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6日-星期二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資料庫 > 歷史資料 > 閱讀信息
秦基偉回憶上甘嶺戰役:仗打到這個火候,拼的就是意志
點擊:3036  作者:秦基偉    來源:國資觀察  發布時間:2016-06-17 11:03:56

 

1.webp.jpg

  

    【編者按隨著電視劇《三八線》熱播,朝鮮半島三千里江山上的那場戰爭又成了人們街談巷議的熱點。而這其中,最能體現中國人民志愿軍的戰斗意志、戰斗作風和戰斗精神的,當屬上甘嶺戰役。《三八線》中也試圖還原這次戰役中中國人民志愿軍艱苦戰斗的情況。上甘嶺戰役由十五軍負責指揮,時任軍長秦基偉,政委谷景生。秦基偉在其回憶錄中對此次戰役有詳細敘述,摘發于此,供大家參考。

 

2.webp.jpg
秦基偉

 

    一九五二年十月十四日凌晨三時,美軍第八集團軍司令范佛里特苦思久,慘淡經營的所謂”金化攻勢”展開了。美軍集中十六個炮兵營的三百門大炮、四十架飛機和一百二十輛坦克,向上甘嶺地區五圣山前沿的597.9 和537.7 高地北山進行規模強大的火力準備。

 

    我陣地內,平均每秒鐘落炮彈六發,終日落彈達三十萬余發,飛機投炸彈五百余枚。597 “9 高地和537.7 北山表面陣地工事大部被摧毀,山上的巖石變成粉末。四點半,美七師第三十一團、韓二師三十二團及第十七團一個營,共七個營的兵力,在空中和炮兵火力、坦克的支援下,分六路向我597.9 高地和537.7 北山發起猛烈進攻。與此同時,敵以四個營的兵力向我西方山和芝林方向前沿陣地實施牽制性進攻。陣地上空硝煙彌漫,塵土飛揚,天昏地暗,日月無光。

 

4.webp.jpg
上甘嶺的地形

 

    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從此便開始了。

 

    為什么叫上甘嶺戰役呢?這是根據地理位置為戰役取的名。上甘嶺是一個小村子,只有十幾戶人家,如果從空中俯瞰,它正好位于597.9 高地和537.7 高地北方中間位置,因此,我們把這兩個高地上發生的戰役統稱之為上甘嶺戰役。

 

    我軍堅守597.9 高地的是一三五團九連,加上八連一個排。堅守537.7 高地北山的是一三五團一連,面對的是十倍于我的進攻之敵。

 

    此次戰斗發生前,四十五師正準備攻取注字洞南山,該山陣地有守敵南韓軍隊一個加強營,楔入我防線之內,守敵的12  毫米大口徑步槍可以直接射擊到五圣山主峰,的確可以說是我們的眼中釘肉中刺。我們原計劃于十月十八日奪取注字洞南山,拔掉這個釘子,因此,我們的主要炮火都已指向注字洞南山方向。597.9 高地和537.7 高地北山突然發生情況,我炮兵主力來不及調整射向,再加上敵人企圖尚未徹底明了,所以,支援上甘嶺戰斗的,僅有十五門小炮,主要還是靠步兵武器依托坑道與敵頑強戰斗。

 

    經九個小時激戰,我兩個連連續擊退敵人七個營的三十余次沖擊。到下午一點,我雖然傷亡很大,彈藥將盡,但除597.9 高地2 、7 、8 、11  號表面陣地及537.7 北山9 號表面陣地被敵占領外,主峰陣地和其它陣地仍在我手。

 

    十九時零五分,第四十五師以一三五團二連、三連、七連和第一三四團五連,共四個連兵力,對立足未穩之敵分四路實施了反擊,在坑道分隊的配合下,經三個小時激戰,全部恢復了陣地。

 

    十四日整天,我傷亡五百余人,殲敵一千九百余人。

 

    戰斗中,一三五團七連排長孫占元在雙腿被炸斷的情況下,仍然堅持指揮,連續奪取敵人兩個火力點,殲敵八十余人。最后在敵人反撲時,拉響手榴彈,與敵同歸于盡。這一天的戰斗異常殘酷,我們的戰士承受了極大的考驗,體現了英雄本色,還涌現出了陳治國、牛保才等英雄人物。

