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國際社會能否理解中國理念、了解中國文化、看懂中國故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譯外”的翻譯水平。其中,政治、經濟、文化領域關鍵詞的翻譯則尤為重要,不僅是決定對外傳播效果的直接因素和基礎條件,也是衡量傳播能力和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指標。例如,中國人自稱“龍的傳人”,龍也是中國在國際社會的主要象征物;但是“龍”往往被譯為“dragon”,并曾在國際上產生不少“誤解”。
本文介紹了譯龍問題的歷史和現狀:至少從13世紀開始,“龍”被翻譯成外文,有dragon和serpent這樣的意譯,也有loung和loong這樣的音譯。在歐美澳非、俄羅斯和中東等地區 ,dragon是邪惡的象征,是《圣經》中最大的惡魔,因此早在19世紀,也有外國人認識到龍不應譯為dragon。2005年11月11日,北京奧運會吉祥物評選結果公開,原來呼聲最高的龍落選,“譯龍問題”進入公眾視野。至今,國內對外傳播圈的主流學者仍堅持譯龍為dragon。
作者認為,中國已擺脫“挨打”和“挨餓”的局面,正在致力于解決“挨罵”問題。包括“譯龍問題”在內的中國文化負載詞的翻譯事關國家形象,值得重視。中國文化負載詞在外國文化中沒有對應詞匯,為準確傳播中國文化,新創專用的外文詞匯是必要的。
中國人自稱“龍的傳人”,龍也是中國在國際社會的主要象征物。但是“龍”往往被譯為“dragon”,與歐洲神話中象征惡魔的虛構動物同名。本文介紹了譯龍問題的歷史和現狀。
至少從十三世紀開始,“龍”被翻譯成外文,有dragon和serpent這樣的意譯,也有loung和loong這樣的音譯。
早在十九世紀,即有外國人認識到龍不應該譯為dragon;1980年代開始,國內學者也開始指出兩者截然不同。2005年龍落選北京奧運會吉祥物、2006的“棄龍風波”,使譯龍問題進入公眾視野。但是,對外傳播圈的主流專家學者至今仍然堅持譯龍為dragon。譯龍問題事關國家形象,我們應該重視并解決好這一問題。
2017年11月8日,中國領導人陪同來訪的美國總統游覽故宮,其間向客人介紹了中國文化,并說“我們叫龍的傳人”。隨行女翻譯、外交部翻譯司英文處參贊兼處長將“龍的傳人”譯為“people going down from dragon”,中國環球電視網和新華社等中國官方新聞機構在報道時改為“descendants of the dragon”。
英文單詞dragon及其它在其它語種中的對應詞本來指歐洲神話中的一種虛構動物,龐大,兇悍,外形如巨蜥,長有巨大的蝙蝠肉翅,會飛行,要吃人,還喜歡噴火攻擊。它的象征意義非常負面,在東亞以外全世界廣大地區都被視為邪惡的象征。
在外國傳媒中,杜拉更(dragon)這一歐洲神話動物一直被用來象征各種壞人壞事。特朗普自己在競選總統的過程中,被敵對方描繪為杜拉更;而他的支持者則把他反對的事物,例如PC(Political Correctness,政治正確)等等,描繪為杜拉更,把特朗普描繪為殺死杜拉更的古代英雄(圖1)。
因此,把“龍”譯為“dragon”是非常錯誤的,在外國人看來,這是中國人在自稱惡魔。
中國已經擺脫了“挨打”和“挨餓”的局面,正在致力于解決“挨罵”問題。但是譯龍為dragon是在自己找罵,為反華勢力妖魔化中國提供了便利條件,抵消了中國外宣工作的部分成果,妨礙了中國“一帶一路”等對外工作的順利開展。因此,應該早日糾正“龍”的錯誤譯法。
筆者于2005年起涉足譯龍問題,進行了長期的研究,收集了大量資料,在學界內外進行了廣泛的交流。下面,筆者簡單介紹一下譯龍問題的歷史和現狀,以及自己的研究情況。
一、至少從十三世紀開始,外國人開始翻譯“龍”字
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副研究員李奭學的學生林虹秀提供的材料表明,在馬可·波羅的東方游記中,作者即已經把元朝宮殿里裝飾的龍稱為dragon。
筆者查到的最早資料是書籍Le Livre de Marco Polo(馬可波羅的書)。書名頁上注明:1298年由他口授,由Rusticien用法文記錄,1865年出版。書中第268頁寫有這樣的句子:“Encore y a pourtrais: dragons, bestes, oiseaux, chevaliers…”。書中對pourtrais一詞的注釋是Figurès, peints。因此這句話的意思是“還有很多畫像:龍、野獸、鳥、武士……”。
