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筆者是一名大學退休教師,在職時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教學和研究。大家都學習過毛主席《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文中嚴厲批評了革命隊伍中“不注重研究歷史,不注重研究現狀,不注重馬克思主義的應用”的理論脫離實際的風氣。筆者在大學的教學科研實踐中,一直銘記毛主席的教導,不僅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研究中聯系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實際,而且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運用哲學思想密切聯系學生的學習實際、聯系教學科研實際,批判中國當代教育存在的各種錯誤思潮,并努力在大家所熟悉的學習領域、教育領域進行開拓創新性研究,發表過數十篇有關論文,出版《大學學習學》《哲學·學習·教育》《大學生學習理論與方法》等著作,并組織學生進行《學習學》理論和方法的研究。其中也談到大學教師的學習、教學、科研等狀況的文章。近日針對《自然》雜志上一篇談論大學教師“躺平”現象的文章筆者寫了《大學教師為什么也“躺平”?》(已發表于多家紅色網站),筆者從十個方面進行了分析。但礙于篇幅,不可能每個具體問題都詳細展開。其實,筆者已經發表的有關論文中已經對大學教師的“躺平”現象從不同角度做過較詳細的分析。為了有助于教育部門的領導、教師及關注大學教育的紅色網友更深入認識中國教育現狀,現陸續發表有關文章。今發表《“一流大學”首先要有一流的學風》(《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13年第3期)。該文主要講了兩大問題:一是為什么“一流大學”首先要有一流的學風,指出“一流大學”的含義不僅要從結果去衡量,更重要的是要從大學發展的內在源泉、動力角度去認識。這里特別批評了那種把一流大學單純歸結為一流的大師、一流的學科優勢、培養的一流人才的錯誤觀念。二是如何建設“一流大學”。強調要轉變教育觀念和采取多種具體措施。該文供教育部門的各級領導、管理人員、教師學習參考,也歡迎其及各位紅色網友批評指正!
“一流大學”首先要有一流的學風
【內容摘要】“一流大學”的含義不僅要從結果方面去衡量,更重要的是要從大學發展的內在源泉、動力角度去認識。從后者意義上說,“一流大學”首先要有一流的學風。大學要建設“一流學風”的大學。一是要轉變教育觀念,二是要采取多種具體措施。
“建設一流大學”是近些年來許多大學領導動不動就大喊特喊的一個口號和目標。2010年人代會上,溫家寶總理也提出建設“一流大學”問題。但究竟什么是一流大學?究竟怎樣建設“一流大學”?在筆者看來,許多教育部門的領導和一些學者并沒有真正搞清楚。同年4月媒體報道,原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認為,一流大學有三個條件:一是一流的國際知名教授,二是一大批優秀成果,三是培養一大批優秀學生。2010年《中國高等教育》雜志刊載華中科技大學的周光禮先生的“世界一流大學的特質”的文章中講到,一流大學要具有七個特征即:一是一流的國際聲譽,二是世界一流的師資隊伍,三是世界一流的優勢學科,四是培養出大批的精英人才,五是具有充足而靈活的辦學資源,六是具有完善的管理構架,七是具有較高的國際化水平。文章結尾總結到:“根據世界一流大學的要素特征,我們可以這樣描繪世界一流大學:具有世界領先的學術成就和卓越的人才培養,其關鍵是具有世界級的師資隊伍,必不可少的兩個基礎條件是有效的管理體制和充足的辦學經費。”“世界一流大學是一所有靈魂的大學,它一定有深沉而遠大的抱負,不但引領科學和技術的發展,而且引領社會文化的發展。世界一流大學有自己的價值信念和使命感,正是這種價值信念和使命感引導它選擇大學的發展模式,建立組織的管理機制,塑造學術共同體的信任和認同,守望著社會的智慧和良知。” 吳邦國委員長在2011年兩會召開期間視察清華大學時,也談到他對“一流大學”的理解。他說:“一流大學應該成為基礎研究和高技術前沿領域原始創新的重要源頭,應該成為理論創新和文化創新的重要力量,應該成為匯聚優秀創新人才的重要平臺和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基地。”
