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理論研究  > 閱讀信息
陳文玲:影響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球格局演化的十大變量
點擊:  作者:陳文玲    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  發布時間:2022-06-11 09:41:09

 

1.jpg
【摘 要】在當前國際形勢風云變幻、世界不確定性顯著增多的背景下,我們要從林林總總的表象中把握整體、全局和本質,發現那些影響世界格局演化的變量:俄烏戰爭是影響當前世界格局的重大變量;新冠肺炎疫情仍然肆虐影響世界經濟復蘇;世界經濟復蘇基礎脆弱極可能再次陷入衰退;高通脹會持續推高一些國家生產生活成本;金融風險加劇有可能爆發全球性金融危機;全球性債務高企增加實施財政政策難度;全球供應鏈斷鏈與供應鏈重構的風險巨大;全球災害頻發與生態環境惡化對人類生存造成重大挑戰;政治動蕩與地緣格局深刻調整及演化影響國際社會穩定;影響世界格局最大的變量仍是中美關系,兩國合作將推動世界經濟發展,兩國對抗則會對世界經濟產生巨大沖擊。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人類歷史進程的高度,清醒把脈人類歷史發展方向和世界發展大勢,以大國領袖的擔當,對世界發展大勢做出的重大戰略判斷,是指視野更為宏大、內涵更為豐富的人類社會演化的趨勢和呈現的總體狀態。在當前國際形勢風云變幻、世界不確定性顯著增多的背景下,我們要端起洞悉當今世界的顯微鏡和縱觀歷史的望遠鏡冷靜觀察,從林林總總的表象中把握整體、全局和本質,發現那些影響世界格局演化的重要變量,不僅從當前還要從中長期把脈人類歷史發展大勢,從而把握世界格局演進規律,在錯綜復雜的形勢下保持戰略定力,在變幻莫測的世界中贏得戰略主動。

2021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2022年是非常特殊的年份,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序幕年,將奠定未來5~10年的重要基礎。世界原來可能在5~10年逐步發生的事件,將在2022和2023年集中爆發或者產生。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指出:“我們正處于萬丈深淵的邊緣,而且朝著錯誤的方向前進,我們的世界受到的威脅和分歧從來沒有如此之大,我們在有生之年面臨著最嚴重的一系列危機。”這樣的判斷絕不是危言聳聽。世紀疫情、俄烏沖突、大國博弈、氣候變暖、環境惡化、治理失序與科技革命加速,一批發展中國家和中小國等崛起疊加交集,將大大加速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一、俄烏戰爭是影響當前世界格局的重大變量


習近平總書記前幾年就指出,我們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從2020年開始作了微妙調整,“我們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2020年出現了延續至今的世紀疫情,2022年俄烏戰爭風云驟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序幕已拉開,第一幕劇情就相當復雜曲折激烈,過去兩年全球抗擊疫情,大家都很艱難,但各國基本向著一個目標與病毒打仗。2022年初劇情轉換,集中在歐洲大陸上演。未來5~10年可能要發生的一些變化,在這一兩年集中爆發,舉目世界,驚心動魄。

俄烏戰爭不斷升級,實際上這場戰爭已經不是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問題,而是關系到整個歐洲、美國乃至整個世界格局演化的轉折性事件。它既是二戰后東西方對抗對峙冷戰的延續,也是當今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重大變量;既是大國關系競爭、博弈、調整、演化以戰爭形式的集中爆發,也是中美俄歐印等多方乃至所有卷入戰爭或者面對戰爭選擇的真實態度;既是國際上主要大國的比拼和較量,也是人類兩種命運、世界兩種前途的殊死斗爭。戰場雖然在烏克蘭,但戰線在全世界,背后的美國、北約以及盟友國家無不摩拳擦掌,配合戰場在全球上演輿論戰、信息戰、金融戰、能源戰,對俄羅斯進行史無前例的最嚴厲、最猛烈的全方位制裁。全世界的人民都希望戰爭盡快結束,使那些無辜的受戰亂影響的難民和災民早日擺脫戰爭的苦難。很多人從內心又希望能夠打出一個勝負,在正義與非正義的各種力量比拼中,正義戰勝邪惡,建設有利于長治久安的、和平發展的、更加公平的世界秩序與規則。世界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糾結。這場戰爭可能沒有贏家,參戰的兩個國家,在戰爭中都可能是輸家,但必須要深究戰爭的起源,譴責那些導致戰爭和鼓動戰爭的真正“邪惡軸心”。

世界上一戰、二戰都是在歐洲爆發,1945年重建國際秩序,美國主導推動了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三大機構的建立,從此奠定了戰后76年以和平發展為主基調的國際治理框架、國際秩序、國際規則。雖然是以美國為主導,以西方為主體,有利于當時的國際分工和交易,形成對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整體利益的維護,但是這種國際秩序延續了76年,也保證了世界和平發展的大勢。從70多年看,世界上發生的戰爭只是局部的、片段的,發生在少數國家和地區;和平是主流,是主導,是總體上的國際外部環境。2002年,基于此大背景,黨的十六大作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判斷,未來20年是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二戰以后的國際秩序、國際治理、國際規則、國際標準,總體上對整個人類發展有利,對維護世界和平秩序有利,對發達國家通過在發展中國家攫取利益積累財富有利,對構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鏈、價值鏈形成全球新的經濟布局、產業布局有利,對形成全球新的、比較穩定的地緣政治、經濟、外交格局有利,二戰后穩定的國際新秩序是對世界和人類最大的貢獻。正因為如此,戰后76年才是世界經濟、世界貿易、世界制造業發展最快的時期。自20世紀后半世紀以來,一大批國家脫離殖民地,從受宗主國壓迫地位成為獨立的國家,盡管它們大都是中小國家、貧困國家、發展中國家,但通過比較穩定的戰后秩序,不斷進行經濟重構、產業鏈重構,都不同程度獲得了發展。中國1949年建國,印度1947年建國,一大批陸陸續續建國的獨立國家,實際上都是戰后國際秩序建立和穩定的受益者。而現在破壞并企圖摧毀它的正是當初建立穩定國際秩序的主導者與維護者,美國作為冷戰結束后最大的世界一極,正在不斷創造破壞國際秩序新的“業績”。

以俄烏戰爭為例,美國利用各種方式擠壓、激怒俄羅斯,逼迫俄羅斯絕地反擊,目的是“一石四鳥”:一是發戰爭財。美國有4000多個軍工復合體,美國在歷史上只有16年沒有戰爭,其他230多年都在打仗,眾多軍火供應商需要不斷發生的戰爭創造需求。同時制造能源危機,切斷俄羅斯和歐洲能源供給關系,搶奪歐洲的能源市場。二是企圖在歐洲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戰,用烏克蘭做棋子,用北約的整體力量圍剿俄羅斯,并且配合美國貨幣政策,使全球資本加快向美國回流,轉嫁美國的債務風險和通脹風險,這和當年希特勒發動二戰的背景有點類似。三是重創俄羅斯,對沖中俄已經形成的戰略互信和在此基礎上對世界產生的根本性影響,進行各個擊破。四是切斷俄歐之間的關系,使雙方徹底決裂。正如美國總統拜登所說,要讓俄羅斯成為世界的棄兒,世界的孤兒。他們認為,如果歐洲板塊切斷了與俄羅斯的聯系,加上美國及其盟友體系以空前嚴厲的手段全面制裁和圍堵,并逼迫其他國家選邊站隊,共同譴責和制裁俄羅斯,俄羅斯就真的就會成為世界上的棄兒。

