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0日-星期日
近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習總書記的講話站在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貫徹“五大發展理念”的高度,分析城市發展面臨的形勢,明確做好城市工作的指導思想、總體思路、重點任務,為解決城市發展問題指明了方向,是我們做好城市工作的基本遵循。
城市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它與工業化一道,是推進現代化建設的兩大引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城鎮化率從1978年約18%增長到2014年的近55%,城市發展波瀾壯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我們也注意到,隨著城市建設的突飛猛進,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也伴生而來,有的城市規劃建設粗放,生態環境污染,基礎設施滯后;還有的城市不實際地貪大求洋或大拆大建,導致城市景觀結構和文化個性遭到人為破壞,應有的鄉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嚴重等等……越來越多的人無不感嘆道,記憶中的“老家”已變成了“水泥森林”,回不去的“故鄉”成為人們共同的“鄉愁”。
城市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有其自身規律。黨的十八大以來,城市建設成為舉世關注的焦點。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呵護碧水藍天、建設美麗中國,成為黨和政府的緊迫任務及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責任。比如去年出臺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就確立了新型城鎮化建設七大基本原則,其中“文化傳承,彰顯特色”的原則備受各方關注。提出的“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體現了對傳統“鄉愁”文化的保護。《規劃》還將“發展有歷史記憶、文化脈絡、地域風貌、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形成符合實際、各具特色的城鎮化發展模式”作為重要原則之一,對遏制以往大拆大建、圈地蓋樓的粗放式城鎮化的做法和“千城一面”問題,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鎮化水平,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古人云:“何處積鄉愁,天涯聚亂流。岸長群岫晚,湖闊片帆秋。”又云:“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一段回憶一段情思,一個“老家”懷念。特別是在進入城市化時代進程中,“鄉愁”已成為遠離故鄉的人們的一種寄托、一種思念,更是失地農民心靈深處寧靜溫馨的港灣。把這個道理放到城市工作層面上,城市工作要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把創造優良人居環境作為中心目標,努力把城市建設成為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家園。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城市建設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要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現有的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讓城市生活更美好,是城市建設、發展、治理的價值所在。常言道:“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 順應城市發展新形勢、人民群眾新期待,首要的是要尊重自然,對自然規律懷有敬畏之心。認識規律、尊重規律、運用規律,是做好城市工作的前提和基礎。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自然環境和資源稟賦。在城市規劃建設用地時,就應當明確建筑風格、空間組合、色彩材質、綠化景觀、環境構件特征等要求,劃定水體保護線、綠地系統線、基礎設施建設控制線、歷史文化保護線、永久基本農田和生態保護紅線,防止“攤大餅”式擴張,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尤其是城市空間特色規劃中明確的重要區域、主要軸線、關鍵節點建設項目,應當在主流媒體等進行公示,廣泛聽取意見,接受公眾監督。凡是社會公認能夠反映城市發展歷程的建筑、道路、街區等,都要科學論證并提出保護和發展要求,確保城市建設歷史特色的連續性,切實做到功能與形式相統一、外觀與環境相協調,堅決反對貪大、媚洋、求怪、山寨等低俗的城市建設作派。
人是城市中最活躍的因素,城市發展的核心在人。突出人在城市化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城市化建設的實效滿足人民群眾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不折不扣地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一方面要更多地從人的需求和發展出發,解決好已經轉移到城鎮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問題,提高農民工融入城鎮的素質和能力。健全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加大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力度,真正讓農民進得來、留得住,有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真正實現人口城鎮化。另一方面,要統籌推進土地、財政、教育、就業、醫療、養老、住房保障等領域配套改革;推進城市科技、文化等諸多領域改革,優化創新創業生態鏈,讓創新成為城市發展的主動力,釋放城市發展新動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結合自己的歷史傳承、區域文化、時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對外樹立形象,對內凝聚人心。”因此,我們要更加注重在舊城改造中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民族文化風格和傳統風貌,促進功能提升與文化文物保護相結合;更加注重在新城新區建設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與原有城市自然人文特征相協調;更加注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更加注重鼓勵城市文化多樣化發展,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交融,形成多元開放的現代城市文化。同時,我們還要緊緊抓住城市管理和服務這個重點,徹底改變粗放型管理方式,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城市承載著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檢驗著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和水平。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找回記憶中最美的那份“鄉愁”,讓城市特色稟賦、鄉愁、青山綠水彌漫在城鎮中,就能走出一條“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中國特色城市發展之路。
(作者是湖北當陽市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來源:昆侖策研究院)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昆侖策網: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