 

    上甘嶺戰斗打響后,軍指揮所的氣氛也十分緊張。

 

    一九五二年十月十四日這一天,是我一生中又一個焦慮如焚的日子。敵人突然發動攻擊,規模之大,火力之猛,手法之狠,都是空前的。尤其是它避我實而就我虛,花招多少有點讓我們意外。但我們沒有驚慌失措。之所以“驟然臨之而不驚”,是因為我們心中有數。盡管時間和方向沒有確定,但這場惡戰遲早要發生,我們的思想準備還是很充分的。對于全軍部隊,我們都反復做過動員,不論什么時候,都要打主動仗,敵變我變,不打呆板仗,不打糊涂仗。因而,部隊應變的思想準備充分。突然打起來也能保持陣腳不亂,指揮暢通。一句話,我們是不怕的。

 

    我主要思考的問題是敵人的企圖和這場惡仗的背景。

 

    這次戰斗不比以往的擠兌戰斗,如果僅僅是為了奪取兩個制高點,敵人為什么一上來就集中那么大的火力和兵力?如此規模,分明是大舉進攻的架勢。可是,如果說是大舉進攻,為什么突破口不選擇在平康口子,那里地勢平坦,遮蔽物稀少,易攻難守,尤其易于機械化部隊向縱深突貫。

 

    戰爭,對于戰士來說是槍對槍刀對刀,而對于指揮員尤其是高級指揮員來說,則是智謀和意志的較量。

 

    經過十四日一天的激戰,從敵人投入的兵力及后續力量上看,戰斗規模始終有增無減。敵人的企圖逐步明朗,它不把進攻矛頭放在易攻難守、易于發揮機械和裝甲威力的平康平原地區,偏偏打我五圣山前沿,是鉆了我們的空子。我們抓住它的規律,而它這次偏偏不按規律來。

 

    當時,政委谷景生同志正在國內,我同副軍長周發田、參謀長張蘊鈺、政治部主任車敏瞧等同志簡短商量了一下,迅速做出決定:

 

    一、立即向兵團、志司報告,調整第四十五師部署,停止對注字洞南山的反擊,集中兵力、人力于五圣山方向,也就是上甘嶺方向。

 

    二、各級指揮所前移。第四十五師指揮所前移至德山峴,第一三三團指揮所前移至上所里北山。

 

    三、調整戰斗部署。由一三五團團長張信元負責指揮597.9 高地戰斗;由一三三團團長孫家貴負責指揮537.7 高地北山戰斗;一三四團團長劉占華在師指揮所待命,隨時準備投入戰斗;師炮兵群由第四十五師副師長唐萬成及軍炮兵室副主任靳鐘統一指揮。

 

    四、加強后勤保障。除原先定額儲備的彈藥以外,一線連隊,每連配備手榴彈八千枚,全軍給養儲備三個月,迅速向坑道補充食物和水。

 

    敵人拉開了大打一場的架勢,我們則迅速做好了長打的準備。

 

    因為谷政委不在部隊,十四日夜間,我又同車主任研究了干部配備問題,并由車主任向兵團請示,讓我軍正在兵團學哲學的師、團政委們先回來,打完仗再到兵團樸課。我們的基層干部是三套班子,一套在陣地上,一套在師團保存,一套在軍里培訓,隨時可以補充。我們這樣做,也體現了打大仗打硬仗的思想準備和決心。打仗總是要死人的,特別是基層干部傷亡大。一定程度上講。打仗也是打干部。

 

    我們的政治部辦了一個《戰場》報,專職記者只有宣傳科二、三人,但通訊員全軍都是,能得到最前沿的最新消息,而且效率極快,當天有英雄事跡和戰斗經驗,當天就能寫成文章刻印見報。小小的《戰場》報對部隊作戰益處很大。

 

    同時,我們還有自己的《參考消息》,稿源主要來自收音機,有國內重大新聞,也有敵臺重大新聞。十五軍的《參考消息》也有短、平、快,幾條大標題,重點新聞,一目了然,國內外大事馬上知道。了解國際間的政治氣候,對分析戰場形勢往往有很大的幫助。

 