在引言部分CXXXIV頁,dragon一詞還用于河流漢語名稱音譯的注釋:Quelques jours après on franchit le fleuve Loung-ko (aux os de dragons)(幾天后,你會越過龍骨河)。
林虹秀認為中國的龍和西方的杜拉更(dragon)在外形特征指標方面有一半以上是相似的,這導致了西方人譯龍為dragon。筆者認為元朝軍隊的強大和殘暴,可能也是其皇家專用符號龍被稱為dragon的原因之一。
但是李奭學認為目前看到的馬可波羅游記都不是原文,現有版本真偽難辨。另一方面,馬可波羅可能把元朝宮殿里的龍誤以為蟒蛇,進而稱之為drago。他考證出1322年來中國的方濟會士鄂圖瑞克(Odoric of Friuli)用拉丁文serpens(蛇)稱元朝宮殿里的龍。
筆者在鄂圖瑞克1891年版的法文版《亞洲游記》(Les Voyages en Asie)的第368頁上看到相同內容處使用了serpent。但是作者在第329頁描述《山海經》一書時,使用了dragon一詞:“dont tous les travaux sont intéressants, a extraitdu fameux livre des Montagnes et des Mers, le Chan-ha.-king, des parties fortcurieuses dans lesquelles nous retrouvons précisémentquelques monstres à figure humaine: Le Kou qui a la figure d'un homme et le corps d'undragon;......”(所有這些作品都很有趣,它們選自著名的、描繪山和海的書:《山海經》。我們發現其中有一種長著人臉的怪物,非常有趣,例如“鼓”有著人臉和龍的身體;……)作者還為這段描述配了《山海經》里的插圖。看來鄂圖瑞克在描述蟒蛇狀身體的龍時使用serpent一詞,而在描述麒麟狀(或蜥蜴狀)身體的龍時,使用dragon一詞。
鄂圖瑞克在《亞洲游記》第194至195頁上寫道:“En Chine, il existe une légende qui dit queles esturgeons remontent tous les ans le fleuve jaune à la troisième lune etque ceux qui réussissent à franchir les rapides de Loung Men, sont transformés en dragons(Loung).”(在中國有一個傳說:鱘魚每年三月回到黃河,那些跳過“龍門”處激流者,就能夠變成龍。)他講的這個傳說顯然就是“鯉魚跳龍門”。此處的“鱘魚”應該是“鯉魚”的代稱,因為當時歐洲還沒有鯉魚。原文中的Loung即是作者對“龍”的音譯。
1583年出版的《葡漢辭典》(Dicionário Português-Chinês)把“龍”譯為bicha-serpens(林虹秀漢譯為“似蛇之大蟲”),把“蛟”譯為葡萄牙文drago,即拉丁音里的dracō或英語中的dragon。一般認為該辭典由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和羅明堅(Michele Ruggieri)編撰,但學界對此存有異議,此辭書的影響也非常有限。
利瑪竇的繼任者、意大利人龍華民(Nicholas Longobardi)在1602年左右漢譯《圣若撒法始末》時,將其中的dracō譯為“毒龍”或“猛龍”。李奭學認為:“‘蛟’或‘龍’字的歐譯或‘dracō’的中譯,可能因此便在歷史上正式定調。”
1635年,耶穌會士曾德昭(Alvaro Semedo)用葡萄牙文撰寫《大中國志》一書。書中用利瑪竇和羅明堅翻譯“蛟”的葡文dragào轉譯《封禪書》中黃帝所乘之龍。也就是說,曾德昭沒有區分“龍”和“蛟”。
1815年前后,英國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以中文全譯《圣經》,為此他在澳門編出了譯經的副產品,即史上第一部《華英字典》,而其中“龍”字根據龍華民的譯法譯為拉丁文的dracō,然后再譯為英文dragon。由于馬禮遜的影響很大,此后的人都使用這一譯法。終于,中國龍和歐洲的杜拉更被混為一談。