許校長提出的“一流大學”的這三個條件、周光禮先生闡發的七個條件和吳邦國委員長提出的三個條件筆者都非常贊同。一個“一流大學”確實需要一流的教授人才,一流的科研成果,培養一流的優秀人才,有一流的管理和充足的辦學經費等。但許校長這里提出的這三個條件和吳邦國委員長的三個條件只是就結果而言,究竟怎樣才能有一流的教授人才,一流的科研成果,培養一流的優秀人才?大學究竟應該怎樣成為基礎研究和高技術前沿領域原始創新的重要源頭?怎樣成為理論創新和文化創新的重要力量?怎樣成為匯聚優秀創新人才的重要平臺和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前提和基礎究竟是什么?顯然許校長和吳邦國委員長沒有明確指出。周光禮先生的文章中既指出了結果如前四條和最后一條,也指出了前提基礎即后五、六條,但也沒有指出一流大學的內在發展的根本的內在要素。同時,如果按照許校長和周光禮先生所定的“一流大學”的標準,我們國家絕大多數大學根本不具備所謂“一流的國際聲譽,一流的國際知名教授,較高的國際化水平”等,也就不可能建設“一流的大學”,只有北大、清華等國內少數幾個大學才有可能成為“一流大學”,那么建設“一流大學”的口號、要求對于全國絕大多數大學特別是地方院校就沒有任何意義。由此筆者對于上述條件提出質疑。筆者認為,“一流大學”最重要的條件也是首要的根本的內在的條件、基礎、源泉、動力是“一流的學風”。
一
第一,大學的性質決定了一流大學首先是一流的學風。大學作為一種社會組織它不是企業、也不是機關,而是學校。或者說學校姓學,不姓工、不姓農,不姓商、不姓權,從這個意義上說,學校的首要任務或根本的任務就是學習,不僅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領導的任務、教師的任務也是學習。美國學者彼得·圣吉上世紀90年代提出“學習型組織”的概念,提出要把現代企業辦成“學習型企業”,大學本身就是學校,就是專門學習的地方。既然是學習的地方,必然存在學風的好壞問題。一所大學要想成為一流大學,首要的就像一個名副其實的學校,就是要自覺培育從領導、教師到學生中存在的強烈的學習自覺性、主動性和極其濃厚的學習氛圍。我們現實社會中一些大學名義上是大學,但實質上已經不同程度地成為玩弄權術的官場,追名逐利的名利場。學校的“學”味早已經被大學的某些領導和學者拋到九霄云外去了。大學不像學校,談何“一流大學”?
第二,一流的大師、一流的師資隊伍不是天下掉下來,而是“學”出來的。許多講“一流大學”的領導習慣引用梅貽琦先生的話“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由此他們認為,學校花大價錢聘請幾位知名學者、教授、院士,或幾位海外博士,學校就成一流大學了。固然,知名的學者、教授、院士確實能夠對學校的發展起到作用。但單純有這樣幾位知名學者、教授、院士,大學就可以自封“一流大學”嗎?非也。從中國當前的國情出發,某些所謂知名教授、學者、院士和海外博士未必都有真才實學。筆者曾在一篇短文中指出目前中國的大學所謂“教授”、“博導”、“大師”頗多水貨。北京大學的厲以寧、吳敬連、張維迎、賀衛東等人知名度確實相當高,但他們肚子里的玩意是馬克思主義的呢?還是西方資產階級的呢?另外,一個一流大學,絕不是簡單的一個或幾個真正有真才實學的大師,而應該是一大批。同時,即使引進的人才、幾個大師或師資隊伍有真才實學,本身也需要不斷提高、發展。靠什么?靠自身的不斷學習,靠學校濃厚的學習、研究氛圍。
第三,一流的研究成果和一流的學科優勢不是單純“研究”出來的,而首先是“學”出來的。大家知道牛頓談到自己能夠成功的原因時說,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實際上就是指出了學習與創新的辯證關系。沒有最大限度地繼承前人的優秀成果,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創新,這已經為無數個有杰出成就的歷史和現實生活中的事實證明了的顛撲不破的真理。要真正有一流的優秀成果,不肯勤奮刻苦學習、不會按科學規律方法學習的人,總是尋找各種捷徑進行所謂“創新”的人永遠做不到。如果說他們也有所謂的“創新”和“科研成果”,只能說是東拼西湊的“垃圾”成果。目前國內流行的所謂大學排行榜所依據的許多科研成果就是這樣的垃圾成果。所謂一流的學科優勢,無非就是學科人員的自身研究素質和研究成果居于同學科的全國或世界的領先地位。而沒有學科人員的自身不斷的學習怎么能會有學科人員自身素質的提高及其研究成果呢?
