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北海公園附近的一條胡同里,美國人馬修·克勞福德找到了知音:一位自行車修理師傅。這位師傅有一輛敞篷手推車,里面放著很多自行車零部件和修理工具。
在路邊擺攤的修理師傅主要給附近的街坊鄰居修車,基本上不怎么說話。“他身上沒有任何企業的標識,也沒有必要去推銷自己的服務”。馬修·克勞福德站在那里,仔細端詳這位修車師傅,“他自信滿滿,已經找到了一種謀生的方式,用不著滿嘴廢話!”
馬修·克勞福德問了一個問題:“為什么在當今的社會里,這會讓人感覺是一種杰出的成就?”
你覺得這會是一種杰出的成就嗎?你怎么看那些在路邊擺攤設點的修車師傅呢?不用多問,你辛辛苦苦緊緊張張從幼兒園一路奮斗到大學畢業,肯定不會將自己的理想定位在一個自行車修理工身上!你要買房買車,要升職加薪,要這要那,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得是藍翔技校畢業的!
不過馬修·克勞福德卻跟你不一樣,確切地說,他跟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不一樣。他其實跟北京胡同里那個自行車修理師傅是同行,他有自己的一家摩托車修理店。當然他不僅僅是一家摩托車修理店的店主,此人不到14歲就在社區里擔任電工的助手,15歲成為保時捷汽車修理店的修理工,從高中到大學的7個暑假都在兼職做電工。
大學畢業以后,他繼續電工生活,后來因為對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進入芝加哥大學攻讀政治哲學博士。博士畢業以后,他進入華盛頓的一家智庫工作,5個月以后離職開辦了自己的摩托車修理店。
因為他學歷很高,同時主業是藍領修理工,所以業余時間他寫了本書 Shop Class As Soulcraft,《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哲學》。這書一經出版,就受到關注和歡迎。在這樣的一個時代,哲學博士去當修理工,實在會讓很多人覺得匪夷所思;工匠精神的確可以迎合大多數文藝青年的內心渴望,但是都去做工匠的話,也沒那么多就業崗位呀?
前不久,前新東方英語培訓老師老羅推出了錘子手機,一時之間江湖上眾說紛紜。錘子手機因為用了Smartisan這個英文品牌,于是artisan再一次被大家討論,老羅那張在工作臺上挑燈苦戰的圖片,估計也讓很多人為之有些感動。
只不過,感動之后,太多的人還是不愿意去做個苦逼的工匠,更愿意到寫字樓里做個白領,在所謂的團隊協作的訓練中,在各種精神蹂躪的過程中領那一點點永遠買不起房子的薪水。
我們的這個社會,就是這么緊張,這么神經,所有的人都在追求成功,渴望一份光彩的工作。但是有些工作不那么光彩,卻能給你一份成就感,這就是工匠精神,它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化解我們的緊張呢?
好吧,先說到這里。我們還是跟馬修·克勞福德聊聊天吧!
賀志剛:我們很榮幸能夠在中國出版你的這本書,同時也有一些問題想請教。芝加哥大學的政治學博士去開機車維修店,這經歷本身就是此書吸引人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你是一個摩托車修理店的老板,而不僅僅是一個摩托車修理工,這是不是你的工作成就感的重要原因呢?
馬修·克勞福德:我沒有任何員工。以前我的修理店是半松散的,其他修理工就在自己的倉庫里工作,我們只是很注重知識分享。但修理店一直都是一個人在運營。
賀志剛:工匠精神這個概念肯定不僅僅是手工業的工匠才可能具有的精神,社會的發展導致分工越來越細,也催生了很多新的行當。摩托車修理工需要工匠精神,軟件工程師也需要工匠精神,大學教授需要工匠精神嗎,行政助理需要工匠精神嗎,你對于工匠精神的確切定義是什么?
