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6日-星期二
堅定文化自信的理論自覺——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特聘教授侯惠勤
侯惠勤,男,1949年生,安徽安慶人,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文化安全與意識形態建設研究中心主任、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原黨委書記;中央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會長;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評委、國家出版基金評委、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評委;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特聘教授、馬克思主義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重點學科帶頭人。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作為首席專家先后主持中央馬工程重點教材《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哲學經典著作導讀》,全國博士生公共課教材《中國馬克思主義與當代》,國家重大委托課題“意識形態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課題“危機中的當代資本主義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課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多樣化社會思潮”等。出版專著《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批判與當代中國》《侯惠勤自選集》等十多部,在《人民日報》《求是》《光明日報》《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哲學研究》等報刊上發表論文200余篇。多次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及其他省部級優秀成果一、二等獎、“五個一”工程入選獎、優秀教學成果獎等。
黨的十九大確立的全黨全社會共同奮斗的重要思想基礎之一,就是要堅定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這“四個自信”。其中,堅定文化自信是需要加以著重理解的問題。這不僅因為文化自信較前三個自信提出的晚,還由于文化自信的理論邊界相對模糊,文化自信的解釋空間相對雜亂,因而理論上實踐上都存在著在不堅定的情況。為了加深對十九大精神的學習,進一步領會并堅定文化自信,我們采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侯惠勤教授。
一、文化自信與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
▲(采訪者簡稱▲,下同):侯教授您好,黨的十九大報告深刻闡明了對于堅定文化自信的科學認識,表明我黨在這一問題上達到了高度的理論自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為什么必須落腳到文化自信上?
●(被采訪者簡稱●,下同):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就是說,一個國家的歷史及其記憶,積淀在文化中;一個民族的生命力及其韌勁,聚集在文化中;一個事業的前途命運,蘊含在文化中。說到底,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具體地說,馬克思主義的力量不在于標新立異,而在于努力回答人類先進思想提出的問題,在解決現實問題的探索中推進人類文明的進步。從這個意義上說,馬克思主義是人類一切優秀文化傳統的真正繼承者和發揚光大者。正如列寧指出的那樣:“馬克思主義同‘宗派主義’毫無相似之處,它絕不是離開世界文明發展大道而產生的一種故步自封、僵化不變的學說。恰恰相反,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是在于他回答了人類先進思想已經提出的種種問題。”也正如毛澤東指出的,從實質上說,共產主義就是對于中國歷代先賢矢志追求的“大同”世界的科學回答,這就是:“經過人民共和國到達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到達階級的消滅和世界的大同??涤袨閷懥恕洞笸瑫?,他沒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條到達大同的路。”
所以,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自信追溯到中國五千多年的優秀文化傳統,充分證明了中華民族的復興偉業和共產主義事業的內在一致,充分顯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厚歷史底蘊。這就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所說,站立在九百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五千多年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十三億多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無比廣闊的時代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動力。
▲:現在一些人對我們的“四個自信”做了歪曲性解讀,敵對意識形態更是把文化自信視為對前三個自信的顛覆,對此,您怎么看?
●:在文化自信問題上存在著意識形態的斗爭是正常的,關鍵在于我們自己對于“四個自信”要有一個正確的理解。文化自信是前三個自信合乎邏輯的延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日臻完善的必然結果。“四個自信”是平列關系,各有側重、互不替代,但又相互呼應、渾然一體。這就是說,文化自信絕不是對前三個自信的取代,更不是對于前三個自信的顛覆。敵對意識形態企圖動搖“四個自信”的重要手法,就是把文化自信和其它三個自信對立起來,將其歪曲為其它三個自信“失效”后的“救場”。這種罔顧事實的捏造,目的就是唱衰中國,阻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勁發展勢頭,但這注定是徒勞的。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懈奮斗,推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進入世界前列,推動我國國際地位實現前所未有的提升,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軍隊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中華民族正以嶄新姿態屹立于世界的東方。這正是我們堅定“四個自信”的深厚根基,是任何力量都打不破的。文化自信不是前三個自信失靈的救急,而是前三個自信日益顯現出的發展趨勢和邏輯拓展。
二、馬克思主義的指導與堅定文化自信的三大支點
▲:我國正在進行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建設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那么,我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自信,應該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關系?
●:我們堅定自信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由源自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組成,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不斷發展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迄今為止,黨的十九大報告最為清晰、深刻地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三個層面:其一,“源流形態”,即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其二,“現實形態”,即黨領導人民創立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其三,“發展形態”,植根于偉大實踐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這一劃分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三大理論支點:一是只有不斷推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才能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遠流長、底蘊豐厚;二是只有不斷促進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為一體,才能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生動活潑、繁榮興盛;三是必須扎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才能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貼近生活、生機勃勃,具有無限的發展前景。
▲:正確理解這些支點的關系,需要澄清哪些觀點?