第四,培養一流的人才歸根結底也是靠學習氛圍熏陶出來的。一個大學生的成才確實需要高水平的教師的指導和教育,但他不是靠一個兩個教師教出來的。學生的成才歸根結底是一個學校整體的軟環境主要就是指學校的學習氛圍、學術環境熏陶影響出來的。特別是學校的領導、學校的全體教師、學校整體的學習狀況對學生的成才往往起關鍵性的決定作用。媒體近兩年不斷揭露目前高校學生“厭學”現象,實際生活中豈止學生“厭學”?領導也“厭學”,教師也“厭學”,后者“厭學”是前者“厭學”的根源。在這種學校整體“厭學”的狀況下,談何“一流成果”?“一流人才”?“一流大學”?
因此,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學風實質上是一個大學發展的內在源泉和內在動力,是最根本的因素,是學校的真正靈魂和生命線。一個大學的學風狀況越好,這個學校的領導、教師的綜合素質就越高,就較容易培養高素質的學生和出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學校的外在影響力也就越大。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一流的學風,就不可能有一流的教師、一流的成果、一流的人才、一流的管理。也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大學。學風不過硬而標榜為“一流大學”的大學實際上是表面上的、虛假的“一流大學”。
另外,我們辦的是社會主義大學。西方國家的辦學經驗和許多管理措施、方法有許多我們借鑒的地方。但我們國家的國情、性質與西方和資本主義國家有許多不同點。如辦學的指導思想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教育思想為指導、教育的根本宗旨是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質量的人才,教育體制是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等許多特點,決定了我們國家的一流大學不能完全按照西方國家一流大學的模式照抄照搬。我們應該辦出有中國特色的適合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現代化大學。那種簡單地照搬西方國家標準衡量中國大學是否是一流的做法筆者是不贊同的。
筆者并不反對“一流大學”的提法,也不反對大學領導追求“一流大學”的目標,筆者所反對的是對“一流大學”含義的片面理解。正是有了上述的錯誤理解。我們國家一些大學領導在追求“建設一流大學”的目標之下,瘋狂地擴大校院地盤、規模,蓋大樓,不擇手段地網羅有名分、地位、權力的知名教授、博導和院士,以及大量引進海外博士,瘋狂地用金錢刺激教師的科研主動性,導致大量垃圾成果的出現。媒體報道,也就是在中國大學排名最靠前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已經變相地成為美國人才的培養基地,其畢業生中出現為金錢而出賣國家利益的叛國行為。這樣的大學怎么能夠成為“一流大學”呢?
許校長談話中有一句話,“如果大學的土壤變得非常肥沃,總有一天諾貝爾獎會在中國出現。”筆者認為說對了一半。這里所說的“土壤變得非常肥沃”其實就是筆者所講的一個大學極其厚重的文化學習氛圍。但“一流人才”的目標絕不能定位在是否獲得諾貝爾獎。沒有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未必就不如獲得諾貝爾獎的人。錢學森雖然沒有獲得諾貝爾獎,但他對中華民族的巨大貢獻比獲得諾貝爾獎的某些華裔科學家偉大得多。
按照筆者對“一流大學”的理解、解釋,普通院校如果真能夠在學校的學風建設上真下苦功夫,真正像一個名副其實的“學”校,各級領導、教師、學生學習風氣極其濃厚、學習態度極其認真、學習方法非常科學。盡管還不能達到國際聲譽、達不到北大、清華等全國重大大學較多的拔尖人才,但我們相信,這種學習風氣一直延續下去,并成為這個學校內在發展的真正的靈魂和積淀,那么這個學校一定會出現知名的教授、學者、學科和優秀人才。因此這樣理解“一流大學”的含義不僅對于全國重點大學,對于普通院校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
既然“一流大學”首先是一流的學風,那么建設“一流大學”就要從建設“一流的學風”開始。那么究竟如何建設“一流學風”的大學呢?
