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為紀念這個偉大勝利,我們在觀網開設專題視頻節目——寶塔山下的制勝法寶,一起學習抗戰時期的毛澤東軍事思想。
這一專題的時間跨度,大概從1935年底中央到陜北召開瓦窯堡會議開始,到1945年9月抗戰勝利。包括如何突破困境,通過主動作為轉變時局,促成國共合作,結成全民族抗日統一戰線;如何進行預見性的思想理論準備,如何在敵后打勝仗,如何發展壯大最后戰勝日本侵略者;還有在抗戰中如何建黨建軍,如何建設根據地,如何處理統一戰線中各種矛盾和摩擦等問題。
抗戰時期的毛澤東軍事思想,是經歷了土地革命戰爭洗禮之后,系統總結了勝利和失敗的經驗教訓,又在指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實踐中,解決了種種前所未有的難題形成的。這是一個極其曲折豐富、最后走向勝利的理論和實踐過程,讓我們一起踏上征程吧!
第一部分:扭轉歷史車輪
七、西征隴東寧夏
這一節的主題是:西征隴東寧夏。
先請大家注意一點,這里講的紅軍西征,是紅一方面軍占領甘肅隴東和寧夏的一部分,沒有過黃河,與半年后紅四方面軍主力渡過黃河,進入黃河以西的河西走廊西征不是一回事。這是紅一方面軍以陜北根據地為依托開拓擴大新的根據地,為迎接紅二、四方面軍會師做準備而進行的西征,是取得了偉大勝利的西征。
1936年5月5日,紅一方面軍完成長達75天的東征回師陜北。毛主席和彭德懷要求,各軍團用10天時間教育部隊、總結經驗及準備新的行動。5月14日到17日,在延川大相寺召開紅軍團以上干部大會,毛主席在會上作了關于目前政治形勢及任務的報告,布置西征甘肅、寧夏的任務。幾乎是馬不停蹄,就要展開另一場重大戰役。
為什么馬上要西征?這要從面臨的險惡形勢說起。紅軍回師陜北后,蔣介石在山西消滅紅軍的計劃落空,但他并沒有善罷甘休,而是任陳誠為總指揮,要對我根據地發動大規模“清剿”。在東面和北面,有蔣軍的2個師和晉軍的1個師、1個旅加1個炮兵團,從山西渡過黃河入陜,協同原來在陜北的2個師從東北部進攻,還有蔣軍2個師、晉軍2個旅為預備隊,在山西集結待命;在南面,以東北軍近7個師和西北軍2個師,進攻南部和中部;在西面,以寧夏馬鴻逵、馬鴻賓近2個師防堵我軍西進;在黃河東岸,晉軍4個多師防備我軍再次東渡。(圖1)毛主席說,一共150余團兵力向我進攻。我軍減去東征作戰期間減員,加上擴紅,應當在2萬人左右。敵軍以數倍于我的優勢,從東西南北四面包圍,局面依然極其險惡。紅軍剛剛結束東征大戰,又將迎來一場決定生死存亡的惡戰。
【圖1】
怎樣才能打破危局?在這里,我們又一次看到毛主席不同凡響的戰略思維和決策。在數倍于己的敵人即將發動進攻時,他并沒有只是考慮如何防守應對,而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他認為,敵人這次進攻沒有圍的形勢,為什么面對敵人四面包圍,會認為沒有圍的形勢?原因在于,東面的閻錫山被紅軍打過之后,已經發生變化,不愿再與紅軍打了;張學良、楊虎城的部隊,在紅軍東征后方空虛時都沒有乘機抄后路,現在能為蔣介石拼命嗎?還有其他一些苗頭,我們后面再說。毛主席斷然決定向根據地西面的甘肅隴東和寧夏方向主動進攻,趕在敵人進攻之前搶先動手。