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孔鯉:毛澤東對楊開慧,終究是不一樣的
點擊:  作者:孔鯉    來源:書林齋  發布時間:2020-12-26 10:55:20

 

 

 19291128日,毛澤東和賀子珍已經成婚一年半,女兒也生了一個。但在他突然聽到楊開慧的消息時,他終究沒有忍住,立馬提筆給李立三寫了一封信,詢問下落。

 

他曾以為楊開慧犧牲了,因為板倉楊家空無一人,而保護楊開慧的接頭組織也不斷散布她已經犧牲的消息。這是我們熟知的版本。但是1128日的這封信,則進一步地將毛澤東的內心情緒更加真切地展現給了世人。

 

楊開慧還活著!

 

雖然這封信再無回執,猶如本以為出現的轉機結果卻碰上了硬邦邦的死路。毛澤東后來也沒有再提起過這件事。但每個人都知道的,毛澤東對楊開慧,終究是與其他人不一樣的。

 

我們先回到1128日。這一天的毛澤東非常興奮。

 

除了得知楊開慧的近況外,他還在兩天前重新擔任了紅四軍前委書記。陳毅帶回來的中央指示證明了他的正確,賦閑半年的他終于有了用武之地。于是在這一天他召開了前委擴大會議,并決定籌開九大,徹底解決政治領導的問題。后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紅四軍九大還有一個名字,古田會議。

 

召開完前委擴大會議的那個晚上,不知他是下了多大的決心,終于提筆寫了那封信。他與賀子珍已經朝夕相處一年多,這半年來賀子珍也一直陪著他。但他還是下定決心寫了那封信,直接與李立三對話。

 

他等不及了。

 

立三兄:多久不和你通訊了,陳毅同志來才知道你的情形。我大病三個月,現雖好了,但精神未全復元。開慧和岸英等我時常念及他們,想和他們通訊,不知通信處。聞說澤民在上海,請兄替我通知澤民,要他把開慧的通信處告訴我,并要他寫信給我。我知識饑荒到十分,請你時常寄書報給我,能抽暇寫信指導尤幸。獨秀近來行動真豈有此理,中央的駁議文件已經到此,我們當普遍地宣傳。

 

 

 

這封信是很有意思的。信末提及了陳獨秀自中東路事件以來始終與中央論戰的情況。注意看毛澤東提及的是中央的駁議文件而不是開除黨籍的決議。換句話說,雖然開除黨籍的文件是1115日發布的,但毛澤東卻顯然還沒有收到,他收到的只是中央對陳獨秀的批駁。考慮到陳毅1101日便攜帶文件離開了上海,可想而知,楊開慧尚在人世的消息,是陳毅帶給他的。

 

從后來楊開慧住處找到的手稿里我們看到,1927年底,剛剛在井岡山上立穩腳跟的毛澤東,就曾經給楊開慧寫過信,在信中他用暗語說:「開始生意不好,虧了本,現在生意好了,興旺起來了。

 

但后來楊開慧怎么也盼不到來信,相信毛澤東是寫過的,但寫著寫著他連楊開慧的通信處都不知曉了,又寫著寫著忽然聽說了楊開慧犧牲的消息。正在井岡山上處于艱難時期的他沒有心思想太多,只能全身心投入到革命中。

 

在這樣的背景中,我們才能感受到毛澤東提筆寫下這封信時的內心動態。

 

隨著年歲漸長,毛澤東越來越隱藏自己的真實情緒,而他其實是一個情緒極其強烈的人,本性是沒法改變的,改變的只有人與世界相處的辦法。所以毛澤東最終將情緒全部揮灑在了革命事業上。只有在偶爾的一些時刻,我們能感受到他對楊開慧的思念。

 

你猜,當他在1936年和斯諾娓娓道來北京的美好時,他想到的是北京本身,還是那些美好日子里和他一起的那個人?