在此前一年,即1814年,英國傳教士馬希曼(Joshua Marshman)出版了《Elements of Chinese Grammar,中國言法》一書,其中把“龍”注音為loong。筆者檢索時還發現,在1817年出版的一本英國外交官中國游記中寫有“the Loong-wang-Miao, or temple of the Dragon King”,這顯然是在分別音譯和意譯“龍王廟”。
從那時起,loong這一音譯法一直延續至今,例如1940年代上海出品的龍鳳牌香煙的英文名是“Loong Voong Cigaratte”;海外華人姓名中的“龍”字也這樣音譯,武術明星李小龍的外文名之一是Lee Siu Loong。
從以上考證結果可以看出,在元朝時,“龍”可能就已經被人們譯為dragon,至少和serpent并用。后來《葡漢辭典》的編纂者試圖區分“龍”和“蛟”,但是沒有發生作用,于是譯“龍”為dragon的做法一直延續至今。
筆者認為,追究到底是誰第一個把龍和dragon互譯,沒有什么意義。歷史和文化是錯綜復雜的,龍的作用和象征意義本身也在不斷變化。在封建時代,龍是皇家的專用符號,象征統治和權力;今天的平民百姓則可以隨意使用,表達喜慶的心情和良好的愿望,象征中國及其文化。文字的作用是準確簡潔地表達事物在當下的內涵。因此,根據龍現在的情況認為前人譯錯了,是過度苛求他們了;另一方面,認為前人這樣譯了,后人就不能改變,也是錯誤的。
以上考證工作的最大收獲是:發現外國人在用dragon和serpent等意譯龍的同時,至少在十三世紀就已經在用loung音譯“龍”這個字,至少從十九世紀初開始用loong為“龍”字注音并這樣音譯“龍”字。可見音譯“龍”字并非什么神秘的、大逆不道的事情,更不是到了近年才被一部分中國人發明出來的譯龍方法。實際上外國人音譯他國特有事物名稱是一個很司空見慣的現象。
二、至少從十九世紀開始,有外國人認識到龍和杜拉更有顯著差別
1882年,在中國邵武工作的美國牧師沃克(J. E. Walker)發表了一篇文章:“Pagoda, Loong and Foong-Shooy”(寶塔,龍和風水)。他寫道:“Theloong or dragon, as it is commonly translated, is to the Chinese nation allthat the eagle is to us, and a great deal more. It is a mysterious, fabulouscreature in many respects like the dragon of western fables, but far surpassingit. Not only supernatural, but almost divine qualities are attributed to it.”(龍通常被譯為dragon,它對中華民族的意義就和鷹對我們的意義完全一樣,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它是一種神秘的、巨大的生物,在很多方面和西方神話中的杜拉更相似,但遠遠優于杜拉更。它不僅是超自然的,而且還被賦予了近乎神圣的特質。)
1923年,上海的商務印書館出版了一本英文小冊子(全書正文僅六十六頁),書名為“The Chinese Dragon,龍”,指出中國的龍和歐洲的杜拉更存在本質的差別。書中寫道:“We do not know who first attached the English name"dragon" to the Chinese conception "lung," but it is hardlyfair to the Oriental ruler of the sea to be branded with the stigma whichaccompanies the English designation. ...... The dragon of the Chinese differsfrom the generally accepted Western idea in three striking particulars: inappearance, in disposition, and in the regard in which it is held.”(我們不知道誰第一個把英語名稱dragon附加于中國的“龍”身上,但對于這一東方的海洋統治者來說,把和這個英語名稱聯系在一起的污名貼在它身上,是很不公平的。……。中國的龍和西方人熟悉的杜拉更有三個顯著的不同之處:外形,性情,人們對它們的態度。)
