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2日-星期五
馬克思教導我們:“一門科學只有當它達到了能夠運用數學時,才算真正發展了。”
數學家和詩人都是作為先知先覺的預言家存在于我們的世界上。只不過詩人由于天性孤傲被認為狂妄自大,而數學家由于超凡脫俗為人們敬而遠之。因此在文學藝術團體里詩人往往受制于小說家,正如在科學技術協會里物理學家領導數學家一樣。
▲詩人馬拉美像(馬奈作)
但這只是表面現象。
“我做不了詩人,”晚年的威廉·福克納彬彬有禮地承認,“或許每一位長篇小說家最初都想寫詩,發覺自己寫不來,就嘗試寫短篇小說,這是除詩以外要求最高的藝術形式。再寫不成的話,只有寫長篇小說了。”相比之下,物理學家并不那么謙虛,但無論如何,對每一個物理學家來說,物理認識的增長總是受到數學直覺和經驗觀察的雙重指導。物理學家的藝術就是選擇他的材料并用來為自然規劃一幅藍圖,在這個過程中,數學直覺是不可或缺的。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數學家改行搞物理學、計算機或經濟學,就像詩人轉而寫小說、隨筆或劇本一樣相對容易。
▲畫家德加自畫像
數學通常被認為是與詩歌絕對相反的,這一點并不完全正確,可是無可否認,它有這種傾向。數學家的工作是發現,而詩人的工作是創造。畫家德加有時也寫十四行詩,有一次他和詩人馬拉美談話時訴苦說,他發現寫作很難,盡管他有許多概念,實際上是概念過剩。馬拉美回答:詩是詞的產物,而不是概念的產物。另一方面,數學家主要搞概念,即把一定類型的概念組合起來。換句話說,數學家運用了抽象的思維,而詩人的思維方式較為形象,但這同樣不是絕對的。
▲詩人蘭波
數學和詩歌都是想象的產物。對一位純粹數學家來說,他面臨的材料好像是花邊,好像是一棵樹的葉子,好像是一片青草地或一個人臉上的明暗變化。也就是說,被柏拉圖斥為“詩人的狂熱”的“靈感”對數學家一樣的重要。舉例來說,當歌德聽到耶路撒冷自殺的消息時,仿佛突然間見到一道光在眼前閃過,立刻他就把《少年維特之煩惱》一書的綱要想好,他回憶說:“這部小冊子好像是在無意識中寫成的。”而當“數學王子”高斯解決了一個困擾他多年的問題(高斯和符號)之后寫信給友人說:“最后只是幾天以前,成功了(我想說,不是由于我苦苦的探索,而是由于上帝的恩惠),就像是閃電轟擊的一剎那,這個謎解開了;我以前的知識,我最后一次嘗試的方法以及成功的原因,這三者究竟是如何聯系起來的,我自己也未能理出頭緒來。”
▲智利人帕拉
與任何其他學科相比,數學更是年輕人的事業。最著名的數學獎—菲爾茲獎是專門獎給40 歲以下的數學家的。黎曼死于40 歲,帕斯卡爾死于39 歲,拉曼紐揚死于33 歲,艾森斯坦死于29 歲,阿貝爾死于27 歲,伽羅華死于20歲,而他們作為偉大數學家的地位卻已經奠定。有些數學家雖然長壽,但他們的主要工作大多是在青年時代完成的,例如牛頓和高斯。另一方面,我們可以開列一長串早逝的詩人名單:普希金、洛爾迦和阿波利奈爾死于38 歲,蘭波和顧城死于37歲,王爾德死于34歲,馬雅可夫斯基死于32歲,普拉斯死于31歲,雪萊和葉塞寧死于30歲,諾瓦利斯死于29歲,李賀、濟慈和裴多菲死于26歲,洛特雷阿蒙死于24 歲。而以繪畫為例,高更、盧梭和康定斯基都是30 歲以后才開始藝術生涯的。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在科學、藝術領域里,數學家和詩人是最需要天才的。不同的是,對詩人來說,一代人要推倒另一代人所修筑的東西,一個人所樹立的另一個人要加以摧毀。而對數學家來說,每一代人都能在舊建筑上增添一層樓。由于這一原因,詩人比數學家更容易出現或消失。
