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現在都在議論中美是否可能“脫鉤”的問題,你怎么看?
答:中國是不主張中美“脫鉤”的。在美國,“脫鉤”的議論雖不缺國內政治上的支持,但總體上很難按美國的意愿做到,起碼在工業制造、經濟貿易上做不到。高科技領域的脫鉤,危險是存在的,合作空間會越來越小。如果危險降臨,也只能坦然面對。
為什么說坦然面對?這是中國從歷史中得來的心理準備和自信底氣。
馬克·吐溫說過一句名言:“歷史不會重復,但總在押韻。”200年前,拿破侖領導的法國,是世界上軍事實力最強大的國家,他打遍歐洲,幾無對手。于是,下決心和英吉利海峽對面的英國“脫鉤”。拿破侖的做法是,任何一艘來自英國及其殖民地的船,都不允許進入歐洲大陸的一切港口。結果呢?英國反而更加強大起來。
不怕“脫鉤”的底氣,還來自中國自身的經驗。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有一種“以市場換技術”的愿望,但市場開放出去了,真正的核心技術并沒有換回來。于是,中國非常明白一個道理,就是習近平總書記說的:“在引進高新技術上不能抱任何幻想”“人家把核心技術當‘定海神針’‘不二法器’,怎么可能提供給你呢?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
西方在高科技領域“卡”中國“脖子”的事情,并不少見。結果是越被“卡脖子”,越是激發出創新能力。中國太空空間站、超級計算機、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探月工程這些領域的進步,都是被卡脖子“卡”出來的。
中國曾經參與歐洲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建設,出了不少錢,但卻不讓參與核心技術,有的國家出錢少,權利卻比中國多。沒有辦法,中國只好在1994年開始建設自己的北斗導航系統。2020年6月,隨著最后一顆北斗三號衛星發射成功,北斗導航系統順利實現全球組網,成為和美國的GPS一樣先進的導航系統。
問:不少人對中美關系的變局生出悲觀的感覺,你覺得中美關系未來演變的趨勢如何?
答:亨廷頓說:“未來的世界和平,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依賴于中國和美國的領導人協調兩國各自利益的能力,以及避免緊張狀態和對抗升級為更加激烈的沖突甚至暴力沖突的能力,而這些緊張狀態和對抗將不可避免地存在。”
我們的看法是:競爭與合作并存,將是中美關系的“新常態”。
處于戰略焦慮期的美國,看來是作出了比較躁動的選擇。中美之間,“緊張狀態和對抗將不可避免地存在”。中國的發展遇到的阻力和危機強度,將遠超此前,只能主動識變,努力爭取一個好的外部環境,態度是“不惹事,不怕事”。
競爭雖然在所難免,但合作才是“正道”和“大道”。美國的國家利益向世界延伸最遠、輻射最廣,一個更有秩序、相互合作的世界,肯定比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更符合美國的利益。
盡管美國攻勢凌厲,但中美雙方都愿意而且能夠管控危機。就像有西方輿論說的那樣,但愿美國最終意識到“中國是什么樣子,就是什么樣子”。雙方關系雖然回不到過去,但掙脫當前的困擾,也不是沒有辦法。中國和美國,畢竟都是成熟而偉大的國家。
問:在百年變局中,中國走向未來,有什么安排和選擇?
答:中國目前的所有重大決策,事實上都著眼于兩個大局。一個是國內大局,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一個是國際大局,就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問:中國語言很豐富,也很形象,足夠讓人揣摸許久。比如,“著眼于”是什么意思?
答:就是作重大決策時需要考慮的戰略背景。部署安排走向未來的重大舉措,首先要考慮的是,在國內,是否有利于推動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在世界,是否能夠因應百年變局的趨勢和大勢。
能否把這兩個大局聯結起來,作出正確的決策,還涉及到對“戰略機遇期”的認識。
問:“戰略機遇期”這個概念,好像不是新近才提出來的。
答:這是在2002年就已經提出來的一個判斷。中國一向注意自身發展同歷史趨勢和國際環境的關系,以免落后時代或超越時代。有時候,喪失了時代機遇,再去做某些事情,要么是事倍功半,要么是欲速則不達。2002年的設想是,新世紀頭20年,是發展的戰略機遇期,要抓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如今20年過去了,全面小康社會也已建成。隨著百年變局的到來,中國自然會思考,這個戰略機遇期是不是還存在,下一步的工作重點是什么?經過反復觀察和研判,得出的結論是: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
問:這又是中國語言的微妙處。必須要解釋一下,才能懂。
答:說“中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意思是百年變局仍然是中國發展的機遇,中國要做的是在一個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中,依然把重心放在發展上面,以塑造可以預期的未來,為不確定性的世界注入確定性。
說“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意思是過去中國的發展水平低,和別國的經濟互補性強,因此能夠順勢而上,再加上環境相對穩定,看清機遇和把握機遇比較容易;現在發展起來了,和別國的競爭多起來了,再加上百年變局中出現的一些不確定性,好比是逆風而上,遇到的挑戰有時是風高浪急,把握機遇的難度增加了。只有準確認識變局、科學適應變局、主動創造新局,才能把握住戰略機遇。
問:在戰略機遇期,中國有哪些不變的東西?