第一,轉變教育發展理念
學風建設是從屬于整個教育工作的,能否建設“一流學風”的大學,首要的條件就是轉變教育的發展理念。當前主要有四個轉變:
1、從脫離人的發展的非科學的發展的教育理念向“育人為本”為核心和根本宗旨的教育理念轉變
中國當代教育存在的問題相當之多,但最主要的或根本的問題就是教育部門的各級領導包括教育部的教育發展理念存在嚴重的問題。許多領導把教育特別是大學的發展單純歸結為規模的發展、硬件設備的發展、研究點的發展、項目和獎項的發展等。但學校最重要的發展內容“人的發展”,“育人為本”卻被拋到九霄云外了。這是目前中國大學學風較差、厭學現象的最重要原因。因此建設“一流的學風”必須轉變教育的發展理念,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發展的根本目標、核心思想。而學風建設正是緊緊圍繞“育人為本”的根本目標進行的。
2、從單純的知識、技能教育觀念向素質、能力教育觀念轉變
目前中國大學許多領導也在抓教學工作、教育工作。但他們的重點不是放在如何真正提高和發展學生的素質和能力方面下功夫,而是在知識教育、技能教育方面下功夫。近些年來,中央一再強調素質教育、能力教育。但許多大學領導置若罔聞,他們不懂得知識與素質的區別、技能與能力的區別。單純以為學生知識增多了,素質自然就會提高,技能提高了,逆流自然就會提高。這是錯誤的觀念。知識是素質的前提、基礎,但知識不等于素質,只有學習者把知識內化轉變為自身內在的要素,才是素質。技能是人的能力的一個方面,但不是能力的全部。用技能教育取代能力教育是錯誤。只有真正樹立素質、能力教育的教育理念,才有可能建設“一流學風”的大學。
3、從單純的專業技能教育向人的素質、能力的全面發展教育轉變
大學區別于中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專業化教育,也就是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教育。但在這種教育的同時,還有沒有共同的做人的教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社會責任感教育、倫理法制教育等。目前一些大學專業設置培養目標中只寫前者,而不寫后者。而實際工作中,多數教師教學實踐中也只是偏重專業知識、技能教育。這種教育觀念是錯誤的。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先生2010年9月17日在第四屆復旦基礎教育論壇上講到,教育不能只注重專業知識傳授,而忽視學生的德性培養和責任感的培育。其中講了這樣一句話:“如果學校教育只注重知識,不重視德性培養,那么培養的人越有知識,越可能成為社會的禍害。” 愛因斯坦作為一個有良知的正直的自然科學家深知道德品質對一個掌握專業知識的學生、學者、科學家的重要性。他在一篇談論教育問題的文章中說:“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且產生熱烈的情感,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鮮明的辨別力。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知識—就更像一只受過很好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發展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說,所以大學生在進行專業知識、技能教育的同時,還必須進行做人的教育,素質、能力全面發展的教育。
4、從重教輕學的教學理念向以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轉變
大學最重要的任務是進行教學工作,但究竟什么是教學工作?許多領導和教師一談教學或教學改革,就只是教師的教的方面。教學改革就是教的改革。一些教育理論也持有上述觀點。他們把學生學習的好壞的決定性因素單純或主要歸結為教師教的因素。這種教學理念是錯誤的。教學是由教與學兩方面組成的。固然在整個教學工作中,教師的教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根據唯物辯證法內外因原理,教的因素再重要,對于學的方面也是外因,學生學習好壞歸根結底卻取決于學生的學的因素。這個學的因素就是大學學習科學研究會多年所研究的大學生的學習素質、學習能力。所謂學習素質就是學習者應具備的學習價值觀、學習道德、對學習的強烈欲望、情感、興趣、態度、科學的學習方式方法等。現代教育思想中一個首要的觀點就是對學生進行學習素質教育,即在學校的教育活動中,有意識有目的的從改變學生舊的學習觀念、態度、習慣、方法入手,通過多種途徑、形式和方法培養提高、強化和發展學生學習素質,從而全面推動素質教育的活動。在教育改革中,應該把學習素質教育提高到教育改革的戰略地位,它不僅有利于大學生在校學習,而且為大學生重視學習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因此教學工作就是既要重教,更要重學。教要改,學也要改。教學改革要以學習改革為中心,或者說教改要圍繞學改進行。學習改革,就是對學生進行學習素質教育。
