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新年,文化產業評論整理了去年優秀文章,提煉干貨,再次分享給朋友們!敬請關注。
高書生,中央宣傳部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辦公室副主任兼中央文化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國家行政學院兼職教授。曾在國家體改委、國務院體改辦工作,參與國家若干改革方案的制訂。自2003年以來,主持和參與了文化體制改革總體文件和配套政策、文化產業振興規劃、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政策、文化產業支撐技術等制定工作,主持《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起草工作,發表多篇關于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文章。研究提出了“文化再生產論”,運用政治經濟學研究方法,探索文化和經濟相融合的內在規律,并獨創了文化產業分析框架,被學術界運用統計數據驗證,已成為文化政策的重要分析工具。
1中國文化產業研究論綱
該文推送于2015年2月17日。
檢索國內文化產業研究學術文獻,有一種現象值得特別關注,即學術界目前對文化產業的研究缺乏基本的規范,甚至對一些基本概念或范疇仍存在較大爭議,基本的研究范式尚未形成。為推動我國文化產業研究,高主任的這篇文章擬從政策研究者的視角就這一問題提出其初步看法。主要從文化的范圍和類別、文化生產及再生產、文化產業體系框架、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四個方面進行論述。
2從事文化產業必讀 不讀就OUT了
該文推送于2015年5月8日,是4月高主任在中國傳媒大學就“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態勢和趨勢等系列問題”作的主題演講。
高主任主要從9個方面對文化產業進行了解讀:
一是文化產業是塊金字招牌。主要分析了文化產業的發展態勢和發展趨勢。
二是文化產業的核心是什么?文化生產和再生產,這是文化產業的核心。
三是文化裝備制造不該被忽略。文化生產和再生產一定要有國民經濟體系的支撐,這種支撐目前來看主要是兩大塊,一塊叫做文化裝備制造,一塊叫做文化消費終端制造。
四是看文化產業問題的角度可以不一樣但高度要一致。文化產業和國民經濟體系是雙向互動的,不是只有國民經濟體系支撐文化產業,文化產業也在促進、推動國民經濟體系的發展。
五是文化產業發展并沒有偏航。在文化產業分析框架里屬于文化生產和再生產這個環節的,主要是文化內容生產、文化傳播渠道、文化生產服務和生產性文化服務。這是文化生產的主體,也是文化產業的核心。
六是文化產業區域發展呈階梯狀。東部絕對是領先的,中部確實在追趕,西部這幾年是在快跑。
七是文化產業逆勢上揚沒再延續。第一個,文化產業年均增長速度保持在兩位數;第二個,文化產業逆勢上揚;第三個,2012年以后,文化產業年均增長速度低于20%。
八是文化產業應進入國民經濟體系的大循環。通過這樣一種文化產業和國民經濟體系的融合,使文化生產和再生產從過去的自循環進入到國民經濟體系的大循環,我覺得這種生產方式的變革,本意就是要帶領文化產業進入到國民經濟體系的大循環當中去,去尋找發展的機遇,這是文化產業發展當中大家應該關注的。
九是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通道要打通。文化事業是文化產業的源泉,文化產業是文化事業的基礎,這兩者不可偏廢。從文化消費的角度來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三方面聯系:一是文化事業為文化產業提供素材;二是今天的文化產品就是明天的文化資源;三是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把當期的文化產品轉化為公共文化產品。
十是文化產業要服務于國家大戰略。十八大以后,國家的外交有了大格局,文化產業應該與國家外交大格局一致起來。現在最現實的戰略和格局就是“一帶一路”,給我們提供了非常多的機遇。
3關于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最系統的一篇文章
該文推送于2015年6月12日。什么是文化產業?怎么理解文化產業?文化產業有自己的系統體系,這個系統的體系是什么?不是妄言,即便是行業內的從業者,100個人中有99個弄不清。高主任的這篇文章,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全面的系統的解讀。
高主任的主要觀點有:
第一,文化產業不是“筐”;國家統計局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基本涵蓋了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相關產品的所有文化生產活動,同時對文化產業范圍界定的模糊地帶給出了清晰劃定。
第二,文化產業“門類齊全”;在充分吸收國家統計局《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的基礎上,依照文化生產及再生產的特點,以及文化產業與國民經濟體系的相關性,把文化產業區分為三大板塊、六個類別(見表2),旨在提出文化產業的分析框架。
