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昀是一位胸懷坦率、性好滑稽的大學者,以總纂《四庫全書》而名震天下,其學問之博大精探自不待言。清朝中葉以來,民間盛傳他的種種詼諧幽默且才氣四溢的故事,零零年至零九年,由鐵三角(張國立、王剛、張鐵林)聯袂出演的“鐵齒銅牙”四部曲更使他成為街知巷聞、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
作為禮部尚書且兼協辦大學士,紀曉嵐有機會遍覽群書,深知圣賢之學的玄奧精微。對于當時某些文人墨客自以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狂士作風,他認為那是不知天高地厚的體現。他曾經慨嘆:“吾自校理秘書,縱觀古今著述,知作者固已大備。后之人竭其心思才力,要不出古人之范圍,其自謂過之者,皆不知量之甚者也。”(陳康祺:《郎潛紀聞二筆•紀文達不輕著書之原因》)
反觀今天那些動不動就以“國學大師”、“當代孔孟”自詡的所謂“達人”——我們真的應該效法“石云”,虛心慎行。
最近,有幸在“新法家”網站見到大量精美文物的照片和圖解,其中最令人難以忘懷的當屬紀曉嵐的五層文具箱。五層抽屜,均長39厘米,寬19.8厘米,高4.5厘米。其中除了我們想象中的文房四寶(占一層),其它四層中尚有19件文房用具——斧、鋸、秤、刀等無一不備。
這些文具上多刻有富含哲理的銘文,對于“坐闡教化,不輕著書”的紀曉嵐來說,這些資料尤其顯得珍貴。
筆者感其精誠,遂整理如下,以廣傳布——
第一層:煉性
尺銘:“其直中繩,其方出棱,其壁立層層,如使之回曲,對曰:不能。曉嵐”。
筆者譯注:《荀子.勸學》中也曾談及“木直中繩。”這個“繩”字是指墨斗里的墨繩。墨斗是古代木匠拉直線的工具。“方出棱”指方有棱角,喻正直之人。壁立:比喻界尺的邊棱如墻一樣聳立。后人也講“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回曲:迂回曲折。也比喻做人的原則。
這是紀先生意在暗誡自己,人生當持節守正,不能輕易為權勢所屈。
鋸銘:“纖齒棱棱,犀利自矜,然盤根錯節,非汝所勝,當知有能有不能。曉嵐”
筆者譯注:棱棱,指重疊的齒狀。自矜,在此處指自尊自大。盤根錯節,指樹木枝條盤曲交錯,形容事物的復雜狀態。意思是你(代指鋸子)雖然看上去飽含機鋒,一副可以分金斷石的樣子,但實際上只可以用來削木銼鐵,如果妄圖用你去鋸斷盤根錯節的大樹,那就是力所不及、癡心妄想了。
一把小小的鋸子,作者仔細觀察體味,也別有會心。鋸有大小利鈍,人有賢愚巧拙,用人之道,貴在較短量長,唯器是適;而待己之法,則貴有自知之明,需要見賢思齊,不可盲目自大。
正如紀昀自己在《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二十二《畫禪室隨筆》中所言:“大抵工于賞鑒而疏于考證,人各有能有不能,取其所長可矣”。道理誰都明白,但是知易行難。
秤銘:“老聃折衡使民不爭,然不能使物無重輕,終不如持此以平。曉嵐”
筆者譯注:古代稱秤桿為衡。持此以平:是紀曉嵐的處世原則,在《四庫全書總目》中多次提及“持平之論”。 唐代的姚元崇在《執秤誡》中道“稱物低仰,不差毫厘。……存信去詐,以公滅私,無偏無黨,君子似之。”
此句的大意是,道家主張“掊斗折衡,而民不爭”(《莊子•外篇•勝篋第十》) 。然而用毀棄標準的辦法平息紛爭,到頭來只能是緣木求魚。因為失去了衡量事物的標準,社會就無法正常運轉,既然物的輕重太小是不可改變的事實,與其放棄標準,還不如盡可能地合理掌握標準以保持公平。
第二層:正德
戥子銘:“所系雖輕,亦務使平,蓋千萬之差,生于毫忽之畸零。曉嵐”
筆者譯注:戥子,音děng zǐ,舊時專門用來稱量金、銀、貴重藥品和香料的精密衡器(此物置于一紅木盒中,盒蓋書“未能免俗”四字)。毫忽:指古代最微小的長度單位。畸零:指整數以外的零頭。
遙追前代,明方孝孺曾在《深慮論》中教誨世人:“慮天下者,常圖其所難,而忽其所易;備其所可畏,而遺其所不疑。然而禍常發于所忽之中,而亂常起于不足疑之事。豈其慮之未周歟?”其論與春帆頗同。