北約5次東擴也好,挑起俄烏戰爭也好,背后的始作俑者都是美國。特別是這次美國策劃并挑起戰爭,戰爭爆發后用各種方式支持烏克蘭與俄羅斯對打,一旦雙方談判取得進展,美國、北約就在背后拱火澆油。2021年底以來,在俄烏矛盾加速惡化之際,美國非但沒有緩和緊張局勢,反而抓緊向烏克蘭提供軍火援助,培訓烏克蘭軍隊,向波蘭等周邊國家增兵。俄羅斯提出的安全保障建議繼續遭到美國和北約忽視,新明斯克協議遲遲未能有效執行。2022年4月初,美國拜登政府向國會提出2023年軍費預算上升至8133億美元,美國軍費連續5年都在7000億美元以上。美國要加快美元的回流,轉嫁通脹危機、債務危機,還有面臨的國內分裂危機等一系列其自身難以解決的問題。以前通過美元、美債等經濟手段可以轉嫁矛盾和問題的經濟武器正在逐步失靈,正在被世界各國識破,難以大規模轉嫁,最后轉嫁的唯一通道就是戰爭。不管是臺海,還是俄烏,美國都一定會繼續挑動戰爭升級或者發動新的戰爭。

2.jpg

 

但戰爭改變了歐洲甚至整個世界的戰略態勢和走向。從戰略大變局、大格局看,包括烏克蘭、俄羅斯、美國、北約、歐盟等卷入烏克蘭危機和對俄羅斯進行制裁的相關各方,以及世界經濟特別是歐洲經濟,都將跌入戰爭陷阱——“烏克蘭陷阱”。

二、新冠肺炎疫情仍然肆虐影響世界經濟復蘇


世紀疫情給世界經濟和人類生存及交流帶來了重大影響,全球疫情依然在高位運行,奧密克戎毒株的高傳染性和隱蔽性提升了防控難度,一些地區的死亡人數再現高峰。新一波疫情對多國經濟社會生活造成嚴重沖擊,人類仍未完全了解新冠病毒,無法預測這種病毒將如何進化。

新冠病毒仍在變異,更多新變異毒株如XE、XL、BA.4/5都已悄然出現。目前全球95%確診的人感染的都是奧密克戎。根據Worldometer實時統計數據,截至2022年5月4日,全球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達5.13億例,累計死亡病例達到625.06萬人,死亡率1.2%;全球單日新增確診病例47.81萬例,新增死亡病例1673人。德國、美國、韓國、澳大利亞、日本是新增確診病例數最多的5個國家;俄羅斯、韓國、泰國、意大利、希臘是新增死亡病例數最多的5個國家。美國累計確診和死亡病例最多,累計確診超8324.01萬例,死亡超102.15萬人,分別占全球約16.22%和16.34%,確診死亡率為1.2%。其后是印度和巴西,累計確診分別超4308.84萬例和3048.24萬例,死亡分別超52.39萬人和66.37萬人。這三個國家合計確診和死亡病例數占比均達到全球的1/3以上。雖然全球范圍內新冠肺炎疫情的死亡率下降了,但是確診病例急劇上升,一些國家和地區非常嚴重。4月初,世衛組織(WHO)提醒所有人,感染奧密克戎后還是有很大的風險,在其變異毒株帶來的最新一波全球大流行后,下一個變異毒株是什么,是否會增加傳染性,對疫苗和自然感染的免疫逃避能力以及是否有更強的致病性,均無法預測。目前,占領全球主導地位的是奧密克戎的子變體BA.2,占全部基因測序的94%,這種變異病毒是最初的阿爾法和貝塔毒株的變種,傳染性是最初毒株的4倍,逃避抗體的能力是最初毒株的40倍。WHO特別提醒,須謹慎解讀其疫情周報反映出的趨勢,因為一些國家逐步改變檢測策略,統計數字比實際情況低。其評估:盡管奧密克戎毒株致病性降低,但確診病例大幅增加導致大量患者住院,讓醫療系統進一步承壓。“在有些國家,死亡數字與之前的峰值相似或更高”。英國 innews 發表文章,在2021年11月時,英國政府提出了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結束的三種可能情景。樂觀情景:2022-2023年結束,這被認為是恢復新常態的最早時間框架;中間情景:2023-2024年結束,這被認為是最有可能的;悲觀情景:持續到2026年,這將是人類面臨最困難的情況。

因此,疫情當前狀況和未來走勢也是一個影響世界格局的大變量,到底是采取歐美國家的方式放開管控任其發展,還是中國式的動態清零,這兩種選擇對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外交和人員往來等各個方面的影響將非常之大。筆者認為,從疫情開始,歐美還有其他一些國家并不是不想動態清零,而是沒有這樣的體制、機制、能力、執行力和人民群眾的配合度,不可能實現中國式的動態清零。在不少國家,戰勝疫情并非出現拐點。以美國為例,雖然拜登總統宣布美國疫情已經結束,并且取消口罩令、關閉新冠監測點,4月份美國多州新冠確診病例數攀升,成為新增死亡病例數最多的國家之一,每日新增死亡病例在500人左右。韓國放寬防控政策與措施后,多日新增確診病例數超過10萬例,確診感染學生數量成倍增加,除學生和兒童外,“躺平”政策對老人、有基礎疾病者和免疫受損人群等群體造成了極大風險。目前,韓國醫療系統承壓嚴重,各行各業都被疫情波及。據韓聯社報道,截至4月8日,韓國累計確診病例1498.3萬例。據德國聯邦疾控機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德國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達2244.1萬例,4月8日新增17.5萬例確診病例。法國公共衛生部門公布的數據顯示,法國4月8日新增14.3萬例確診病例,累計確診病例逾2669萬例。2月末宣布實施“與新冠共存”計劃的英國,其醫療系統正承受前所未有的壓力,英國統計局4月發布數據顯示,約有170萬人(占英國人口的2.7%)患有新冠長期后遺癥。盡管如此,據中國網報道,進入2月份以來,全球超過60%的國家和地區開放或者計劃放寬出境游,75%以上的地方都放開了入境限制。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如何應對和選擇,穩妥論證恢復經濟加強國際交往的實際步驟及尺度,同時防止疫情反彈,這對我們將是重大考驗。當前大部分國家采取了“躺平”抗疫模式,假如中國采取這樣的方式,較之動態清零的方式,人們肯定更難以接受這樣高的患病人數和死亡人數。兩者之間權衡,在難以確定醫療手段和醫療資源能否支撐救治需求和病毒不斷變異快速傳染之間,不得不在一定時段選擇現有抗疫方式,盡管這肯定會影響到經濟增長和人們的正常生活。

過去兩年,中國的硬核防疫政策和抗疫成果令世界驚嘆,成功抗疫保住了國家的財富。中國防疫直接成本約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量的0.4%,大幅低于“躺平”國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評估結果顯示,中國支出和收入損失占GDP比例為4.8%,而美國、英國的支出和收入損失占比分別為25.5%、19.3%,遠超中國。這是中國在抗疫中積累的寶貴經驗和重大競爭優勢,和中國相鄰的東南亞各國大多借鑒了中國的防疫政策,使亞太地區成了全世界疫情控制得最好的地區。在新形勢新變化下,中國能否把既有優勢轉化為新的增量優勢,這不僅是當前大國競爭博弈中至關重要的籌碼,也是能否保持世界經濟增長引擎動力不減的關鍵。4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這是黨中央的明確要求。必須根據病毒變異和傳播的新特點,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堅定不移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堅持動態清零,最大程度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在全球普遍采取放開抗疫管控措施之前,一方面,中國內防反彈、動態清零的政策必須更加精準,避免出現抗擊疫情中的由于一些地方的形式主義等造成的次生災害,避免市場失靈疊加政府失靈,講求速戰速決,用好中醫藥這種幾千年創造出戰勝瘟疫的特效醫藥,中西醫結合,最大程度減少對經濟和正常生活的影響。另一方面,應對疫情產生的影響和疫情防控手段,特別是有效的疫苗、藥物使用后降低死亡率和患病癥狀,及時進行科學評估。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做好后疫情時代放開的準備工作。加快推出更快更準的檢測技術,加速推出廣譜疫苗和口服特效藥,為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和國際交往做好準備。在有效管控的同時,積極創造條件,有序推動經濟社會秩序恢復常態,盡早恢復國際交往,避免在全球放開的大環境下形成戰略被動,失去中國在抗擊疫情斗爭中積累的先發優勢,適時調整策略,贏得和創造新的優勢,保持世界經濟增長穩定之錨的基本盤。