第三,文化產業本質上屬于“內容產業”;如果說國家統計局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是對《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涉及文化生產活動相關類別的重新組合,我們的文化產業分析框架則是對《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各類別的重新排列組合。文化內容生產就是對“文化產品的生產”按照行業門類的重新歸并。
第四,文化產業發展倡導“渠道優先”;文化是無形的,其傳承和傳播需要載體,也需要渠道和終端。與文化內容生產相對接的,就是文化傳播渠道。
第五,文化生產服務是全方位的;文化產業也是相對獨立的系統,文化生產及再生產既包括內容生產和傳播渠道,也包括文化生產服務。
第六,文化產業發展離不開國民經濟體系支撐;一部作品要變成文化產品,固然需要編輯或編導的“精雕細刻”,同時也需要相應的設備輔助完成,印刷復制需要設備,廣播影視節目制作也需要設備,即使舞臺藝術表演也需要樂器、舞臺機械、燈光照明和音響設備。
第七,生產性文化服務“前景廣闊”;生產性文化服務是文化產業的六個類別之一,也是文化產業對國民經濟體系產生直接影響力的一種重要方式。
第八,文化產業區域發展呈階梯狀;呈現由東到中再到西的梯度發展態勢,無論從人員和資產分布,還是主營收入分布,這一特征都很顯著。
第九,關于促進文化產業健康快速發展的建議:一是打通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之間的通道;二是加快推動文化產業轉型升級;三是大力培育骨干文化企業;四是充分發揮文化裝備制造業的支撐作用;五是高度重視生產性文化服務業發展。
4出版業“亮劍”數字化
這篇文章推送于2015年10月27日,是高主任在2013年10月和2015年3月兩次關于出處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講話稿。
早在2013年,高主任便提出數字化是對出版業務全流程再造等概念,2015年又提出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核心是編輯,一定要以編輯為中心來推動等觀點,對當下的媒體融合有著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
在此,主要回顧下高主任在2015年的講話:
現在有一個愿望,能不能把數字化轉型升級項目也做成一個標桿項目。要做成一個標桿要有四個方面的情況,需要我們去研究。
第一,要有標準。做這個項目最后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階段性目標或者說眼前的目標就是要對新聞出版單位全業務流程進行再造,改造現在新聞出版業的生產線。爭取在三年后,出版物當中的80%以上都要通過數字化轉型生產線生產出來,不管是數字產品還是紙質的,應該有這個目標。
第二,抓住關鍵。這次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核心是編輯,一定要以編輯為中心來推動我們這個項目,解放編輯生產力。怎么解放?通俗一點說,就是做好減法和加法。
第三,全面推進。這里有兩個方面:一是從橫向上來講,2013年、2014年主要是就圖書出版,下一步要向報刊延伸。二是從縱向上講,現在要圍繞數字出版或者出版的數字化,前端的裝備和末端的終端制造也要高度融合,先要適應文化消費終端的數字化,下一步要引領它,文化裝備制造業要跟上,往這個方面去引領。
第四,搞好驗收。現在的問題是用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的77個項目,花的6.27億資金怎么樣?到底用沒用到我們關注的點上,下一步要加強驗收。
5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戰略思考
這篇文章推送于2015年11月4日,這篇文章原載于2010年的《光明日報》,文章中的很多觀點今天仍然適用,且已經或正在被實踐。“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從進行時到完成時,這篇文章對理解如何實現這一戰略目標有啟示意義。
文化產業成為支柱性產業的充分必要條件:一是產業規模較大;二是產業集中度較高;三是產業關聯性較強;這三個條件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相比之下,第一個條件是硬指標。
加快提高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我國文化建設特別是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矛盾,依然是相對落后的文化生產力與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間的矛盾,表現為有效供給嚴重不足。一是總量上供需缺口較大。二是結構上供求失衡。吸引投資、擴大融資規模,是解決有效供給不足的重要手段。吸引投資、擴大融資規模,是解決有效供給不足的重要手段。扶持原創、提高原創能力,是解決有效需求不足的基本條件。
