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力資源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寶貴的資源之一。當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后,“中國智庫迎來春天”、“中國進入智庫時代”,引起更加廣泛的關注。今年“兩會”上,代表委員們對智庫與“人”的探討,引起了本報記者注意。
無論是談智庫服務對象,還是智庫建設本身,對“人”的關注對于智庫發(fā)展來說,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服務決策與服務人民相統一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王偉光曾在2014年初強調,為什么人的問題,就是馬克思主義立場問題。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就要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就要對人民懷有深厚感情,就要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為人民服務。我們是為了人民而做學問,依靠人民做學問,做學問是服務于人民群眾的。這就決定了做學問要密切聯系群眾,深入群眾實踐,從群眾實踐中汲取養(yǎng)分。一切真知灼見皆來自群眾、來自實踐,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學問再高,也是為人民服務的,也是人民的學生,必須站在人民的立場上,與人民結合在一起,為人民鼓與呼,為人民的利益發(fā)聲。
我國的智庫建設,也要解決為什么人的問題。“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要‘目中有人’。”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長胡衛(wèi)提出,面對人民群眾利益的多元化,智庫建設需要有更寬廣的視野和關懷,把服務決策與服務人民統一起來,契合當前中國經濟轉型與社會發(fā)展中的實際需求,關注影響民生的重要戰(zhàn)略問題。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指出,充分發(fā)揮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咨政建言、理論創(chuàng)新、輿論引導、社會服務、公共外交等重要功能。這些功能都與國家發(fā)展和民生改善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
胡衛(wèi)表示,當前我國經濟發(fā)展步入新常態(tài),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國家的重要戰(zhàn)略,也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要將眼光從文件、經濟、數據轉移到人的訴求、需要、發(fā)展上來。從百姓的需求、感受出發(fā),來思考政策,為國家負責,為百姓負責;不僅僅要關注靜態(tài)的、宏觀的數據、結構,更要看到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微觀事件中人的訴求和觀點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對宏觀結構的影響,不能只顧少數人的利益而忽略大多數人的利益;要看到智庫應該成為聯系社會、政府之間的橋梁,增強重大政策解讀傳播的能力,積極引領社會輿論與思潮,確保信息傳播的順暢,增強政府公信力,縮短政府與公眾之間的距離。
建設多元化的人才隊伍
如果沒有優(yōu)質的人才隊伍,智庫建設便是紙上談兵。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副所長李蘭提出了培養(yǎng)智庫人才的重要性,“發(fā)展智庫首先要發(fā)展人”。
據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開展的全國政策咨詢研究系統人才隊伍狀況調查顯示,目前各地政府研究機構人才隊伍普遍存在研究人員數量少、待遇低,中青年學術骨干培養(yǎng)乏力、缺乏領軍人物、人才結構不夠合理,研究力量弱、國內外學習提升機會少等問題。
而目前我國的智庫存在不同地域和不同層級的劃分,每一類智庫的主要任務也有所側重,或主要向各級政府負責進行決策咨詢研究,或以學術研究為主,不一而同。我國智庫對人才的需求呈現多元化的特征。
李蘭建議,要注重智庫發(fā)展的多類型、多學科、多功能,建設多元化的智庫人才隊伍;完善不同類型智庫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改革和完善智庫人才的招聘、考核、激勵、培訓等機制;探索適合中國智庫發(fā)展的人才培養(yǎng)方式,完善有中國特色的“旋轉門”制度,政府可在智庫的研究人員中選拔干部,同時讓離任的政府官員進入智庫進行政策研究工作,繼續(xù)發(fā)揮其專長和影響力;加強我國智庫的國際交流合作,提高智庫人才的國際化水平。
培養(yǎng)人才是當務之急
近年來我國智庫為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由賓夕法尼亞大學詹姆斯·麥甘主持完成的《全球智庫報告2014》指出,目前全球共有6681家智庫,其中美國1830家,中國429家,是世界智庫數量最多的兩大國家。
中國智庫的數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二、亞洲第一,但只有中國社會科學院等7家智庫入圍“全球頂級智庫前150位”。雖然我們不可迷信國際排名、不能照搬境外模式,更不能迎合所謂的國際標準、全盤“與國際接軌”,但我國在智庫質量上的確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采訪中,多位委員表示,如果沒有結構合理的優(yōu)質人才隊伍,很難有針對性、高效地將智庫建設關注國家和民生這一任務落到實處,而智庫沒有寬廣的視野和關懷,人才的效用也難以充分發(fā)揮。
當前,國家正在為智庫發(fā)展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智庫發(fā)展的蓬勃態(tài)勢也得到公眾、媒體、智庫成員的肯定評價。多位人大代表也紛紛建議相關政策在培養(yǎng)人才、引導智庫方向上下功夫,讓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更好地咨政為民。
(作者為記者;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klc003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guī),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