馬修·克勞福德:好工作是指那些可以讓你發揮最大潛能的工作,你的每個行動都能產生直接影響的工作。我認為最重要的區別不是體力工作或腦力工作。而是,這份工作需不需要你進行判斷。但確切地說,年輕人更值得考慮技術工作。與工人和“白領血汗工廠”不同,水管工、電工或汽車修理師必須經常想辦法解決問題,有些還是即時的。
對于那些有流程可循的工作來說,他們工作的外界環境變化太大,無法單純的遵循一些規則。他們必須經常思考,挑戰自己的智慧。正因如此,他們才感覺自己活生生地存在,而不是像機器的零件一樣。
如果一款產品不允許在質量上出現任何差錯,人們就會為之努力;肯定不會再粗心大意。工匠精神簡單的說就是自愿把事情做好,因為這代表一種榮譽。即使沒能做好,也會感到憎惡和恥辱。文化被破壞,或者說處在一種不斷變動的狀態時,社會就不再重視榮譽和廉恥,品質就會降低。
賀志剛:按照我的理解,你對于工匠精神的推崇很大程度上可能與20世紀70年代以來歐美國家的制造業外包趨勢有關,越來越多的工廠轉移到了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同時轉移走的還有工人和管理人員的崗位,這在很大程度上也許打擊了美國一直以來的機械和手工制作的傳統。如今的制造業回流美國和3D打印技術是否可以給工匠精神的復興帶來機會呢?
馬修·克勞福德:我認為3D打印帶來的最好的結果不是該技術本身,(目前,其應用非常有限),而是它喚醒了人們對于手工業的想象。手工突然間成了非常尖端而充滿魅力的科技。一旦人們開始研究如何進行制作時,他們就會明白傳統的技藝要比3D打印更劃算且實用。
真正的創新革命是YouTube 上的教學視頻?,F在,手工制造技術正在爆炸式的宣傳,像手工業者分享他們的知識一樣。另一方面,來自中國的一些低成本的工具,使得人們可以以較低的投入嘗試開發新技術。這些人中的大多數都是出于業余愛好。但是手工文化復興了,我相信美國的制造業會增加一些小型、專業化的企業。但是在大型制造業方面美國無法與中國競爭。所以這些發展無法拯救美國的中產階級。但是我相信這會給一些熱愛創新和修復的人提供機會。
賀志剛:事實上,我很認同你對于工匠精神的推崇,但是不太同意你的推斷過程。到現在為止的企業管理方式,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不斷進化的結果。不管是如今的格子間還是科層制的管理方式,也許都有他們存在的理由。按照你對工匠精神的理解,你會如何改變目前的狀況呢?有哪些企業和組織在這方面有特別好的實踐,可以分享給我們嗎?
馬修·克勞福德:我的另一本書中記錄了一個很長的關于Taylor and Boody這個組織的研究案例。這是一個制作巴洛克風格的手風琴的組織,其在工作組織,培養員工以及產品制作方面可以給我們很多參考。這本書的名稱是“The World Beyond Your Head: On Becoming an Individual in an Age of Distraction”,將由Farrar, Straus & Giroux于2015年4月出版。
賀志剛: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改造我們的教育?目前的教育制度的興起有其歷史原因,也是在不斷進化的過程中,教育是如何抑制工匠精神的呢?如何改進?如今的互聯網教育是否可以做到這一點呢?