    我們就是從自己的《參考消息》上知道了美國總統換屆選舉的消息,知道了上甘嶺戰斗是發生于第七屆聯合國大會開幕同一天的消息。這些消息都有助于我們判斷敵人此次戰斗的動機、本錢下的大小、要達到什么樣的目的等等。

 

    十月十五日至十八日,敵我形成拉鋸式的反復爭奪。

 

    白天,敵人使用大量兵力,大集群沖擊,古領我表面陣地;夜間,我反擊部隊在坑道分隊的配合下,進行反擊奪回陣地。

 

    由于我反擊部隊要從幾千米以外接敵,遭敵火力攔阻,途中傷亡過大,致使進入沖擊出發位置后力量不足,或反擊成功后無力堅守,因而表面陣地多次得而復失。

 

    為縮短接敵距離,減少傷亡,十八日我軍暫停反擊。利用夜暗將五個連的兵力秘密潛入坑道和待機位置,準備于次日反擊。

 

    上甘嶺戰斗打響后。為了加強五圣山方向的火力,志司給我們配屬一個“喀秋莎”火箭炮營。這種炮是蘇聯造的,十九管;在當時是新式武器,一按電鈕,十九枚炮彈像一條火龍流瀉出去,半邊天都是紅的。“喀秋莎”本來是蘇聯的一個姑娘的名字,也是一首歌曲的名字。一九四一年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后,蘇軍第一次使用這種多管火箭炮,給德國軍隊以毀滅性的打擊。

 

    蘇聯人民出于一種喜愛心理,給它取了一個美麗的名字,叫喀秋莎。

 

    “喀秋莎”是在機動車上發射的,主要打面積目標,發射時炮位一片明光,陣地極易暴露,友軍中就有“喀秋莎”營被敵飛機炸毀的事。我們對這個寶貝蛋,格外小心。平常藏在山洞里,連自己的部隊都不讓接近。確定要打,才悄悄選擇陣地,計算好目標諸元,一切準備就緒之后,時間一到,派出警戒,炮車直奔陣地,停車便打,打完就撤。所以在整個四十多天的上甘嶺戰役中,我們的“喀秋莎”前后發射十次,毫毛無損。

 

    十月十九日十六時三十分,我“喀秋莎”火箭炮營一次齊射后,一百零三門山、野、榴炮即行攔阻射擊。早已于十八日夜運動至坑道和待機位置的四個連加上坑道的兩個連,分兵兩路,同時向占領我597.9 高地和537.7 北山表面陣地之敵實施反擊。激戰到半夜,全部恢復了表面陣地。

 

    就在這次戰斗中,在我突擊隊打下597.9 高地4 號、5 號陣地后,由于0 號陣

地上敵人集團火力點的瘋狂射擊,突擊隊受阻于陣地前,幾次爆破未能奏效。第一三五團二營部通信員黃繼光主動請戰,于戰場上被任命為六連六班長,帶領戰士肖登良、吳三洋二人,執行爆破任務。連續炸掉敵人幾個地堡后,吳三洋中彈犧牲,黃繼光、肖登良身負重傷。黃繼光拖著傷體,匍匐爬行,勇猛撲向敵人最后一個火力點,用胸膛堵住敵人的機槍眼,為突擊隊開辟了前進道路,使突擊隊順利奪回了敵人占領的陣地。為了表彰黃繼光的不朽功勛,志愿軍首長給他迫記特等功,并授予特級英雄稱號。

 

    我軍收復陣地后,敵人十分惱火,下了更大的賭注同我較量。

 

    十月二十日五時,美七師十七團、二十二團和韓二師十七團各以一個營的兵力,在三十余架飛機和強大的炮火掩護下,瘋狂反撲,雙方激戰終周,反復爭奪達四十余次。由于我傷亡過大,彈藥供應不上,除597.9 高地的0 、4 、5 、6 號陣地外,其余表面陣地,又被敵人占領。

 

    從十四日至二十日。敵我雙方在三點七平方公里的兩個高地上,進行了七晝夜的爭奪,戰斗空前激烈。在此期間,敵人共投入七個團、十七個營的兵力,我投入三個團、二十一個連的兵力,進行了日以繼夜的反復爭奪,我以傷亡三千二百余人的代價,殲敵七千余人。第四十五師參戰連隊大部傷亡過半,有的連隊只剩下幾個人。