▲數學家伽羅華
詩人的語言以簡練著稱,埃茲拉·龐德被譽為“簡練的大師”。這方面似乎沒有人做得更好,殊不知數學家的語言也是如此。英國作家J. K. 杰羅姆曾舉過一個例子,有這樣一段描寫:
當一個12 世紀的小伙子墜入情網時,他不會后退三步,看著心愛的姑娘的眼睛,他說她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兒。如果他在外面碰上一個人,并且打破了他的腦袋—我指的是另一個人的腦袋—那就證明了他的—前面那個小伙子的—姑娘是個漂亮的姑娘。如果是另外一個人打破了他的腦袋—不是他自己的,你知道,而是另外那個人的—對后面那個小伙子來說的另外一個—那就說明了……
倘若我們把這段沒完沒了的敘述借助數學家的符號表達出來,就變得非常簡潔明了:
如果A打破了B的腦袋,那么A的姑娘是個漂亮的姑娘。但如果B 打破了A 的頭,那么A 的姑娘就不是個漂亮的姑娘,而B 的姑娘就是一個漂亮的姑娘。
數學家和詩人常常是不約而同地走在人類文明的前沿。古希臘最重要的兩部學術著作—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和亞里士多德的《詩學》幾乎誕生在同一時代,并且都是建立在對三維空間模仿的基礎上。只不過前者是抽象的模仿,后者是形象的模仿。
最后我要談到的是,一個人能不能既成為詩人又成為數學家呢?帕斯卡爾在《思想錄》開頭差不多這樣輕松地寫道:“凡是幾何學家,只要有良好的洞見力,就會是敏感的;而敏感的人若能把自己的洞見力運用到幾何學原則上去,也會成為幾何學家。”雖然如此,從歷史上看,只有18 世紀意大利數學家馬斯凱羅尼和19世紀法國數學家柯西勉強算得上詩人,20 世紀智利詩人帕拉和法國詩人魯波也曾做過數學教授。而人類歷史上唯一能夠在兩方面都有杰出貢獻的或許唯有歐瑪爾·海亞姆了,這位11 世紀的波斯人比多才多藝的達·芬奇還早出生四百年,他的名字不僅因給出三次方程的幾何解而載入數學史冊,而且同時作為《魯拜集》一書的作者聞名于世。上個世紀初,14 歲的T. S. 艾略特偶然讀到愛德華·菲茨杰拉德的英譯本《魯拜集》,立刻就被迷住了。他后來回憶說,當他進入到這光輝燦爛的詩歌之中,那情形“簡直美極了”, 自從讀了這些充滿“璀璨、甜蜜、痛苦色彩的”詩行以后,便明白了自己要成為一名詩人。
▲法國人魯波
這是一本極好的科普讀物,有動人的故事,有深入的見解,有詩意的感觸,也描述了數學王國的美麗與輝煌。——楊振寧(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
我讀過蔡天新的詩和散文,很有文采,知道他是數學教授,更增幾分敬意。其實數學與詩歌是有聯通渠道的,這本書便是證明。——莫言(作家,諾貝爾獎得主)
他敏感,但不是那種富于侵略性的敏感;他對于軼事和小知識的趣味形成了他的淵博,但這種淵博不同于那種考據式的淵博……他不會伸出一雙粗暴的手一把將你抓住,但如果你被他抓住了,你便無法逃脫。
有人說,數學是屬于天才的學科,從某方面來說,確實如此。數學家中的那些有大成者,不僅他們的貢獻與思想值得世人去探討,他們的個性與生活觀也同樣值得我們去發掘。此外,偉大的數學家所關注的領域往往不只一個,建筑、詩歌、哲學等人文領域也有他們的身影出現,因此綜合不同的視角仰望這些難以企及的人物,可以給我們帶來不同的思考……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