1931年2月12日,牛津大學漢語教授William Edward Soothill(中文名“蘇慧廉”)牧師在英國皇家亞洲文化協會(Royal Asiatic Society)做了一場報告,他說:“...... Again, in China, it is always beneficent, while the dragon ofthe west, for the most part, has been considered as maleficent, injuring thepeople, stealing princesses, and calling forth the heroism of, say, an St.George, for its destruction.”(……。另一方面,在中國,龍總是行善的,而西方的杜拉更在大部分地區被認為是有害的,傷害人民,偷走公主,使英雄們例如圣喬治去殺死它們。)
三、至少從1987年開始,國內學者指出龍和dragon不宜互譯
1987年,翻譯家呂炳洪教授撰文指出:“在中國文化中,‘龍’代表皇帝,象征高貴。民間有龍船、龍燈。‘龍鳳呈祥’,龍象征吉祥。我國有許多與龍有關的傳說和比喻,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例如:‘他在縣里是條龍,到了省里成了條蟲’。這里,‘龍’比喻威風權威。但在英語中龍(dragon)則表示兇暴(violent, combative, formidable, baneful)。如果說‘Hiswife is a dragon,’這個隱喻就有很不客氣的貶義了。”
1988年,時為哈佛大學博士研究生的閻云翔撰文說:“筆者一向堅持認為中國的龍既不是西方的毒龍(dragon),也不是印度的那伽(naga),三種神異動物不可混為一談,也不宜采用一個名稱互譯(如漢譯佛經將naga譯作龍,不少英文著作將龍譯作dragon)。”
1991年,資深英語專家葛傳槼指出:“dragon這個詞用于人是‘可怕的人’,不是‘可敬的人’,所以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a dragon是‘望子成兇’,不是‘望子成龍’。”“無論如何,由漢譯英,如‘人中龍’、‘龍蟠鳳逸’等成語中的‘龍’都不可譯作dragon。”
1992年,福建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林大津指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使用不同的參考系統,在理解某一詞語時總是以此為參照,因此結果往往不同。……。又比如,dragon(龍)在我們著來是神圣的象征。但在西方人眼里往往是罪惡的化身。這方面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很多。”
1993年,外交學院英語系教授范守義在文章中寫道:“但是有時也會出現雖有對等詞,然而其外延及內涵并不完全一致的現象,如God/上帝(原義為天帝)或dragon/龍,或一些哲學、文體學等概念。這就構成誤解的一個重要因素。”
四、2005年,龍落選北京奧運會吉祥物,促使人們普遍關注譯龍問題
2005年11月11日,北京奧運會評選吉祥物結果揭曉,原來呼聲最高的龍落選。奧運會組織委員會的解釋是:“龍在世界各地有著不同的理解,因此不宜作為奧運會的吉祥物。”“龍的形象在東西方存在差異”;“西方人眼中的龍和我們所引以自豪的情感寄托是不相吻合的,容易產生誤解。”
奧運會是世界矚目的全球性盛會,是宣傳中國文化的最好機會,而龍是中國文化最重要的象征物。龍落選奧運會吉祥物使人們認識到譯龍問題不是一件小事。
1月12日,中國太平洋學會和中國文化管理學會在北京舉行“中國形象?龍的正名”學術藝術交流活動。活動組織者指出:“西方的龍‘dragon’是‘惡龍’,是兇惡,殘暴勢力的象征。長期以來西方世界一直把‘中國龍’翻譯成‘the Chinese dragon’,在各個領域的西方文化作品中,‘中國龍’一直和‘黃禍’和‘惡勢力’聯系在一起,經常被誤讀和丑化。活動建議以漢語拼音‘long’作為對中國龍的標準翻譯。”