 

    連續七個晝夜,我在道德洞沒有睡過一秒鐘,守在電話機旁,神經高度緊張。一會前面報來情況,好,上去了!奪回來了!心中自然一喜;一會又來情況,陣地又被敵人奪走了,心情就很沉重。

 

    四十五師崔建功師長在德山崛師指揮所里更是熱油燒心,七天七夜沒離開作戰室,出了坑道剛放松一下,就差點暈厥過去,上廁所都要人攙扶。我們兩人通話,嗓子全是啞的。他的作戰科長宋新安,在向軍里報告傷亡情況時,痛哭失聲。

 

    前面的情況我也知道,敵人的炮火把兩個山頭犁了一遍又一遍,我們傷亡那么大,昨天還活蹦亂跳的小伙子,今天已長眠九泉了,想起來實在讓人心碎。但是,作為一軍之長,又是身處戰斗嚴峻時刻,我不能被感情之潮淹沒理智。越是困難的時候,決心越是要硬,仗打到一定火候,往往就是拼意志,拼決心,拼指揮員的堅韌精神。

 

    我對崔師長說:“告訴機關的同志,十五軍的人流血不流淚。誰也不許哭!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傷亡再大,也要打下去,為了全局,十五軍打光了也在所不惜。國內像十五軍這樣的部隊多的是,可上甘嶺只有一個。丟了五圣山,你可不好回來見我嘍!”崔建功是一位作戰經驗豐富的同志、打仗一向謹慎穩重。解放戰爭剛剛開始,成立太行軍區,他就在獨一旅擔任領導職務。對于他獨當一面的能力,我是放心的。但是上甘嶺戰斗事關全局,不僅牽動整個朝鮮戰場形勢,而且舉世矚目。因此,我的話說得就很嚴肅。

 

    崔建功沙啞著嗓子說:“一號,請你放心,打剩一個連,我去當連長,打剩一個班,我去當班長。只要我崔建功在,上甘嶺還是中國人民志愿軍的!”老崔的話說得我心里熱辣辣的,我又對他說:“陣地不能丟,傷亡也要減下來。在西方山方向雖然沒大打,但不能動,那個口子不能松。現在就靠你和張顯揚師頂住,我已經向軍機關和直屬隊發出號召,婆娘娃娃一起上。請轉告部隊,打到最后一個人,也要堅守陣地!”上甘嶺戰役過去四十多年了,現在回憶起來,每個過程都十分清晰。在第一階段堅守陣地與反復爭奪的戰斗中,我的日記始終沒斷。那幾天里,我的日記差不多用掉半本。每天都有新的戰況,每天都有新的事情,我也每天都有新的感覺。前沿坑道的電話一直通到軍指揮所,使我們對戰斗的每一個細節都了如指掌。只要有空,我就把內心感受記下來,記的過

程也是一個分析研究的過程,也是一個總結的過程。那些人和事,那些突如其來的敵情,全在頭腦里翻滾過濾,幫助我理清思路,正確判斷。在戰斗最激烈時,有線電話線被炸斷,電臺震壞,我們和前沿坑道的聯系一度中斷,雖然聽不到聲音了,但我堅信,我們的戰士一定能夠守住坑道。堅守在坑道內各自為戰的同志們也堅信,首長一定在千方百計支援我們。就憑著上下之間這種親密的了解和高度的信任,坑道分隊在任何情況下都沒有退卻,頑強地堅守著自己的崗位。

 

    上甘嶺戰斗,是一場特殊的戰斗,是在小山頭上打大仗。

 

    在上甘嶺戰斗發生期間,整個朝鮮戰場其它地方的戰斗大大減少了。兵團和志司首長從一開始就對上甘嶺方向給予極大關注。志司首長多次給我打電話詢問情況、給予指示。兵團代司令員王近山同志更是同我保持熱線聯系,及時調兵遣將,為我們補充了大量新兵,并組織增援炮兵,補充彈藥給養,組織兄弟部隊以攻勢行動,在其它方向上打擊并牽制敵人,減輕上甘嶺的壓力。

 