●:正確理解三大支點的關系,需要澄清以下觀點:其一,把優秀傳統文化排除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之外或認為無須經過轉換、創新自然就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觀點。這兩種觀點之所以是片面的,是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既不是無源之水的孤立文化現象,又不是中國歷史文化中自然產生的文化現象,而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走向民族偉大復興中自覺創立的。割斷文化傳統和照搬文化傳統都不符合實際情況。
其二,把革命文化僅僅視為一種文化傳統或歷史現象而排除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現實存在形式之外。這種觀點之所以是錯誤的,就在于它以“告別革命”為前提,否認了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統一過程,否定了革命理想、革命文化仍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表現方式。更有甚者,把革命文化定位在“馬上打天下”,而不再適用于今天的“馬下治天下”,則更是試圖把革命文化從現實生活中徹底剔除。文化上的這種割裂必然導致割斷歷史,這是今天歷史虛無主義錯誤思潮的重要支撐,必須認真加以清理。
其三,就文化自身講文化自信,把傳統文化視為“根”,否定了只有中國當代的偉大實踐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馬克思主義和文化史觀的根本區別在于,它不認為觀念文化是自足的,而是認為它是社會生活、社會存在的反映。“作為觀念形態的文藝作品,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人民的火熱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自身不可能成為自身的“根”。就文化自身而言,優秀文化傳統可以是源,但從文化的形成和創新發展來看,它只是參與其中的“流”,只有現實生活才是創新之源。這就是說,“實際上,過去的文藝作品不是源而是流,是古人和外國人根據他們彼時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學藝術原料創造出來的東西”。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問題,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理解它們的關系?請您概括一下。
●:堅定文化自信,在理論上最根本的是要解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的地位問題,尤其是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本質特點;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是并列關系,而是指導和被指導的關系。
▲:在這個問題上,當前需要澄清哪些認識?
●:這里需要特別說清楚的,就是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指導和被指導關系。在這方面有兩個觀點需要澄清:一是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自在自明的,因而它和馬克思主義是一種相互學習、相互吸收的并列關系;二是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本土文化,而馬克思主義是外來文化,因而兩者關系的本質是以傳統文化為基礎的馬克思主義的本土化。
第一種觀點之所以是片面的,就在于它不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確立是一種文化自覺,而處在自發狀態的傳統文化不僅魚龍混雜、良莠并存,而且是見仁見智、莫衷一是。作為五千年生生不息的中華文化,當然有其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但是,這種文化精髓又被幾千年的封建歷史及其文化所包裹而難以辨別,近代以來還被西方殖民文化所扭曲和閹割而奄奄一息。這就是說,優秀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確立,并非自發自明的結果,而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保護拯救、批判繼承、不斷發掘、積極創新的產物。因此,建立在文化自覺上的優秀傳統文化,是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了三個方面的正確定位后才確立的:一是思想定位,即對于中華傳統文化要有一個整體性的科學評價,做到真正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二是歷史定位,即要全面把握中華傳統文化和近代以來飽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國家命運的內在聯系,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在救中國的同時也救了中國傳統文化;三是現實定位,即要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促使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換、創新性發展,在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同時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弘揚光大。
第二種觀點之所以是錯誤的,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是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的關系,而是國家意識形態和它的文化資源間的關系。馬克思主義不是單純的文化現象,而是世界歷史性現象,是現代工人階級的世界觀和思想武器,它不專屬于哪一個國家,而是屬于世界各國人民。馬克思主義和各國實踐相結合,從根本上說,是各國工人階級從自在階級走向自為階級的必由之路,是各國工人階級及其政黨領導人民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探索本國道路的過程,也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建構本民族先進文化的過程,而不是什么外來文化本土化的過程。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解決民族發展問題,是一種運用式發展,既不是一次性完成,更不是替代式發展,因此與外來文化的本土化有著本質的區別。從文化建設的角度看,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民族先進文化的構建屬于“本來”,而不是“外來”。對于當代中國而言,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歷史性飛躍的成果一脈相承,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理論指導。把馬克思主義和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定位為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的關系,本質上是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必然導致文化復古主義的惡果。
三、堅定文化自信的本質是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
▲:文化建設不能脫離意識形態,在階級社會里不存在所謂的完全沒有意識形態文化,否則,要么是一廂情愿,要么是別有用心。
●:是的,把文化與意識形態化加以割裂,試圖通過非意識形態化顛覆黨對意識形態的領導權一直是我們面對的嚴峻挑戰,而借口繁榮文化、活躍學術而模糊、躲避挑戰則是思想領域長期存在的嚴重問題。十九大報告極其鮮明地闡明了堅定文化自信和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根本一致性,表明了高度的理論徹底和理論自覺,我們應當認真學習領會。
▲:為什么意識形態建設對于文化建設如此重要?
