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理論研究  > 閱讀信息
郝貴生:談談“政治”概念的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含義
點擊:  作者:郝貴生    來源:昆侖策網【作者來稿】  發布時間:2021-01-01 11:03:19

 

1.webp (10).jpg
【導 語】新華社12月26日報道,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召開的民主生活會上強調,必須增強政治意識,善于從政治上看問題,善于把握政治大局,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筆者非常贊同習近平這些思想。據筆者多年觀察,盡管“政治”對人們是再熟悉不過的概念了,但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中國人包括相當多的權力者和學者未必真正懂得“政治”的實質和科學內涵。只是停留在“政治”的淺層次或片面性的理解基礎上,導致不能運用“政治”概念的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含義解讀社會現實中正在發生的一切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現象。筆者2019年初曾在網上發表《談談“政治”概念的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含義》。今再讀拙文,感到對“政治”概念還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做出了較深刻的回答。為了幫助人們正確理解習近平同志的有關論述。現筆者將原文做個別文字修改后,重新在網上發表。

拙文著重強調“政治”概念的四層含義:首先,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其次,政治是各階級之間的斗爭。再次,社會主義國家政治就是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專政。最后,共產黨人講“政治”就必須堅持無產階級政治掛帥。如果淺層次的把“政治”只是理解為國家權力及對社會的治理活動,理解為對最高權力者的絕對維護和服從等含義,而不講政治的階級性,不講共產黨的無產階級階級屬性和階級斗爭的職能,不講現實生活中客觀存在的尖銳激烈的階級斗爭的事實,不講無產階級專政意識,不講仆人意識,不講主人和民主意識,不講正確處理兩類不性質矛盾意識,不講消滅私有制和兩個決裂意識,不講政治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為核心的經濟基礎的反映,并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服務的意識,不講無產階級政治掛帥意識,不講黨的基本路線中的“四項基本原則”。這樣的“政治意識”、“政治大局”和“講政治”等就會自覺不自覺地走到錯誤的方向和道路上。只有真正揭示和掌握馬克思主義“政治”概念的本質內涵和豐富內容,全黨才能真正把握政治大局和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

“政治”對當今的中國人來講,是再熟悉不過的概念了。但正如黑格爾所說,熟知的東西并非真知的東西。據筆者觀察,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的中國人包括相當多的權力者和學者未必真正懂得“政治”的實質和科學內涵。如果停留在“政治”的淺層次或片面性的理解基礎上,不可能運用“政治”概念對社會現實正在發生的一切“政治”現象做出科學的說明和解釋。筆者是專門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也包括社會的政治現象,但不是專業研究“政治學”。筆者有多本政治思想史和政治學理論專著。其中兩本一是復旦大學1984年出版的《政治學概要》,主編是王邦佐、孫關宏、王滬寧。另一本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政治的邏輯——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原理》,主編是王滬寧,副主編是林尚立、孫關宏。我認為這兩本書基本概括和反映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觀點,包括對“政治”概念本質的解讀,是經受了歷史和實踐檢驗的。筆者這里主要以這兩本書為參考,結合筆者其它有關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有關書籍,對“政治”的原始含義、發展及馬克思主義對其的解讀闡述“政治”的本質含義。

“政治”概念在西方最早源于古希臘語πολι,英語是“politics”,法語是“politique”,德語是“Politik”,直接的含義是城邦、城堡或城市國家的意思。古希臘思想家亞里士多得的政治學著作《政治學》開始使用“政治”概念,其中重要的含義就是城邦中的公民參與統治、管理各種公共生活的行為的總和。后人把這里統治管理公共生活的制度就稱之為政治制度,把專門從事統治、管理公共生活的人稱之為政治家。文藝復興以后,在反對封建神學中成長起來的一大批資產階級思想家開始對人類社會生活的“政治”現象發生了濃厚興趣,從不同角度揭示“政治”的本質特征。他們說,政治是“關于實際治理國家事務的職務或活動的知識”,政治是“國家”的活動,政治是“人與人之間關系中的權力現象”,政治是“對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政治是“統治與服從的關系”等等。

中國古代先秦時期就出現過“政治”一詞。如《尚書·畢命》有“道洽政治,澤潤生民”;《周禮·地官·遂人》有“掌其政治禁令”。中國很多詞都是由字構成的,如“學習”是“學”與“習”二字的結合。這里的“政治”實際也是由“政”與“治”二字構成的。“政者事也”,主要指國家的權力、制度、秩序、法律等。“治者理也”,主要指管理和教化人民。結合起來,政治就是“管理和治國之道”。孫中山這樣說過:“政就是眾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之事,就是政治。”