    艱苦卓絕的坑道斗爭

 

    敵我雙方爭奪七天之后,敵人又將新兵師從漢城調到金化,邊打邊補。

 

    二十一日后,敵一面以各種手段圍攻我坑道部隊;一面調整部署,準備繼續進攻。他們將美七師漢灘川以東的防務和進攻597.9 高地的任務移交給韓二師,防我從漢灘川向其左翼出擊;美三師接替韓九師擔任鐵原地區防務;韓九師主力東調金化以南史倉里作為戰役預備隊。敵人準備投放更大的兵力,繼續向我上甘嶺陣地進攻。

 

    十月二十五日,軍在道德洞召開作戰會議,分析了上甘嶺戰斗狀況。目前我們減員較大,兵力有限,敵人一下子集中那么多的兵力和火力,看來是要大打出手了,其勢正旺。在這種情況下,也有的同志考慮,是否可以暫避其鋒,做戰略退卻。

 

    兵團王近山代司令員給我打電話,也說了一個活話:“現在有兩個方案,一是打,二是撤。”王近山同志是二野的一員戰將,以戰斗作風勇猛、敢打硬仗狠仗惡仗而著稱,但在上甘嶺嚴酷的形勢面前,這位硬將軍也有點躊躇了,給了兩個方案,讓我選擇,實際上是逼我下決心。

 

    參加十月二十五日作戰會議的除軍的領導同志以外,還有各師師長、政委。我說了個人看法。認為,目前整個朝鮮的仗都集中在上甘嶺打,這是十五軍的光榮,我們打得苦一點,兄弟部隊休整時間就長一點,我們已經打出了很硬的作風,咬著牙再挺一挺,敵人比不了這個硬勁。上甘嶺打勝了,能把美國軍隊的士氣打下去一大截。戰場上常常是這樣,我們最困難的時候,敵人也可能更困難,這時候就要較量膽魄和意志。所以我提出,上甘嶺戰斗要堅決打下去,就是要跟美國人比這個狠勁兇勁,這是朝鮮戰場全局的需要。

 

    與會者的思想非常統一,都支持打下去。

 

    會議還就戰術問題進行了檢討。指出,我軍反擊出發地往往距目標較遠,運動中被敵殺傷較大。另外戰術動作也被敵人掌握了,反擊時間總是十七時至二十二時,總是先經一次火力急襲,接著就是沖鋒。敵人在我進行火力準備的時候,便可以判斷我沖擊目標和路線,同時準備好攔阻火力,開始對我運動道路及坑道口實施攔阻,殺傷我二梯隊。我們炮火延伸,敵人也作好了反沖鋒準備,如此,反擊往往失利。

 

    以上戰術檢討,在下一步的反擊作戰中,起到了具體的指導作用。

 

    這次會議還研究部署了繼續戰斗的有關措施。提出,為了將敵斗志徹底打垮,應集中打擊占領597.9 高地表面陣地的美軍部隊,先給美軍以殲滅性的打擊,這樣,占領537.7 高地北山表面陣地的南韓部隊就會喪失斗志,易于收拾。

 

    鑒于兵力不夠,有的同志提出調四十四師部隊增援上甘嶺。我沒同意。

 

    我認為,眼下戰斗雖然集中在五圣山,但四十四師在西方山的防御正面一馬平川,仍是敵人虎視眈眈的重要目標。一旦削弱西方山守備力量,敵機械化部隊調頭而去,打開西方山防線就如洪水決堤。因此,上甘嶺方向越是緊張,西方山方向就越要警惕,切不可掉以輕心。

 

    說到這里,要插一點想法。

 

    上甘嶺戰役在敵人一方,稱“金化攻勢”,代號“攤牌計劃”。從已經形成的事實看,“金化攻勢”雖然是在上甘嶺開始的,也是在上甘嶺告以結束的,它似乎說明了,范佛里特的根本意圖就是在于選擇我防御地形優越而防御力量薄弱的五圣山地區做為突破口。從敵人的兵力調動上也看不出他還有其它企圖的蛛絲馬跡。但是,作為上甘嶺戰役的直接指揮者,幾十年來我一直心存疑竇,我總認為范佛里特還備有另一種不為人知的陰謀,即在上甘嶺戰斗登峰造極時,他的一只眼睛盯著五圣山,另一只眼睛一定瞪得老大窺探我的西方山。只是由于我們在西方山上死死按兵不動,范佛里特才悻悻作罷。如果我們因為上甘嶺戰事吃緊而動用西方山部隊,范佛里特極有可能回馬一槍,打我們一個聲東擊西。他畢竟是機械化部隊,撤出戰斗快,重新投入戰斗也快。那樣一來,上甘嶺戰役就成了西方山戰役,戰役的最后結局是什么樣子,那就很難想象。我們自始至終沒有動用四十四師部隊。