 

在公園里,在故宮的庭院里,我卻看到了北方的早春。北海上還結著堅冰的時候,我看到了潔白的梅花盛開。我看到楊柳倒垂在北海上,枝頭懸掛著晶瑩的冰柱,因而想起唐朝詩人岑參詠北梅冬樹掛珠的詩句:千樹萬樹梨花開。北京數不盡的樹木激起了我的驚嘆和贊美。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那時,是他主動追求的楊開慧。

 

甚至說,在毛澤東的好幾段感情經歷中,只有楊開慧是他唯一一個主動追求的。

 

毛澤東是一個非常自戀的人,所以他和楊開慧的愛情是曠世絕倫的。

 

自戀與自戀是不同的。

 

有的人的自戀,僅僅表現為對他人的渴望,他們自卑,他們渴求關懷,他們敏感,因此他們用自戀作為保護罩,他們不是真的自戀,他們只是希望別人能在一切情況下愛他們。就像一個在地上撒潑的孩子,哭著喊著要糖吃,他們要別人主動給糖。這樣的人是絕大多數,他們無非是在向他人索取情感,對方給了情感他就開心,對方不給他就自己跟自己別扭。所以這樣的人,其實并不愛驅殼內的自己,卻總希望別人能愛那樣的自己。可問題是,自己都不愛自己,誰還會愛他?這樣的人我們見過太多了。自戀無非只是他們的外殼。

 

這種自戀是汪兆銘那樣的人。他們也有激情,或者說他們也想表現得有激情,所以哪怕在胡漢民的勸說下,他們還是要表現得視死如歸。因為如果沒有這種表演欲望的驅使,他們就變成了漢奸汪精衛。他們的內在是空洞的枯木。外界的風吹草動都會影響他們自己。他們其實不相信任何人,他們只是要表演出自己的熱情。連表演都沒有的話,他們就會死去。精神上的死去是先于肉體的。

 

但還有極少數人像毛澤東,這樣的人才是真的自戀。因為他不需要渴求別人給他情感,相反他是會將情感交到別人手里的。即便他不是主動的,只要他想,別人就會被他感染。所以他愛自己,非常愛自己,所以他愛別人,非常愛別人。他看到自家的大米被搶了能想到全天下吃不飽的窮苦人,他看到工人們不識字能積極主動地開辦夜校。他極其自信,所以才極其敢想敢干,所以大家才相信他,愿意跟著他。

 

是大家相信他,而不是大家愿意相信他。前者是純感性驅使,后者才是經過理性分析。

 

另一個這樣的人,我猜就是楊開慧。

 

楊開慧在手稿中寫得很清楚:

 

我是十分的愛他,自從聽到他許多的事,看見了他許多文章、日記,我就愛了他。不過我沒有希望過會同他結婚(因為我不要人家的被動愛,我雖然愛他,我決不表示,我認定愛的權柄是操在自然的手里,我決不妄去希求。我也知道都像我這樣,愛不都會埋沒盡了么?然而我的性格,非如此不行,我早已決定獨身一世的)。

 

楊開慧是沒有經歷過毛澤東早年的許多事的。工人夜校她是沒有經歷過的,和蔡和森、蕭子升分別壯游打秋風她是沒有經歷過的,猴子磯退兵她也是沒有經歷過的,但這樣一個非常敏感的人,在她聽說了毛澤東的事跡后,在她讀了毛澤東留在文章和日記里的強烈感情后,她已經不自覺地愛上了這個男人。

 

因為她說:「我很想尋出一個信仰來!后來我決定了我的態度,盡我的心,盡我的力,只要做到這一個盡字,其余就不是我的責任了。……那時我同情下層生活的同胞,我忌(嫉)恨那些穿華服只顧自己快活的人。我熱天和下層生活的人一樣,穿大布衣。

 

 

 

這樣一個自幼體弱多病的人,從小就能真切感受到他人的情緒,他人的委屈,他人在這個世界上所遭受的不公。

 