毛主席的部署是:以紅軍主力向西面進攻,造成廣大的陜甘寧根據地,同時向北打通與蘇聯和外蒙古的聯系,向南打通與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六軍團的聯系。為保證主要作戰方向的勝利,在根據地的東面和北面,以紅二十九軍主力、紅三十軍、陜北地方部隊和群眾武裝堅持游擊戰爭,鉗制蔣介石、閻錫山的西渡部隊,應對陜北、渭北敵人的進攻;在根據地的南面,以紅二十八軍出陜南與紅七十四師會合,在鄂豫陜三省邊區開展斗爭,調動和吸引蔣介石主力于自己方面,策應我野戰軍西征,同時努力爭取東北軍和其他可以爭取的國民黨軍隊走向抗日。(圖2)就是不能坐以待斃,不能等著敵人來打,要充分利用對手的復雜考慮和心態,主動攻破敵人的薄弱環節,讓“圍剿”失去依據和意義,通過下先手棋來為紅軍爭取時間、爭取空間、爭取力量。這樣的出其不意的獨特視角,簡直是拿十數萬敵軍如草介,真的匪夷所思。
【圖2】
其實,在東征山西后期,毛主席決定紅軍回師西渡時,就看到根據地以西地區比較空虛,在陜西和甘肅產生了容許我們活動的順利條件。他向軍團領導下達的回師命令中,就已經講到了西征打算。他認為,往西可以擴大蘇區、鍛煉紅軍、培養干部,也是為了粉碎賣國賊擾亂抗日后方。這一仗還沒有打完,他就開始謀劃考慮下一仗了,而且在考慮成熟后,提前給主要領導吹風,讓大家都有一個思想準備,高瞻遠矚,極具預見性和前瞻性,這是毛主席領導藝術的一個突出特點。他還強調:向西仍是為了爭取直接對日作戰的基本的政治任務,華北各省仍是戰略進攻方向的主要方向,堅持以陜甘蘇區為中心,向各方面作戰,而以東方各省為長時期內的主要方向,這是確定的方針。這樣,在東征結束前,主要領導們就有了思想準備,既講清楚了為什么西征,也把西征與東征的關系說清了,還講清了陜甘蘇區的中心地位,都是圍繞抗日這個主題來考慮問題的,抓住抗日這個根本方向,就有了靈魂和依據,東征抗日因蔣介石和閻錫山阻攔暫時實現不了,那就趁你西面空虛之時,把抗日后方搞大、搞安穩。
東征紅軍回師后,僅僅經過十幾天休整,毛主席、周恩來和彭德懷就在大相寺發布西征命令,以第一軍團、第十五軍團和二十九軍下屬的第八十一師,還有軍委直屬騎兵團(兩個軍團也各有一個騎兵團,一共3個騎兵團,這算是當時機動性最強的現代化作戰力量了),組成西方野戰軍,基本也是全部家底。這次毛主席不再掛帥了,林彪也抽出來做其他工作了,由彭德懷為野戰軍的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紅一軍團由軍團參謀長左權代理軍團長,政治委員還是聶榮臻,紅十五軍團還是徐海東和程子華。進行西征戰役,打擊主要對象是堅持反共的馬鴻賓、馬鴻逵部,主要目的是造成廣大的陜甘寧根據地。
西征開始前,有些同志存在畏懼情緒,怕打不贏,部分陜北同志擔心敵人來破壞蘇區,殺戮蹂躪家人和親屬,要求不離開根據地與敵人拼。在出征動員準備時,著重向大家講明西征的偉大意義和有利形勢,提出是坐以待斃還是奮起抗爭的問題,讓大家在討論中統一思想認識,通過主動進攻求得勝利。其實,就是被動應敵和主動破敵的問題,在困境中的主動斗爭精神和智慧,才能改變局面,贏得生存發展空間。