三、世界經濟復蘇基礎脆弱極可能再次陷入衰退


原本2022年世界經濟已經進入復蘇之勢,盡管復蘇基礎還極其脆弱。根據世界銀行、IMF年初預測,2022年所有發達經濟體的產出都將全面復蘇。世界銀行2022年1月11日發布《全球經濟展望》數據,2022年全球經濟增長將從2021年的5.5%下調至4.1%,2023年進一步下調至3.2%。聯合國1月13日發布《2022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預測,全球經濟2022和2023年將分別增長4%和3.5%。世界銀行預測,2022年印度、伊拉克、孟加拉國、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印度尼西亞、沙特阿拉伯、卡塔爾、阿聯酋、泰國、巴基斯坦、伊朗和土耳其將分別增長8.7%、7.3%、6.4%、5.9%、5.8%、5.5%、5.2%、4.9%、4.8%、4.6%、3.9%、3.4%、2.4%、2%;中國將增長5.1%,處于中位水平。兩個機構都預測,世界經濟將在2021年基礎上有所下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增長率,預計將從2021年的6.3%下降到2022年的4.6%和2023年的4.4%,雖然仍高于發達經濟體,但產出仍將比疫情爆發前低4%。發達經濟體的增長率預計將從2021年的5%下降到2022年的3.8%和2023年的2.3%。

俄烏沖突發生后,主要國際組織、著名智庫和經濟學家進一步調低了對世界經濟增長的預期。聯合國貿發會議率先調低了世界經濟增長速度,該組織在2022年3月24日發布報告預計,2022年全球經濟增長前景惡化,將全球經濟增長預測從3.6%下調至2.6%。4月12日,世界貿易組織(WTO)將對2022年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測從4.1%下調至2.8%。4月18日,世界銀行將對2022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從4.1%下調至3.2%。4月19日,IMF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2022年全球經濟將增長3.6%,較1月預測值下調0.8個百分點。其中,發達經濟體2022年預計將增長3.3%,較此前預測值下調0.6個百分點;2023年預計將增長2.4%,較此前預測值下調0.2個百分點。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2022年預計將增長3.8%,較此前預測值下調1個百分點;2023年預計將增長4.4%,較此前預測值下調0.3個百分點。2022年和2023年,美國經濟預計將分別增長3.7%和2.3%;歐元區經濟將分別增長2.8%和2.3%;中國經濟將分別增長4.4%和5.1%。

3.jpg
4.jpg

總體看,2022年全球經濟增長呈現K字型的分化趨勢。經濟增長仍然非常脆弱,充滿不確定性,如果戰爭進一步升級和美國等國家對俄羅斯制裁加劇,不排除全球經濟會出現比2020年衰退程度更深的狀況,有可能世界經濟進入新一輪低增長或負增長的衰退周期。IMF預測,2022年俄羅斯GDP將下降8.5%,2023年將下降2.3%;烏克蘭GDP預計將收縮35%。

如果戰爭進一步升級,俄羅斯所受制裁和反制裁進一步升級,將對俄羅斯、烏克蘭、歐盟、英國和對俄烏能源糧食等依賴程度高的國家的經濟形成持續性打擊。俄羅斯央行2022年3月初宏觀經濟調查顯示,2022年俄羅斯通脹率將上升到20%,到2023年可能將降至8%;俄羅斯經濟部預測,2022年俄羅斯國內GDP將萎縮8.8%。目前美歐等國家對俄羅斯制裁累計已經超過9000多項,其中從2月24日至4月20日就增加了6000多項。較為悲觀的預測是,2022年俄羅斯經濟將下降12.4%。美國總統拜登4月6日在華盛頓北美建筑工會全國立法會議上表示,制裁可抹去俄羅斯15年經濟增長的成果。同時,歐盟2021年41%的天然氣來自俄羅斯,對俄羅斯制裁升級也會增加歐元區內部“伴隨通脹大幅上升而出現經濟衰退的可能性”。歐盟對俄羅斯能源依賴較強的主要國家,很難達到年初預測的4%增長速度,且整個歐洲都可能出現能源危機、糧食危機和難民危機。由表2可知,2022、2023年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GDP增速預測值都大大低于年初預期。美國商務部4月28日數據顯示,美國2022年第一季度GDP折合成年率下降1.4%,這也是2020年疫情之后美國經濟首次出現負增長;中國第一季度GDP增速為4.8%,但面臨著需求收縮、供給沖擊、疫情反彈和預期減弱的四重壓力。

2022年2月21日WTO發布的數據顯示,繼2021年貨物貿易量強勁反彈之后,2022年初全球貨物貿易額增長勢頭減弱,全球商品貿易量將增長3.0%,低于之前預測的4.7%。俄烏戰爭和戰爭制裁引發的連鎖效應將逐步發酵,會整體拖累世界經濟增長,全球不排除回到2020年負增長的水平,經濟增長跌落的幅度也許會更深。一些受疫情和戰情影響嚴重的國家,經濟則可能陷入大衰退。

四、高通脹會持續推高一些國家生產生活成本


無論是從全球還是從發達經濟體來看,通脹率都處于2008年以來的最高水平。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通脹率達到2011年以來的最高水平。本來隨著美元加息和美聯儲資產負債表縮表,大宗商品價格有可能緩慢回落,但全球大部分國家高通脹從生產價格指數(PPI)轉移到消費價格指數(CPI)的時滯期剛剛到來,會呈現PPI下降與CPI上升的交叉局面,盡管通脹風險短期內不會完全結束,CPI上漲預測將會持續到2023年,但還可以控制在一定水平。俄烏戰爭疊加美國上一輪瘋狂“撒錢”,全球性通脹將“高燒不退”。

重要經濟體創幾十年來最高通脹水平。2022年2月,美國、德國、英國、俄羅斯、印度、意大利、加拿大、西班牙、土耳其、荷蘭、阿根廷、南非等近百個國家通脹率都創下歷史新高,超過5%。美國3月通脹率高達8.5%,創1982年以來的歷史新高,全年通脹率可能高達10%;歐盟一季度通脹率達到7.5%,創二戰以后的歷史新高;德國3月通脹率達到7.3%,創40年以來的新高;土耳其、阿根廷2月通脹率超過50%。德國2月PPI高達25.9%,法國增幅達到22.2%,印度超過13%,英國為10.1%,美國為10%。通脹率持續飆升的國家居民生活成本大幅上升,底層民眾叫苦不迭,根據穆迪公司最新報告,通貨膨脹使美國家庭每月多支出300美元,一年多支出3600美元。歐盟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月歐元區能源價格按年率計算上漲44.7%,是推升當月通脹的主因。3月3-9日,德國、法國、英國等主要西歐國家的電力現貨市場,均價在400歐元/兆瓦時至500歐元/兆瓦時附近高位波動,是上年同期的8到10倍。日本企業商品物價指數漲幅創約41年來最高,企業間進行交易的商品價格正在上漲。日本銀行(央行)3月10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月企業商品物價指數比上年同月上漲9.3%,漲幅創自石油危機產生影響的1980年12月(漲10.4%)以來的最高水平。