是的。要想克服困難,應當在它還容易的時候著手,要想實現遠大的目的,應當從細微處作起。因為天下的難事一定始于簡易,天下的大事也一定離不開瑣碎。因此,辦理任何事情,必須及早抓緊有利時機,未雨綢繆,而且要時時刻刻居安思危,不可麻痹大意。
棕刷銘:“糊與紙相差,惟爾能均其厚薄”,“蓋剛不過強,柔不過弱。曉嵐”
筆者譯注:相著,指漿糊與紙相互貼附著。惟爾能均其厚薄,指刷子硬軟適中,把漿子均勻地刷在紙上正好。
引申為做人、做事要剛柔并濟,強弱相宜,不可偏執一端。
裁刀銘:“當斷則斷,以齊不齊。利器在手,孰得而參差?曉嵐”
筆者譯注:顯然,這里仍然是以“裁刀”的功能和特征諷喻世事。所謂裁刀,其用有二,一是可以“截斷”,二是可以“裁齊”,代指為官者手握國之利器,必須斷事果決,依法而行,如此一來,方能避免貪殘酷烈、優柔寡斷、進退失據之弊。
錐銘:“鞅挾三術,為鉆之祖,鋒利如斯,吾真愧汝。曉嵐”
筆者譯注:鞅,指商鞅。三術,分別是指帝道、王道和霸道。征討暴亂,克寧區夏,救天下于倒懸,解萬民于水火,而莫以功居,謂之“帝道”;總御皇機,各因其器,運籌演謀,鞭撻宇內,而乘時自立,謂之“王道”;黑白雜合,棄用仁德,期于有成,不問所以,論其大體,不守小節,謂之“霸道”。
紀先生由“錐”的“頭利善鉆”之性以小見大,擴展開來,借古諷今,直指人心。
這其間涉及一個典故,話說商鞅通過景監拜謁秦孝公,一開始滔滔不絕的講述如何成就太昊、伏羲那樣的光輝偉業,后來發現秦孝公不為所動,于是退而求其次,改言“湯武革命,洪范九疇”,以期順應對方急功近利、謀于事功、企圖畢其業于一代的心理。沒想到秦孝公還是不太樂意聽,只是稍稍加以側目而已。這回商鞅完全放棄道德底線了,竟然談起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的權謀之學,結果正中下懷,身晉高爵。人之投機鉆營,見風使舵,怎么可以到這種地步?!然而比附本朝,此類官員竟比比皆是,讓“脫然高古”的他不禁發出慨嘆:與蠅營狗茍之輩同居廟堂,真是恥與為伍啊!”
當然,紀曉嵐身為“博而寡要”的儒生,難免對“嚴而少恩”的法家多懷偏見,因此其對商鞅的評價,也未必客觀。但其字里行間想要向我們傳達的意思,堪為至理明哲——為人處世,當上效孟軻,下接仲連,君子從道不從君!怎能為了一己榮華,就諂言悅上,歪曲圣賢的本意呢?!
尺銘:“金粟裁縫皆此尺矣,然長短參差亦彼不同此,此則取之于都市也。曉嵐”
筆者譯注:金粟,即小米一樣大小的金粒鑲嵌在尺子上,稱鈿尺。杜甫的《白絲行》曾道“繰絲須長不須白,越羅蜀錦金粟尺。”把金屬寶石鑲嵌在器物上的此類鈿尺來自都市。
《梁書•儒林傳•范縝》有言:“人之生譬如一樹花,同發一枝,俱開一蒂,隨風而墮,自有拂簾幌墜于茵席之上,自有關籬墻落于糞溷之側。”誠哉斯言!尺有長短參差之辨,人有飄茵落溷之分,先天的造就,無可更改,只能憑借日后的精進不休加以補足。
第三層:雜議
扁銼銘:“芒刺簇簇,細寸如粟,慎之哉,是微鋒也能入木。曉嵐”( 此為加工木材之銼。)
筆者譯注:芒刺,指樹木莖葉上的小毛刺兒。簇簇,指小刺成列成行的樣子。唐人王建《橫吹曲辭-隴頭水》中有“野麋飲水長簇簇。”意思是別小看這些排列成行的微小得像小米一樣的芒刺,要謹慎,它也是十分鋒利的。
引申為對于某些在平時毫不起眼的“小人”,一定要夕惕若厲,終日乾乾。正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寧受人之欺,毋逆人之詐”。
扁銼銘:“以金攻金而能相勝,百煉之精,鋒芒乃勁。曉嵐”(此為加工金屬之銼)
筆者譯注:以金攻金,指用鐵銼來銼鐵。百煉之精,指多次鍛煉的精鐵。東漢末年出現了“百煉”這一工藝說法,“百煉成鋼”就是以此而來的。勁:指鋒利的意思。
菜根譚曾道:“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欲做精美金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緞來。”恰合此意!