為了堅定信心,還給大家分析西征的正確性和有利條件:第一,這一帶地域遼闊,敵人兵力分散,是無堡壘地區,便于紅軍主力集中行動,掌握主動,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第二,該地駐軍與蔣介石有矛盾,同時都在與紅軍作戰時吃過苦頭,有的不愿無謂消耗,有的不愿打內戰,有走上抗日救國道路的可能;第三,可與紅二、四方面軍會師;第四,可變被動包圍的不利形勢為外線作戰的有利形勢;第五,可充分發動甘肅、寧夏一帶群眾,開辟新根據地,就地籌集糧款,補充兵員,擴大紅軍。既有形勢和利益的分析,也有目標政策的把握,通過客觀地分析疏導,鼓舞戰斗精神,堅定必勝信念,爭取最后勝利。在艱難的戰爭歲月,我軍政治工作是奪取勝利的重要保證,是不可缺少的生命線。
西征從1936年5月20日開始,到7月底結束。主要是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到6月中旬完成,主要任務是消滅兩馬部隊,擴大紅軍,占領陜甘寧三省邊境的廣大地區;第二階段,打擊敵人的出擾和反擊,摧毀敵人支點,肅清民團武裝和土匪,以最大努力赤化占領區域,地盤鞏固了,根據地擴大了,我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西征第一階段,紅軍分兩路西進。紅一軍團在南線為左路軍,紅十五軍團在北線為右路軍,后來紅二十八軍、八十一師和騎兵團又組成中路軍。彭德懷讓右路軍襲占寧條梁和安邊,然后西進攻克定邊和寧夏邊境的鹽池,偽裝進攻寧夏,以調動駐守在南面隴東地區的敵軍回援寧夏,而后在運動中殲滅回援之敵,并迅速奪取曲子、環縣、洪德城一帶。(圖3)
【圖3】
這個調虎離山計是很成功的。當敵人“發現”我軍有進攻寧夏跡象時,立即調35師一部回援,而我紅一軍團正在前面等著他們,在曲子鎮殲滅了敵三十五師一零五騎兵旅一部,俘虜了外號叫“野騾子”的旅長冶成章,這是馬鴻逵手下最兇悍的部隊。緊接著,敵人在阜城組織6個步兵營和2個騎兵營反擊,又被紅軍大部殲滅,俘敵1100余人。紅軍繼續向慶陽前進時,馬鴻賓的騎兵團還沒打就逃跑了,我們占領了木缽、環縣、洪德等城鎮。(圖4)
【圖4】
據一軍團政委聶榮臻回憶,那個叫“野騾子”的旅長,性情暴躁,打仗兇悍,十分野蠻。他據守在曲子鎮方圓不過兩里的土城內,我們從上午攻到中午仍未解決戰斗,經過研究后改進了攻擊方法,邊打邊開展戰場喊話,到下午4點半才攻進去,捉住了這個“野騾子”。在打的過程中,有的領導產生了動搖,說打不下來就算了,部隊可以繞道前進,聶榮臻說不行,這一仗不消滅他,敵人會說你們連“野騾子”都收拾不了,還來干什么呀?反過來會欺負我們。前進到慶陽也是這樣,有人又不主張打,聶榮臻說一定要打,不打就等于向敵人示弱,這一仗打勝了,敵人就聞風喪膽,我們在這一帶就行動自由了。事實也是如此,打掉了“野騾子”,又與馬鴻賓馳援的兩個團遭遇,不僅把敵人擊潰,還俘虜了1100多人。經過這兩仗我軍威大振,馬鴻逵部隊望風披靡,不敢再和我們較量,向西、向北挺進如入無人之境。
聶榮臻在這里所堅持的,是戰場博弈的一個根本法則,也是一切斗爭的重要原則。就是既要善于揀軟柿子揑,又要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消滅最兇悍的敵人,越是強敵越不能畏懼。在你死我活的戰場上,越是畏懼避讓,敵人越不怕你,戰勝敵人就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圖5】
