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抗日奇俠》中手撕鬼子劇照
不久前,“南沙海戰功臣楊志亮將斷臂別皮帶繼續戰斗”的英雄事跡在網上受到關注。很多網友對這些有關楊志亮的報道一片點贊,但也有網友寫道“這樣的英雄,是共和國的脊梁,我們為什么之前不知道”“時代需要大力宣揚這樣的英雄”。
筆者與楊志亮是非常好的朋友。他參加的1988年3月14日南沙群島赤瓜礁海戰,是新中國成立至今離我們最近的一次對外戰斗。楊志亮被敵人的子彈掃斷左臂后,把打斷的胳膊別在皮帶上,繼續英勇戰斗,榮立一等功。楊志亮奔赴戰場時,不到26歲,正在熱戀之中,草草在日記本上寫下“我就要登礁了”,成為給戀人留下的唯一一句話。這些情節都是楊志亮真實的經歷,也是最感動千千萬萬網友的細節。但的確如一些網友所說,在這次媒體報道之前,他們并不知道楊志亮以及他的英雄事跡。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經歷了抗美援朝以及一系列邊境自衛反擊作戰和捍衛國家主權的戰斗,涌現出一大批英雄人物。27年前楊志亮“斷臂別腰帶繼續戰斗”的情節今天感動千萬人,表明中國從來不缺少英雄。但是,反觀我們的影視文藝作品,被“抗日神劇”的奇葩情節充斥。情節不真實,故事不著邊際且違背常識,不僅難以令觀眾信服,更別說感動觀眾,因此也起不到教育、熏陶的目的。
用真實的細節、情節打動人,是文藝創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戰爭題材作品創作的鐵律。在多媒體手段日新月異,文化繁榮進入新時代的今天,如何講好英雄的事跡和故事,反而卻成了困擾我們的短板。
筆者認為,首先,中國軍旅題材中,事跡感天動地的英雄人物很多,根本不用虛構,但是需要創作人員去除浮躁之氣靜下心來,一點一點去挖掘。不應該以瞎編亂造的抗日神劇和離譜的情節去吸引觀眾。在上世紀80年代的自衛反擊作戰中,417團戰士董永安受重傷后,為了不因疼痛喊叫影響在敵人眼皮底下的潛伏行動,他將胸前的“光榮彈”——87式手雷塞入自己嘴里,等戰斗結束,部隊將他的遺體送到后方火化時,殯儀館的工作人員怕火化時發生意外,便吩咐部隊戰士將烈士口中的手雷取出,戰士們用盡了辦法才把手雷摳出,犧牲時年僅20歲。當年的團長講起這件事至今仍熱淚盈眶。
其次,新時期特別需要我們用更貼近生活、更貼近受眾的藝術的手法向年輕人傳播這些英雄的壯舉。當前中國一些類似題材影視劇運用的藝術手法和敘事方式與現在的年輕人仍保持著“時代差距”。注重宏大敘事,但忽略了打動人心的細節與真實,與年輕人的關注點也存在錯位。
第三,我們應該堅信好的作品從來不缺少觀眾,對英雄軍旅題材的作品,創作人員應該充滿激情。去年翻拍自紅色樣板戲《林海雪原》的電影《智取威虎山》,引來觀眾贊不絕口,豆瓣、微博、微信熱議不斷,網上輿論幾乎出現一邊倒的好評。前些年,《亮劍》《集結號》等影視作品,很好地反映了戰爭年代我軍涌現的英雄人物形象。
雪花依舊是冷的,但英雄的血卻是熱的。大量網民對有血性的英雄事跡點贊、叫好,佐證了他們對民族英雄、國家精神充滿的熱情和關切,也說明弘揚英雄的主旋律作品只要把故事講好,就一定會有觀眾。我們的文藝作品中應多一些這個時代的英雄和民族精神。
▲(作者是國防大學科研部編研部部長 許森)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