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員化合作社可研報告 》
農民們雖然是社會中身份最低的一個群體,可是農民們在社會中起到的作用,是房屋的基礎,大橋的橋墩,國家的根基。幾千年歲月告知我們的是,雖然農民們是支撐社會發展的脊梁,可是農民們卻是社會中地位最低,收入最低的一族。
在二元經濟環境下,地大物薄的農村,在為城市輸送能源的同時,為城市輸送更多的是廉價的勞動力和消費人頭。幾十年城市化建設中,熱血沸騰的土地經濟即將過去。今面對著一坐坐沒有劑養供給的孤城,一片片望而生畏的鬼城,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性還用質疑嗎。如今在所謂的新常態下,我們是發展農村強國,還是瓜分農村救市,這應該又是一個不用思考的問題。
2016年各部位有關特色小鎮、休閑旅游、休閑養老,掛個現代系統的土地項目都有專項資金配套。現象是種幾千畝、幾萬畝的地大戶卻得不到政府的補貼,災荒年也拿不到政府的救濟。問題是利用國外糧倉解決14億人的吃飯問題,就沒風險嗎?
可以說幾十年中農民們看到的是生產資料倍增,糧食價格卻不長反下調;城市是發展了,可農民工仍然住工棚橋洞;農村版圖不斷地縮小,可18億萬畝耕地紅線的數字只增不減;進口糧食,進口種子的需求每年增加,國產糧食又是年年增產,糧食都哪去了;每年幾百個自然村消失,進城農民達三億之多,可是沒一個享受到城鎮待遇的;在這樣的環境下發展三農,其意是發展農村,還是在發展經濟呢?
增加農民福祉的前題要讓農民安居樂業,耕者有其田。今天的農村需要的是城市反補,而不是落井下石的讓農民們裸離家園。讓農民搬出祖屋又得拿出養老錢買你樓房,拿著農轉非的戶口本當流動農民,種了一輩子地的農民卻沒有種地資格,這一系列離奇古怪的新話題是病態還是常態呢?所以說:“發展農村產業首先考慮的是農民利益,而不是農村經濟”。
在新常態下:“集約化要讓農民自己去組建,農村產業要讓農民自己去發展,農民能做的事情要讓農民自己做,農村的事情要讓農民自己管”。
我們國家有著與西方國家不同的發展結構與民俗文化,如果不考慮自己的國情,硬把人家的模式搬進來是要吃虧的,如現在的現代農業板塊。我們是一個農業大國,人口大國,有著56個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在戰略發展層面上如忽視農村產業,我們更會吃大虧。
今天我們的城市經濟是占了優勢,可是這幾十年中如果沒有農村產業的支撐,城市拿什么發展這么快?在新常態下,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今天的城市化經濟是沒有根的。更應清醒的認識到,城鄉二元文化,不只是生活習俗上的差異,而是多元結構上的差異。城鄉統籌發展的路子是理性的,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思路會傷根動祖,致使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城市再發展一百年也是做不到的。
發展三農經濟,需一區一品的發展,還要有計劃的調整產業結構 。要把國家有限的扶持資金用在無限的生產力上。而不是為了點眼前小利,就扔下主業去搞副業。在種植結構上,只有發揮大區域優勢,才可形成規模化的循環市場。只有把農民們組織起來發展股份合作經濟,農村產業才可健康有序的發展。
如繼續打著現代農業的標簽,放下自然生長環境,人工的去刻造一些產物與模式,這不是求新,也不叫發展,這是玩弄社會。事實上也是違背黨中央,國務院走共同富裕的戰略方針。
在新理念的農村框架下:“尊重農民,尊重村俗文化,尊重基礎產業,尊重生態,尊重人文,尊重歷史,更加要尊重未來“。
增加農民福祉:“首先要讓農民們安居樂業,人人能分享到改革的紅利,而不是把農民們變為游動一族”。
因地制宜的發展一員化集體股份制合作社,不但適應國情,也適合了民情與鄉情。把農民們組織起來,全面發展農村循環產業,卻保糧食安全,才是國泰民安的頭等大事。因只有農村的穩定才是社會的安定,只有農村富裕起來,國家才會富強。如果農村長期的讓一部分資本家們任意的圈地征地,搞一些與糧食無關的產業,不但危及到國家的戰略安全,還會傷及到老百姓的心,動了農村產業的根。