第一階段作戰任務完成后,從6月下旬開始進入戰役第二階段。紅一軍團繼續西進到甘肅的靖遠和寧夏的固原、海原一帶;紅十五軍團攻占了寧夏的鹽池、同心城、海原東、靈武南還有豫旺縣城等地。(圖5)
【圖6 安邊城舊址】
現在講這段歷史時就是幾句話,似乎真的如入無人之境,其實是很艱難的。就拿中路軍攻打安邊縣城來說,打了兩個月都沒有打下來,后來就不打了,直到1945年10月,駐安邊的國民黨軍起義,安邊城才回到人民手中。這個安邊城地處要沖,被敵重兵固守,四周為開闊沙漠地,易守難攻。把安邊圍住后,對峙了一個多月相持不下,彭德懷命令工兵連去炸開城墻,盡快殲滅這股敵人。據當時的工兵連連長王耀南回憶:安邊城墻又高又厚,偵察后決定實施坑道爆破作業,但這里地下水位很高,又是沙質土,打坑道非常容易塌方,只好找一些板子、木頭,邊打邊支撐。流沙從板縫往下漏,戰士們就用自己的帽子和衣服堵,挖不了多深就冒水,只好把坑道縮小,高度降低到80厘米,寬度減小到40厘米。戰士們就像兔子打洞一樣,把挖下來的土用手往后扒,再用腳往后蹬,然后裝在臉盆里,一個挨一個地往外傳。最后終于把坑道挖到城墻底下,墻腳全是大磚砌成的,挖不動,深處有水也不能往下挖,于是就找了幾個石匠,用鋼釬一點一點地鑿,結果被敵人偵聽到了,用石磙子和鐵餅砸塌了坑道,我們的人也被砸死了,挖了近20天的功夫白費。怎么辦?只好另選洞口從頭挖,但挖到墻腳時,那些大磚頭仍是個難題。后來一個排長建議,能不能找幾個賊骨(應當是那種有經驗的小偷)幫助挖,大家聽了哄堂大笑。這個排長說,你們不要笑,賊骨肯定有辦法,他們偷東西時打洞一聲不響,主人睡在屋里都不知道。大家琢磨也有道理,就通過紅軍在當地村鎮的蘇維埃政權,找了兩個做過賊的人來,果然有一套。他們在墻上打洞時,先是嘴里含上水把墻噴濕,然后用小鋸從磚中央鋸一條縫,再用扁鑿一撬,就把磚撬下來了,基本上沒有動靜,敵人發現不了。就這樣把洞挖好,把炸藥裝填上,把城墻炸開了。講這些就是讓大家知道,紅軍沒有重武器,當年是在什么樣的艱苦條件下與敵人作戰,戰勝敵人是多么的不容易,是怎樣不怕犧牲、想方設法克服困難的。
占領陜甘寧邊界如此廣大區域后,重點就是摧毀敵人的支點和肅清民團土匪武裝,以最大努力赤化占領區域。所謂赤化,就是發動和組織群眾,推翻封建地主階級的反動統治,建立工農革命政權、赤衛隊和黨領導下的各種群眾組織,從而創建起比較穩固的革命根據地。
當時,圍繞打日本這個主要矛盾,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已經提到重要日程,所以西征過程中幾次發布政治工作指示,都要求紅軍部隊把統一戰線工作作為與消滅敵人一樣的戰斗任務。期間,紅軍無論做群眾工作、白軍工作、回民工作,都是貫徹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精神的。
