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智慧的人種之一,這是世人所認可的。中國人的聰明才智是在實踐中積累并發展著,它總結出一套帶規律性的東西出來,尤其是記憶手段上,有自己獨特的做法,為人們所用與傳播,可謂是薪火相傳,代代受益。
翻閱田氏家譜《雁門紫荊卷》法寶篇中介紹的智慧術,提到了“易經八卦”、“數字連線”等記憶工具,現整理出來以示讀者,愿意學習的朋友,必有裨益。
意象圖形記憶工具易經八卦。這種記憶術的記憶特征是將要記錄的東西物化到一個具體的圖形上。易經與八卦應該是兩個部分,易經是八卦的解釋,八卦是記憶的工具。著名教授曾仕強曾介紹過,八卦是中國古人觀察天象而創制的記憶工具。就目前來講,只要用心學習八卦記憶方式,也能作為一個很好的觀察事物記錄天象的記憶工具。在古代沒有文字記載的時代,中國人靠八卦方法來記錄天象,已經是非常有效的記憶術了。八卦記憶工具的做法是,取天象,如乾、震、坎、艮、坤、巽、離、兌,為八卦,分別代表指天、雷、水、山、地、風、火、澤八種自然現象,古人能通過天象的記錄農事,從而使記憶力變得非常敏銳。易經八卦成為中國文化的源頭之一,這與他的特殊記憶規律有直接的聯系。古人的八卦智慧,到了南宋時期,朱熹建立起一個龐大的易學哲學體系,代表作為《周易本義》,從而把這個記憶工具演變成了哲學工具。千變萬化的事物,能用一個固定物化圖形八卦記憶它,這是中國祖先對人類智慧的一大貢獻。
辯證關系記憶工具是陰陽五行相生相克關系。這種記憶術的記憶特征是將要記錄的東西物化到一個具有辯證關系的五要素上。它是一個辯證記憶的關系網絡工具,通過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相生相克的轉換關系,讓人們認識與掌握事物的辯證配達的奧妙。舉例說,五行水:水對應著方位:北方;對應著季節:黑色、冬月(亥子月);對應著人體:耳部器官、血液循環系統、腎臟泌尿系統等;對應著事物性質:潤下、寒冷、聰明、智慧、流動、變化等等;對應著五常:主智。其它五行都有相應該的配法,中醫的理論,正是建立在這種辯證施治的關系上的。這樣的配伍記憶法,可以將極其復雜的關系簡單化,讓學習者受益不淺。陰陽五行相生相克關系記憶術,不僅是記錄著中醫的經驗方,還在天文、地理、音樂、文學諸方面產生廣泛影響。目前流行的四柱算命術,也是用五行來記憶的。只不過,人們在運用陰陽五行相生相克關系記憶術,大多沒有認識到它的記憶意義。如果我們現在能從《黃帝內經》中吸取營養,五行記憶工具功不可沒。目前,在針灸施治、中藥配伍中,五行記憶工具發揮的作用功不可沒。
格式聯想記憶工具是著名的九宮格神數,也叫河圖洛書術。這種記憶術的記憶特征是將要記錄的東西物化到一個數理上。什么是九宮圖數?將1-9的數字按照一定的方式填入九格內, 使每一行,每一列,以及兩條對角線上的和都分別相等。 可將九個數字相加, 除以行數,得出的數字就是每行數字的總和(稱為魔數)。數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發明了洛書,其特點較之現在的數獨更為復雜,要求縱向、橫向、斜向上的三個數字之和等于15,而九個數字不能重復。了解九宮格數記憶工具,我們還得從河圖洛書中吸引思維營養。古老而悠久的中華文化的寶殿中,河圖洛書的記憶術算是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與五行、八卦齊名,至今吸引著眾多學者的研究熱情。河圖洛書只是兩個簡單的數字圖,就成了九宮格數,它是個抽象工具的記憶符號,可以讓人們觀看或思考某種復雜事物,去粗取精,化繁為簡,把唯一本質的東西找出來。可以說,智慧的人從河圖洛書術中,就可以建立人生的記憶圖,終身受益。
肢體掛鉤記憶工具一掌經記憶法:這種記憶術的記憶特征是將要記錄的東西物化到人的肢體手掌上。這是一種模式認知記憶憶工具:觀察和研究不同的事物,找出它們在結構上或性能上的相似之處,物化到手指上,以便記憶與運用。一掌經法中包含宇宙循環規律,認為事物都是循環的,有個起始、發展、成熟、動蕩、脫落與死亡(休眠)的過以“貴”、“厄”、“權”、“破”、“奸”、“文”、“福”、“驛”、“孤”、“刃”、“藝”、“壽”十二宮輪數為標志,配以年月日時,就可以判斷人的命運與事物的發展態勢。在運命學中,以此十二項目來判斷一個人的父母祖業、兄弟、夫妻和子媳的吉兇。換句話說,就是一個人的幼年、中年、老年的命運。當然,人的吉兇都是難以預測的,可是通過 一掌經的記憶工具,把復雜的東西用到手上來,讓人恰指一數,就可記上心來。這種肢體掛鉤記憶工具,還可運用到人的臉上,身個,只要自己熟悉的肢體與記憶的東西定位,就可很容易記憶著要表達的東西,隨時可以提取與發揮。
邏輯定位記憶工具思想導圖,也稱思維導圖。這種記憶手段的記憶特征是將要記錄的東西物化到一個邏輯點上。它實際上是一個層次思維的工具,能把思維變成不同的層次,就像把素描改成雕塑一樣。思想導圖是有效的思維模式,應用于記憶、學習、思考等的思維“地圖”,利于人腦的擴散思維的展開。思想導圖已經在全球范圍得到廣泛應用,包括大量的500強企業。中國的思想導圖創始人是孔子,他表達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思想,就是一個思想導圖,就是這種思維工具的體現。它與傳統筆記法和學習法有質的區別,主要是因為它源自腦神經生理的學習互動模式,并且開展多感官學習記憶的特性。