筆者考慮到long在英語中是個常用詞,已經有很多含義了,不宜再作為龍的英文譯名,于是建議把龍改譯為Loong。西安龍鳳文化學者龐進也撰文提出譯龍為Loong。筆者后來搜索發現,臺灣學者蒙天祥于2004年已經撰文呼吁把龍譯為Loong。中國國家標準于2012年起允許使用字母代表聲調符號,例如“陜西”被譯為Shaanxi,以區別于“山西”(Shanxi)。所以,Loong這一譯法是完全合法的。
2006年12月4日,上海《新聞晨報》發表了“中國形象標志可能不再是‘龍’”一文,副標題是“包括‘龍’在內的一些形象標志容易被誤解”,報道了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吳友富的建議:因為“龍”的英文“Dragon”在西方世界被認為是一種充滿霸氣和進攻性的龐然大物,所以應該“重新建構中國國家形象品牌”。
吳教授的建議被理解為“棄龍”,引發了公眾的強烈反彈,隨即,圍繞龍的廢存問題全國爆發了激烈的辯論。在此過程中,重新譯龍的建議被認為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路,譯龍問題首次走出學界范圍,成為公眾話題。
8日,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節目“時空調查:要不要給龍正洋名?”介紹了譯龍為Loong的建議。12日,人民日報在“該如何稱呼你,中國龍”一文中也報道了這一建議。14日,美聯社進行了報道,隨后CNN和China Daily(中國日報)做了轉發。
2007年10月12日,首屆中華龍文化蘭州論壇召開,并發布了《首屆中華龍文化蘭州論壇宣言》,指出:“中華龍與西方dragon完全不同。中華龍形象神奇,主要象征正義與吉祥;西方dragon外貌丑陋,主要代表邪惡與禍祟。應將龍英譯為loong以示區別。”
2015年3月兩會在京召開,全國政協委員岳崇提交《關于糾正龍與dragon翻譯錯誤的提案》。2016年3月兩會上,岳崇再次遞交提案,呼吁譯龍為Loong,全國人大代表王軍也提出了相同的建議。2017年兩會期間,岳崇第三次提交同樣的提案。
與此同時,很多企業和管理部門開始譯龍為Loong。
“龍芯”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所自主研發的通用CPU(中央微處理器)集成電路芯片,原來的英文名是Godson,2006年11月改為Loongson。
2008年1月,騰仁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推出網絡游戲“龍”,其英文名為Loong。
浙江長龍航空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4月,其英文名是Zhejiang Loong Airlines Co., Ltd.。外國人經常把“長”(long)寫成loong,因此,Loong本身也有“長”的含義,“長龍航空”譯為Loong Air形成了一個有趣的雙關語。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出產的“翼龍”多用途偵察攻擊無人機于2011年6月在巴黎航展上展出。該機名字“翼龍”的外文名是Wing Loong。
2017年5月,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頻道節目中心等單位聯合攝制的電影《龍之戰》的海報公布,其英文片名是The War of Loong。
很多個人也開始這樣譯龍,例如將Loong用于自己的網絡昵稱,將其和其它字母或詞匯組合后注冊域名。
已經建立了Loong詞條的網上英漢詞典有:愛詞霸在線詞典(www.iciba.com),海詞詞典(www.dict.cn),n詞酷(www.nciku.cn),百度百科(www.baike.baidu.com),里氏詞典(www.dict.li)。已經建立了Loong詞條的網上英英詞典有Urban Dictionary。Wikipedia(維基百科)也收入了Loong,指向條目Chinese dragon,The Free Dictionary也采取了同樣的處理方法。
在龍逐漸被音譯的同時,有關部門或單位也把其它一些中國文化負載詞改為音譯。2009年2月,中國國家體育總局正式發文:“為促進該項目在世界范圍內的普及和推廣,現同意將‘中國象棋’項目名稱更改為‘象棋’,英文譯名采用‘Xiangqi’。”