以上所有對“政治”的解讀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其這樣理解并沒有錯誤。但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認識“政治”的本質,其存在三大缺陷:一是停留在現象的直觀描述上,過于膚淺,如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提綱》中第一條批判舊唯物主義對事物、感性只是從直觀和客觀的方面去理解,而沒有從人的實踐活動和主體方面去理解。二是孤立地認識“政治”現象,沒有揭示人類社會生活中的“政治”現象與其它社會現象之間特別是經濟現象之間的內在有機聯系。三是沒有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和階級分析的方法認識“政治”現象的根源及本質。最終導致資產階級的抽象的“政治”理念。其根本原因就是馬克思主義以前的思想理論家沒有科學的世界觀、歷史觀特別是唯物史觀做指導,他們的思維方法歸根結底都是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馬克思恩格斯在實踐中創立了唯物史觀,因此在他們的理論生涯中,始終把理論研究和社會現實緊密聯系起來,同時對人類思想文化的一切優秀成果在繼承基礎上,重新加以審視、批判、研究。這其中也包括對人類“政治”現象和“政治”概念的繼承、批判基礎上的創新。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學如同馬克思主義哲學、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文化、軍事一樣,也有許多極其豐富和深刻的內容。限于篇幅所限,這里不可能全面闡發。筆者只是就人類“政治”現象及“政治”概念本質加以闡述。

首先,“政治”是經濟的最集中的表現。

現實生活中,人們一提“政治”就必然要提與之緊密聯系的“國家”、“權力”現象。傳統觀念把“政治”既然理解為管理眾人和治國之道,那么必然就存在一套管理眾人、社會的帶有強制力的一套機構,如法庭、軍隊、警察等組織機構。封建社會末期資本主義初期,又開始出現“政黨”。這套機構、組織本身就是國家,其所具有的強制眾人的強制力就是權力。概括起來就是“國家權力”。利用組織機構行使國家權力實現對眾人和社會的管理活動、行為就是“政治”本身。所以“政治”、“國家”、“權力”雖然是三個概念,但本質是一回事。“國家”側重于政治行為的機構、組織、工具,“權力”側重于政治活動、行為的過程。因此我們經常看到“國家權力”、“政治權力”等兩個概念連在一起的提法。馬克思主義以前的思想理論中,國家和權力也是單純的描述性的直觀的孤立的含義。都沒有把其與社會生活中最重要的經濟現象聯系起來。唯物史觀認為,人類物質生產方式是歷史發展的源泉、動力和基本內容。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人類其它社會現象特別是思想文化和政治現象都必須從物質生產方式即經濟方面、生產關系方面加以科學的解釋和證明。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上層建筑包括思想上層建筑和政治上層建筑。因此,這里就明確指出了政治這種社會想象與經濟之間的關系。馬克思恩格斯早在1846年寫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就明確指出:“以一定的方式進行生產活動的一定的個人,發生一定的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經驗的觀察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根據經驗來揭示社會結構和政治結構同生產的聯系,而不應當帶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頁)。列寧也多次闡述這一思想,他說:“政治是經濟的最集中的表現”(《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1頁)。馬克思主義這一思想,就不是把社會生活中的政治現象孤立起來看問題,也不是像唯心史觀那樣,把政治看做神秘的天意、或者政治家的主觀意愿,而應該是是社會的物質生產方式、社會的經濟關系的產物。不同的經濟關系形成不同的政治(國家、權力)。“政治”也是具體的、歷史的,在階級社會里,政治就是階級的政治。根本不存在離開具體的、歷史的經濟關系、階級關系的純粹的抽象的“政治”內容。奴隸社會的生產關系形成奴隸主階級的政治,封建社會的生產關系產生封建地主階級的政治,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產生資產階級的政治。這種認識一是揭示政治與經濟之間的內在聯系,二是揭示了政治現象的經濟根源。