 

    軍里的決心是:在基本陣地上,暫取堅守坑道斗爭的手段,制止敵人擴張,爭取時間,重新調整作戰部署,做好決定性反擊準備。

 

    鑒于四十五師嚴重減員,軍決定將二十九師八十六團除擔任一線防御的部隊外,抽五個連和八十五團擔任防御的二梯隊營投入597.9 高地決定性的反擊,二十九師八十七團也抽五個連參加537.7 北山的作戰。

 

    除十五軍內部調整以外,兵團又調十二軍三十一師及三十四師的兩個團配屬我軍作戰。以第九十一團作為597.9 高地預備隊,第九十二團、九十三團為軍第二梯隊。

 

    當時三十一師師長吳忠尚未到任,師政委劉瑄和副師長李長林率部參戰。劉瑄是我的老部下,曾經在太行軍區當過團政委。他們的到來,給了我們很大支持。

 

    另外,我們還從軍機關和直屬分隊抽調一千二百余名戰士,為四十五師補充了十三個連隊。軍直的醫院、文工團均派人抵近前沿。

 

    我的警衛員王六也積極要求到前沿陣地。從感情上講,我是舍不得的,這個小伙子跟著我也有一段時間了,不僅心細,而且很有思想,有時甚至能起參謀作用。在五次戰役的時候,一架敵機向下俯沖,我當時正在觀察,王六突然撲過來把我壓在身下,站起來才知道,一梭子彈掠頭而過。那一次要不是王六,我也早就“光榮”了:如今他要求上前線,也正是按照我自己提出的“婆娘娃娃一起上”的要求做的,我感到欣慰,臨行時還把派克筆送給了他。這支筆還是一九四六年張蘊任同志從軍調部帶回來送給我的,我把筆送給王六,是希望他在戰斗之余加強學習,誰知這個良好的愿望沒能實現。

 

    王六同志下到前沿連隊,戰斗中很勇敢,在十月三十日597.9 高地大反擊戰斗中,光榮犧牲。

 

    敵人占領我表面陣地后,在兩個高地上都布置了重兵防守,一面修筑工事,一面使用各種手段對坑道口筑堡封鎖,斷絕水源,煙熏火燒,施放毒氣。

 

    我們的坑道被敵人炮擊和炸彈轟炸越打越短,容積越來越小,人擠人不便行動,烈士遺體也只能暫時停放在坑道里。

 

    在那樣狹窄的空間里;大小便不能及時清理,傷員多而醫藥缺少,得不到及時治療,坑道內硝煙、血腥、屎尿、汗臭使空氣渾濁不堪,因缺氧經常導致人員窒息;極度缺水,戰士們舔吮坑道壁上滲出的一點水珠,甚至以人尿解渴。

 

    我們不斷派部隊往坑道送水、送水果蔬菜。除了后勤保障、慰問物品以外,軍里領導還用自己的津貼買水果,在簍子上掛條,寫上自己的名字和祝福的話語,派人往上面送。以這種方式把溫暖直接傳遞給坑道分隊的同志。

 

    雖然從后方到前沿坑道只有幾百米上千米,但這幾百米上千米的距離確是險情密布的死亡地帶,中間有敵人的幾層炮火攔阻線和步兵火力控制網,越是靠近坑道,遭敵殺傷越大。物資運輸極其困難,為了送一袋蘿卜或一桶水,往往有許多同志獻出生命。在這種惡劣的情況下,堅守坑道的同志忍受極大艱苦,互相照顧,互相體貼,共度難關。

 