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2021年,22種有色大宗商品環比年均漲幅為62.64%,其中10種有色商品高于平均漲幅。鎂、氧化鐠、鐠釹氧化物、鐠釹合金這4種商品2021年漲幅超過100%。能源價格漲幅更加離譜,同期,美國西德克薩斯輕質中間基原油(WTI)價格上漲430%;布倫特原油價格上漲350%;天然氣價格上漲了307%。衡量全球主要大宗商品強弱的彭博大宗商品指數同期上漲了108.7%。世界銀行4月26日發布大宗商品市場展望報告稱,過去兩年能源價格的上漲是1973年石油危機以來最大漲幅,食品價格的跳漲是2008年以來最大上漲,預計2022年食品價格將繼續飆升22.9%,小麥價格可能上漲40%。受俄烏戰爭影響,以及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制裁的擴大升級,全球市場反應劇烈,避險情緒加重,黃金、石油、天然氣、農產品等價格一路飆升,運輸價格暴漲。截至2022年3月15日,波羅的海原油運價指數(BDTI)和波羅的海成品油運價指數(BCTI)分別升至1279點和1032點,自沖突爆發后分別上漲375點和336點,漲幅41.5%和48.3%,同比增長75.9%和82.3%。新加坡大華銀行預測,2022年二季度黃金價格為2100美元/盎司,三季度為2150美元/盎司,四季度將達到2200美元/盎司。疊加戰爭、疫情、供應鏈斷鏈和一些國家“躺平”等因素,石油天然氣價格達到了歷史天花板。2022年一季度布倫特原油價格上漲39.6%,油價曾在3月7日達到每桶139.13美元;天然氣價格比上年翻了10倍還多,最高時漲至3500歐元/千立方米。2022年,世界石油需求達到10045萬桶/日,增長約300萬桶/日,美西方國家政府準備未來6個月內釋放2.4億桶戰略石油儲備,但杯水車薪,僅能滿足全球不到3天的需求量。因此,美國一方面要求歐洲嚴厲制裁俄羅斯,使歐洲來自美國的天然氣占比不斷提高;另一方面增加從俄羅斯進口的油氣資源,3月底至4月初,美國從俄羅斯購買石油量增加了43%,日進口俄羅斯石油達到10萬桶,而俄烏沖突前美國平均從俄羅斯進口6萬~7萬桶。

歐洲是受俄烏沖突影響能源價格和糧食價格上漲最快的地區。根據調查國際數據供應商路孚特數據,歐洲已連續4個月成為美國液化天然氣(LNG)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其中1月份725噸、2月份640噸、3月份743噸,約占美國出口量的65%,超過俄羅斯管道氣5倍,價格則是俄羅斯管道氣的3倍,導致歐洲天然氣價格暴漲近8倍。美國LNG預計2022年產能約1億噸,同比增長20%左右,出口量成為世界第一位,汽油平均價格在3月初的一周內上漲超過了10%,飆升至2008年以來的新高。美國2021年能源價格同比上漲25.6%,汽油價格同比上漲38%。美國勞工部的數據顯示,通脹正在從商品到服務各個領域蔓延。美國2022年2月食品價格,環比上漲1%,是自2020年4月以來的最大環比漲幅;同比上漲7.9%,是1981年以來最大同比漲幅。此外,住房成本環比上漲0.5%,同比上漲4.7%;運輸服務環比上漲1.4%,同比上漲6.6%。

與此同時,糧食食品價格居高不下。國際糧食署數據顯示,從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至2022年3月,全球谷物價格指數漲幅超過65%。其中,小麥期貨價格自2020年初上漲了125%;玉米期貨價格上漲了150%。2021年國際糧價上漲了28%,達到近1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2022年2月,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食品價格指數已突破2011年高位,奶類、谷物、植物油油脂等食品價格持續走高。俄烏沖突加劇,全球糧食食品價格一路飆升。全球19%的大麥、14%的小麥和4%的玉米產自俄羅斯與烏克蘭,兩國小麥出口量占全球出口量1/3,玉米出口量占20%。目前全球糧食價格在2021年基數上快速提升,小麥價格已上漲90%以上。俄羅斯還是全球最大的化肥出口國,占全球市場供應量的13%,氮磷鉀三種化肥出口貿易值均位居世界前三位,目前全球化肥價格已經上漲300%。據聯合國統計,在俄烏沖突爆發之前全球已有9.28億人陷于嚴重糧食短缺,比上年增加1.48億人,占據全球人口的10%。俄烏沖突使糧食價格上漲,糧食供應受嚴重沖擊。聯合國糧食計劃署宣布,人類或將面臨“二戰后最大的糧食危機”,全球饑餓人口從2.76億人將增加1億人或1.5億人,甚至3.5億人,未來將有超過10億人陷入糧食危機,超過2011年的大饑荒,成為二戰之后全球饑荒之最。世界正進入一個沒有足夠食物供應的時代。

IMF在4月19日發布的報告中預測,由于俄烏沖突導致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價格壓力不斷擴大,2022年,發達經濟體的通脹率預計為5.7%,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通脹率預計為8.7%,二者較1月的預測值分別高出1.8和2.8個百分點。隨著美元加息、美聯儲資產縮表、俄烏戰勢變化、美國等國家對俄羅斯全面嚴厲制裁等進一步發展,全球石油天然氣和大宗商品價格還會出現跌宕起伏,或是在高通脹基礎上變本加厲再創新高,或是急劇下降使市場一地雞毛。

五、金融風險加劇有可能爆發全球性金融危機


美國貨幣政策急轉彎和外溢效應給全球帶來極大金融風險,不排除爆發金融危機的可能性。美國面臨40年以來最高的通脹率,按照美聯儲公布的加息預期,2022年至少會加息4次,3月已經加息25個基點,5月4日美聯儲議息會議決定加息50個基點,并且預計在未來2次加息會議上依然會每次加息50個基點。同時,美聯儲準備從6月開始,每個月縮表475億美元,直到9月可能會再加大到每月950億美元。美聯儲鷹派人物預測,2022年如果控制不了通脹,會持續加息7次,且不排除特別加息。

更為重要的是,現在美聯儲資產的負債表已達到8.9萬億美元,美債現在已超過了31萬億美元,債務風險推高了金融風險。美國目前收緊的貨幣政策,不但解決不了其高負債問題,還會對全球資本流動產生非常大的影響,美國十年期國債已經突破了2%的防線,與短期國債形成預期轉差的倒掛,并首次出現與中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的倒掛。

5.jpg

美國用各種辦法包括戰爭來轉嫁危機,使美元向美國市場回流。世界將出現流動性泛濫和流動性緊縮同時溢出的全球性貨幣風險,加大了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的可能性。全球大部分國家都會錨定美元的加息政策,加入加息的隊伍。英國開啟了加速加息的進程,歐盟也開始了加息進程,日本則繼續堅持寬松貨幣政策。在全球流動性緊縮沖擊下,4月以來日元匯率連續下跌,短短一個多月日元兌美元的匯率已經下跌近30%,創下過去22年新低。與此同時,美國仍然在繼續舉債,債務上限從2021年至今第四次提高,確定為31.4萬億美元,再延期兩年,一方面收緊資產負債表,一方面繼續舉債印鈔。

