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3日-星期六
近幾年,“舌尖上的美食 ”, 流行全國,一時間,各種名菜佳肴,走紅街頭巷尾。其實,舌尖上有美食,舌尖上還有養(yǎng)生。
“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類維持生命最基本的條件。如今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民溫飽問題的基本解決,人們已經(jīng)把一日三餐從滿足生理上的需要,逐步提升到口福和養(yǎng)生的高度。況且我國中醫(yī)歷來有食養(yǎng),也即“飲食養(yǎng)生”之說。泱泱中華大地,幾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多少美食名菜。這些美食名菜不僅惠人口福,而且恩澤子孫強身健體。環(huán)顧四周,不論是通衢鬧市,還是小巷社區(qū),抑或是郊外風景勝地,飯店酒樓無不生意興隆,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現(xiàn)在疫情趨緩,美食更漸見興旺。
作為美食,當然要講究色、香、味,既要好看,又要好吃;作為養(yǎng)生,就是還要營養(yǎng)均衡,飲食合理。按照營養(yǎng)學家的觀點,“營養(yǎng)”兩字,“營”者,運作、謀劃也;“養(yǎng)”者,養(yǎng)生、生存也。營養(yǎng)就是通過精工細作,被機體消化、吸收的全過程,也就是說,營養(yǎng)是“謀求生存”的意思,“營”是為“養(yǎng)”服務的。百歲壽星深知“飲食養(yǎng)生”的妙處,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百歲壽星陳納遜說過:“合理的飲食是代謝的基礎。膳食中既要保證充足的蛋白質,又要補充必要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我們且看他的每日食譜:早餐“四個一”,即一杯牛奶、一片面包、一個雞蛋、一只香蕉;中餐一小碗米飯,菜肴葷素兼有,每餐必有豆制品,并有一道煨了兩個小時的湯,內有姜、蔥、枸杞、紅棗、人參等;晚餐是面食加稀飯,面食是饅頭、水餃、包子、面條、餛飩等輪換著吃。下午和睡前各加一次點心,通常是牛奶、咖啡、蛋糕、芝麻糊等輪換上陣。可看出陳教授的食譜是天天翻花樣,餐餐有美食,難怪他壽逾百歲。上海百歲伉儷袁敦梓、毛惠琴的長壽秘訣之一是喜吃牛肉濃湯、火腿雞湯,105歲的國畫大師朱屺瞻最喜歡吃走油蹄膀的皮,而湖北省有位百歲老人錢立坤的美食嗜好,就是每年都要吃幾餐蠶蛹,微炒加鹽和蒜,其味鮮美賽過蝦。錢老認為蠶蛹低脂肪,高蛋白,營養(yǎng)豐富,有利延年益壽。
談到“飲食養(yǎng)生”,人們常常有個誤區(qū),就是美食等于葷食,養(yǎng)生就要吃魚吃肉。其實就像美人并不都是濃妝艷抹一樣,飲食養(yǎng)生也并不都要山珍海味。我國的養(yǎng)生經(jīng)典《內經(jīng)·素問》中就這樣云:“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禽為益,五菜為充。”既講到主食,也講到輔食;既談到葷菜五禽,也談及素蔬五菜。人們看看壽星的美食經(jīng)就可知一斑。他們大多是葷素搭配,中西通吃的。如黨和國家領導人陳云的夫人于若木是我國著名的營養(yǎng)學家,她每天給陳云安排的食譜是:早餐一碗豆?jié){和一個面包;中餐二兩米飯,一葷一素;晚餐一碗素湯,一葷一素。可知并非每餐大魚大肉。
(作者為上海作家協(xié)會會員、上海市老年學學會老年社會學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本文原刊于<新民晚報>;來源:昆侖策網(wǎng)【作者來稿】圖片來源網(wǎng)絡 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wǎng)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wǎng)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wǎng),依法守規(guī),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qū)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