以上四種教育理念是學校全部工作的指導思想,也是建設“一流學風”的大學的極其重要的指導思想。它不僅是對大學所有領導的要求,也是對所有的教師和管理人員的要求。
第二,采取多種具體措施
1、從轉變領導和教師的學風抓起
要轉變學生的學風,首先轉變干部和教師的學風。必須客觀地承認,學生學風問題的根源之一是領導、教師的學風問題。筆者曾經在一篇文章談到大學領導、教師學風存在的多方面的問題如:相當多的學校領導干部和教師不真正懂得學習,不懂得學習的最終目的是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沒有把學習同自身的素質、能力的發展內在聯系起來,同世界觀改造聯系起來。他們學習知識也僅僅是為了教知識,把自己的頭腦看作知識的轉化器。他們沒有終身學習的觀念,知識老化、陳舊,思維方式僵化、封閉。即使進行學習和科研,也僅僅同職務、職稱聯系起來,一旦職務、職稱到手,學習、科研的積極性就會降低。一些干部整天忙于日常工作,很少有時間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有關專業知識,或者學是學,做是做,理論與實際嚴重脫節。真正意義上的先進思想沒有學到手,反而把社會生活中的錯誤、丑陋的東西學來了。許多教師不會應用所教的知識,不能把所教知識轉化為對社會生活中各種錯誤思潮的鑒別力和批判力。教師的學習生活是純粹個人的封閉性狀況。教師之間的學習、各院系、各專業、各教研室之間學術和學科建設方面老死不相往來,資源不能共享,文人相輕,少數人甚至窩里斗,爭權爭名爭利等。從這個意義上講,學校領導干部、教師的學習觀念、習慣、方法也必須改革。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干部教師的學風不改變,不改變學術研究中的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學生的學風轉變根本就無從談起。
2、重視對學習科學的研究和推廣
目前中國不僅絕大多數在校學生不懂學習、不愛學習,不會學習,而且許多領導干部、教師也不懂學習,不愛學習,不會學習。或者說,絕大多數的人們的學習是缺乏科學理論指導的消極被動盲目的狀況。人類在學習方面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方法。但這些經驗、方法并沒有為大多數人所掌握。同時這些經驗、方法也還需要提煉、總結、提高,還需要根據現時代知識發展的新的特點豐富、深化、發展新的學習理論。我國許多教育工作者近些年來,也已經研究出有關學習方面的大量成果,出版各種各樣的學習學教材數十種。但在筆者看來,學習領域對人類來講,還是一個未真正開墾的處女地。人類的學習潛能還沒有真正挖掘出來。要建設“一流學風”的大學,一是希望高校的領導能夠組織人員繼續深入研究學習問題。二是把已經研究的成果通過多種方式進行推廣。
3、強化整個學校的濃厚的學術氛圍
大學生學風的轉變,不僅是依靠教師課堂教學內容、方法、考試來改變。更重要的是依靠學校的整體氛圍,特別是學術氛圍。一個大學,也決不僅是大樓和大師,更重要的是大學整體的追求和探索真理的環境和氛圍。學校各級領導要組織多種形式的學術報告、討論會。同時克服那種“外來的和尚好念經”的偏重請外來學者做報告的狀況,要善于發現和調動本學校、本院系的教師做學術報告的積極性,要多組織本單位人員之間的科研成果的學術交流。教師的討論會也要多吸收學生參加。但是目前許多高校領導忙于規模、擴招、創收、研究生點、政績等,而對于學校的軟件建設較為忽略,不大下功夫營造大學這種社會組織特有的追求真理的環境和濃厚的氛圍。這種整體上的氛圍對學生的學風建設影響極大,同時也會帶動干部教師的教風和學風的轉變。
4、組織人員對本學校、本院系的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全面系統的調查研究
應當看到,各個學校的大學生學習方面都存在著較多的問題。但不同學校、不同院系的學生學習狀況也不完全相同。各個學校應該抓住本學校、本院系學生學習存在的普通性的幾個主要問題、普遍根源和特殊根源進行全方位的深入的分析、研究。同時,把調查研究的狀況通報給全體教師,要求所有教師結合自己所講授的內容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學習方面普遍存在的問題。
5、在大學生開設《大學學習學》課程
改變大學生的學習狀況,有必要系統地向學生講解大學學習生活的特點、大學生學習觀念的轉變、學習的本質、現代學習觀念、學習價值觀、學習心理、學習道德、學習規律以及科學的學習方法等,這就要求把學習科學的研究成果《大學學習學》作為必修課給學生開設。或者在大一學生入學教育時,系統向學生講解這些內容,要求學生來到大學后,要努力和盡快完成三個轉變即:從單純的應試學習、知識技能學習觀念向素質學習、能力學習、做人學習轉變;從“要我學”的被動性學習向“我要學”的主動性學習轉變;從盲目性學習、不會學習向學會學習、科學學習轉變。要使大一學生盡快縮短對大學學習生活不適應的時間。大學生入校后,必須要確立學習觀念和方法的變革意識,努力克服中小學長期應試教育帶來的不正確的學習觀念和不良的學習風氣和方法。