值得重視的是,美國貨幣政策還出現一個新的信號,2022年2月10日美國頂級對沖基金的一份報告稱,美國財政部有可能禁止私人持有實物黃金,黃金將貨幣化,已有5個州出臺了相關立法。這意味著美國正在做新的準備,一方面加快推進數字貨幣,一方面準備美元、美債危機到來時,有可能實行黃金貨幣化,使美國未來在失去石油綁定的情況下可再次綁定黃金。美國現在仍然有8300多噸黃金儲量,占世界上黃金儲量比重在40%以上。經過中美貿易戰、俄烏戰爭、美國退出阿富汗以及扣押阿富汗70億美元等一系列重大事件,隨著美國信用的崩潰,美元信用大打折扣,作為收割世界財富的經濟武器鋒芒銳減,再次利用黃金優勢重拾美元頹勢,將是美元崩盤之前的再一次努力。

6.jpg

俄羅斯被踢出“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也是推動金融風險加劇的要因。俄羅斯在SWIFT所擁有的會員數僅次于美國,多達300多家,在全球范圍所進行的外匯交易規模約為460億美元,其中80%以上以美元進行交易。這導致俄羅斯無法通過SWIFT系統為進口產品支付價款,也無法通過這一系統收取其出口產品(如石油、天然氣、鋼鐵、農產品等)的價款。這將限制規模居全球第四位的俄羅斯6300億美元外匯儲備的使用,阻止其以外匯儲備支持本國貨幣盧布,從而引發盧布貶值、通貨膨脹和資本外逃,也將使進口商無法獲得俄羅斯上述出口產品。3月31日普京簽署與不友好國家和地區進行天然氣貿易結算的總統令,要求不友好國家購買俄羅斯天然氣須在俄羅斯的銀行開設盧布賬戶結算,4月3日擴大到糧食用盧布結算,盧布已經回升到俄烏沖突爆發前匯率水平。繼天然氣、糧食之后,俄羅斯還將以盧布結算商品擴大至原油、金屬、化肥、煤炭和木材。

目前,SWIFT受十國集團(G10,包括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日本、加拿大、荷蘭、瑞典、瑞士)央行、歐盟央行和比利時央行監管,根據比利時法律運作,同時必須遵守歐盟的規定,包括制裁行為。近年來,歐美數次通過禁用SWIFT手段對部分國家和地區進行金融制裁,導致被制裁國家的經濟貿易活動受到極大影響。俄羅斯央行發布的年度報告顯示,2020年俄羅斯替代SWIFT系統的本土銀行結算系統SPFS的使用量相比上年提升1倍,在其境內的使用比例達到20.6%。歐洲也已經建立了繞開美元的結算體系。中國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也在加快構建中,截至2020年末,共有境內外1092家機構通過直接或間接方式接入CIPS。CIPS實際業務可觸達全球171個國家和地區的3300多家法人銀行機構,2021年發展了613家國際銀行會員。

戰爭往往會成為國際性貨幣轉變的重要節點,俄羅斯外匯儲備調用不得,向所有國家發出了訊號:一旦形勢緊張,它們無法指望自己的資金能夠為己所用,國際儲備管理者為保安全而持有美元的理由會越來越少,因為美元儲備有可能在最需要的時候被奪走。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 Kenneth Rogoff指出,將美元“武器化”或將在20年內結束其主導地位。IMF第一副總裁 Gita Gopinath 警告,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金融制裁可能逐步削弱美元在全球的地位,導致國際貨幣體系更加四分五裂。所以,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國際金融體系,特別是貨幣體系,將經歷陣痛或劇痛,“去美元”潮雖然短期內難以動搖美元主導地位,但在最近兩三年內增加了爆發金融危機的幾率。而且二十國集團(G20)多數經濟體的實際利率仍為負值,美國等主要發達經濟體收緊貨幣政策將引發全球金融環境突然收緊,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可能將迎來國際資本流動的逆轉,出現美元荒或者貨幣貶值,從而引發局部或者全球性金融危機。

六、全球性債務高企增加實施財政政策難度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引起世界經濟收縮,全球債務水平飆升,債務風險、債務危機陡然增加。國際金融協會(IIF)2022年2月23日發布《全球債務監測》報告顯示,2021年全球債務總額首次突破300萬億美元,達到303萬億美元,創歷史新高。2021年全球債務比2020年增加10萬億美元,全球債務與GDP之比達到350%左右,而2020年曾達到創紀錄的360%。2022年和今后一個時期,全球債務水平仍會保持在高位,一些國家極有可能遭遇債務塌陷。

發達國家政府負債飆升。作為全球最大債務國,美國近年債務規模加速膨脹,2017年至今增長約10萬億美元,其中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的兩年間增長近7萬億美元。美國財政部數據顯示,美國聯邦政府債務規模首次突破30萬億美元大關,較上年GDP(約23萬億美元)高出7萬億美元,美國政府債務上限已上升到31.4萬億美元,每個美國人平均負債接近10萬美元。突破債務上限是美國聯邦政府債務擴張的主要合法路徑,從2013年5月至2021年12月,已連續7次提高了政府財政債務的上限,政府債務與GDP之比已超過100%,政府債務總量控制難度顯著增加。據2022年2月9日《華爾街日報》報道,2021年美國家庭負債超過歷史最高水平,消費者債務高達15.63萬億美元。

7.jpg

歐盟及其成員國為應對疫情沖擊、推動經濟復蘇,采用財政手段托底,財政赤字及債務水平大幅攀升。據歐盟委員會經濟預測報告,2021年歐元區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為7.1%,公共債務占GDP的比重為100%,歐盟資產負債表從2020年4.65萬億歐元上升到2021年底的7萬億歐元,目前仍在繼續上升。其中,法國負債率達到97%,意大利達到133%。日本繼續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已釋放貨幣34萬億日元,2022年再釋放40萬億日元。日本政府每年賣出170萬億日元國債用于償還到期國債和付息,再賣出40萬億~50萬億新國債用于彌補當年預算缺口,歷年預算總額的50%是賣出國債的收益。日本政府每年合計賣出國債達220萬億日元,相當于GDP的50%,到目前為止,累積國債已達1200萬億日元,占GDP的240%。

新興市場國家債務連續10年升高。2021年新興市場國家債務比2020年增加8.5萬億美元,超過了95萬億美元,債務占GDP比重約為248%,比疫情前增加了20%以上,全球新增債務超過80%來自新興市場國家。近60%最貧困國家已經或有很大風險陷入債務困境,中等國家償債負擔之重為30年以來之最。2021年中國宏觀杠桿率為272.5%。2017年以來中國宏觀杠桿率年均增長約4.8個百分點,增幅總體穩定,預計2022年和今后一個時期,增幅保持基本穩定。其中,政府部門杠桿率為46.6%,兩年平均增長4個百分點,尚沒有突破政府債務的警戒線。截至2021年12月末,全國地方政府債務余額30.47萬億元,控制在全國人大批準的限額之內。為未來實施更加有效的財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繼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創造了政策空間。住戶部門杠桿率由2012年的33.8%上升至2021年的72.2%,年均增幅為4.3個百分點。一部分企業負債率非常高,特別是一部分行業的頭部企業,例如房地產行業。貝殼研究院數據顯示,2020年房企償債規模約9154億元,同比增長28.7%;2021年房企到期債務規模12448億元,同比增長36%。