在她的手稿中,我們能看到,她非常不滿那些衣食無憂只顧自己快活的人。但她那時還不知道怎么辦。她只能和那些下層人一樣,努力去貼近他們。那時的她,沒有信仰,不知如何改變,也無力改變。

 

但我們能感受到她的情緒。

 

因為他們還不愁吃喝地活在那。

 

因為他們還每天樂呵呵地不愁吃喝地活在那。

 

因為他們還傻不愣登地問別人為什么要努力活著然后每天樂呵呵地不愁吃喝地活在那。

 

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沒有任何問題然后還傻不愣登地問別人為什么要努力活著然后每天樂呵呵地不愁吃喝地活在那。

 

然后,她遇到了毛澤東。

 

毛澤東也不知道答案。但毛澤東和楊開慧不一樣的地方是,他一直在找答案。

 

工人夜校不行就新民學會,小學教育不行就留法勤工儉學,驅張運動不行就湖南自治。每一件能想到的、能辦到的都要去試試看,錯了又怎么樣嘛。毛澤東可不是汪兆銘,不會在別人忽悠一兩句就去刺殺了,但只要是他真正想做的,他就一定會去做。

 

 

 

是的,你發現了。汪兆銘想的其實都是自己,自己的資歷,自己的面子;毛澤東想的都是別人,一小部分人,一大部分人。

 

毛澤東作為湖南(漢人區的邊緣)湘潭(交通便利)韶山沖富農(家境較為優渥)的兒子,出身的特殊性早讓他變成了多重意義上的邊緣人。他不是純粹的士大夫,也不是純粹的農民;他不是純粹的古代人,也不是純粹的現代人;他不是在純粹的漢人文化核心地區長大的;也不是在純粹的少數民族地區長大的。他什么都不是,所以我很久以前說過,在那場大雨中,在他看到自家的米被饑民搶了的那一刻,他忽然明白了,他誰都不是,所以他誰都是。

 

他誰都不是,所以他誰都是。

 

所以他才能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大家都在打秋風,可只有他在當叫花子的同時還要在辛苦賺來的錢給別人;大家都在辦工人夜校,可只有他看出來工人們根本看不懂文言文于是主動使用白話文;大家都在一股腦去留法勤工儉學,可只有他最終選擇留下來做一點事;大家都在北京積極加入五四成為時代驕子,可只有他在湖南積極響應……

 

看起來他一直在吃虧,但他并不認為這是在吃虧,而事實上他卻也沒有吃虧。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說法是,他總是和別人不一樣。他最相信自己。但這又不是自己,而是整個古典社會往現代社會中轉型的所有人。有因循,有革新。他不斷尋找著何者當因,何者當革。不急不躁,不左傾不右傾。所以他沒有迷失。

 

總是和別人不一樣,總是在和別人不一樣。這是兩件事。

 

所以當他發現楊開慧也是這樣的人時,他絲毫沒有猶豫,他主動地追求起了楊開慧。

 

一直到他有許多的信給我,表示他的愛意,我還不敢相信我有這樣的幸運!不是一位朋友,知道他的情形的朋友,把他的情形告訴我——他為我非常煩悶——我相信我的獨身生活,是會成功的。自從我完全了解了他對我的真意,從此我有一個新意識,我覺得我為母親而生之外,是為他而生的。我想像著,假如一天他死去了,我的母親也不在了,我一定要跟著他去死!假如他被人捉去殺了,我一定要同他去共這一個運命!

