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崛起的過程中,曾經打了一場南北戰爭。這場戰爭在性質上是一場“美國統一戰爭”,是為了反對和制止分裂、維護國家統一而不得不進行的一場戰爭。中國在崛起的過程中也面臨著反對和制止分裂、維護國家統一的問題,而美國南北戰爭似可為我們提供一些啟示。
美國反對分裂勢力——堅定不移的戰略原則
我們研究美國統一戰爭,首先要研究美國指導這場戰爭的戰略原則。這個原則堅定而明確,那就是——國家統一高于一切,反對分裂堅定不移。在統一還是分裂的問題上,是沒有妥協余地的。當南方分裂主義者首先舉起分裂旗幟,并且首先動武開打的時候;當北方的讓步已經達到底線,已難停止南方分裂腳步的時候,北方就只能以戰爭的手段、武裝的力量,通過堅持統一的美國人打擊堅持分裂的美國人的斗爭,來維護國家統一。美國統一戰爭指導原則的堅定性、戰爭目標的徹底性,決定了美國在這場戰爭中的戰略決心。
美國統一戰爭呈現出以下特點,而美國人在戰爭中也相應展現出了他們的一些優點。
戰爭結局難測。美國統一戰爭不是在有必勝把握的情況下進行的,而且北方在這場戰爭中并不是“首戰告捷”,而是“首戰告敗”。但是國家統一的利益要求必須打,而且最后一定要打贏。統一戰爭的風險是巨大的,以林肯為首的統一派敢于承擔風險,勇于進行風險決策,敢于為國家統一奮力一搏的戰略氣概十分寶貴。
戰略環境復雜。美國南方敢于分裂國家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因為英法等歐洲國家一直對美國存在干涉企圖。當時的英國一直把在北美大陸上興起的美利堅合眾國視為天然的潛在敵人,如果南方脫離聯邦而獨立,英國不但可以減少一個國際舞臺上的競爭對手,消除英國在美洲擴張勢力范圍的巨大障礙,而且可以獲得一個可靠的獨立的棉花供應地。1861年5月13日,英國一方面宣布對美國內戰奉行中立政策,但另一方面又承認“南方同盟”為交戰國,這是承認“南方同盟”為獨立國家的重要舉動。同時,英國還秘密向“南方同盟”提供資金、武器和其他物資方面的援助,并且把英國海軍艦隊開入美國海域,向聯邦政府施加壓力。法國和西班牙與英國抱有同樣的心態,都企圖利用美國內戰的時機沖破門羅主義的籬笆,重新建立、擴大在美洲的殖民統治。在英國承認“南方同盟”為交戰國后不久,法國和西班牙也如法炮制,先后宣布奉行中立政策,并且承認“南方同盟”為交戰國。這種不利的國際環境給內戰時期的美國外交帶來很大困難。可以說,美國在決心進行國家統一戰爭時,面臨的不僅僅是南方分裂勢力,而且還有站在他們后面的干涉力量。
戰爭進程曲折。美國內戰從1861年到1865年,歷時四年。戰爭的持久性和戰爭進程的曲折性,使這場戰爭成為雙方作戰信心和意志的大比拼。1861年2月,南方成立“美利堅南部邦聯同盟”(亦稱“南部邦聯”或“南方同盟”),武裝沖突爆發。1861年6月,在內戰的第一場激戰中,“南方同盟”在華盛頓遠郊布爾溪取得大勝,北方大敗;1862年8月,北軍在第二次馬納薩斯戰役中再次遭到失敗。英國政府甚至認為這標志著聯邦政府已經遭到“徹底慘敗”,但北方在挫折和曲折面前,還是頑強地挺了過來,取得了整場戰爭的最后的勝利。
戰爭代價慘重。美國南北戰爭雙方死亡人數達62萬4千多人,而之后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四場戰爭中的死亡人數總和約為61萬余人,也就是說,南北戰爭死亡軍人比上述四場戰爭的總和還要多出大概1萬人。美國歷史學家孔華潤在他主編的《劍橋美國對外關系史》-書中說:“這場戰爭一直持續到1865年春,成為到此為止的美國歷史上最殘酷的沖突,其代價遠遠超過了從滑鐵盧到1914年間的任何一場歐洲戰爭。”
美國統一戰爭的上述特點,反映了這場戰爭的極端重要性和艱巨性。美國決策者敢于進行這場戰爭,并且不惜一切代價贏得了這場戰爭,體現了其國家統一高于一切、反對分裂堅定不移的原則。
高舉反分裂、反奴隸制旗幟——創造出強大政治優勢
在美國統一戰爭中,政治優勢的營造,是北方奪取戰略主動權的關鍵之舉。而形成北方強大政治優勢的根本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反對分裂國家;二是廢除奴隸制度,而第二個方面具有更大的政治震撼和國際威懾作用。
