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3日-星期六
如果,臺灣距離大陸20公里,大陸不著急統一,軍事上隨時拿下;如果距離大陸2000公里,大陸急不得,軍事及其他代價太大;恰恰是臺灣距離大陸200公里,不遠不近。
如果,臺灣人口20萬人,大陸也不著急,政治阻力足夠小;如果臺灣人口2億,大陸急不得,政治阻力太大;恰恰是臺灣人口2300萬,不多不少。
臺灣的這兩項硬件條件,決定了軍事解決代價不菲,雖然可以接受。
這也決定了臺灣反華反共勢力一定是以不斷壯大臺獨軟實力來增加大陸統一臺灣阻力的策略,達“不戰而屈”的目的。所以,臺獨的前途,一定是走上“軟臺獨”的宿命道路,直至大陸出現巨大不可逆內亂,臺獨成真。
所以,臺獨勢力有兩個基本行為依據:做大“軟臺獨”可以爭取時間;期待大陸出現重大內亂的歷史機遇和其他重大世界變局,實現真臺獨。反華反共,都只是“軟臺獨”的手段。
“軟臺獨”主要包括反華“軟臺獨”、反共“軟臺獨”和反華反共“軟臺獨”三大類。國民黨,其實是反共“軟臺獨”,并不接受大陸政治現實,不敢真臺獨,也不會支持統一。民進黨是反華反共“軟臺獨”,包括大量漢奸和境外勢力,是真臺獨。“軟臺獨”還有反華反共國際援軍,比如美國、日本、新加坡的反華-反共勢力。大陸需要努力防止和反對反華與反共勢力的聯合。
“軟臺獨”是寄生在“大陸衰敗”的妄想之上。中華復興了,任何臺獨都會一天天絕望、萎縮。中華壯大,也為被迫軍事解決臺灣減小阻力。“以我為主”是臺海棋局之眼。
近期,有海歸李毅者,連續發文,主張決然放棄臺灣問題的“非軍事幻想”,準備“武統”。其依據主要有二:臺獨新任蔡英文個人能量非同一般;臺灣教育已被“軟臺獨”綁架很久,不斷生產出“軟臺獨”后備力量,“軟臺獨”兵源充足,選舉優勢遞增。
李毅的觀點,乍聽起來不無道理,也確實產生了不小影響。是啊,一支卓越領袖領導下的、兵源充足的部隊,將長期占據執政地位,你還在幻想和平統一,靠譜嗎?
但是,細細考察下來,筆者對于這種觀點不能認同,認為他犯了急躁冒進的錯誤。
個人決定不了歷史。對于這個空心菜,不可輕視,也不必太在意,不給她機會就是。何況,從其言行可以判斷,大致個人能量與馬英九不相上下,大致不過是“騙子見光死”的結局。
“軟臺獨”綁架臺灣教育很久,這是一個嚴重問題。大陸對此必須高度重視、因應。大陸現實破解之道,主要是阻擊主要是來自臺灣的信息封鎖,鼓勵所有揭露臺灣歷史和現實真相的行為。互聯網時代,任何偏執的教育和欺騙性洗腦行為,都不可持續,只能逞一時之勇。大陸需要在通過互聯網擴大兩岸人民交流——如前期的大陸90后“帝吧出征”就卓有成效,使“軟臺獨”虛偽的寄生性和投機性本質昭告天下。
即使空心菜是歷史性天才政客,大陸不給機會也是等于0;“軟臺獨”綁架臺灣教育不斷制造臺獨后備力量,也不具有可持續性。
據此,海歸李毅戰友的觀點,其邏輯依據尚不夠扎實,其結論勉強。
“軟臺獨”虛偽的寄生性和投機性本質,決定了大陸的主動權。大陸迄今尚有大量通過自我完善和推進統一戰線消除“軟臺獨”生存空間的措施沒有實施。即使有一天“軟臺獨”冒險真臺獨,建國、建交了,以臺灣的硬件條件,以臺灣的文化本質,大陸被迫采取軍事行動,總不為遲。
解決臺灣問題不能干擾中華復興大計。只要安心做好自己,扎實推進各種反臺獨措施,時間總體上在大陸一邊,不必太急不可耐,擾亂大局。
大陸有病,臺灣發燒。中華復興大計出了問題,才會有臺灣問題失火的歷史可能性。大陸必須牢牢把握主動權,在中華復興進程中,自然而然獲得臺灣問題的最優解決。不可勉強,不可急迫,不可擾亂大計。
反臺獨是一個勝率較高的歷史進程。既要防止不作為,也要防止包括急躁冒進在內的亂作為。大陸踏實前進一天,臺獨就絕望一天;大陸推進一個揭露臺獨欺騙性的措施,臺獨就又一步走向無源之水的命運;包括臺灣民眾在內的14億中國人民反臺獨力量發揮一分,臺獨勢力喪鐘就再敲響一聲。
“武統”需擇機,不要著急。
在大量“非軍事”措施沒有推進和發力前,“武統”太冒進了。即使未來被迫武統,也要經過精心準備,還要選擇阻力最小的時機。大致上,兩岸10年內開戰,親痛仇快。蔡英文未必不是國際反華勢力點燃兩岸戰火的棋子。
總之,臺獨命運,就是“軟臺獨”命運,絕對主動權事實上掌握在大陸手上。大陸復興、完善,則臺獨消亡;大陸徘徊、曲折甚至動亂,則臺獨囂張。大陸一手好牌不要浪費。當年毛澤東不急,今天各位也不急。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