 

所以這樣一個人,他踏上暴力革命的道路比誰都晚。如果不是什么都嘗試過了,他不會最終同意蔡和森的看法。即便如此,他也說了:

 

我覺得教育的方法是不行的。我看俄國式的革命,是無可如何的山窮水盡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個變計,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棄而不采,單要采這個恐怖的方法。

 

 

 

別人若說山窮水盡,我是不信的。坐在書屋里空想出來的推演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但毛澤東不一樣,他的山窮水盡,就是真的山窮水盡了。盡管他此時依舊透露出猶豫,這種猶豫表現在他稱呼俄國革命為「恐怖的方法」。但猶豫又怎么樣?既然只能如此,那就如此吧。

 

既然只能如此,那就如此吧。

 

這才有了楊開慧的那句「假如他被人捉去殺了,我一定要同他去共這一個運命」。楊開慧和毛澤東的感情不同于常人之處,正在于他們早早接受了結局,然后走到了這樣一個過程中。

 

他是愛她的,這種人間知己吾與汝是難得的。

 

而這里提到的教育的方法,又是什么呢?

 

是毛澤東的朋友們。

 

包括那個晚靄峰間起的蕭子升,包括那個歸人江上行的蕭旭東,包括那個云流千里遠的蕭瑜,那個人最終人對一帆輕,只給毛澤東留下了背影,孤身一人遠赴南美,從此再不履故土。

 

還包括那個一起籌辦新民學會、一起開辦工人夜校、一起參與驅張運動的陶毅。而最終,這位長江以南第一才女,還是選擇了教育事業,最終1931年便在長沙病逝。

 

1921年中共一大召開過程中,毛澤東屢次勸說蕭子升信仰共產主義,最后只落得蕭子升一句他寧可等待一千年。

 

1921年中共一大后,毛澤東特地去在南京看望周世釗以及在東南大學暑假補習班學習的陶毅、吳釗等六人。后來新民學會就停了,他和這些人也逐漸失去了聯系。

 

在楊開慧的手稿中,還有一個有趣的小細節:

 

忽然一天,炸彈跌在我的頭上,微弱的生命,猛然的被這幾乎毀了!但這是初聽這一事時的感覺,他究竟不是平常的男子,她愛他,檢直有不顧一切的口,他也愛她,但他不能背叛我,他終竟沒有背叛我,他沒有和她發生更多的關系,反而因此他的心蓋,我的心蓋,都被揭開了,我看見了他的心,他也完全看見了我的心,(因我們彼此都有一個驕傲皮氣),那里我更加唯恐他看見了我的心(愛他的心),他因此懷了鬼胎以為我是不愛他,但他的驕傲皮氣使他瞞著我一點都沒有表現,到此時才明白了。因為我們覺得更親密了。從此我又知道了許多事情。我漸漸能夠了解他,不但他,一切人的人性,凡生理上沒有缺陷的人,一定有兩件表現,一個是性欲沖動,一個是精神的愛的要求。我對他的態度是放任的,聽其自然的。

 

 

 

有人說,這個人也許就是陶毅。是不是陶毅其實不重要了,因為我們看到,毛澤東在面臨這樣的局面時,他最終做出了選擇。他的選擇是基于信仰嗎?是,也不是。

 

信仰不是一個空洞的詞匯,不能被這樣一個詞異化。今人常常不解,但他們那一代人生活中的一切情緒事實上只有一個:活下去。

 

而毛澤東還有一個情緒:帶著大家一起活下去。

 

這樣一種情緒大家都有,可是怎么帶著大家一起活下去,是第三種情緒:是教育的、溫和的;還是革命的、猛烈的?

 

毛澤東選擇了后者。他這一生都在感受這樣的情緒。盡管他越來越對這種情緒的釋放越來越內斂,但我們總能在不經意間發現他洶涌的意志。

 

所以這是信仰。但信仰不是先行的。有一個人完全理解了他,他也完全理解了一個人。然后他們才能共用這一份情緒。彼此都是情緒動力源,于是整個情緒更加源源不斷,直到很多年后革命勝利。

 

到了最后,才能總結說,這叫做信仰。

 

所以毛澤東最終的選擇一定是楊開慧。

 

毛澤東在解釋我失驕楊君失柳時說,女子為革命而舍其元,焉能不驕?