美國歷史學家孔華潤在他主編的《劍橋美國對外關系史》中講:“當林肯強調要維護聯邦而不是廢除奴隸制時,許多英國人認為‘兩個地區之間的斗爭似乎毫無原則或道德目標可言’。而是一方為了帝國,另一方為了權勢。”但是,這種輿論局面在《解放奴隸宣言》發表以后,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1863年1月1日,《解放奴隸宣言》的正式發表贏得了歐洲國家廣大群眾和進步民主力量對聯邦的同情和支持,聯邦政府的國際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美國南方駐法國的外交代表哀嘆說:“除了皇帝及其最親近的寵臣外,所有的知識分子、科學家和社會名流都聯合起來……反對我們。”在英國,《解放奴隸宣言》激發了福音派新教教會、激進派人士和工人階級對聯邦事業的熱情。倫敦、曼徹斯特等眾多城市紛紛舉行聲援聯邦的群眾大會,“以至沒有一屆內閣敢對蓄奴勢力給予援助和安慰”。
美國內戰開始以后,北方遲遲沒有舉起解放奴隸的旗幟,嚴重制約了其政治優勢的創造,也遲滯了軍事勝利的進程。四年南北戰爭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861年4月-1862年9月;第二階段是1862年9月-1865年4月。在戰爭第一階段,北方被動挨打、一再失利的主要原因是林肯局限于憲法范圍內作戰,堅持片面的戰爭目的論和由此產生的保守戰略指導。在內戰前期,林肯一再聲明“這場斗爭的最高目標是拯救聯邦”。林肯始終把拯救聯邦、恢復國家統一作為戰爭的唯一目的,而對決定戰爭勝負和國家未來命運的奴隸制這一根本問題不敢觸及。直到《解放奴隸宣言》發表前一個月,林肯仍然堅持他領導的這場戰爭的唯一目標是恢復“昔日的聯邦”,至于解放奴隸的問題,不解決也好,部分解決也好,全部解決也好,都是次要問題。林肯的教訓在于,他沒有看到南方不惜以分裂聯邦來維護奴隸制度的生存,奴隸制的存亡恰恰是南北戰爭的根源。拯救聯邦取決于戰爭勝利,而奴隸制是南方這個“棉花王國”的根基和“生命線”,挖掉這個根基,南方就會失去同北方持久作戰的經濟基礎,奴隸就會由南方的勞動力變成北方的戰斗力,而且消滅奴隸制會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和同情。1862年9月,林肯在戰局陷于絕境的情況下,認識到“奴隸制必須死亡,以便國家能夠生存”。于是,林肯不顧內閣成員的反對,宣布從1863年1月1日起,凡是反叛合眾國的任何一州或地區境內的所有奴隸,“應在那時以及此后永遠獲得自由”。這樣一來,美國內戰就實現了由統一戰爭的單一性質向統一戰爭與革命戰爭相結合的雙重性質的轉變。
堅定性與靈活性相結成功阻止外力干預
美國歷史學家孔華潤在他主編的《劍橋美國對外關系史》中講:在美國內戰期間,“如果歐洲各國--在許多可能的方式中采用任何一種——幫助南方的話,結果很可能就迥然不同,正如被打敗的南部邦聯總統杰斐遜·戴維斯后來所說的那樣:他的南方政府千方百計地爭取(外國)干涉,而林肯政府同樣地百般努力,而且更加成功地阻止了干涉”。美國北方將堅定性與靈活性互相結合,成功地阻止了外力干涉。而其中以下兩點,給人印象深刻。不給外敵直接武力干預的口實。在美國內戰期間,英國是歐洲國家處理對美關系的帶頭人。美國外交工作的重點和主要任務是阻止英國對“南方同盟”的正式承認與直接干涉,爭取有利的國際環境,保證內戰的勝利。美國內戰爆發后,美國政府馬上將“南方同盟”定性為叛亂者,把美國內戰定性為中央對地方的武裝平叛,以此排除歐洲國家的干涉。1861年5月3日,英國外交大臣約翰·羅素第一次非正式接見了“南方同盟”的外交代表。1861年5月13日,也就是在林肯政府新任命的駐英國公使查爾斯·弗朗西斯·亞當斯到達倫敦前一天,英國宣布在美國內戰期間奉行中立政策,并且承認“南方同盟”為交戰國。英國承認“南方同盟”的交戰國地位,引起美國朝野的憤怒。美國駐英國公使查爾斯·弗朗西斯·亞當斯的秘書(即查爾斯的兒子)亨利·亞當斯認為,美國已經有足夠的理由,同英國斷絕外交關系。5月21日,他擬定了一個準備發給查爾斯·弗朗西斯·亞當斯的外交文件,聲稱如果英國承認南方獨立,美國就向它宣戰。然而,查爾斯·弗朗西斯·亞當斯閱讀之后認為,這個文件“語調如此之傲慢,要求如此令人吃驚,以致使我毫無疑問地感到我們的政府是想同整個歐洲作戰”。富有遠見的查爾斯·弗朗西斯·亞當斯最后沒有把這個文件遞交給英國外交大臣羅素,而是悄悄將之束之高閣,最終避免了一場外交危機。