馬修·克勞福德:我知道中國和美國在教育方面遇到的問題是一樣的:大學畢業生太多,工作機會卻很少。問題是父母們認為教育是孩子通向成功的唯一路徑,而且還需要通過權威機構的重重考核。我不知道中國的技術工種的收入情況,但是在美國,電焊工或柴油機修理工的收入往往比初級的辦公室白領高,有的甚至高2或3倍。
擁有技術的人太少了,我們對于“知識性工作”和技術工作有著錯誤的認識,如果一份工作很臟,那么人們就會輕易的認為這份工作很傻。但事實是,技術工需要做的思考真的非常多,這也是為什么他們的收入比較高的原因。而許多辦公室的工作讓人越來越笨,這是其收入低的原因,盡管要得到這份工作需要大學學歷。
另一個問題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學習方法。很少人天生就是學者的料,可以安靜的每天坐上幾個小時,盯著看書。但是想像一下,你要為一場賽車搭建賽道,數學會突然變得非常有趣,因為你需要它。手工技術的培訓讓你想要獲得全面而抽象的知識。學習的時候注意力也很容易集中。
賀志剛:從字面上來理解,工匠精神很大程度上與制造業更相關,而如今在全球范圍內,似乎越來越多的人在推動創意產業,更崇尚想像力、創造力和領導力,你對此有什么樣的看法?創意產業是否也需要工匠精神?
馬修·克勞福德:任何可以帶來進步,從中能夠通過增長技藝而獲得快樂的工作都是有意義的。問題是現代經濟的殘酷邏輯將思考和行動分開了。目標是讓一些人做計劃,另一些人去執行。真正的知識性工作高度集中在少數(有史以來最少)精英的手里。很顯然,這樣做讓只需要根據要求做事的人替代了需要技能的人,因為這樣就不需要支付很高的薪水。每個未能成為精英的人最后都僅僅是一名職員,這樣的事情每個行業都會發生。
我給年輕人的建議是找一份與將思考和行動分開這一邏輯相悖的工作,有些號稱“有創意”的工作并不真的如其所說。一般來說,能夠保持一定的“曾經的輝煌”的工作才真正有創意。但是目前,這種輝煌只是用來吸引大量的年輕人渴望得到這份工作,讓他們愿意接受無薪水的實習工作,充滿希望地以“啃老”為生。
賀志剛:你在書中說:生產性的工作是一切繁榮與發展的基礎。到底什么樣的工作才是生產性的工作呢?
馬修·克勞福德:我的觀點是任何經濟的基礎都是勞動力:提供商品和服務。那些通過某些方法(如金融)獲得極度財富的人是在獲取他人創造的財富。這個道理非常簡單,我相信卡爾·馬克思對于中國人都不陌生,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值得重新審視。
賀志剛:你在書中提到自己曾經做過一份寫摘要的工作,而你感覺那份工作把人變笨了。但這份工作是否是可有可無的呢?如果必須要有人做這份工作的條件下,應該如何改變這種情況呢?
馬修·克勞福德:理論上,如果我按照其自有的邏輯做那份工作,將會非常有激情并充滿挑戰,工作的質量也會非常高。但問題是,我有工作量要求,每天需要閱讀28篇學術文章并給出摘要。這很顯然是完不成的,唯一能夠完成工作量的方法是“生產垃圾”,這同時也壓制了我思考的能力。
生產力要高!這是股東們在要求短期利益時愛喊的口號,而經營者的薪水與股價息息相關。當消費者清醒并發現產品已經變成垃圾時,投資者和管理團隊已經轉移到了另一個公司。這份工作被人唾棄,公司也因此倒閉,經營者由于破壞他人財產而得到回報,我們則擁有了差勁的產品,這種事情在美國天天上演。
賀志剛:你在書中多次提到了道德與良心的問題,是否因為您覺得目前這種流水線的工作方式,降低了人們的道德水平?但是,手工業的工作是否就不會遇到這個問題呢?我們又應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馬修·克勞福德:中國,以及其他任何國家,價值觀都存在危機。任何要求并培養粗心大意的工作都會耗費精力,促成一種虛無主義。我們天生愿意投入精力認真的做事,愿意做值得我們投入的事。但是找到這樣的事很困難,他可能存在一個令人意外之處。
想象一下街坊上的修理工,他們細心的調試修理街坊鄰居的自行車。這不是一份光彩的工作,沒有“遠大目標”,但是這是可以將其做好的事情,是一種可以帶來滿足感的工作。
?。▉碓矗褐袊髽I家)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昆侖策網: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