 

人這一生其實只有一次可以毫無保留地信任另一個人。是的,只能有一次。無論結果如何,如果再干第二次,那就是死期。

 

所以毛澤東后來越來越內斂,他不再像年輕時那樣跟誰都充分表達情緒,嬉笑怒罵,看似輕飄飄一兩句話其實玄機暗藏。我想,他也不愿這樣的。但是沒辦法。所以只有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他才能流露出自己的一些情緒來。

 

有一首詩叫《七律·答友人》:「九嶷山上白云飛,帝子乘風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洞庭波涌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里盡朝暉。

 

很多人不解其意。

 

這首詩寫于1961年,但直到1975年,在某個睡不著的夜晚,他才談起這首詩說的是什么。

 

 

 

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說的就是楊開慧。

 

這是1975年。盡管我們可以從0714日他和另一個人的對話中嗅探出他這么說的政治用意,但那是另一個故事了。至少在本文的情緒中,我們會看到一個老人懷念青年,思緒萬千。最終睡不著覺,只能一遍遍讀《楚辭》。

 

而他的青年從哪一天結束的呢?

 

19270909日。

 

毛澤東把妻兒送去了板倉老家,然后去往安源、修水,發動了秋收起義。從那時起,他的人生被劃成了兩道。前面那一道是青年時光,是學生,是老師,是文人。他沒有放下過羈絆。但后面那一道是另一個他,他逐漸放下了個人的羈絆,擔負起天下的責任。從此只有眼前路,再無身后身,回頭無岸。誰也不知道這一革命,就是整整二十二年時光。

 

建國后他終究沒有去過楊開慧的墓,盡管他曾經請李淑一代他祭拜,也說過楊開慧的母親可以與楊開慧同穴,兩家是一家。

 

但他最后還是沒有去看望楊開慧。

 

 

 

只能猜測了。但這種猜測的情緒一定是復雜的。建國后他去過太多人的墓地,題寫過太多人的墓名,但他卻不去見見楊開慧。

 

是太忙了嗎?但19600311日他在長沙汽車電器廠時,都百忙之中去了湖南烈士陵園,然后在楊開慧的牌示前駐足良久,卻沒有想過要去楊開慧墓。

 

是放下了嗎?但他時不時在詩詞中提及這位伴侶,時不時和友人、孩子聊起過去的日子。到76年楊開智來北京要見病重的他時,他還強硬著想見一面。

 

也許有太多個解釋,但也許最合理的解釋是,他不愿在別人面前流露。建國后的他,或者說19270909日以后的他,就不再屬于自己,沒有任何自己獨處的時間和空間。而有的東西過于珍貴,以至于不愿在旁人面前輕易展示。

 

正如同他去世很多年后,工作人員在清理他的遺物時,這才又發現他所珍藏的一套每年都要曬一曬的舊衣物,是毛岸英的。

 

他和楊開慧也沒有一張合照。

 

情緒是模糊的也是清晰的,人物是清晰的也是模糊的。這一切到最后其實只歸結為一句話:

 

開慧之死,百身莫贖。

 

這是我見過的他說過的之于自我最重的一句。但他已經屬于全天下,從此為他們活。

 

對過往的日子,他只有悵惘。因為沒辦法,每個人都推著他往前走,同志、敵人,哪怕是至親。

 

所以我一直很好奇,當1930年中央要求攻打長沙時,他在拒絕中有沒有想到如果打下了就能接楊開慧母子了。但他也知道,打不下來的。

 

更重要的是,因為紅三軍團攻打長沙失敗,何鍵加強了對長沙的黨員的抓捕,這導致了楊開慧的最終犧牲。

 

19291128日的信件沒有回執,但毛澤東還是收到了楊開慧的近況。她犧牲了。犧牲在瀏陽門外識字嶺。

 

在犧牲時,楊開慧說:

 

我死不足惜,惟愿潤之革命早日成功。

 

作者:孔鯉  來源: 書林齋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