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4日-星期四
研究未來戰爭需要思維創新 理性對待顛覆性技術
遠望智庫特約研究員 黃志澄
出于維護軍事霸權及受到挑戰的危機感,美軍推出了“第三次抵消”戰略,企圖通過技術創新,進一步擴大其軍事優勢。在這個戰略的影響下,美國軍方和智庫,紛紛發表關于未來戰爭的研究報告,重點是選擇能夠改變“未來戰爭規則”的顛覆性技術。這些報告雖然可為我國研究未來戰爭時參考,但我們更應結合國情,提出具有自己思維創新的意見。
我們未來的敵人是誰?
在一次討論會上,一位年青學者給我提問:“我們未來的敵人是誰?”這個問題提得好!
由于全球化的影響和技術擴散等原因,21世紀戰爭的對手越來越多樣化,既有國家行為體、國家資助的組織、宗教集團,又有由“個人”(例如本·拉登)組織的暴力集團。這些威脅將會交互出現,呈現出一種“混合”的特征,促使戰爭形態發生重大變革。就我國而言,既可能面對大國的威脅,也可能面臨軍力遠不如我國的中小國家的挑戰,更有分裂集團和恐怖活動的挑釁,而在它們的背后,也可能有大國的支持。
早在2005年,美國海軍中將詹姆斯·馬蒂斯和軍事學者弗蘭克·霍夫曼就在美國《海軍雜志》上撰文,提出“混合戰爭”的理論。2007年,霍夫曼撰寫的《21世紀沖突:混合戰爭的興起》一書,對“混合戰爭”進行了系統探討。他認為現代戰爭的形態正在發生變化,即從傳統的“大規模正規戰爭”或“小規模的非正規戰爭 ”,向界限更加模糊、作戰樣式更為融合的形態發展。由于“混合戰爭”的表現形態多樣而復雜、作戰行動新奇而模糊,需要統籌國家各種戰略資源和作戰手段,采取綜合措施才能有效應對。
核威懾并未過時
對于大國之間的未來戰爭,錢學森先生在1995年7月全國科技大會上指出:“到了本世紀50年代,更因核技術和火箭技術的發展,出現了遠程核武器。遠程核武器的巨大破壞力,再加上現在高度發展的信息技術和電子計算機技術,就形成現階段和即將到來的21世紀戰爭形式:在核威懾下的信息化戰爭。”錢學森先生對未來戰爭的這種定性,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仍然是正確的。
雖然國際軍事界也有學者懷疑在未來信息化戰爭中,核威懾戰略是否有效,但 “相互確保摧毀”的核均勢,仍然是確保在大國之間未來仍難發動大規模戰爭的“恐怖平衡”。可以預測,未來核大國之間出現大戰的可能性仍然較小,但很有可能出現局部的小規模沖突。
當前,除核威懾外,還出現了其它類型的威懾,如信息威懾、太空威懾、生化威懾、高超聲威懾等,但它們都無法替代核威懾,而它們和核威懾相結合,將更增強核威懾的效果。核威懾戰略與核實戰戰略,是核戰略必不可少的兩大組成部分。為了有效地實現核威懾,一方面,要改變過去不分對象一味地以大規模毀滅相威脅的模式,而應根據不同對象,通過增加核武器的心理效應來提高核威懾的效果;另一方面,要改進核武器性能,提高突防能力,減少附帶物理毀傷效應,降低道德層面的壓力。
2006年黎以戰爭的啟示
