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登高、茱萸,菊花與酒,今天是重陽節
九月九日望遙空,秋水秋天生夕風。
寒雁一向南去遠,游人幾度菊花叢。
【唐】邵大震/九日登玄武山旅眺
今天是重陽節,就讓我們聊聊重陽那些事兒。
重陽節的古代文化起源考
在傳統節日中,重陽節的民俗事項較為特殊。歷史上的這一天,人們通常都要外出登高野游、佩茱萸、飲菊酒、食重陽糕、求長壽等。學者一般認為,重陽節正式成為節日,是在漢代,因為漢代重陽日已有登高、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等活動。漢代《西京雜記》記載:漢高祖戚夫人侍兒賈佩蘭說,宮內“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史載一些地方還有食菊花糕和飲菊茶的習俗。
重陽節為何要舉行這些活動呢?這和古人對此節日的理解有關。
“重陽”的名稱一般認為來源于《易經》,易以陽爻為九,將九定為陽數,日月兩九相重為重九,日月并陽為重陽,故名重陽。
據南朝吳均《續齊諧記》記載: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南當有大災厄,宜急令家人縫絳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飲菊酒,此禍可免。”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斃。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每至九日登山飲菊花酒,婦人帶茱囊,是也。
這一傳說雖未必可信,但有一點值得注意,即它揭示出登高飲菊酒習俗來之于對災難的恐懼以及由此產生的逃避死亡和災難的活動。更深一層說,它或許反映了遠古人民對于某種災難的記憶。有學者認為重陽登高活動是上古洪水災難的反映,也有學者認為登高是為避火災。
事實上,九月在我國先民的心目中是一個特別的月令。先民們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很早就用卦象來比附天地萬物,季節歷律當然也在其中。古人用十二辟卦來指代十二個月份,九月屬剝卦,其卦象為五陰一陽,除上九為陽爻外,其他五爻均為陰爻,象征陰盛陽衰,萬物逐漸凋零。到了十月,則是坤卦在位、全陰之象了。所以九月為陽氣僅存,自然生機似已潛藏,一年應進入休眠狀態。另外,從數字上說,九為至陽之數,重陽為兩九相重,已到極盛之地,物極必反,預示著向反面轉化。因此古人在這一天避災,是有其心理根據的。但根據《易經》的道理,任何事物都有可能轉化,假如能夠出死入生,則與“剝”相對的覆卦是代表一陽發動的復卦,代表生命力的回歸,從這個意義上說,重陽似乎也能解釋為重新煥發陽氣。周歷建子,即以今天的夏歷的11月(卦象為復)為正月,確有一定的道理。這樣,古人逢重陽必登高,其深層心理機制主要就是祓禊辟災。
而古人重陽之所以要佩茱萸、食菊花,開始也是因為茱萸與菊花都有辟邪延壽的寓意,如西晉周處《風土記》載:“漢俗九日飲菊花酒,以祓除不詳。九月九日,律中無射而數九,俗尚此日折茱萸以插頭,言辟除惡氣,而御初寒。”
宋人吳自牧《夢粱錄》云:“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飲之,蓋茱萸名‘避邪翁’,菊花為‘延壽客’,故假此兩物服之,以消陽九之厄。”
不過,隨著這一習俗的節日化,重陽日避災祛邪的神秘意識逐漸淡化,并漸漸演變成了人們祈求長壽、強身健體、祝福兒女、欣賞美食及外出旅游等尋求美好生活的民俗活動了。例如,后世有重陽吃菊花糕的習俗,據明代高濂《遵生八箋》記載:九月九日,人們把花糕切成薄片,搭在未成年人的額頭上,祝福“愿兒百事俱高”。由此可知食菊的含義已由辟邪、求壽高,而進一步引申為“百事俱高”了。又如,可能由登高演變而來的野宴,在梁代宗懔《荊楚歲時記》中也有記載:“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于何代,然自漢世來未改。”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也云:重九“都人結伴呼從,于西山一帶看紅葉,或于湯泉坐湯,謂菊花水可以卻疾。又有治肴攜酌、于各門郊外痛飲終日之俗,謂之‘辭青’”。伴隨著登高和野宴的,還有插茱萸、賞菊花、飲酒、賦詩等活動,這就完全變成一個全民游賞性的節日了。