最突出的是對白軍的統一戰線工作。馬鴻賓部隊本來是紅軍的主要作戰對象,但我們一面作戰,一面還要爭取他們,不只打軍事仗,也要打政治仗。在打“野騾子”冶成章時,攻進去之后他們頑抗,我們就進行戰場喊話,要他們不要把槍口對準紅軍,和我們一起抗日,最后他們全部放下了武器,抓住了旅長“野騾子”,還抓了他的副旅長,但他混在俘虜里面被我們放走了,其實不這樣也會釋放他的。被捉住的“野騾子”腿部負傷,我們派醫生給他治療,開始他拒絕,我們當著他的面給受傷的俘虜裹傷,還找當地老鄉用擔架把他們送回去,“野騾子”看到這種情況,也不拒絕給他療傷了。他的小老婆藏在淺水井中,被打水的炊事員發現,拉上來以后,她兩手戴滿了金戒指,也沒有人摘她的,最后將他們一起放走了,還派了紅軍戰士護送他們。俘虜除自愿參加紅軍的外,都發路費放回家,當兵的三五元,當官的10元。還給馬鴻賓和其他旅長團長寫了爭取信,托他們帶回去。一般對象的爭取信以軍團政治部名義,重要統戰對象由軍團首長直接署名。這種團結爭取“二馬”部隊的政策,在回民地區引起了強烈反響。馬鴻賓的一個騎兵團長還專門復信,表示贊同紅軍槍口一致對外、共同抗日的主張。
還有哥老會、青洪幫等實力派,在當地有一定影響,我們就派出政工干部,給他們講解毛主席發表的對哥老會宣言,爭取他們在共同抗日救國的前提下與紅軍聯合起來,共赴國難,紅軍的領導還與他們的上層人物互相拜訪、座談,請他們到蘇區參觀、吃飯,他們的龍頭大哥也回請我們,以當地的最高規格和禮儀接待,推動了日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發展。
最重要的是對回民群眾的爭取工作。在西征前,野戰軍政治部專門下發了關于回民工作的指示,告訴大家,向西行動所經過的甘肅、寧夏兩省,回民群眾占人口總數1/2至3/4,要加緊爭取和幫助回民走到抗日和反國民黨軍閥賣國賊的戰線上來,為回族的自治和解放而斗爭,創造西北新的偉大局面。還提出三大禁條和四大注意,三大禁條是:禁止駐扎清真寺,禁止吃大葷(就是不準吃豬肉,甚至不準提豬字),禁止毀壞回文經典;四大注意是:講究清潔,尊重回民的風俗習慣,不準亂用回民器具,注意回漢兩大民族團結。在西北高原上吃水很困難,有的村莊老百姓吃水,要到幾十里路外的山下去挑水,紅軍一些部隊就實行“滿缸水”運動,給回民家的水缸挑滿水。回民愛清潔,就幫助他們打掃街道和院子,把打土豪得來的糧食分給窮苦回民,還摧毀反動地主武裝,組織自治政府,幫助組織回民自己的武裝,如同心縣回民游擊大隊、江湖救國游擊隊等。這些,得到了回民的熱烈擁護。他們請紅軍去洗澡,請紅軍去吃全羊,把紅軍當成回民的親人,很快就把馬鴻逵殘酷統治的地區,變成了抗日救亡運動蓬勃發展的地區。
【圖7 1944年,毛澤東和馬海德在延安】
紅軍西征到寧夏時,著名的外國醫生馬海德也到了前線。他出生于美國的黎巴嫩移民家庭,與美國記者斯諾一起,是最早到陜北紅色根據地的外國人,他是白求恩、柯棣華等著名外國醫生的接待者。他隨紅軍到寧夏后,當地阿訇聽說他是阿拉伯人,也信伊斯蘭教,對他非常熱情,為紅軍爭取回族群眾起了很大作用。后來他就成了紅軍的一員,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0年加入中國國籍,是第一個拿到新中國綠卡的外國人。建國后,他是國家衛生部顧問,致力于性病和麻風病的防治研究,取得世界范圍的成果,2009年被授予“感動中國人物”,2019年又被授予“最美奮斗者”榮譽稱號。