答:中國有一個說法,叫“戰略定力”。所謂戰略定力,根本上是堅持和發展中國道路的信心和定力。
如何看事實上存在的中西方競爭關系,有多種觀點。概括起來,分別有“經濟利益之爭”“科技創新之爭”“國家地位之爭”“政治制度之爭”“意識形態之爭”,等等。歐盟將中國定位成“制度競爭者”,有的翻譯成為“系統性競爭者”;美國白宮的一位官員甚至說是“文明之爭”。
這些競爭,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但根本上可歸結到國家發展道路之爭。
道路決定命運。既然中國道路已經把中國引領到從未有過的高地,百年變局無論怎樣變,都沒有理由去改變它,相反會加倍地珍惜和維護這條道路。
西方不希望中國道路成為世界其他國家效法的榜樣,其實,中國從來沒有也不會這樣做,而是尊重各國選擇自己發展道路的自由。
中小國家或許能夠不斷變化自己的選擇,身不由己地隨著國際體系的動蕩而飄移。像美國、歐盟、中國、俄羅斯、印度這樣一些國家和區域化組織,道路的重塑受外部環境影響是有限的。
問:你并不否定,中國走自己的道路還會遇到一些風險。你覺得風險主要在哪些方面。
答:從中國道路本身來講,風險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故步自封,滿足于過去的成功,缺少活力去因應百年變局。二是在完善和發展它的過程中,處理重大事件出現戰略誤判,犯顛覆性錯誤,讓中國道路不知不覺發生方向性改變。由于中國做對了事情,這些都沒有發生。
問:在百年變局中,中國做對了什么?
答:比如,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是中國道路的前進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無論在什么樣的情況下,都會以冷靜和理智的務實態度,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一心一意推進和發展中國道路。
比如,中國沒有隨貿易保護主義和逆全球化勢力“起舞”,也沒有為各種“回頭浪”擊倒,反而以更強的彈性和韌性深化和擴大開放,來化解外部的沖擊,始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
在美國對華貿易戰2019年漸入高潮的時候,中國制定《外商投資法》,讓市場經濟的更高標準先于中美貿易協議在中國推開。
2020年,中國和亞太地區包括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在內的15個國家,簽署了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標志著全球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最大的區域形成了全面經濟伙伴關系。這年最后一天,中國和歐盟又完成“中歐投資協定”的談判,將再次改變世界的“經濟地理”。
有人說,國家道路能否引領國家向好的一面持續挺進,短期內看領導者的性格和能力,中長期看國家的戰略定力和調適能力。遇到風險和挑戰,中國當然也會進行政策調整。就像一列奔馳的火車,遇到意外險情可以減速,甚至可以暫停,搬去橫在路基上的樹木,清理塌方的土石,釘牢松動的鐵軌,但無論怎樣,絕不可以為了避險而脫離軌道。
只要不脫離中國道路的軌道,有這么深長的文明支撐,有這么強大的執政力量,有這么深切的復興愿望,有這么厚實的創新活力,是可以讓一趟叫“復興號”的列車駛往正確的目的地的。
問:看起來,中國人對自己的未來很自信。這種自信有什么樣的現實依據?
答:從中外經濟關系上來說,中國的市場和產業規模擺在那里,依然保持著對世界的吸引力。
美國好多政客都在給蘋果公司施加壓力,要求它把生產工廠搬離中國。截至目前,蘋果公司一直沒有做這件事。為什么?因為銷量最好的時候,蘋果需要外包工廠的峰值產量達到每天100萬部,這大約需要75萬名熟練工人。這個配套能力,到目前為止只有中國才能比較快地把它們整合起來。
其他外國企業,仍然傾向于跟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產業鏈、供應鏈在一起。中國的產業鏈發展到什么程度?最近有人在網上分享自己有些像神話的經歷。一個北方城市的制造企業急需一個模具,廣東東莞一家公司接下這單業務。晚上9點,東莞團隊根據客戶要求開始3D打印,晚上12點打印完成后連夜發貨快運,第二天,這家北方企業就用上了這個模具。
中國產品的另一個優勢,是成本比較低。在淘寶網上可以查到,花3元或4元錢就能買到一把5米長的鋼卷尺。它的成本有多少呢?最低的只有0.79元。這種成本控制能力的背后,是罕見的產業分工能力。
問:在對外開放方面,有什么新的舉措?
答:最重要的舉措,就是通過共建“一帶一路”,與世界上一切相關國家構建互利共贏的經濟交往新格局。
對外開放新格局,不光是“走出去”,也包括“引進來”。從2018年開始,中國做出一個讓世界意外的舉動:每年在上海舉辦一次國際進口博覽會。先后有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多家企業,帶著自己的產品,來參展推銷。這個平臺,為世界各國開展全球貿易提供了新的選擇。
在世界經濟史上,還沒有哪一個國家獨立舉辦過以進口為主題的博覽會。人們大都認為,貿易出口能更好地帶動本國經濟,而進口則要擔當責任,要有能力、有市場、有國民的消費需求。中國舉辦如此大規模的進口博覽會,愿意同世界各國分享自己的市場,展示出大國應有的道義和風度,還有維護貿易自由和經濟全球化的胸懷和擔當。
問: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逆全球化思潮泛起的今天,中國為什么如此堅定地維護和推進經濟全球化?
答: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各國社會生產力的共同發展,是人類作出的正確選擇,是不可改變的大勢。目前出現了反對的聲音,只要把做對的事情做得更好,理智的人們,最終會作出正確的選擇。
問:談談對未來的期許。
答:世界各國正確的選擇,將決定人類共同的未來會是什么模樣。
一切過往,都成為了一出歷史長劇的序幕。未來的劇情,將更為可期。中國和世界,都會是這樣。
人類走在塑造未來劇情的路上,而且永遠在路上。
在路上,就有風景。巡看風景,注定要跋山涉水。
在路上,有能力的人走得快,帶來驕傲;有定力的人走得遠,能實現目標。更重要的是,只要路走對了,誰還怕行程遙遠呢?
(作者:陳晉,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原院務委員(副部長級)、研究員;來源:“藍田書院經典傳頌”微信公眾號,原載《新湘評論》2024年第6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