由于士大夫的廣泛參與,有些活動,尤其是由愛菊、賞菊而逐漸形成的菊文化,逐漸成為重陽節的重要載體,大大豐富了重陽節的內涵,使得重陽節又具有了思鄉念親、抒發懷抱、修身養性等內涵和身心調節的功能。唐寅的《菊花》詩云,“多少天涯未歸客,盡借籬落看秋風”,即屬于思鄉念親的主題;而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一詩,“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告訴我們重陽登高賞菊還有心理調節的功能;蘇軾《贈劉景文》的“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和鄭谷《菊》的“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等名句,則抒發了志士仁人的懷抱;至于陶淵明《飲酒》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句,則體現出隱逸者獨善其身的理想。這樣,重陽節的內涵便愈來愈豐富了。
由重陽節俗的演變可知,正是人文因素的興起,使得重陽逐漸擺脫了原始思維和早期信仰的形態,節日內容更加豐富,格調更加高雅。
重陽節是如何滲入敬老內涵的
二十多年前,我國政府將重陽正式定為老人節,從歷史的角度來說,這一舉措可以說是有根據的。歷史上農歷八九月的秋季,就是傳統的敬老時間。
有關秋季敬老的記載較早見于《禮記·月令》篇。該篇記載,先秦時期每年的仲秋之月,天子都要“養衰老,授幾杖,行糜粥飲食”。這里的“幾”即幾案,“杖”為拐杖。意思就是說,天子對于年老力衰的老人,要授以幾、杖,賜以飲食。這是敬老的國家儀式。
西漢初年,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頒布了敬老養老詔令,凡八十歲以上老人均可享受“養衰老、授幾杖,行糜粥飲食”的待遇。漢成帝時代,每年秋天,對高齡老人進行登記造冊,舉行隆重的授杖儀式。如《后漢書·禮儀志》中記載:“仲秋之月,縣、道皆案戶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哺之糜粥。八十、九十,禮有加賜。玉杖長尺,端以鳩飾。鳩者,不噎之鳥也,欲老人不噎。”
唐開元二年(714年)九月,唐玄宗在長安大明宮含元殿,大宴京城父老,并舉行了隆重的授幾杖敬老儀式。此次賜幾杖遍及全國八十歲以上的所有老人,成為我國古代規模最大、最隆重的一次賜幾杖儀式。
另外據載,開元二十四年(736)八月初五,為唐玄宗五十一歲生日,他遂將此日定為千秋節,賜宴父老并賜禮物。
從以上這些史料中,可以發現歷史上國家敬老儀式常發生在八九月間,這應該和秋季對應于人生的晚年相關。這些秋季養老敬老的國家行為,無疑又和古代的尊老傳統有關,而尊老的禮儀則又是傳統禮樂文化的一部分。《禮記·鄉飲酒義》有云:鄉飲酒之禮,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聽政役,所以明尊長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養老也。
可見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禮文化的傳統。
由于從月份上看八月的節日較多,如中秋、迎潮神等,且中秋是個大節,本身已有祭月拜月、家人團聚、慶祝豐收等內容,而九月重陽卻不同,正好有著延年益壽的祈愿,我們的語言中也有“松菊延年”、“杞菊延年”等祝壽語,因此現在國家將敬老作為重陽節俗的重要內容固定下來,應該是很合理的。
今日重陽節如何實現文化創新
民俗與節慶中留存了大量的傳統文化因子,而在時代變遷、節慶觀念趨淡、節日原義漸失的今天,重新開發節慶之文化功能,事實上是在進行文化重建的工作。但是,任何文化重建,都不可能是向空杜撰、閉門造車,而應重視挖掘已有的資源。重陽節的重建工作也應如是。
首先,重陽敬老內涵需要深化。
在今天政府已將重陽節正式定義為老人節并取得廣泛社會共識的情況下,重陽節的主要內涵已變成尊敬老人和關心老人。這樣,它的主要功能就指向已超過2億的60歲以上的老人、占全國人口15.5%比例的一個銀發社會。既然重陽是一個全民敬老的節日,就需要創造一個全民表達敬老愛老情感的環境和條件,但就多年來的現狀而言,重陽節“特殊”的節日功能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實現。