七、全球供應鏈斷鏈與供應鏈重構的風險巨大


科技進步以及冷戰后基本穩定的國際秩序,共同推動了國際產業轉移與要素重組,造就了過去幾十年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的分工格局。隨著國際格局的演化和國際競爭的加劇,特別是受自然災害、新冠肺炎疫情、俄烏沖突升級、局部戰爭動亂的影響,全球供應鏈風險的溢出效應凸顯。全球供應鏈斷鏈與產業鏈供應鏈重構同步出現,直接影響目前世界經濟和產業結構的穩定性,并由此打破大國博弈中斗而不破的局面。世界經濟和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建立在多元、多層、多樣、多維度相互嵌套、相互依賴和相互支撐的基礎上:西方特別是歐洲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西方對中國的市場依賴,中俄對西方的科技及高端設備依賴;國際貿易從以最終產品為主轉向以中間品為主,中間品既是連接產業鏈、供應鏈的客觀需要,是全球產業布局相互嵌套的必然結果,也是當今世界沖突中彈性或投鼠忌器的硬約束。

近年來,推動產業鏈、供應鏈斷鏈或重構,是逆全球化運動中最具標志性的浪潮。三大因素正在發酵:一是疫情因素,疫情嚴重的國家生產流通尚未完全恢復或者反彈,產業鏈、供應鏈受阻;二是美國以及歐洲一些國家,正在持續推動縮短供應鏈和供應鏈的重構,現在已進入實質性的實施階段;三是俄烏戰爭和戰爭結束后留下的“戰爭后遺癥”,對正常的生產生活造成了嚴重沖擊。美國政客帶頭,一些國家緊跟,以各種方式切斷和重構產業鏈、供應鏈,力圖爭奪在產業鏈供應鏈方面的全球領導力。

2021年,美國拜登總統簽署了關于其供應鏈的14017號行政命令;2022年2月24日,白宮發布《拜登和哈里斯政府計劃在2022年振興美國制造業和確保關鍵供應鏈安全》,主要內容是加強美國供應鏈的彈性、安全性和可持續性,確保美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具生產力和創新性的國家。美國將根據《購買美國法案》進行新改革,加強其關鍵商品制造,白宮管理和預算辦公室將發布一項新的“購買美國貨”規則,創建一個符合提高價格偏好條件的關鍵產品的新類別,允許聯邦政府為對政府供應鏈彈性戰略至關重要的關鍵國產產品和組件支付額外溢價。美國國會在《美國創新與競爭法案》和《競爭法》的基礎上,將通過全面競爭力立法的最終版本,除了供應鏈中斷工作組(SCDTF)統籌和協調機構間合作,以應對供應鏈中斷外,聯邦政府正式將供應鏈復原力制度化。美國能源部2月24日發布《保護供應鏈以實現清潔能源轉型戰略》,包括增加本國原材料供應擴大本國制造能力;增加清潔能源部署;吸引熟練的美國清潔能源勞動力;增強供應鏈信息和決策能力等。拜登總統親自在白宮召開了幾次全球供應鏈頭部企業會議,動員這些企業到美國投資,臺積電已答應在美國建設6個工廠,英特爾準備投資1000億美元在美國建造半導體工廠。美國商務部則直接要求處于半導體產業鏈高端的頭部企業,45天內向美國提交全部客戶信息。以美國為首的一些國家切斷產業鏈并且“去中國化”,已經進入實操階段。3月20日,美國參議院通過了《2022年美國競爭法案》,將斥資520億美元對半導體產業進行補貼,同時投資450億美元強化高科技產品供應鏈。3月28日,美國政府推出了一項代號為Chip4的新計劃,提議成立一個由美國、韓國、日本、中國臺灣地區組成的“芯片四方聯盟”,參與的企業包括美國的應用材料、美光、英特爾、博通、高通,韓國的三星、SK海力士等,日本的東芝、瑞薩、東京電子等,中國臺灣地區的聯發科、臺積電、日月光等。美國正在集合一切可以集合的力量,力圖重構并鞏固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地位,補上制造短板,一舉將中國大陸逐出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美國還將通過美墨高級別經濟對話,制定一份參與跨境供應鏈關鍵部門的聯合清單和程序,以便在發生危機時保持供應鏈的連續性。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議的競爭力委員會還將確定供應鏈的基本行業和有效方法,包括通過信息共享活動提供意見和建議,確定優先項目和政策。

此外,歐盟2022年2月8日發布了《芯片法案》,計劃投資430億歐元建立歐洲芯片產業的優勢。日本把推動半導體行業的發展作為國家重大戰略,出臺《經濟安保法案》,加速構建不依賴中國的供應鏈,確保半導體電池等重要物資的穩定供應,對于重要技術設施設備實施事先審查尖端技術研發、專利非公開等四大支柱內容,事前審查制度將涵蓋電氣、鐵路、金融等14個行業。全球重構產業鏈、供應鏈成本巨大,據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研究數據,美國要重構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鏈,至少需要投資4000億至5000億美元。與此同時,由于成本驅動、疫情反彈等原因,一些產業鏈供應鏈在加快向東南亞地區轉移。2022年一季度,越南貨物出口額為891億美元,同比增長13%;3月越南貨物貿易出口340億美元,增長46%,已超過深圳的240億美元,正在追趕廣東全省580億美元的出口額。

疫情中全球集運供應鏈始終處于緊繃狀態,俄烏沖突又加劇了這一緊張局面,特別是加劇了國際物流風險。這一地區國際航運受到極大沖擊,黑海和烏克蘭港口的作業停滯,大宗商品特別是糧食和工業產品的集裝箱運輸停止,嚴重影響港口正常運作和地區經濟發展。由于俄烏沖突和西方國家制裁抑制了特定地區的經濟活動和俄烏地區大宗商品貿易及散貨、原油運輸,海運保險已將部分臨近海域排除在戰爭險之外。2022年3月1日,全球前兩大集裝箱航運公司荷蘭馬士基和意大利地中海航運同時宣布,除食品、醫療和人道主義用品外,暫停其他所有進出俄羅斯的貨物預訂服務。德國赫伯羅特、法國達飛輪船和日本海洋網聯船務,暫停俄羅斯貨物的預訂服務,以應對美國和歐洲對俄羅斯的制裁。根據Alphaliner的數據,這5家運營商總運力占全球市場的近60%。油輪行業的許多公司拒絕裝載俄羅斯石油貨物,盡管制裁并未要求他們這樣做。從集裝箱、油輪到干散貨和天然氣運輸,暫停對俄羅斯業務的公司將影響到所有航運部門,為應對局部戰爭風險,后續班輪公司或將優化貿易航線,增加比雷埃夫斯港或西北歐港口相關的替代性航線。烏克蘭和俄羅斯的黑海和亞速海水域已被添加到高風險區域,而該水域的港口是糧食和煤炭的主要貿易樞紐。由于俄羅斯、烏克蘭在全球金屬生產中處于重要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參與了全球基本原材料的出口和制造,如鎳、鈦、鈀等重要的制造業用金屬,受其影響的行業包括半導體、汽車、航空等。例如,波音、空客等飛機和航空發動機制造商需要鈦,而鈀則用于汽車排氣系統、電極和電子產品,鎳可被用于制造不銹鋼和電動汽車電池。