●:從根本上說,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意識形態從兩個方面決定了文化的發展方向和道路:一是滲透其中的世界觀、歷史觀,決定了文化的社會效果和歷史作用。任何文化都不可能“價值無涉”,其價值偏好決定了其為什么人、服務于誰,從而也決定了其發展前景。“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宣揚個人主義人生觀、價值觀,必然迷戀西方所謂的自由民主制度,必然抗拒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所以,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自覺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二是貫穿其中的人性觀、價值觀,決定了文化塑造人、引領人的導向和生命力。馬克思主義在這方面的基本觀點,就是強調人的發展和社會及人類文明的進步相一致,最終走向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不是人性創造歷史,而是歷史改變人性。因此,十九大提出了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時代新人”的任務,需要認真落實。西方意識形態把自利的市民社會的個人視為“原人”,并借此否定共產主義的人性依據,需要認真應對。
▲:就當前來說,意識形態建設工作最重要的任務是什么?
●:就是要加強理論武裝,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要緊緊抓住三個問題深入推進理論武裝:一是“新時代”,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新時代”的概括,不僅反映了今天變化了的現實,還揭示了這一現實變化的深層邏輯,即歷史大轉折的時代特點。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走進新時代這一實際,不僅是我們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和實現偉大夢想的出發點,也是我們在今天實現所有理論創新的客觀依據。
二是新的時代課題,即必須深入回答“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如何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課題。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重要一步,是從變化發展了的實際中提煉出反映歷史本質和規律、事關發展全局的根本問題,即“時代課題”。提煉出新的時代問題,是思想上的一大飛躍,意味著對于歷史方位、主要矛盾、主要任務、總體布局和行動綱領都有了較為清晰的新認識。
三是新的思想成果,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十九大報告理論創新的最大亮點,就是闡明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其在全黨的指導地位。這一思想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現實,深入回答了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時代問題,以全新的視野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這是我黨進行艱辛理論探索所取得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必須作為黨的指導思想長期堅持。
▲:就意識形態建設和文化建設來說,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要注意區分政治原則問題、思想認識問題、學術觀點問題,旗幟鮮明地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觀點。面對復雜多變的局面,必須有更加深入細致的應對,這是我們今天開展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的保障。
對于力圖動搖、顛覆我們文化自信以及我們共同奮斗思想基礎的各種傾向,十九大報告指明了兩條原則:
一是嚴格區分政治原則問題、思想認識問題和學術觀點問題,要區別對待,不能混淆。對于事關政治原則的重大是非,必須徹底澄清、堅決斗爭、毫不退讓。除了思想上的斗爭,必要時還要采取組織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對于思想認識問題,主要通過耐心的思想教育和批評幫助的方式分清是非,統一思想;而對于學術觀點問題,要允許在一定范圍、一定時段內的爭論,不要忙于作結論,更不要粗暴地打棍子、扣帽子,不能依靠行政手段解決問題。學術觀點的不同,是學術發展的正常生態。
二是旗幟鮮明地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觀點。這就是說,錯誤觀點在性質上有區別,反對抵制錯誤觀點則是無禁區。不管何種性質的錯誤觀點,都不能聽之任之,而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和抵制。即便是錯誤的學術觀點,如果不加以反對和抵制,正確的學術觀點就不能真正發展壯大。“真理是跟謬誤相比較,并且同它作斗爭發展起來的。”我們今天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缺乏真正的學術批評,總以為批評會妨礙學術發展。其實,沒有認真的學術批評,就談不上學術繁榮。況且,哲學社會科學,尤其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政治原則問題和學術觀點問題往往交叉,利用學術研究或文學藝術形式兜售錯誤政治觀點的傾向是存在的。開展有質量的學術批評,是我們開展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題中應有之義。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核心內容,那么,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堅定文化自信的關系?
●: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基本方略。十九大報告重提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并將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其中的一個內容,值得認真學習領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很重要,是思想道德方面的基本社會規范。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打牢全社會共同奮斗思想基礎的重要方面。但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足于現階段最大公約數的社會共識,因而很難攬括針對部分先進分子的更高更先進的價值規范。此外,核心價值觀畢竟只是思想文化領域一個層面的認同規范,很難涉及意識形態和文化的全局性建設。因此,重提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是為了更好地協調在核心價值培育方面的先進性和廣泛性的內在統一,更好地協調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內在關系。因此,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除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內容,還有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的內容,有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堅持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吸收優秀外來文化的內容等,說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思想文化領域更全面豐富的價值規范。
十九大在堅定文化自信方面還有很多理論亮點,需要在深入學習中不斷領會。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2]《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
[3]《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
[4]《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5]《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
[6]《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