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特色新型智庫,既是地方黨委政府科學民主依法決策的重要支撐,也是地方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地方黨委政府必須把握社科理論界思想庫、智囊團的角色定位和價值取向,推動多元主體深度耦合、平臺載體深度融合,創新協同研究機制,引導專家學者在良好的咨政生態中既講“怎么看”,也講“怎么辦”,充分發揮咨政建言功能,以科學咨詢支撐科學決策,當好地方改革發展的“最強大腦”,真正成為新型“智”庫。
一、創新“領導+專家”協同機制,處理好“謀”與“斷”的關系。
建立健全決策咨詢制度,必須正確處理好“謀”與“斷”的關系。當前,或者因為強調“謀”的主體獨立和客觀效果,或者因為存在“斷”的信息壁壘和價值誤判,“謀”與“斷”時常相互脫節。有些專家提出的對策建議或者“看起來很美,其實不管用”,或者“聽起來很玄,其實不能用”,或者“議起來很對,其實不實用”。產生這些尷尬現象的深層原因,就在于“謀”與“斷”各處一端,形成“兩張皮”。提高咨政績效,必須打破“謀”與“斷”之間“無形的墻”,導入“領導+專家”協同機制,推動專家在與領導的良性互動中提出專業化、建設性、可操作的對策建議,以“良謀”助“善斷”。一要推動領導與專家直接聯系。充分整合社科理論資源,以咨政為紐帶,建立領導聯系專家制度。領導通過走訪、座談等途徑,與專家溝通,增加了解,增進服務,增強外腦。專家圍繞領導工作,通過調研、論證等形式,進行前瞻性、針對性、儲備性政策研究,獻計領導決策。二要推動領導與專家工作銜接。導入領導點題、專家解題機制,定向招標或邀標,專家自主研究,評審組論證完善,以成果專報形式將專家撰寫的“命題作文”,呈送領導參閱,實現決策需求與咨詢供給“無縫對接”,為領導決策提供“定制服務”。三要推動領導與專家優勢疊加。根據課題的研究背景、項目性質、目標任務,優化課題組成員結構,把專家的學術、理論優勢與領導的政策、實踐優勢結合起來,組建混合型研究團隊。領導與專家同向聚焦、切磋爭鳴、平等討論,協同推出現實性強、公信度高、影響力大的研究成果。
二、創新“官方+民間”協同機制,處理好“分”與“合”的關系。
咨政研究的組織形式,直接影響和制約研究成效。地方社科聯作為地方群團機構,是地方黨委政府聯系社科理論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也是“社科理論工作者之家”,要發揮“聯”的優勢,推動官方與民間在咨政研究中“分”得恰逢其時、“合”得恰到好處,提高“分”與“合”的時度效,優化咨政研究的組織形式。一是咨政信息互聯互通。咨政信息完整準確及時是咨政研究的前提和基礎。要建立咨政信息通氣制度、決策部門對智庫咨詢意見的回應反饋制度和學者采風制度,讓對稱的咨政信息在“官”與“民”之間雙向傳輸,提高專家研究的針對性實用性,最大限度地規避“盲人摸象”、“自說自話”等現象。二是課題立項聚合研究力量。地方社科聯要把握黨委政府的工作重點,實施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通過招標委托、全程監管、后期資助等途徑,組織專家學者快速反映,分進合擊,提高研究主體的集群效應,為地方改革發展謀高招、獻良策。三是學術組織合力攻關。地方高校往往既有基礎理論研究實力,又有地方實證研究特色。要依托地校融合發展框架,組建協同創新中心,以專家學者為核心、以研究項目為抓手,整合各方優質資源,開展事關地方長遠發展的基礎理論研究,為科學決策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圍繞地方重大現實問題,開展多學科的綜合研究,提出具有針對性、操作性的對策建議。地方社科類學會匯集許多既掌握理論政策,又了解地方實踐的“土專家”,是蘊含咨政“富礦”的學術性社會組織。這些學會要強化學術功能和成果導向,通過與地方黨委政府及其研究機構共擔課題、分工研討等形式,發揮集成優勢,協同推出地方黨委政府信得過、用得上的精品力作。
三、創新“學者+記者”協同機制,處理好“研”與“傳”的關系。