“混合戰爭”的一個實例是2006年夏的黎以戰爭。黎以戰爭有兩個特點,一是交戰雙方的軍力不對等,二是作戰手段多元化。這場戰爭的一方為以色列,是一個主權國家;另一方為黎巴嫩真主黨,屬于非國家行為體,但受到敘利亞和伊朗的支持。黎方使用的作戰手段,是現代民用技術與軍事裝備的結合。民用技術包括加密移動電話、計算機和圖像電信系統等;軍事裝備包括簡易爆炸裝置、反坦克武器、地對空和反艦導彈、火箭彈、迫擊炮、無人機等。黎方創造性地運用了這些武器,擊落了以色列的直升機,用巡航導彈重創了以軍的一艘巡邏艇,還在掩體內發射導彈,擊毀了以色列的重型坦克。黎方還通過遙控無人機收集情報,使用加密電話進行通信,使用熱成像夜視儀監視以軍的調動情況。從戰術看,黎方采用常規與非常規相結合,既實施游擊戰,又進行導彈襲擊和尖端的網絡戰,并策劃周密的宣傳戰。從指揮控制看,黎方采用戰略上集中與戰術上分散相結合。真主黨成員以小組分散的方式,隱藏在山區或城鎮的掩體中獨立作戰。結果在這場為期34天的沖突中,黎巴嫩真主黨武裝力量,打擊了世界上號稱是高技術軍隊的以色列國防軍,并使后者同意停戰。
由這場黎以戰爭可見,在小規模的局部戰爭中,技術上占有優勢的一方,并無戰勝對手的絕對把握。戰爭的勝負,除技術因素外,還與地緣政治、歷史、文化、宗教、人心向背、戰略戰術應用等諸多因素有關。
理性對待顛覆性創新
戰爭是優勝劣汰的競爭。作戰能力的小小的優勢,都會導致扭轉戰爭勝負的結果。一些顛覆性創新,更會徹底改變戰爭的“游戲規則”。新的前沿技術往往是顛覆性變化的催化劑,但技術創新必須與軍事條令、組織制度創新相結合,才會導致戰爭形態的轉變。實際上,在軍事技術的發展過程中,雖然也有少量的顛覆性創新,但大量的創新是漸進性創新。就是這些顛覆性技術,對戰爭形態的影響,從局部擴展到全局,也有一個較長的漸進過程。因此,我們必須同等重視這兩種創新模式。
從未來20年到30年的跨度來看,新的顛覆性的作戰手段,不可能完全替代傳統的作戰手段,甚至可以說,傳統的精確打擊武器和傳統的作戰平臺,仍然將對戰爭起決定性的作用。為此,既要注意發展新武器,也要用新技術不斷提高傳統武器的性能。因此,在未來戰爭中,要將新武器和傳統武器有機地組成一個完整的作戰體系。
目前,美國軍方和智庫都在預測,哪些前沿技術會引起戰爭規則的顛覆性變化?2014年美國空軍發布的《美國空軍:召喚未來》報告指出:無人系統、自主、高超聲速、納米和定向能等,是“改變游戲規則”的五大技術。2016年2月美國空軍部長詹姆斯提出,美國空軍為支持第三次“抵消戰略”,需要發展自主學習系統、人機協作、輔助人的行動、人機戰斗編組和網絡使能半自主技術等五大技術。最近,新美國安全中心為美參議院軍事委員會起草的《未來戰爭宣言》指出,自主性、賽博武器、數據融合、電子戰、合成生物學和其他領域的進展可能會推動軍事能力的重大變化。
未來戰爭是一個復雜的體系工程。我軍著名的系統科學家胡曉峰認為:體系工程不能進行“完美”的預先設計。因此,對顛覆性技術的預測雖然很有必要,但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上述美國對于顛覆性技術的各種選擇就很不相同,又幾乎覆蓋了全部前沿技術領域,因而就降低了這種預測的價值。就是有的共識,如分布式的無人自主系統,也是美國針對大國戰爭的目標而選擇的,對于打擊未來類似ISIS這樣的恐怖組識,未必有效。因此,我們既可以研究顛覆性技術如何改變未來戰爭的形態,也可以進一步分析未來戰爭的不同類型、不同的交戰行為體,所要求的不同的顛覆性技術。
結束語
在安全威脅日益復雜和軍事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對未來戰爭,既要重視軍事技術創新,又要重視軍事理論創新。美軍對于能夠改變“游戲規則”的顛覆性技術的選擇,固然可以提供參考,但我們與美國的國情完全不同,他們又把我們選定是未來對手之一,為了避免落入“陷阱”,我們就必須在研究未來戰爭時,進行獨立思考和思維創新。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