實際上已經成為一個創新中心。

  創新中心是無法規定的,搞創新中心建設取決于很多因素,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地方政府本身努力的程度。應該給所有地方這樣的機會,讓它們去競爭。城市之間應該有爭當創新中心的競爭。

  現在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最后真正創業當老板的肯定是少數人,不是大眾,是小眾。創業者中能成功1/10,這樣的概率都不算低。但還是要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給大家多一點這樣的機會,雖然多數人是要失敗的。政府一方面要創造有利于創新的環境,同時也要給創業失敗的人留一條后路,讓他摔倒了以后能夠爬起來,寬容創新的失敗。

  最近有報道說,有些大學生要創業,甚至是不上學了去創業。國際上最著名的學生創業的例子是比爾蓋茨,哈佛大學沒上完就創辦了一家公司,其產品大家現在都在用。中國也能找到這樣的例子,但成功者的比例可能只有1%甚至1‰。絕大多數的學生還是要學習的,相當一部分還是要就業的。大學對有創業意愿的學生可以支持,但大學生主要還是應當學習,大學則要解決創新的相關問題,一是進行真正具有創造性的基礎研究,中國的創新有沒有持續能力,這是我們最大的一個短板;二是進行創造性思維教育,而不僅僅是應試教育。

  總的來講,政府要按照創新的規律來推動創新。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還要正確處理利益調整中的各種關系。比如網購興起以后,很多商場蕭條了,甚至關門了;滴滴、Uber被廣泛使用后,很多出租車司機感到危機了;用了機器人以后,很多崗位就不需要人了……政府要正確地處理其中的關系。

  有一點一定要非常明確地提出來,政府要支持創新。我們注意到,像Uber、滴滴一類的軟件出來以后,幾乎所有地方政府態度都非常謹慎,甚至憂慮。創新會遇到一些利益沖突,政府有責任來正確地處理相關問題,化解矛盾。但是必須非常明確地表態支持創新,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支持創新、創造環境、同時解決創新過程中的一些具體問題上,這是政府真正要做的。

 

責任編輯:高天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咨詢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