關鍵是戰場勝利。制止英國等歐洲國家的干預企圖,最關鍵的因素是戰場上的軍事勝利。正是北方的軍事勝利打破了英國的干預。1862年是戰時美國外交關鍵的一年。1862年8月,北軍在第二次馬納薩斯戰役中再次遭到失敗。英國政府認為這標志著聯邦政府已經遭到“徹底慘敗”,9月14日,英國首相帕麥斯頓在寫給外交大臣羅素的信中,建議由英法兩個國家對美國內戰進行聯合調停,以便“在分離的基礎上做出安排”。正當英國緊鑼密鼓地籌劃插手美國內戰的時候,1862年9月,聯邦軍在安提塔姆的阻擊戰中取得勝利,南軍司令羅伯特·李被迫率軍撤退,打亂了英國承認南方和干涉美國內戰的計劃。1863年7月,美國內戰戰局發生了根本性轉變。聯邦軍隊在東線的葛底斯堡戰役和西線的維克斯堡戰役中同時取得重大勝利。在這兩次重大戰役中,連被俘者在內,南軍其損失六七萬人。由此,戰場上的軍事主動權轉入了聯邦軍手中。
以“統一”促進“崛起”
美國統一戰爭把美國重新打造了一遍。雖然付出的代價是沉重的,但是其戰略價值卻很高,主要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形成了“忠于祖國,永不分裂”的傳統。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曾經說過:美國內戰“在美國創造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東西--國家感。聯邦不是得救了,而是復活了”。這種“國家感”,是一種滲入血液的“愛國感”,是一種對國家堅定不移的認同感。應該說,美國自建國以后,就開始形成自己的愛國主義思想。而統一戰爭又把美國的愛國主義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在南北戰爭的紀念碑上這樣寫著:這場歷時四年之久的戰爭,有62萬人陣亡。為了記取62萬人用生命代價換來的統一成果,在每一名公民的誓詞中,把“忠于祖國,永不分裂”置于首位,放在了“自由”與“公正”之前。美國人把“忠于祖國,永不分裂”作為每個美國公民的政治信念和根本理念,這為美國的團結和統一提供了一種長遠持久的精神力量。
實現了國家戰略地位的提升。美國歷史學家孔華潤在《劍橋美國對外關系史》中指出:“1866年,一家英國雜志《觀察家》不無嫉妒地指出:‘不再有人懷疑美國是一個一流強國了。這樣一個國家,冒犯它會很危險,進攻它幾乎不可能。’從直接意義上講,這個評論反映了聯邦通過內戰勝利而鞏固了國家地位。從更大的角度看,它反映了誕生九十年以來共和國實力的急劇增長。…‘1865年以后美國歷史的核心主題是,這個國家發展成為了一個世界大國,也就是說,成為軍事大國之一兼頭號經濟大國。”美國內戰以后,由于奴隸制的廢除和太平洋地區的開發,美國的資本主義經濟與海外貿易發展迅速,綜合國力快速增強。
開啟了美國歷史發展的新時代。美國內戰造就了一個新美國。它以中央集權取代了地方分權;以新的總統制取代了舊的總統制;以10億美元的鋼鐵公司取代了以商業農民為主體的農業理想模式;以公司資本主義取代了自由放任式的資本主義。并且以上述四大轉變為基礎,構筑了新的外交政策,1899-1900年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取代了1823年發表的門羅主義。也就是說,美國人已經完成了海上領土擴張,開始在亞洲和非洲部分地區推行帝國主義政策。美國內戰的勝利使美國趕上了大國戰略競爭的時代潮流。
中國追求“不戰而統”也不放棄“以武促統”
當年,美國新當選的總統林肯力圖以和平手段解決南北沖突,避免內戰與國家分裂。大選結束以后,他曾多次公開表示,聯邦政府將不會干預南方備州現存的奴隸制度,并且將根據憲法規定,保護各州的權利和財產,希望南方各州不要分裂國家,不要挑起內戰。1861年3月4日,林肯在就職演說中再一次向南方保證說,聯邦政府決不干預南方奴隸制度,并且保證執行《奴隸逃亡法》。林肯還保證說,只要南方不首先向聯邦發動進攻,政府是決不會向南方發動進攻的。但是南方對此置之不理。他們在1861年3月3日包圍了當時南方唯一尚處于聯邦控制之下的薩姆特要塞,4月12日開始進攻,4月14日要塞陷落,美國內戰爆發。翌日,林肯總統下令征召7.5萬志愿軍走向戰場。所以,在美國內戰中,北方是不得已而戰。
中華民族面臨著反對分裂、實現國家統一的嚴峻挑戰。我們的民族素有“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優秀文化傳統,在實現國家統一的問題上,我們追求的最高境界自然是“不戰而統”,是和平統一,這也是中華民族的福祉所在。但是我們也必須堅持“以武促統”,必須具有打贏一場“中國統一戰爭”的意志與能力,雖然這是一個民族萬不得已的選擇。
(來源:國防參考)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