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8日-星期四
至少在今天看起來,那時的史官與今天研究史學的人們,關注點是不一樣的。今天的人們關注的是過去發生的事情,而史官們關注的是當時發生的事情。
然后又查吳洪博,也沒有查到這個所謂古代思想家的任何其他信息,只有這個名字。什么時代的人,生卒年等,還有平時有什么著作,其基本觀點都有哪些,完全都沒有能查到。這下可能就不那么好辦了。
說“文史哲不分家”這句話,其實本身應該就包括著文史哲畢竟還不完全是一回事的這一層意思。對它們的研究還是有不同的側重點的。因為有不同的側重點,所以,這三個領域還是有不同的分工的。可能也正是在分工的基礎上,有人看到了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而且認為這種內在的聯系還是很重要、很關鍵,甚至是很本質的。因此才會說出“文史哲不分家”這句話來。
《中華讀書報》的那篇文章跟“文史哲不分家”沒有太大的關系。但是其中涉及到史學與當代現實的關系。一位歷史學的研究生到山區考察調研,寫出了調研報告。報告寫得很精彩,很出色,該研究生把報告作為她的學位論文進行答辯。在答辯會上,有答辯委員向她提問,你寫的這種是歷史學嗎?那位研究生猶豫了一陣子,沒有回答。
說到歷史,或者史學,人們通常的觀念就是認為,這個領域研究的都是過去的事,不是當代的事。這似乎成為了人們的共識。研究歷史,都要翻閱故紙堆,那才是在做學問。文史哲不分家的說法,也就等于承認,研究文學與研究文學史、研究史學與研究史學史,以及研究哲學與研究哲學史都是相通的,一致的。而且在文史哲這三個領域之間,似乎應該沒有絕對的界限。
這樣就會提出這樣一些問題,研究當代文學,這與史學有關嗎?這與哲學有關嗎?研究史學,與文學的關系到底在哪里?研究哲學,特別是研究現代西方哲學,又跟史學以及文學有什么相干?這些問題的提出,還是不那么容易回答的。
先秦時代,各諸侯國都設在史官。關于史官,最著名的故事就是崔杼弒君的故事。春秋年間。齊國大臣崔杼,因國君齊莊公與崔的妻子私通,被崔杼當場發現。于是崔杼利用手里的權勢,殺掉了齊莊公。齊國太史就把這件事當場記錄了下來,“崔杼弒其君”。崔杼把這位太史殺掉了。而太史的兩個弟弟也先后記錄下了這件事,也被崔杼殺掉了。太史的第三個弟弟繼續記錄這件事,崔杼沒有再殺,而是放過了他。此時,南史氏聽到太史及其弟弟接連因為記錄崔杼弒君一事而被殺,就趕了過來,要接著在竹簡上記錄這件事。因看到太史的第三個弟弟沒有被殺,而且還是把崔杼弒君的事記錄了下來,這才放了心。
這里,暫時不評價太史及其弟弟們的公正、秉直和剛強的精神,這里只是要說,當時的史官們,所做的主要工作不是研究過去的事,而是記載當時發生的事情。至少在今天看起來,那時的史官與今天研究史學的人們,關注點是不一樣的。今天的人們關注的是過去發生的事情,而史官們關注的是當時發生的事情。
為什么關注與記錄當時發生的事情,這件事要由史官們來做?這可能與中國歷來的所謂歷史感是有點關系的。中國人,特別是古代的先賢們,很清楚這樣一個道理,今天發生的事情,到了明天,就成為了歷史。而對于歷史,必須記載真實。只有在事件發生的當時,或者在最近的時間內,把這件事記錄下來,才有可能做到真正地忠于歷史。如果過了一段時間再來描寫這個事件,那么就有可能發生錯訛,甚至變形。這樣的記錄就不準確了,就偏離了正確的軌道,因而就失去了可信性。
司馬遷寫《史記》,歷史的人們與今天的人們都給予了極大的贊揚。魯迅先生說,《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可見評價之高,也可見在這里,也涉及到文史哲不分家的問題。當然,這里主要是指《史記》是文史不分家。然而,后人們也有所質疑,司馬遷的《史記》寫得那么生動,那些生動的細節,司馬遷是怎么知道的。在司馬遷之前,并沒有那么詳細的歷史。在先秦時候,有孔子寫的《春秋》,更有左丘明寫的《左傳》。《左傳》的描述還要更詳細一點,而《春秋》也不過就是一筆帶過。但司馬遷寫的要更詳細得多,這些細節到底是從哪里來的?
如果司馬遷是一個治學嚴謹的人,那么我們只能判斷,他寫的那些細節應該都是先輩通過口傳口述而流傳下來的。當然,在口傳口述的過程中,總會有遺漏、錯訛、變形,從而不會那么絕對準確。至于在《史記》里,是不是也有司馬遷自己杜撰的情節,我們不能做出肯定的判斷,但這樣的可能性似乎也不能完全排除。
前文提到的那位史學研究生,在后來成為高校的教師后,對于她當年的調查報告到底是不是屬于歷史學,她現在的回答很確定,就是那不是歷史學方面的東西。這或許是針對她在進行調研過程中,不太可能從歷史的角度上來思考一些問題有關吧?但是,這樣的調研報告拿到今天來進行研究,其史學的作用與效能就會大得多。因為這篇報告已經成為了歷史的文獻,成為歷史研究的對象,其現實意義已經比當初剛剛完成這篇報告的時候已經有所減退。而其歷史研究的意義則在不斷地提升。
我也做過一段口述史的事,只做過一次。被我采訪的人們所談到的事情,其中有很多都是幾十年前發生的事情。而在幾十年前,在他們風華正茂的時代,這些事情還沒有成為歷史,還是對他們有著極強現實意義的事件。但時過境遷,這些事件現在終于都成為了歷史。這已經是無法改變的了。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轉編自“北航老胡之閑話”微信公眾號,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黨史學習】已經功成名就的朱德,為何不顧一切去尋找新生的中國共產黨?
2021-05-09紫虬 | 從遵義會議看即將開展的黨史學習教育要堅持哪些真理,修正哪些錯誤?
2021-02-22?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