6、學生黨團組織和學生社團活動要多圍繞大學生的學習生活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
要努力結合學習公共政治課,把人生價值觀教育和學習問題聯系起來。要緊密圍繞大學生的學習,在大學生開展究竟為什么學習?學習究竟要達到什么目的?究竟應該樹立什么樣的學習價值觀?大學生究竟應該怎樣適應大學學習生活?大學生究竟應該怎樣培養學習興趣、情感?大學生究竟應該怎樣學習?怎樣聽課?學什么?聽什么?怎樣預習?怎樣復習?怎樣對待考試?大學生學習中還要不要互相幫助等等許多問題開展討論、辯論、交流等活動。并努力營造健康濃厚的“勤奮刻苦學習為榮,懶散懈怠學習為恥;認真踏實學習為榮,馬虎浮躁學習為恥;誠實守紀學習為榮,作假違紀學習為恥;謙虛向上學習為榮,自滿驕傲學習為恥;尊敬老師學習為榮,不敬老師學習為恥;敬友互助學習為榮,怠友自私學習為恥”的學習氛圍。要充分發揮學生中的黨團員在學風建設中的模范帶頭作用。黨團組織特別是負責學生工作的專職或兼職教師要加強與任課教師的聯系,經常分析和研究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傾向性問題,對于不良的學習現象和個別放任自己、不努力學習的學生要敢于管理,敢于批評。不能把改變學生的學風的責任單純交給授課教師,而同黨團組織組織的學生活動割裂開來。
7、以學習改革帶動教師教學內容、方式方法、手段的改革
教師教學的目的絕不僅是傳授本課程的知識,更主要的任務是改變學生,改變學生長期應試教育以來形成的各種不正確的學習理念、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教師一方面在講授本專業知識時,要大量滲透科學的學習理論、學習方法,同時要對學生在學習方面表現出來的不正確的學習態度、習慣、方法敢于批評、指正,敢于嚴格要求學生。目前大學生不正確的學習態度、習慣、方法一方面與中學的應試教育有關,同時與大學教學管理和教師的教學方法也有直接的關系,是許多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縱容和遷就出來的。教師教學過程中,要破除那種單純依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啟發式教學”的錯誤理念。教師在課堂上所有的知識都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啟發式教學”是辦不到的。教師通過個別典型的知識啟發學生,給學生提供必要的直接激發學生興趣的感性材料是必要的。但不可能所有的知識都這樣做。教師的許多知識就要求學生按照老師的思路自己去分析、解剖、消化、理解。學生通達教師講課的內容感到枯燥,這非常正常。這就要求學生在枯燥的情況下仍然去思考,通過自己的努力把枯燥的知識變成不枯燥的知識。這才是大學生真正的學習。
8、增強領導、教師、教學管理和輔助人員學習改革和學風建設的凝聚力和合力
目前中國大學的教學活動基本上是各自為戰,領導、教師、教學管理輔助人員也各自為站。在教學改革和對學生的教育活動中也缺乏溝通和聯系。這種狀況不僅不利于這個教育工作,更不利于大學的學風建設。因此建設“一流學風”的大學必須改變這種狀況。各級領導、各類管理人員要深入到教學第一線,關心、了解教師和教學狀況,多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要加強輔導員與教師的聯系,互通信息。要強化上述幾種人員的合作意識。沒有以上人員的凝聚力和合力,就不可能建設“一流學風”的艱巨任務。
總之,建設“一流學風”的大學,不是幾個領導、幾個教師、幾個具體管理措施、幾年時間所能解決的問題,而是一個關系到培養什么人和中國教育改革大方向的問題,是高校建設中的一項極其重要的軟件建設工程問題,是教育發展和改革中一個長期的、艱巨的偉大歷史任務。它不能一蹴而就,立竿見影、跨越式發展,只能循序漸進,緩慢發展。同時困難重重,阻力極大,易出現反復。但我們必須開始做,從今天做起,從我做起,從更多的人做起,從多方面做起,在先進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最大限度地調動和發揮更多的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遵循人的發展的客觀規律,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夠開創出一個“一流學風”的大學的新天地來,完成時代賦予我們這一代教育工作者的歷史使命。否則我們就會愧對歷史、時代和民族,愧對教育者的稱號。
【相關閱讀】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