原生產合作社與社員利益關系:農村生產互助社自2007年政策出臺至今,發展緩慢的原因是結構設計上沒能圍繞大多數人利益而定,是一個讓一群社員圍繞著幾個股東服務的模式。合作社性質既不是社員合作模式,也不是全員股份制企業模式,而是大魚吃小魚的哄騙模式。如:生產合作社、資金互助社、公司加農戶、資金入股,采摘、觀光、工廠化等一系列農業模式,對農民講,看到的是耕地被圈,體會到的是利益被侵占,聽到的是誰又拿到了國家的扶持款。沒有看到農民、農業、農村在發展現代農業的呼聲中繁榮昌盛。
一員化集體合作社章程
一、合作社與當年公社模式的區分是,公社是集體公有制,合作社是集體股份制,積累共享。
二、合作社的選舉制度是不分大小股,社員沒有股金多少,地位高低之別,選舉方式是公平、平等的在社員大會中產生。
三、土地和資金入股的社員不參與生產的不掙工資,年終有分紅。合作社大的項目需由社員大會通過,才可實施。退社的社員在退社時,股金和積累同時結算。(搬遷、動遷、不要土地的社員)。
四、合作社的賬目需公開上墻,社員每天可看到合作社的賬目和工作流程。社長的任期為三年一選。
五、合作社的其他章程和財務制度,參考現行的合作社章程制定,分配制度可按集體合作社制定。
六、合作社的生產關系是:互助、互幫、團結友愛的一員體。在這個合作體里沒有個人利益,只有共同的利益。在這個合作體里杜絕現實中的村霸行為,如出現霸權者,社員就要馬上選舉或以退社的方式保護個人的權益。
七、合作社組織人員:書記、社長、會計,出納、保管員,工作性質是盡量按季節半脫產。工資待遇和上工的社員平等,沒有補貼和獎金待遇。
八、合作社的辦公場所可選村委會或社員閑置的房子辦公,不得講排場,不得到飯店吃飯,對外來客人實行挨戶排飯制度。
九、為支持農業工作的落實,也確保農民土地不受到侵害,外來投資的一切項目不得直接和間接的深入到耕地中去,外來經濟只允許與合作社合作建立工商業項目。
十、生產合作社的糧食生產使用無公害的化肥農藥,達到無公害標準。蔬菜、家禽須是綠色標準。
十一、合作社的分配方式是,參加農業生產的掙工資,不參加農業生產的年終按凈利分糧食和分紅。
十二、合作社的基本綱領是維護和保護社員土地的擁有權,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購買和抵債農民的土地。
十三、發展農村集體合作社和生產互助社是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最大的優勢,因為人民只有在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環境里才會發揮出最大的積極性和凝聚力。
十四、合作社的性質是:集體股份合作制。入股方式是,土地入股、資金入股。
合作社指導簡案
為落實習主席有關恢復村落文化的精神,建議以村為單位的成立一員化集體合作社。因考慮到空心村的實際情況,建議地方按實際情況并村后改為社區服務,行政由鄉鎮直接管理。
一、鄉鎮成立工商聯合會,由聯合會負責管理村(社區)合作社等工商業的服務工作。
二、集體合作社需以村(社區)為單位的建立,這樣可有效的發揮大田合作作業,以及循環產業結構的發展。
三、合作社初級發展時期村里會有其他個體產業,這些個體產業可成為家庭副業,與用土地入股的合作社不發生關系。
四、在合作社發展初期,政府要給予合作社種苗、生產資料、配套的農業機械扶持工作。
五、合作社發展規劃上統一指導,各合作社區域管理,產業模式要區域經營。達到一員化管理,區域化經營,多員化發展的一員理念。
一員化合作社:以社員為主題的組織結構,統一管理,共同經營的合作框架。
性質:集體股份制
機制:集體管理模式
經營方式:種植、生產、加工、銷售、農技開發。
分配制度:按勞取酬,按股分配。
一員化合作社與人民公社的不同性質:人民公社的性質是集體所有制,一員化集體合作社的性質私有股份制。
一員化合作社對農村發展優勢:集體合作社在保證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可發揮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生產優勢,解決土地荒漠化等現象,更可促進了現代化大田作業的生產關系。
一員化合作社對城鄉統籌發展的戰略意義:中國的城市裝的下十三億人,卻養活不了十三億人,這就是土地流轉對未來社會的隱患。合理分配城市與農村的生產關系與發展關系,以戰略發展的態度從新審視農村產業對國防事業的重要性。現實的面對城市環境危機,食品安全,生態危機等一系列社會問題,應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