其次,“政治”就是各階級之間的階級斗爭。

唯物史觀認為,自原始社會解體以來,人類社會就是階級斗爭的歷史。階級斗爭的根源是私有制,是社會生活中一部分人占有生產資料,進而占有他人的勞動成果,實質就是占有他人的勞動,就是剝削。馬克思主義把這樣不同的集團就稱之為階級,即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的對立。剝削階級不僅從經濟占有勞動者的勞動成果,而且利用政治上掌握的國家權力對勞動者進行政治上的統治,同時在思想文化領域也產生了為剝削階級、統治階級服務的思想意識形態。階級斗爭就是階級社會中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的斗爭,主要表現在經濟領域、思想文化領域和政治領域。被剝削被統治階級同剝削統治階級之間的斗爭從最初的經濟領域的斗爭必然發展到文化領域和政治領域,也就是必須通過奪取國家權力才能最終實現。從這個意義上馬克思主義認為,“一切階級斗爭都是政治斗爭”。而一切圍繞國家權力而進行的斗爭本質就是階級斗爭。所以馬克思、恩格斯還說,“一切政治斗爭都是階級斗爭”。前一句話強調階級斗爭必然要從經濟斗爭發展到政治斗爭,只有奪取和掌握國家政權才能實現本階級的根本利益。后一句話實際強調用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和階級斗爭的觀點分析認識社會生活中的政治現象及政治斗爭的實質。離開階級分析的方法,不可能真正揭示人類圍繞國家權力而進行的斗爭的實質。而階級斗爭的實質實際是根本對立的社會集團之間的利益沖突,是根本對立利益之間的斗爭。運用階級斗爭和階級分析的方法認識政治的本質實質是“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思想的深化。不僅揭示政治與經濟關系之間的內在聯系,也揭示了政治與對立集團物質利益根本對立之間的關系。如果看不到政治斗爭與現實生活中根本對立利益集團之間的斗爭的內在聯系,那就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觀念,而自覺不自覺地陷入資產階級抽象的“政治”理念之中。列寧說過:“一切關于非階級的社會主義和非階級的政治的學說,都是胡說八道。”(《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6頁)“誰若還說什么非階級的政治和非階級的社會主義,誰就只配關在籠子里,和澳洲袋鼠一起供人欣賞。”(同上,第308頁) 

再次,社會主義國家“政治”就是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專政。

按照“政治”的直接含義,政治就是國家權力及其行使國家權力的活動,進行政治活動的黨派就是政黨。但運用階級分析的方法認識社會主義社會的“國家權力”就是無產階級專政,社會主義的執政黨共產黨就是無產階級性質的政黨。這在《共產黨宣言》中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無產階級專政用毛澤東的語言表述,就是人民民主專政,就是對大多數人民實行最廣泛的民主和對少數人的專政。這里包括兩層含義:第一層是對人民實現最廣泛的民主。這種民主意識又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掌握權力者、各級官員對人民來講,是仆人、公仆、勤務員。這是馬克思早在《法蘭西內戰》一書中講到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職能時講到的。這層意義用毛澤東的語言就是為人民服務,即服務意識。二是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所以社會主義國家權力的性質是人民的政權,人民當家做主。因此就要求人民群眾包括最基層的普通共產黨員在權力者包括最高權力者面前要樹立主體意識、主人意識。各級官員和權力必須自覺聽取基層黨員和群眾的批評、建議和監督。第二層就是對敵人的專政。毛主席《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一文中提出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即人民內部矛盾和敵我矛盾。不同性質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一般說人民內部矛盾用團結—批評—團結的方法去解決,敵我矛盾用專政的方法去解決。絕不能混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毛主席的論述沒有過時,中國當今社會對大量的人民內部矛盾用對待敵人的專政方法去解決的現象比比皆是。在這個意義上,無產階級專政性質的國家權力自覺不自覺就會轉化為資產階級專政的性質。無產階級專政作為國家權力及其運行,與以往國家都有共同的職能即對內進行社會管理和組織社會生產活動,對外防御外敵入侵。但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權力機構無產階級專政專政的根本任務和職能,用馬克思的語言講就是“消滅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就是消滅私有制,消滅階級和階級差別,就是實行兩個決裂。因此,講“政治意識”,就必須講共產黨的無產階級階級性和階級斗爭意識,講無產階級專政意識,講兩類不同性質矛盾意識。必須講仆人意識、主人意識,民主意識,必須講消滅私有制意識,消滅階級和階級差別意識,講“兩個決裂”意識。

