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斯特林發動機作為一種閉式循環往復式動力機械,其理論效率與卡諾循環效率相等,為所有熱力循環所能達到的最高效率。同時,作為一種外部供熱的閉式循環動力機械,斯特林發動機可與常規能源、核能等任意熱源相結合,結構形式靈活多變,在兆瓦功率等級范圍內具有結構緊湊、系統簡單、啟動迅速、可模塊化布置等顯著優勢。特別是與鈉冷快堆等金屬堆相結合,可從根本上杜絕傳統鈉冷快堆發電系統中鈉水反應的風險,具有本質上的高安全性。
近日,國內首臺大缸徑斯特林發動機基礎樣機在中國船舶集團七一一所順利完成性能試驗,基礎樣機額定功率達320千瓦,熱功轉換效率達40%,是目前國際上已知單機功率最大的斯特林發動機。
國內首臺大缸徑斯特林發動機
基礎樣機的研制成功標志著我國在大缸徑斯特林發動機關鍵技術及制造工藝上獲得了重要突破為后續兆瓦級斯特林發動機的研制打下良好基礎
通過系列化設計斯特林發動機可滿足百千瓦至幾兆瓦等級的供電需求特別適用于可移動式微堆發電場景在極地、海島、戈壁等特殊環境條件下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
征途漫漫,這是新的起點,是七一一所科研團隊、幾代人經過四十余年艱苦卓絕的創新與攻關取得的成果。
1975年,老一輩科研人員在七一一所創立了斯特林發動機試驗室。它效率更高,能源適用性更廣,擁有該技術對國家意義重大。當時世界上只有幾個國家正在研制該類發動機,對外嚴密封鎖技術。
沒有資料、沒有圖紙、沒有實物,沒有試驗室,更沒有可借鑒的經驗。歷經十年,老一輩科研人員沒有放棄,終于研制出一臺小型太陽能斯特林樣機,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又十年,七一一所科研團隊靠著微薄的科研經費,實現了技術突破,研制出我國第一臺功率達10馬力的發動機,而達到同樣的技術水平,發達國家用了幾十年,耗資巨大。
再十年,七一一所科研團隊在不斷的自我否定與自主創新中,解決了密封、燃燒、熱交換等十多項關鍵技術,打通了所有技術瓶頸,打破了國外技術封鎖,成功研制出工程樣機,并實現了產品試用。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精、從精細到實用、從實用到產業化發展,七一一所科研團隊始終在奮斗,繼續潛心鉆研“中國動力” 。
斯特林發動機有什么過人之處?
斯特林發動機是英國物理學家羅巴特斯特林(Robert Stirling) 于1816年發明的,所以命名為“斯特林發動機”(Stirlingengine)。斯特林發動機是通過氣缸內工作介質(氫氣或氦氣)經過冷卻、壓縮、吸熱、膨脹為一個周期的循環來輸出動力,因此又被稱為熱氣機。
斯特林發動機AIP系統簡稱SE/AIP,主要是由斯特林發動機、發電機、液氧系統、供油系統、冷卻系統、工質系統和控制系統等組成。SE/AIP系統的工作過程是:在燃燒室內,氧氣和燃油持續燃燒,燃燒的火焰將加熱器加熱,由加熱器把熱能不斷地傳遞給流經其內部的工作介質,介質吸收熱量膨脹做功,推動活塞運動,再通過曲柄、連桿機構變往復運動為旋轉運動,使曲軸旋轉并輸出功率。
但現在,斯特林發動機的使用還僅限于一些特殊領域,如潛艇或用于游艇的輔助發電機,這些地方靜音操作非常重要。
不依賴空氣推進系統(AIP)的英文全稱是“AirindependentPropulsion”,是指潛艇在水下不依賴外界的空氣也能提供推進動力和其他動力的能源系統。AIP系統主要利用自身攜帶的氧氣,為熱機或電化學發電裝置提供燃燒條件,完成能量轉換,提供水下航行所需的推進動力。AIP技術的應用,能夠使常規潛艇的潛航時間由幾天增加到幾周,提高了它的隱蔽能力和水下續航能力。目前世界上比較成熟而且進入應用階段的AIP技術主要分為三大類,分別是熱機系統、電化學系統和小堆系統(核動力AIP系統)。其中熱機系統包括斯特林發動機、閉式循環柴油機、閉式循環渦輪機等形式,電化學系統主要是以燃料電池為主要形式,小堆系統是基于低功率核動力裝置的動力系統。
AIP動力在潛艇上的優勢就在于,能顯著的提升常規潛艇在水下的續航時間;過去常規潛艇如果不冒險升起通氣管只靠電池,那就只有兩三天的水下低速航行能力;而換上了以斯特林機為代表的AIP系統后,水下續航時間能提升到2周水平;都知道現代海上作戰當中,潛艇只有在下潛時才有戰斗力與生存能力,斯特林機對常規潛艇的戰斗力水平的提升當然是顯著的,能在水下呆的更久。同時,斯特林發動機上面能夠產生聲音的部件,只有活塞和轉動的飛輪,只要軸承的性能好,聲音理論上可以做到無限小。
此外,斯特林發動機在航空航天領域內的應用前景也非常可觀。我們都知道, 航天器在太空中運行所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電力能源的補給問題。如今絕大多數航天器所使用的電力,都來自太陽能電池板進行循環轉變獲取的,但是太陽能帆板仍舊面臨著一大限制,那就是面積小。這種限制像座大山一般擺在眼前無法跨越。導致它對太陽能進行轉換后所產生的電能極為有限,只能勉強維持航天器的日常消耗。如果使用通過結合小堆反應裝置的斯特林發動機,再配上小型發電機組合成一套動力達到兆瓦級的動力系統,就能夠完全滿足我國航天器以及空間站航天員的日常電能消耗。
堅持自主創新,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相信隨著我們不斷創新、不斷突破,將會攻克多項“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
-End-
本文來源:金屬加工 資料來源:國資小新、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國科環宇、新科技前沿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