一員化集體合作社與三農的發展關系:三農的發展關系是:農民、農業、農村。
我們的祖先在掌握了種植技術后,發展了農業。因有了農業的發展,才有自然村落的擴展。是自然村落發展了人文文化,經濟結構與城市的等級文化。
今天我們在三農這一問題上,錯誤的顛倒了農民、農業、農村的發展關系,盲目地追求城市化的利益,刻意的塑造小城鎮化的發展。才使我們的農民利益受到傷害,農業退化,村落經濟衰退。
這是因為我們沒有正確的理解農民、農業、農村的發展關系造成的。也是現代經濟輕視了農民在社會中的主導地位,和農村基礎產業對國防事業所起到的重要性。才誤把農民,農業,農村的發展關系,理解為,農村、農業、農民。
所以說發展一員模式的重大意義是,在當前的環境下,可重振農村經濟,保護農民利益,釋放農村經濟,降低城市壓力,解決農村存在的一系列的遺留問題。
一員化集體合作社的生產優勢:統籌發展的第一優勢是在互幫互助的生產關系,可通過現代化作業降低生產成本;在統購統銷的環節下可降低生產資料成本,增加銷售收入;以大田農業的優勢帶動循環產業鏈的全面發展,已實現美麗家園,美麗鄉村的宏偉藍圖。
一員化集體合作社解決的是:農民擇業問題,土地荒漠問題,老人、婦女種地難的問題,糧食安全問題,原始自然村落保護問題,與農村循環產業統籌發展的戰略意義。
一員化集體合作社突出體現的社會價值是:互助的生產關系,互敬互愛的人際關系,團結友愛的集體觀念。在一員化的大家庭中,農民們回鄉可分到糧食,可分到紅利,充分的體現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下的新時代農民們,在新經濟常態下感受到,民主、自由、公平、富有的新時期。
一員化合作社對農業發展的重要性
一、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每家每戶的耕地少,產出的糧食養不了一個家庭,所以才棄田打工。中國農村間的落差之大與政策,與經濟環境有著直接的關系。
二、改革已幾十年了,城市不但沒有反補農村,相反生產資料卻是成倍的上漲,農民的糧食卻沒有與市場接軌,也沒有拿到政府直接的差價補貼,這也是耕地荒漠化的原因之一。
三、從幾年土地流轉的現象看,資本下鄉者關注的是怎么占有耕地,與發展現代園區這個環節上。土改后資本家們也只有按政策搞園區,因為現代農業的標準是園區化,也只有掛現代模式的產業才可套扶持資金。在大田農業方面,資本家都很清楚的認識到的是,以現在的糧食價格種地是不賺錢的,只有利用耕地發展樹、花、草等經濟作物才有利可賺。
四、此次土地流轉進展緩慢的主要原因,政府引導不到位,資金扶持對象不是糧食種植戶。所倡導的現代農業格局沒有科學依據,各地才出現模式混亂等現象。
五、發展大田農業是政府下一步必須做的一件事,因為中國依賴國際糧源是保證不了民眾溫飽的國家之一。政府要想發展機械化作業,首先要解決的是土地集中經營,在政府不愿意給糧食漲價的前提下,能給政府買單的不是資本家,最后還會是農民。所以說,以村屯為單位的組建集體合作社是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唯一路子。
六、如果我們在三年前發展一員化集體合作社,如果政府每年用于園區建設的萬億扶持資金,加上業主們幾萬億的投資,用于農業機械產業鏈領域發展。今天和今后的農民、農業、農村會持之以恒的歡歌燕舞,農業產業鏈會帶動中國經濟走向新的輝煌。如果在繼續的發展園區經濟,中國會因為農業,出現自己挖坑自己跳的局面,現代版的現代農業模式也會成為歷史的教科書。
農村剩余的一部分農民,在一員化農業的生產關系和分配制度中,可以小的群體,低成本的投入,重新恢復農村經濟和農民與農業的生產關系。農村集體合作關系的確立,會有效的解決社會上存在的一系列矛盾。之所以說:農村問題本就不是什么問題的問題,只是一些專家們沒事找事的在“床上”夸大其談而已。今天在中央國務院的精神指引下,只要下邊的步子走對了,農民、農村、農業還會成為國防建設的堅強后盾。之所以又說:當今中國的現代農業只是一個“床上”與“床下”的關系。這個上下關系,既不利國,也不為民。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