紅軍西征經過兩個多月的戰斗,除了殺傷大量敵人外,俘獲人槍各2000余,戰馬500余匹,新組建了兩個騎兵團,發展了地方武裝,征集了大量資材,解放若干個城鎮,開辟了縱橫200余公里的新根據地。加上東征時收回和擴大的根據地,南征北討擴大的地盤,到1936年8月底,革命根據地面積擴大為東西600余公里,南北300余公里,完成了陜甘寧邊區的基本規模。一共多大面積沒有找到可靠的資料,但到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前有個數字,南京政府認定的陜甘寧邊區的管轄范圍包括:陜西18個縣,甘肅4個縣,寧夏1個縣,還有寧夏鹽池縣和神府區、關中區部分地區,也歸陜甘寧邊區政府直接管轄,并為八路軍的募補區(應當是有別于直接管轄的定向的人財物招募補充地區)。陜甘寧革命根據地已經擴展到北起長城、東臨黃河、南抵陜西淳化、西至寧夏固原的廣大區域,總面積近13萬平方公里。超過現今寧夏的6.64萬平方公里,接近現今山西省的15.67萬平方公里,如果從陜西省20.56萬平方公里中減去被紅軍占領的地塊,面積不比陜甘寧紅色根據地大多少。(圖8)
【圖8】
中央紅軍剛到陜北時,僅有陜北和陜甘兩塊被分割的根據地,共4萬平方公里左右,而且正處在敵人的“圍剿”中。也有研究者說,如果以紅軍和游擊隊自由活動范圍而論,當時方圓不下1萬平方公里,而且只是實際控制著這一帶的農村,城鎮和主要交通線大都在國民黨軍隊手里。從1936年2月20日開始,毛主席指揮紅軍東征,到7月底西征告一段落,僅用了不到半年的時間,就把陜甘兩塊被分隔的革命根據地,擴大為橫跨陜甘寧三省邊界的一大塊完整的革命根據地,是中央紅軍剛到陜北時的3倍以上,也比在江西瑞金中央蘇區最大面積時的8.4萬平方公里大多了。紅軍成為雄居一方的強大力量,這也是所有敵人不敢輕舉妄動的重要原因。有了這樣的基礎,才能支撐日后紅色首都的運轉,才能成為后來的人民抗戰中心和人民解放戰爭的中心。
從這難以想象的巨大變化中,得到什么樣的啟迪?
第一,東征、西征,是在看似沒有路的地方走出了勝利之路。
第二,按照現在一些人的說法,中央紅軍長征到西北也是死地,如果不是后來的西安事變共產黨就完蛋了,但歷史事實是國民黨軍的“圍剿”一再失敗,紅軍的力量和地盤在迅速擴大。所謂完蛋是一相情愿的說法,是書呆子的紙面邏輯。當然,在依然具有強大優勢的敵人面前,危機、危境、危難、危險會不斷出現,同樣,在毛主席的領導下,也會不斷地克服困難、戰勝敵人、逢兇化吉、轉危為安、從勝利走向勝利。
第三,在發展中求鞏固,與那種被動防守、窮于應付的思想,是完全不同的狀態,與紅軍傳統的反“圍剿”作戰也不同,不是誘敵深入,而是主動出擊。毛主席是把握戰爭本質的主動作為,是下先手棋、打主動仗,敵人還在計劃中就打破和改變它,讓敵人聽指揮,牽著敵人的鼻子走。
第四,主要矛盾是決策的根本依據,也是一切行動的根本準則,毛主席善于圍繞主要矛盾展開斗爭,一步步地扭轉歷史車輪的方向。
【相關閱讀】
王立華:林彪彭德懷都反對,毛澤東何以賭上紅軍全部家底決意東征
王立華:毛澤東如何揮就神來之筆,吃掉閻錫山的王牌“獨2旅”?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王立華:東征后又西征,領導人民抗戰的中央根據地如何擴大三倍?
2024-11-30金一南丨七七事變:偽軍數量超過日寇,為什么中國還能打贏抗戰?
2024-07-07常公事略稿本、年譜長編、日記和灣果“國史館”新編抗戰史關于衡陽守將方先覺的不同記載
2019-03-11?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