最后,共產黨人講“政治”和“政治大局”必須堅持無產階級政治掛帥。

 現實生活中,人們使用“政治”概念。實際有相對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就是專指有關國家權力、管理等機構和活動。這就是“政治上層建筑”中的“政治”含義。但“政治”引申出的廣義的含義,就是在狹義基礎上增加一層思想政治理論、意識形態的含義。如我們經常講的“公共政治課”一概念,就不是專指國家權力機構即形式國家權力的活動本身,實質是指關于國家權力及活動的有關思想政治理論,甚至包括哲學、“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等。同時社會生活還存在政治與軍事的對立,政治與經濟的對立。戰爭本身就是軍事活動,軍事活動本身也是政治活動的組成部分,是政治的繼續。因此軍事活動必然也存在是否要用政治統帥軍事,用什么政治統帥軍事等。唯物史觀強調。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但政治與經濟是辯證關系,人類任何經濟活動中,也存在是否用政治指導和統帥經濟問題。任何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是否意識到,他一定要受政治的支配,所區別之處就在于受什么樣的政治支配、指導和統帥。有一種論調,認為各個階級的經濟利益在歷史上起決定作用,所以,無產階級為經濟利益而直接進行的斗爭對它的階級發展和解放具有首要的意義。列寧對于這種歪曲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予以迎頭痛擊。在1902年所寫的名著《怎么辦》一文中說,這個邏輯推理中,連接二者的“‘所以’二字是用得完全不恰當的。根據經濟利益起決定作用這一點,決不應當作出經濟斗爭(等于工會斗爭)具有首要意義的結論,因為總的說來,各階級最重大的、‘決定性的’利益只有通過根本的政治改造來滿足,具體說來,無產階級的基本經濟利益只能通過無產階級專政代替資產階級專政的政治革命來滿足。”(《列寧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第332頁)毛澤東深刻理解馬克思列寧主義軍事與政治、經濟與政治之間的唯物辯證的關系。因此他一開始在井岡山領導中國工農紅軍的戰爭中,就始終強調政治統帥軍事。古田會議的精神實質就在于此??谷哲娬髮W確定的新型人民軍隊的三八作風第一句話就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建國以后,他多次講過要堅持無產階級政治掛帥,政治是一切工作包括經濟工作的生命線等思想。離開無產階級政治的經濟及其它工作,必然要走到邪路上去。

如1960年3月11日,毛澤東高度肯定了“鞍鋼憲法”中“堅持政治掛帥”思想。1964年,毛在中共中央關于學大慶經驗的通知上所加的一段話中講到:“他們貫徹執行了黨的社會主義總路線,堅持政治掛帥,堅持群眾路線,系統地學習和運用解放軍的政治工作經,……,把政治思想工作,革命干勁和科學管理緊密結合起來,把工作做活了,把事情做活了,它是一個多快好省的典型,它的一些重要經驗,不僅在工業部門中適用,在交通、財貿、文教各部門,在黨政、軍、群眾團體機關中因為都適用或者作參考。”1966年2月25日,毛澤東看到王任重同志一個關于政治掛帥的發言稿,其中提到現在農村有許多地方是工分掛帥,不是政治掛帥;許多工廠、商業單位則是獎金掛帥,其實質是物質刺激。王任重提出,要“主要靠政治掛帥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搞政治掛帥,要有一系列的措施跟上去。”中共中央加批語說“任重同志的發言,是講政治掛帥的,他的意見提得很好。這是一個重大的問題。現在實行的一些獎金制度等,是不符合政治掛帥精神的。我們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不是靠工資、工分以外的物質獎勵,而是靠毛澤東思想,靠政治掛帥,靠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總之是靠人們的政治覺悟的不斷的提高。但是這個問題的根本解決,牽涉的方面和問題很多,需要系統地進行調查研究,全面考慮,通過群眾路線,逐步解決。請中央有關各部委和各省市區黨委找幾個工廠、商店、生產隊等單位,選擇條件比較成熟的問題,在今年試點,以便取得典型經驗,逐步全面解決這個問題。”后毛澤東將這一文件轉給劉少奇說:“此件請你看看,是講政治掛帥的。”

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概念其本質內容是極其深刻和豐富的。近些年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要求全黨樹立“政治”意識。最近又通過重要決議,強化和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筆者舉雙手贊同。但如果按照淺層次的把“政治”只是理解為國家權力及對社會的治理活動,理解為對最高權力者的絕對維護和服從等含義,而不講政治的階級性,不講共產黨的無產階級階級屬性和階級斗爭的職能,不講現實生活中客觀存在的尖銳激烈的階級斗爭的事實,不講無產階級專政意識,不講仆人意識,不講主人和民主意識,不講正確處理兩類不性質矛盾意識,不講消滅私有制和兩個決裂意識,不講政治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為核心的經濟基礎的反映,并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服務的意識,不講無產階級政治掛帥意識,不講黨的基本路線中的“四項基本原則”。這樣的“政治意識”和“政治建設”就會自覺不自覺地走到錯誤的方向和道路上。只有真正揭示和掌握馬克思主義“政治”概念的本質內涵和豐富內容,全黨才能真正樹立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意識”和進行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建設”。

(作者系天津師范大學教授、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來稿】,有修訂)


【本公眾號所編發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權利,請轉載時務必注明原創作者、來源網站和公眾號。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后左下角“閱讀原文”】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