八、全球災害頻發與生態環境惡化


生態與環境繼續惡化,帶來的問題日漸突出,人口爆炸、資源枯竭、能源匱乏、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等成為日益嚴重的全球性問題,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的關系失調,已經成為重要的社會政治經濟問題。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于人類的過度開發,全球森林資源已失去了一大半,荒漠化程度增加,土地退化等一系列問題加劇,自然界破壞嚴重,生態系統功能減弱,影響人類生存。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地球上每分鐘有2500平方米森林被毀掉。近30年來,每年森林被砍伐的面積為800萬公頃,全球森林正在以平均每年4000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全球大氣污染加劇,懸浮顆粒物、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鉛等污染物質增加。人類過度消耗各種礦產資源,按照傳統的消耗量計算,世界石油僅夠維持50年,煤、天然氣僅夠開采200~300年。近年來,全球極端氣候災害頻發,2022年和今后數年,全人類或將面臨更大的生態災難,包括極寒天氣、極熱天氣,一些國家頻發水災、火災、旱災、風災、雪災、蝗災,氣候問題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已成為國際社會為之困擾的兩大難題。

氣候環境惡化導致極端災害。近期,中科院發布全球首份2021年全球海洋變暖報告:2021年全球海洋溫度普遍升高且南大洋、地中海等海域均創下歷史紀錄,這些現象都將引發更大的災難。海洋變暖后將直接影響地球南北極的冰川融化,且還會迎來海平面的上升以及雨水天氣。2022年拉尼娜現象已經形成,中東太平洋沿岸的海水溫度在下降,濕氣流北上,氣候降溫幅度很大。湯加國2022年初火山爆發,超過了1991年菲律賓火山大爆發的規模,火山巖沖高到太空2萬米,覆蓋近幾萬平方米的海平面,造成的海嘯影響非常巨大。距離此地500公里外的斐濟島,出現了高1.5米的海嘯,即便是在遙遠的美國西岸海水也上漲了0.3米。國際有關組織發布的2022年風險報告預計:未來十年,人類將迎來頻繁不斷的極端天氣、多種生物瀕臨滅絕且生態系統面臨崩潰。

日本的福島核污染與后續處理,將繼續對整個世界經濟、政治和人類生存環境產生重大影響。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島縣附近海域發生9.0級特大地震,地震引發的巨大海嘯襲擊了福島第一核電站,造成核電站1至3號機組堆芯熔毀,這是自蘇聯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之后最嚴重的核事故。到2022年,日本3·11大地震已經過去了11年,但福島核事故的影響仍在持續,核電站內的儲罐總共可容納137萬噸核污染水,已使用了95%的儲存空間,預計2023年將全部裝滿。據日本國際核退役研究所推測,在核事故中熔化的燃料棒和壓力容器內的其他物質混合起來的核殘渣,總重達880噸。福島第一核電站計劃2023年春季開始,將向海水中排放核污染水,核污染水含有銫、鍶、氚等多種放射性物質。按照日本政府和東電給出的排海方案,核污染水排放將持續30~40年。

面對生態環境對人類生存條件的挑戰,大多數風險尚沒有形成國際共識與行動方案,但在減碳方面取得了難得的進展。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將碳中和作為重要的戰略目標,綠色低碳發展已成為全球共識,主要國家和地區先后簽署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巴黎協定》等旨在控制氣候變化的協定。據能源與氣候智庫(ECIU)統計,全球132個國家及地區提出碳中和目標。2020年,中國向世界作出莊嚴承諾,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根據英國非盈利機構“能源與氣候智能小組”(The Energy and Climate Intelligence Unit)的統計,目前國際上有126個國家和歐盟以立法、法律提案、政策文件等不同形式提出或承諾碳中和目標,其中蘇里南、不丹兩個國家由于低工業碳排放與高森林覆蓋率符合要求,已實現了碳中和目標。

九、政治動蕩與地緣格局深刻調整及演化


2022-2023年,20%的國家會產生政權更迭交替,是全球政治周期更替密集的時期。特別是2020年疫情爆發以來,多國/地區貧富差距分化加大,供應鏈斷裂造成就業失衡等問題,使選民們對于政治改革的訴求十分強烈。政權的交替,對一國政治經濟的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而一個經濟大國、政治大國因政權交替引發的政策調整,不僅影響本國經濟,還影響著相關國家的政策走勢和經濟發展,甚至是國際社會的穩定。

一些主要國家政權更迭和局部調整,對世界秩序會帶來新的挑戰。美國將進行中期國會選舉,目前民主黨在眾議院領先11票,在參議院兩黨票數相等,如果在本次參議院選舉中,共和黨落敗,執政的民主黨將控制參、眾兩院,拜登在后兩年估計會發布更多的法案。如果民主黨失敗,拜登后兩年的執政將受共和黨掣肘,這將為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埋下伏筆。作為歐盟三強的法國、意大利和德國全部換屆。法國現任總統馬克龍勝選,成為20年來首位連任的法國總統,但他將面臨一個“分裂”的國家和脆弱的歐盟,以及在6月國會選舉中保持多數席位的戰斗。他的競爭對手是參加過上屆總統競選的勒龐,她明確主張一旦當選就退出北約,與俄羅斯交好,雖然沒有當選,但也成為攪動歐洲乃至西方世界的一股力量。韓國總統選舉和日本上議院選舉,印度總統選舉和澳大利亞的上下院選舉,都會使地緣關系發生調整。政權更迭影響比較大的國家是德國、法國、韓國、菲律賓、埃塞俄比亞、伊朗等。其中,韓國新任總統尹錫悅執政后將重建韓美同盟,強化全方位的戰略同盟關系,同時“發展相互尊重的韓中關系,打造面向未來的韓日關系”“把大韓民國打造成在國際社會中有作為,盡責且受人尊敬的國家”,將把韓日兩國的共同利益和兩國未來一代青年的追求作為重點。一些國家政治動蕩,如阿富汗、緬甸、烏克蘭等,也會對世界格局特別是世界經濟造成影響。

地緣格局將繼續加快調整。由于美國的利己主義和小團體主義,加大重構盟友體系步伐,力推西方中心論、白人至上、美國第一、美國再次偉大等價值觀,全球再次出現政治極化的趨勢。世界秩序的形成和選擇,幾百年來從沒有擺脫西方主導的世界秩序調整與演化,從“羅馬治下的和平”到“大英治下的和平”,再到“美國治下的和平”,沿著“新羅馬”、新帝國、新霸權的冷戰思維軌跡,不斷在不同的國度進行霸權轉移。一些霸權國家絕不會輕易退出歷史舞臺,其越走向衰落就越表現出恐懼、恐怖與瘋狂,甚至不惜推翻他們曾經構建的體制機制規則和秩序。比如近年美國主導構建的美日印澳四方機制、美英澳三方安全聯盟、五眼聯盟、藍點網絡計劃、美印以阿“新四方安全對話”機制等,比如美國主導的北約5次東擴,比如美國發動的歷次戰爭??梢哉f目前處于霸權地位的美國,是破壞世界秩序的動亂之源、戰爭之源、災難之源。

近些年來,西方價值觀和西方所謂民主政治以及西方政治體制式微,世界必須回歸正常的國際秩序,開創面向未來的公平、公正、公開、合理、透明、可預期、可持續的世界秩序,與西方主導的所謂“普世價值”“文明價值”“民主”等價值觀進行博弈將是一種新常態。地緣格局的變化,要么是以美國為中心的地緣政治、經濟、外交關系的重構,要么是一批發展中國家和中小國家崛起,對世界格局變化起到重大推動作用。當然,也包括處于中間地帶的中等強國,目前也在加快構建各種類型的盟友體系,例如土耳其、墨西哥、印度尼西亞、韓國、澳大利亞等國家,都在尋求展現國家力量上有所行動。

過去幾十年,是經濟全球化高歌猛進的時期。在這個過程中,蘊育的矛盾問題與發展動力都在不斷發酵,以疫情為契機,以俄烏戰爭為轉折點,全球化的鐘擺開始擺向另外的一端。必須看到,全球化在向前推進的時候,固然充滿矛盾和沖突,但全球化的退潮將會帶來更大的風險。