此舉意義重大,但是筆者有一個小的建議:為了避免出現“英語特殊化”現象,中國官方正確的說法應該是:“Xiangqi是‘象棋’的羅馬字母拼寫法”,而不要明確說它是“英文譯名”。在Xiangqi進入各國語言時,為了便于該國語言的使用者,可以也應該根據各國語言的拼寫習慣,做適當的調整。X和Q在英語里的發音和漢語拼音不同,Xiangqi在英語里的發音不是“象棋”,因此,實際的英文譯名可以是Shiangchi,這個拼寫的發音才接近“象棋”在中文里的發音。韓國首都首爾的外文譯名在各語種里也是略有不同的。
2007年,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趙啟正提出京劇應該譯為Jingju,而不應該譯為Peking Opera。數年后京劇界形成共識并開始行動。目前北京京劇院和上海京劇院的外文名稱都已經使用了Jingju這一譯法。
五、在外國時政繪畫中,杜拉更(dragon)象征幾乎一切壞的事物
多年來,筆者力求窮盡,通過互聯網等途徑收集到了幾百幅涉及杜拉更的外國時政繪畫,時間跨度長達數百年。在這些作品中,杜拉更象征的事物幾乎都是負面的,正面的不到百分之一。
十八、十九世紀,英法兩國的漫畫家都把對方的軍隊比喻為杜拉更,把己方元首或統帥如拿破侖和英國國王比喻為殺死杜拉更的英雄。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南軍及其將領被描繪成杜拉更,林肯總統和北方將領則被刻畫為痛擊杜拉更的英雄。
二十世紀初,在俄羅斯和日本的戰爭中,日本被俄羅斯畫家描繪成邪惡的杜拉更,而俄羅斯則被描繪成受到日本杜拉更血腥攻擊的圣人、勇敢面對杜拉更的純潔女神。在隨后的巴爾干戰爭中,奧斯曼帝國被描繪成兇惡垂死的杜拉更。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敵對雙方都被描繪成殘暴的杜拉更。在俄羅斯革命時期,布爾什維克紅軍與其敵人白匪的畫家也都把對方畫成杜拉更,自己的將士則在奮力劈殺杜拉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反法西斯的畫家把納粹德國畫成杜拉更(圖2),與此同時,納粹德國的宣傳畫則把反法西斯的國家畫成杜拉更。直至近年,俄羅斯在紀念二戰勝利時,仍然把納粹德國比喻為杜拉更。實際上俄羅斯的國徽中央就繪有英雄殺死杜拉更(дракон)的形象。
在反恐戰爭中,西方漫畫家把恐怖主義組織描繪為杜拉更,而阿拉伯和伊朗的畫家則把美國和以色列等畫成杜拉更。
在各國國內的政治斗爭中,在各國之間的局部沖突中,敵對方同樣被比喻為杜拉更。經濟危機、債務、赤字、自然災害、空氣污染、溫室氣體、疾病、瘟疫、火災、核污染、二手煙、欺詐行為、惡劣脾氣、粗暴語言、數學難題等等等等無數其它負面事物也都被漫畫家畫成了杜拉更。
六、中國外譯部門的專家學者堅持反對重新譯龍
盡管中國外語學界已經普遍知道dragon一詞的含義極其負面,也知道譯龍為Loong的建議和實踐,但是主流態度仍然是堅持譯龍為dragon。
“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傳播工程”于2014年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由教育部、國家語委牽頭,多部委聯合參與。2017年,該工程公布了四百條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的詮釋與英譯,但是“龍”仍然被譯為dragon。
該工程學術委員會委員、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副總編輯章思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龍’的概念在中西方完全不同,‘工程’譯審專家之所以仍將‘龍’翻譯為dragon,是因為譯審組有來自外交部、外文局、中央編譯局等機構的專家,大家都認為,以往中外交流不頻繁時,可能外國人會納悶,中國人為何會信奉一個兇惡的圖騰形象。但到了今天,海外很多讀者已經知道中國龍不同于西方的龍,中西交流頻繁后,西方的文學影視作品中,也有龍的正面形象出現。”
既然知道“‘龍’的概念在中西方完全不同”,為什么還要給它們使用相同的名字?南方的橘到了北方發生了變異,尚且要另外取名“枳”。龍和杜拉更“完全不同”,而且是中國的象征,其外文名事關重大,卻反而得不到一個專用名稱?連外國普通食品都各有其名:披薩、漢堡、壽司、巧克力、可樂,為什么對十幾億中國人自詡其傳人的龍要這么吝嗇呢?