加快調整和優化文化產業布局。必須推動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并購與重組,鼓勵各地發展文化產業要突出特色、體現差異,加快調整和優化文化產業的空間布局。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也應高度重視在海外控股或參股經營影院、劇場、書店甚至廣播電視臺等,把海外文化傳播渠道建設放在更加突出、更加優先的位置。
加快轉變文化發展方式。打破封閉式的、“小而全”的小生產格局,轉向開放式的、分工明確、協作配套的社會化大生產,將是文化生產方式的一次革命性變革。文化數字化建設為我國文化產業趕超發達國家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也可為打破地區封鎖和行業壁壘開辟新途徑。在現代技術條件下,傳承和傳播文化的載體,早已跨越了單一的紙張時代,文化載體的多元化、多樣性,把多業態的文化產業與制造業、旅游業、建筑裝飾業、信息業、包裝業等相關產業緊緊地聯結在一起。
6文化改革發展的十個關鍵詞
這篇文章推送于2015年11月12日,是高主任于10月底一次內部講課的錄音文稿,是了解和學習文化產業不可多得的必讀/一手材料。
事業產業:事業的全稱叫公益性文化事業,產業的全稱叫經營性文化產業,理解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發展繞不過去這兩個詞。文章詳細分析了二者的區別與聯系。
雙效統一:雙效是指什么?是指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效統一文件是什么?即中辦、國辦下發關于國有文化企業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指導意見。文章分析了雙效問題的來源與雙效統一文件的四大方面。
政府購買:這個關鍵詞是針對公益性文化事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來講的。文章結合了“到2020年,對于公益性文化事業來講,就是要建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對于經營性文化產業來講,就是要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這兩大文化發展的目標進行了解讀。
支柱產業:文化發展的另一個目標,就是到2020年,文化產業要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怎樣才算是支柱性產業?至少有三個標準:第一,產業規模比較大。第二,產業集中度比較高。第三,產業關聯性比較強。
三駕馬車:就是指投資、消費、出口。它跟產業是什么關系?投資是推動產業的發展,消費是拉動產業的發展,出口是帶動產業的發展。現在看來,文化產業的這三駕馬車力度還很不夠。文章具體分析了三駕馬車的情況。
混業經營:說過文化產業,接下講了文化企業。產業是企業的集合體,企業不強,產業也做不大。經營性文化單位轉制為企業,這只是改革的第一步。文章詳細了原因和大型文化企業的特點以及該如何調整國內文化企業。
轉型升級:轉型升級,既涉及產業,也涉及事業。高主任曾提出一個概念,公共文化服務要實現即時可得,無論我在何時、在何地,使用何種工具或終端,都可以獲得公共文化服務。所以,不要一提起轉型升級,就只想到產業。要想實現轉型升級,必須推動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文化和科技的融合,現在重點是推動文化數字化建設,要做的一個是硬件,一個是軟件。
鮮活起來:文化資源怎樣才能“活起來”?大家不約而同地想到了一個手段,那就是數字化。文化資源數字化是文化數字化的第一步。
腳下天下:腳下和天下也是一對,兩個詞,是對宏觀管理方式的形象說法。管腳下是指管直屬單位,管天下是指面向全社會進行管理。文章分析了文化體制改革做的工作。
民心相通: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發布的“一帶一路”愿景和規劃里面,對民心相通有一些表述,最主要的舉措是文化交流、媒體合作、旅游合作和體育賽事,這里面跟我們文化有關系,包括要承辦文化年、藝術節、電影節、電視周、圖書周,共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7沖刺支柱性產業,文化產業短板在哪兒
這篇文章推送于2015年12月17日,原載于《光明日報》,文章從三個方面闡述了主題,是了解文化產業不可多得的材料。
一是2020年,文化產業會達到多大規模。一個產業要成為支柱性產業,首先要達到一定規模,公認的標準是該產業應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5%以上,也就是說,到2020年,文化產業增加值至少應達到5萬億元,才有可能占GDP的5%。文章用三組數據分析了向這個目標沖刺的難易程度。
二是“需求側”,“三駕馬車”齊發力。投資、消費和出口被視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對于文化產業亦是如此。文章分別從這三個角度來分析了文化產業的增長潛力。
三是“供給側”,牽住“牛鼻子”。再從“供給側”看文化產業發展的短板,結構性問題十分突出,既有產品結構、產業結構、技術結構等問題,也有所有制結構、企業組織結構等問題。化解這些結構性矛盾,要牽住“牛鼻子”,文章從技術改造、要素市場、骨干企業這三個方面具體分析了如何牽住“牛鼻子”。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