十、影響世界格局最大的變量仍是中美關系


美國是世界上排在第一位的發達國家,中國是世界上排在第一位的發展中國家,美國和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大經濟體和第二大經濟體。中美兩國的GDP占全球的40%,制造業產值占40%,作為世界貨幣兩國總計占IMF一籃子儲備貨幣特別提款權(SDR)比重為全球的55.66%。近10年以來,世界經濟增量中的80%是來自美國和中國。2021年,中國占世界經濟增量的30%左右,美國占世界經濟絕對量的24%。美國2021年GDP總量為23.04萬億美元,同比經濟增速為5.6%,預計2022年將下降至3.7%。2008年以來,中國是世界增量中的火車頭,是世界經濟穩定之錨,在疫情中尤其如此。與此同時,中國經濟總量占美國經濟總量的比重從1978年6.3%上升到2021年的77%,中國占世界 GDP的比重已經達到18%,到2025年將上升到20%以上,到2035年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經濟總量最大的國家。美國仍是世界上經濟強國、科技強國、網絡強國、軍事強國,如果美國能夠妥善地處理好大國之間的關系,特別是中美關系,同時如果能夠很好地解決其國內的矛盾和問題,美國的強國周期將會繼續延續??上У氖?,美國正堅定不移地走在相反的道路上。

8.jpg

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與國際影響力日益提高,從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軍事實力到文化影響力,越來越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在世界的東方,中國這個擁有14億多人口的文明古國,正在現代化道路上闊步前行。中國以自己的行動多次向世界昭示,中國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在堅持自己和平發展的同時,致力于維護世界和平,積極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繁榮。中國領導人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出和平共處5項原則與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帶一路”重大倡議,在中國實現現代化和富民強國、為世界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的同時,展現出中國道路、中國制度、中國文化、中國理論的力量與魅力。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在辦好自己國家事情的同時,以更寬廣的胸襟、和平發展的方式、造福世界各國人民的行動,展現了不同于歷史上任何一個霸權國家的風采。這理應得到各國及廣大人民群眾的理解、贊美和支持,但卻被霸權國家懷疑、恐懼和瘋狂打壓。美國的戰略重點逐漸轉移到亞太和“印太”地區,把中國作為最大和唯一的戰略競爭對手。盡管中國一讓再讓,以維持大國間斗而不破的局面,不使中美關系走向對抗甚至冷戰。而美國卻步步緊逼,對華遏制不斷升級,從奧巴馬到特朗普再到如今拜登政府,在美國的地區大國遏制政策中,中國上升為首要的遏制對象,俄羅斯則退居其次。

美國拜登政府繼承和發展了特朗普的戰略與政策,不僅繼承特朗普對華貿易戰的政治負資產,而且迅速延伸到科技戰、供應鏈之戰、冬奧會之戰、意識形態之戰、地緣政治經濟外交格局之戰,更深度地干預中國內政,力圖挑起中國內部裂隙。美國布局重構全球盟友體系,重構基于意識形態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最近推出了印太經濟框架并付諸行動,矛頭直指中國。美國正在推動其他國家和地區與中國的經濟割裂,特別是俄烏沖突之后,美國借機逼壓中國參與制裁俄羅斯,謀劃對中國開展次級制裁,必然把高度關聯的整個世界撕裂。如果世界形成兩套體系、兩個陣營,相當于毀掉了全球70多年形成的格局,世界將開啟新的冷戰狀態,經濟全球化將因為兩個大國的對抗對峙遭到肢解。

根據美國財政部公布的數據,在過去20年中,美國實施的制裁數量增長了10倍。特朗普任期內實施的制裁高達3800項,相當于平均每天3次揮舞“制裁大棒”。近幾年受制裁最多的國家是中國,俄烏戰爭后,俄羅斯成為受制裁領域最多、程度最深、力度最大的國家。實際上美國的這種經濟武器,本質上是維護美國霸權利益的國內法律,并不是國際通行的法律規則,具有極大的非理性、非法性和非正義性。

中美建交幾十年來,兩國經濟已經深度交織和相互嵌套,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緊密聯系,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深度鏈接,目前在華美資企業已達7萬家之多,年銷售額高達8000多億美元,比中美貿易總額還高出1000多億美元,尤其是美國企業需要中國的產業配套能力和巨大的人力資本市場。根據中國美國商會和普華永道發布的《2022年中國商業環境調查》數據顯示,約60%的美國在華企業2021年在中國實現盈利,2/3的公司計劃2022年增加在華投資,近2/3的公司把中國列為世界第一或前三名的投資目的地。美國和中國生活在共同的星球上,都是擁有核武器的超級大國,也將溫室氣體排放到同一個受限的生物圈中,更是產業鏈供應鏈高度嵌套、相互依賴的國家,其中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毀滅對方、毀滅世界,但要建設更加和平美好的世界,就需要兩國相向而行。處理中美關系的底線是:無論相互競爭多么激烈,甚至相互多么充滿敵意,但最終結局是扼殺對方就等于殺死自己。必須珍視中美建交后幾十年發展的經濟聯系與人民之間的往來,其中一個國家想要實現自身的國家利益,哪怕迫不得已也要向對方尋求共存之道。這就是中美關系面對的現狀,這也決定了中美間的競爭關系決不能走向冷戰。冷戰是一道經濟的“鐵幕”,是一道國家之間和平相處的“鐵幕”,是一道推動世界走向分裂的“鐵幕”。

中美兩個大國都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和核大國,都是在世界舞臺上舉足輕重的國家。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發達國家,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美關系已經超過了雙邊的意義,具有全球性的溢出效應,對世界經濟、世界和平發展、人類前途命運都會產生重大影響。中美關系的處理與走勢,對于世界格局演化是最大的變量,如果兩國合作對世界經濟乃至全球格局會產生正向推動作用,而兩國對抗則將對世界經濟會產生巨大沖擊。假如美國非要繼續沿著錯誤的道路,逼迫盟友和世界其他國家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同時用盡一切辦法挑戰中國底線刺激中國,假如在中國周邊爆發了類似俄烏戰爭的臺海戰爭或者其他戰爭,最終的結局不是美國說了算,而是中國和世界正義的力量說了算。不僅將加快美國的真正衰落,而且必將使美國跌入萬劫不復的深淵,絕不會是簡單地再現“西貢時刻”“阿富汗時刻”,而是將全面崩盤,將曾經的一個世界強國和大國變成北美一個二流甚至三流國家,也不排除美國的解體、美元的解體、北約的解體、美國盟友體系的解體。

中國始終在歷史的正確一邊,尋求和平發展的道路沒有錯;中國為本國和世界絕大多數人民服務,使人民脫離貧困的道路沒有錯;中國通過共建“一帶一路”為更多的國家尋求和創造發展機遇沒有錯;中國在抗擊疫情中人民利益至上、生命至上的做法沒有錯!世界人民可以看到,中國在修橋架路,推動世界互聯互通,推動各國之間相互尊重和平共處;而美國在挑動戰爭,發動顏色革命,干預一個又一個國家的內政,打擊或摧毀一個又一個與美國利益有沖突的國家。天下苦美久矣!美國應該有明智的政治家、明智的戰略家和明智的人民,拉住由昏庸政客駕馭的戰車,減緩美國走向衰退的進程,使美國回歸國際社會大家庭,重新成為受人尊敬的偉大國家,而不是世界的棄兒和歷史潮流的棄兒。

(作者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修訂發布,原刊于《全球化》2022年第3期)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