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意義上說,閱讀是一種輸入。有輸入就應該有輸出,沒有輸出,就好比只見敲擊鍵盤而屏幕沒有顯示,只見點擊鼠標而沒有打印出東西,總是下載資料而從不上傳信息一樣,違背常理。在閱讀經典的同時也應該具有“輸出意識”。
源于經典的輸出時常在我們身上不自覺地發生著。請大家念一下隨意列出的這兩組數字:“32418”“3532418”,注意停頓。你會發現,停頓節奏一般都是“32/418”和“35/32/418”,即二三節奏和二二三節奏。這不正是“春眠/不覺曉”和“煙花/三月/下揚州”的節奏嗎?我們閱讀經典詩歌的節奏已經內化于心,不經意間就賦予了沒有規律的數字同樣的節奏。
而經典閱讀中的“輸出意識”應當是一種超越不自覺的自覺,是一種主動從經典中吸收營養并付諸言行的自覺。閱讀《三國演義》時,我們在群雄逐鹿、刀光劍影之中看到,諸葛亮不向劉備抱怨武器裝備缺乏,才成就了“草船借箭”的故事;關云長不向劉備抱怨征途遙遠,才成就了“千里走單騎”的佳話;張飛不向劉備抱怨自己手下兵少,才成就了“獨退曹家百萬兵”的傳奇。由此反思自己曾經存在牢騷滿腹、坐等條件成熟等問題,并在實踐中做出摒棄抱怨、創造條件、建功立業的陽光改變。這就是“輸出意識”的表現。
經典具有認識社會人生、把握宇宙規律的深刻性,具有幾乎無所不包的廣泛性,具有超越時空的永恒性,因而對人生具有高出一般作品的獨特作用。“輸出意識”會讓我們未閱讀先思其用,“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提前考慮閱讀經典的重要作用:或升華思想,或純潔情感,或錘煉意志,或改善行為等。有了“輸出意識”的引導,經典閱讀便不再只是娛樂消遣,更不是信馬由韁,讀哪算哪,而是目的明確、指向鮮明的閱讀。對輸出結果的憧憬越美好,經典閱讀的吸引力就越強。有了令人向往的美好結果吸引,未到用時已恨少,閱讀經典會更加主動刻苦,不惜“衣帶漸寬”,甘心“為伊消得人憔悴”。
如果沒有“輸出意識”,經典閱讀就會缺乏思考消化的過程,很可能變成囫圇吞棗,不求甚解。魯迅說過:“倘只看書,便變成書櫥,即使自己覺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實是已在逐漸硬化,逐漸死去了。”古人說的“兩腳書柜”“食古不化”等都是消化不良,輸出只能是死搬硬套,何談滿意的輸出?有了“輸出意識”,就會積極追求良好的結果,而要想取得良好的結果,在閱讀經典時必須聯系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實際進行思考,深入咀嚼消化,將經典中的東西變成自己可用的東西。這就像牛吃的是草,擠的是奶,是經過了消化吸收之后的輸出,結果是令人欣喜的。
有了“輸出意識”,就會自覺將經典閱讀中學到的知識、技能、規律等學以致用,外化于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有了“輸出意識”,就會深刻認識到經典閱讀的終點是輸出,關鍵在用,重點在行,就會自覺運用經典中的閃光思想、科學法則等去指導強軍實踐,彰顯經典閱讀的崇高價值。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