咨政成果要更好地為基層黨委政府理解和接受,就必須把“研”與“傳”有機結合起來,在“研”中化解“傳”的問題。大眾媒體記者特別是時政類報刊記者的職業敏銳性、實踐關注度、話語大眾化和宣傳通達率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比較優勢。在推動媒體智庫化的條件下,強化記者對咨政活動的過程參與,讓記者和學者一起聚焦基層實踐,進行思想碰撞、話語聯姻,讓咨政“好聲音”發得準、唱得響、聽得進、傳得遠。一是深挖調研主題。面向基層發布調研方向,基層黨委政府結合本地實際申報調研選題,充分整合后形成調研計劃和具體調研方案。二是實地調研把脈。組織記者、學者形成調研團隊,開展“學者記者攜手走基層”活動,多個視角看問題,在聽、看、議中把握基層實踐,號準發展脈搏。三是發布調研成果。借助地方主流媒體專版專欄發表“記者綜述+學者點評”,運用清新易懂的話語,推出點穴式、大眾化的咨政研究報告,查找問題,探索對策,提升經驗,服務基層黨委政府完善決策,同時發揮智庫引導輿論、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的積極作用。
四、創新“報告+研討”協同機制,處理好“虛”與“實”的關系。
目前,各級黨委政府堅持“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以中心組為重要平臺,深化集體學習。集體學習也是問政問計的有效途徑。所以,要強化實踐導向,采取“報告+研討”的形式,延伸學習鏈,強化虛實結合,形成“學習·研究·創新”三位一體的學習模式,把學習報告會化為務實咨政會。一是會前精心備課。主講專家要摒棄“一稿講天下”的傳統做法,而要深入實地調研,與地方實際工作部門聯合備課,抓住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專家與領導的共鳴點,形成“上接天線”、“下接地氣”的針對性講稿。二是會中上下互動。揚棄“你講我聽”的傳統做法,設置“你問我答”的互動環節,提升“聽眾”的學習主體性,形成臺上“用心”講課、臺下“用心”聽課的生動局面,增強報告的決策參考性。三是會后深入研討。傳統的報告會往往是專家“說過就算了”,對實際工作部門的啟發作用十分有限。因此,要推動主講專家與地方實際工作部門會后“趁熱打鐵”,面對面交流,消化吸收專家報告內容,共同探討工作思路,增強報告會的“溢出效應”,切實在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上取得更大成效。
五、創新“存量+增量”協同機制,處理好“供”與“需”的關系。
在推進科學民主依法決策的新形勢下,咨政成果、咨政資源、咨政人才的“供需”矛盾日益凸顯。必須盤活存量、擴大增量,實現咨政效益最大化。一是放大正能量。好的咨政成果往往不是“一次性”產品,許多對策具有共通性、普適性,可復制、可推廣。要通過匯編出版、網絡推送、座談交流等途徑,推廣蘊含理論之思、破解實踐之問的善策良方,在更大范圍、更多層次得到再分享、再利用。二是豐富數據庫。咨政研究需要占有大量信息,進行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推理。要重視發揮“互聯網+”的巨大能量,運用網絡新科技,收集、整合、存儲咨政信息,不斷充實咨政載體、咨政成果等的“大數據”,構建開放、互通、共享的信息平臺,為咨政研究提供有力的“云支撐”。三是續推新人才。咨政人才是咨政研究的主體性要件。建設地方特色新型社科理論智庫,需要造就一支德學雙馨、復合多能、梯次合理的咨政人才隊伍。所以,要把握咨政研究的具體特點和咨政人才的成長規律,完善制度安排,強化激勵機制,織密支撐網絡。注重組織社科理論骨干人才走出“象牙塔”,到改革發展的主戰場、群眾生產生活的第一線調研考察,到黨政機關掛職任職,強化實踐認知;組織黨政機關人才到科研院所進修深造,夯實學理基礎。通過黨政機關與智庫之間人才有序流動,強化“旋轉門”機制,推動咨政人才隊伍成長壯大。
(作者是蘇州市社科聯副主席、蘇州市社科聯秘書長;本文系江蘇智庫發展中心課題“構建地方特色新型社科理論智庫協同機制研究”;項目編號:[15JSZK10];來源:《紅旗文稿》)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昆侖策網: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