銅錘銘:“河朔之士,鈍如此矣。若夫神槌,俟諸君子。曉嵐”
筆者譯注:河朔,地區名,古代泛指黃河以北的地區。見《宋史•地理志》:“河朔幅員二千里,地平夷無險阻。”俟諸,即等待。
此句多歧義,鄙人淺陋,揣測紀先生是要以《素書》中的“原始”一章點播后進。意思是“鈍錘”若想化為“神槌”,既須善加砥礪,也要適逢其人,得遇良時。以此告誡仁人志士,平時要在“道、德、仁、義、禮”五個字上苦下功夫,努力做到“誠于中而形于外。”
而后,更要學會潛居抱道,以待其時。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
如其不遇,沒身而已。
起子:(無銘,柄上刻“曉嵐”二字)
烙鐵銘:“金寒絲翹,火烈絲焦。熨貼之平細意者斯調。曉嵐”
筆者譯注:金寒,指熨斗太涼。絲翹,指絲織物因熨斗涼會翹棱而熨不平。火烈絲焦,指如果熨斗太熱,絲織物就會被烤糊。熨貼之平,參見《隋書.李穆傳》,其中記載:“李穆令李渾入京,奉一熨斗于高祖,曰:‘愿執威柄以熨安天下也。’高祖大悅。”這是頭一次用熨斗比喻于政事。細意:細心的意思。取自杜甫《白絲行》“美人細意熨貼平,裁縫滅盡針線跡”。
這兩句暗含為政不可過于苛刻(火烈),也不能一味放任無為(金寒)。
第四層:概論
鑿銘:“斧非爾力不能洞穿,爾非斧力不能攻堅,相資為用,毋畸重于一偏。曉嵐”
筆者譯注:畸重,偏重于一方面。相資為用,參見朱熹《答曹立之》:“……正是相資為用,不可作兩事看。”指一件事中雙方面的相互作用。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斧頭若沒有你的力量,不能鑿眼;你若沒有斧頭的強大沖擊力,也不能攻堅。
若是知微見著,可將此語當作是紀先生要求自己要對同氣相求的耿介廉吏加以團結,以期道義相勖,精誠協作,切不可恃才凌友,寂然獨居。
斧銘:“斧柯斧柯,宛轉摩挲,刃則新磨,柰爾纖纖何。曉嵐”
筆者譯注:斧柯,指斧子把。摩挲,即撫摸、摩弄,也喻指權力。《逸周書.和寤》中有“毫末不掇,將成斧柯。”漢代蔡邕《琴操.龜山操》說“予欲望魯兮,龜山蔽之,手無斧柯,奈龜山何?”(龜山在徐州,北望山東)纖纖:指細柔的樣子。
意思是初入宦海的秀才貢生們啊,朝氣蓬勃,銳氣英發,可惜是初生牛犢,涉世尚淺,還沒有學會“外圓內方”、“物我兩全”的做事方法啊,運用權力時一定要慎之又慎!
砧:(無銘,左下刻“曉嵐”二字)
竹尺銘:“守正規直”,“乾隆乙卯七月。曉嵐銘”(乾隆乙卯為1795年)
筆者譯注:以尺子比喻要執守人生的準則。
紅木尺銘:“是為官尺,懸諸令甲,至于裁衣,卿用卿法。曉嵐”
筆者譯注:官尺,官方定的標準尺。令甲,指皇家第一道詔令,統稱法令。“卿用卿法”的出自于《世說新語.方正》“……我自用我法,卿自用卿法。”紀曉嵐聯語中有“規矩人能授,方圓我自為。”與此同一個意思。
意思是,人要學會弘思遠益,應權通變,以求在不違背“倫理”與“上命”的條件下保持個性,不為流俗所染。
塵刷銘:“豕鬣之剛,纖纖其芒,微塵入隙,亦莫遁藏,是故當錄其寸長。曉嵐”
筆者譯注:豕鬣,音shǐ liè,豬頸上的長毛。
刷子可以清障灰塵污垢,但作者由律己想到律人,認為:治人之道,忌察淵魚;請己之道,污垢必除 。方各有當,君子念諸。” 古語說:“水太清則無魚 , 人至察剛無徒”。韓愈也曾在《原毀》中說:“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紀昀借詠刷來闡明此中的辯證關系,表明其看事通透,人情練達。
總結:文具為大眾日常之用具,鏤文其上,可見古人念茲在茲的精誠,對于修道進德之念,未有一日敢于或忘!紀曉嵐所刻多微言大義,堪稱“近乎中道”——這是特別值得官員學習和參究的。
溯古望今,我們在談到“反腐肅貪,整飭吏治”這一問題時,大都著意于在“完善權力構架”層面建言獻策,這固然是理所應當。美國學者托馬斯•史密斯在《政策執行過程》一書中提出:“目標群體的組織和制度化程度、接受領導的情形以及先前的政策經驗、文化、社會經濟與政策環境等,是公共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四個至關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政策執行過程中影響其成敗所需考慮和認定的因素。”此番言語,可以說是對“制度建設”重要意義的充分闡釋。
但《長短經》也曾有言:“夫政理,得人則興,失人則毀。故首簡才,次論政體也。”亦即是說,任何政治制度,都免不了要依靠“人”來加以運作,假使施政者其心不正,一味“蹈藉彝倫”,最終還是不免“其亡也忽”的悲劇。的確,從理論上來講,古今中外皆逃不脫“德不御才,遲早垮臺”的規律。所以我們首先必須規范和砥礪“人”的品行,令其“明睿篤誠”,之后,再佐以“物理其本,循名責實”的政體,才能使“國泰民安”成為可能。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