文學和影視作品的創作者為了吸引讀者和觀眾,會打破常規,標新立異,把通常認為負面的動物刻畫為正面角色。這很正常,但無法改變這些動物本身的負面含義。雖然米老鼠非常機靈可愛,但可以肯定,絕大多數中國父母在為孩子取名時不會使用“鼠”字。
雖然在譯龍問題上存在認識錯誤,該工程還是做了不少工作,它把很多中國獨有的思想文化術語改為音譯了,例如“君子”被譯為Junzi,“風骨”被譯為Fenggu,“仁”被譯為Ren(但筆者認為該譯法過于簡短,譯為Renship較好)。
七、“不譯”不等于“不釋”,“零翻譯”不是“零注釋”
很多人擔心外國人看不懂音譯的中國文化負載詞。這是因為沒有認識到,音譯只是第一步,后面還要為新創的音譯詞撰寫外文解釋,包括使用圖片、音頻和視頻,也可以讓外國人通過接觸實物理解其含義。
外國事物進入中國后,大量名稱都是音譯的,但是在中國毫無障礙,連三歲幼童都能知道何為“漢堡”、何為“可樂”,我們為什么要擔心外國成年人看不懂Loong和Jingju呢?
外文中每天都在產生新詞和新縮寫,外國人的做法是在它們第一次出現于文章或講話中時簡單注釋一下。筆者把dragon一詞漢譯為“杜拉更”,在本文中第一次出現時,做了一個注釋“(dragon)”,相信大家都看懂了。
實際上外國人比中國人更積極地音譯中國特有事物的名稱,例如Kongfu(功夫)、Fengshui(風水)、Jiaozi(餃子)、Dama(大媽)、Tuhao(土豪)、Chengguan(城管)、Wanghong(網紅)等等等等。
如果音譯比意譯簡潔,人們會自然而然地選擇音譯。中國人已經不再使用“意大利餡餅”一詞,而是使用音譯“披薩”。外國人同樣喜歡“偷懶”。一旦他們知道martial art(武術)還有一個簡潔的同義詞Kongfu,立即就改用后者了。2006年,一些外國人給我來信討論譯龍問題時,都用Loong代替了比較啰嗦的Chinese Dragon,包括反對改譯龍的一位美國教授。
堅持也很重要。1948年,廣東廚師在國外把“點心”譯為Dim Sum,長期使用,現在外國人反而認為把中國小吃譯為Snack錯了,應該譯為Dim Sum。該詞也早已被權威辭典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韋氏辭典)收入了。
中國文化負載詞在外國文化中沒有對應的詞匯,為了準確傳播中國文化,新創專用的外文詞匯是非常必要的。這在理論、技術和法規上都沒有問題,關鍵還是觀念,中國有關領域的專家學者應該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搞好這項工作。
(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來源:“文化縱橫”微信公眾號,原載《秘書》2018年第2期,原題為《譯“龍”為“dragon”:中國形象對外傳播的一個敗筆》,轉自“學習俱樂部”;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