據調查顯示,近半的年輕人不知道重陽節在哪天,不知道重陽節是傳統節日,更不知道“重陽節”與“敬老日”同為一天。而知道重陽節的年輕人,除了將其與“敬老日”簡單劃等號以外,絕大多數又并不知道重陽節還有什么節俗。
調查還顯示,大多數報紙傳媒在重陽節那天報道的中心話題是“送溫暖”,“看望孤老獻愛心”。而相當部分老年人對重陽節的期待僅僅是單位的“慰問”。這其實是一種“別無選擇”。重陽節也僅僅成為單位退管會一年一度的“一項工作”。
在重陽節到來之際,其實地方基層政府、公益組織、社區民眾、居委會等有很多工作可做,完全可以營造一種年輕人尊老、政府與社會敬老、老年人安老的氛圍。例如,政府及民間組織可以在重陽前后(逢雙休日),舉辦游藝民俗和文藝演出活動,提倡祖孫三代共同參與,強化祖孫隔代之間的感情,增強報本反始的感恩意識。也可以在重陽節那天,在中小學舉行一些手工制作和新媒體創意設計,作為禮物送給家中的老人。此外,大學或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平時應多去社區舉辦講座。在秋日重陽時節,則宜涉及晚境的主題,畢竟,人生的有些美好,要到晚年才能體會。醫務工作者也可在重陽時期進行公益養生講座,以應對老年社會的健康需要。
應該說,近年來的中國,由于經濟的發展,有相當數量的老年人依然保持著積極投入生活的熱情,他們有的走出國門,有的繼續學習,有的仍在工作。但也應看到,還有部分老年人缺乏生活的熱情,總是被動地并習慣地等待著他人的關愛。因此,營造重陽節的假日氣氛,豐富重陽的文化內涵,設計一些普適老人的文化活動,通過一些特定的儀式彰顯人生晚年的價值,客觀上能夠激發起千百萬的中國老人熱愛生活、珍惜生活、享受生活的美好情懷;重新煥發他們的青春、活力、“稚氣”;啟迪他們的心智、勇氣、力量。總之,鼓勵老年人共同參與構建和諧社會、體驗美好人生、同圓中國夢,這也是“重陽”的另一種內涵吧!
其次,重陽文化內涵需要拓展。
以傳統形式而言,春節、中秋是講究親情團圓、以小家為核心的家庭回歸型的傳統節日;清明、端午等是以祭悼緬懷為主的個人或公祭型的節日;而重陽節的特點卻是外出休閑型的登高游樂,這一點比較符合現代人放松心情的需要,但是今天,登高旅游卻較難普遍實行。一方面,重陽節并不放假;另一方面,現在城際交通已經很擁堵,大量出行勢必更給交通添堵。因此,如何將這一傳統模式轉化,就顯得很重要。
筆者以為,歷史上,登高可以有幾重含義,既可以是外出登高,也可以是祝福老人高壽,還有祝福兒女快快長大等意義。故今天我們也可以將登高引申轉化為文化水平與文化境界的提高,例如,祝賀孩子升入高一等級學習,祝賀自己或他人達到某種新境界,反思自己在價值追求上有沒有年年進步,等等。從具體內容上講,重陽節期間民間老百姓還普遍保留著賞菊活動,有關部門和民間機構、學校、社區及個人均可在重陽辦菊展。因為在傳統菊文化中,有著思鄉念親、君子人格、回歸自然、贊頌生命等多個主題,因此可以結合不同的主題辦菊展,通過普及文化知識來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還可舉辦重陽詩會和文化講座。另外一些重陽食物如菊花酒、重陽糕等也可以重新研究開發。
第三,建議重陽節列為國家法定假日。
重提將重陽節列為國定假日的建議,是因為不在周六、周日的重陽節,人們是不可能請假去看望父母、祖父母的。重陽節的其他一些活動也深受限制。
筆者認為,要使今日之重陽節真正實現其作為一個有“特殊”意義的節日,突出其歷史內涵,彰顯其文化功能,就在于將重陽節列為“法定假日”——在重陽節到來的這一天,全民放假,使兒女能夠放下工作探望父母,兒孫可以暫停學習問候爺爺、奶奶,鄰家的孩子可以知道樓下的老伯或阿婆要過節了。人們也可以放下手中的活計,放飛心情,提升思想文化水平。這其實都有助于家庭的和諧、鄰里的和諧、社區的和諧,乃至整個社會的和諧。
現在,政府已將傳統節日清明、端午、中秋定為國家法定假日,但卻將重陽節遺漏了,致使目前的重陽節仍是一個亟待關注而又缺乏關注、冠之以美名而又缺少內涵、流于形式的節日。從假日的時間分配上來看,春節(加上除夕和元宵)、清明、端午,都集中在上半年,下半年只有中秋,而中秋還可能與國慶重合。因此增加一個重陽節,也顯得較為均衡。其實,當重陽節被賦予一個現代節日的“特殊”內涵后,是完全可以起到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建設之效果的。
(作者為上海戲劇學院教授)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