聯想交合記憶工具是太陽射線法,也叫魔球理論。這種記憶術的記憶特征是將要記錄的東西物化到一個網絡上。做法是:一是確定中心,即確定所要記憶已的對象,也就是信息標圖中零座標,畫成圓圈,像個魔球。如記憶“筆”的類型,就以“筆”為中心。二是畫出標線,即用矢量標串起信息序列,根據“中心”的需要,畫出幾條座標線。如研究“筆”,就以“筆”為中心點,畫出結構、功能、種類、時間等項座標線。三是注出標點,即在信息標上注明有關的信息點,如在“筆”的種類上標明:鋼筆、毛筆、圓珠筆、鉛筆等。四是互相交合,即以一個標線上的信息為母本,以另一個標線上的信息為父本,互相交合后便可產生新信息。還是以“筆”為例:以“鋼筆”為母本,以“音樂”為父本,互相交合便可產生“會唱歌的鋼筆”或“鋼筆定音器”等新產品;鋼筆與電子表交合,可產生鋼筆式電子表;與歷史交合,可產生帶有歷史圖表的鋼筆;與數學交合,可產生帶有九九表的鋼筆;與溫度計交合,可產生鋼筆式溫度計;與指南針交合,可制成帶指南針的“旅游筆”。以“筆”為中心的交合法,還可以制成更多的新產品。記憶與創新結合,這是太陽射線法的記憶特效性。
算術口訣記憶工具速算記憶法,是一種從大數理中歸納出最佳的途徑。這種記憶手法的記憶特征是將要記錄的東西物化到一個快捷的口訣上。算盤在中國來說很古老,到現在信息時代基本消亡,可是他的記憶算術的特長,卻有非常大的意義。速算大師史豐收發展了算盤速算大法,影響深遠。速算大師史豐收經過10年鉆研,發明的快速計算法,是直接憑大腦進行運算的方法,又稱為快速心算、快速腦算。這套方法打破人類幾千年算盤式的從低位算起的傳統方法,運用進位規律,總結26句口訣,由高位算起,再配合指算,加快計算速度,能瞬間運算出正確結果,協助人類開發腦力,加強思維、分析、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當代應用數學的一大創舉。這一套計算法,1990年由國家正式命名為“史豐收速算法”,現已編入中國九年制義務教育《現代小學數學》課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之為教育科學史上的奇跡,應向全世界推廣。為便于推廣,現在將史豐收神算速記口訣記錄于此:
乘數為2時,口訣為:滿五進1;
乘數為3時,口訣為:超3進1,超6進2;
乘數為4時,口訣為:滿25進1,滿50進2,滿75進3;
乘數為5時,口訣為:滿2進1,滿4進2,滿6進3,滿8進4;
乘數為6時,口訣為:超16進1,超3進2,滿5進3,超6進4,超83進5;
乘數為7時,口訣為:超142857進1,超285714進2,超428571進3,超571428進4,超714285進5,超857142進6;
乘數為8時,口訣為:滿125進1,滿25進2,滿375進3,滿5進4,滿625進5,滿75進6,滿875進7;
乘數為9時,口訣為:超1進1,超2進2,超3進3,……超8進8。
只要記得這口訣,就可速算,速度超計算機,人腦勝電腦。
數象鉤連記憶工具是數字連線奇象記憶法:這種記憶術的記憶特征是將要記錄的東西物化到一個數列上。這種記憶術,特點是具有無限關聯性,如記憶圓周率的數據,諧音法只能記上千個就算奇跡,可是運用數字連線形象記憶法,就可記憶上千萬位數,只要愿意去記憶,就可無限的記憶下去。具體做法是,把自然數列,形象成某一個事物,如1象筆,2象鴨,3象耳朵,無限的數都可以這樣形象,并且固定成一個記憶的符號,以備思維物化定位使用。你看,這樣記法,比簡單的重復重復再重復,是不是好多了?你自己也可以試一試, 看是否也可以易如反掌地將圓周率記憶上萬位。我國著名科學家茅以升在83歲高齡這時仍能背出圓周率小數點以后100位的準確數值。日本索尼公司的職員寄英哲能記到15151位,為此他花了10個月的時間。人們曾對此驚嘆不已。現在, 你是否仍舊認為他們這樣的成績令我們普通人覺得可望而不可及呢?孟子說: “人皆可以為堯舜”。佛教有云: “一闡提亦可成佛”,所言甚是。當然記到22位也好,50位, 100位,15151位也好, 就其實用價值而言顯然沒有多大意義。但此記憶工具,本身卻可給予我們不少有益的啟示,你在生活中,處處可用。我們除了可以看到人的記憶力的開發具有比我們通常認為的那樣廣闊得多的前景之外, 還可以從方法上學到許多可以在記憶其他知識時為我所用的原則和技巧。只要心中有數列,就可在數學與事物之間的聯系記憶中做到無限的可能。
除了上述八種記憶工具外,還有諧音記憶術、順口溜記憶術等,這些記憶術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廣泛,影響很大,如三字經,百家姓等。但真正稱得上記憶工具的而且讓中國人智慧過人的,還是上述八種智慧手段。這些智慧手段,只要經常練習,形成習慣,就會讓人能力超群,智慧過人。非常值得慶幸的是,這些記憶工具,中國人以遵守教宗規則一樣把它傳承下來了,而且必將會象傳承文化一樣,把中華民族的記憶工具傳承下去,世代閃耀智慧之光。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