    隨著沖擊與反沖擊次數增加,我們投入了幾個建制不同的部隊,每場戰斗下來,都有部分人員進入坑道。因此,坑道內雖然人數有限,但單位繁多。

 

    為便于統一指揮,四十五師確定以坑道為單位組織黨支部。一三四團二營教導員李安德進入597.9 高地1 號坑道后,把十六個不同建制的連隊人員編為第一三四團八連,建立了黨支部;一三四團四連指導員趙毛臣在597.9 高地2 號坑道里將四個不同建制連隊的八名黨員組成坑道黨支部,另有五名團員組成團小組。

 

    一三五團七連在坑道里七天缺水,當運輸員劉明生將路上拾到的一個蘋果送給連長張計法時,張計法又交給了步話員,步話員忍著干渴,又將蘋果傳給一個重傷員。一個蘋果在坑道里轉了一圈,又完整地回到連長手里。連長流著淚,帶頭咬了一小口,再往下傳,每人都只咬一點點,一個蘋果在坑道里轉了兩圈才吃完。以后《上甘嶺》電影和教科書里都反映了這個真實動人的故事。我們為什么能夠守住五圣山,為什么能夠堅韌不拔地抵擋住那么猛烈的攻勢?這個蘋果的故事也可以從一個側面做出答案。

 

    還有一個女戰士使我印象至深,她叫王清珍,是個鐵路工人的女兒,只有十七歲,她在五圣山后面的坑道病房護理二十多個重傷員,喂飯、換藥、洗繃帶,還要背傷員出洞解大小便。有個傷員嘴巴化膿,不能咀嚼,她先把飯嚼爛,像大人喂孩子一樣一口一口地喂到戰友的嘴里。還有一個腹部重傷的傷員,不能動彈,躺著解不下大小便,又憋又脹,十分痛苦。這個姑娘為了解除戰友的痛苦,幫助傷員排尿,情操之高尚,令人肅然起敬。

 

    在上甘嶺戰役第二階段的坑道斗爭中,我們的戰士就這樣以堅定不移的信念和革命軍人的優秀品質戰勝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

 

    當時,整個朝鮮戰場其它地方的槍聲稀落了,板門店談判桌上談判雙方都在等著上甘嶺的消息,誰的部隊在上甘嶺打得硬,談判桌前誰的腰桿就硬,講話底氣就足。兵團、志司、軍委乃至毛澤東主席,都密切關注上甘嶺的一得一失。志司和兵團不斷打電話詢問情況,探探我的口氣,看看十五軍還有多大決心。我們雖然連日酷戰,艱難重重,但心里清楚,我們困難,敵人比我們更困難。我們必須頂住,頂住就意味著勝利。因此,對上,我們自始至終只有一個回答:“請各級首長和毛主席放心,請全國人民放心,十五軍只要還有一個人,上甘嶺的戰斗就要打下去。”

 

     大反擊

 

    十月二十六日,二十九師師長張顯揚、政委王新、三十一師政委劉瑄、副師長李長林到德山崛會同四十五師師長崔建功、政委聶濟峰召開了一次聯席作戰會議,討論反擊方案,并聯名將方案報告軍部。

 

    針對火力上敵強我弱的特點,和沖擊出發地距離目標較遠的弱勢,幾個師的指揮員動了不少腦筋,集思廣益,調動戰術思維,提出誘惑敵人的炮火和機動地使用自己炮火的二十三條辦法,運用假火力準備、假沖擊、炮火假轉移等戰術。

 

    衡量再三,我對這個方案是比較滿意的,很快給了批復:“為利用有利地形,大量殲滅敵人,三十日夜,只拿下597.9 高地主峰,其余次日奪取之。”十月二十九日,我反擊部隊的準備工作已基本就緒。經過兩天預先火力準備,十月三十日二十二時,進行直接火力準備,五分鐘后,火力延伸,第一線步兵佯動,誘敵展開,十分鐘后,已經延伸的炮火突然減下表尺,殺了個回馬槍,已經展開戰斗隊形的敵人并沒有接觸我進攻步兵,倒被突然縮回來的炮火殺傷不少。二十二時二十五分,我以十個連的兵力(含坑道內臨時組織的兩個連)對占領597.9 高地表面陣地的敵人進行內外夾擊。經過五個小時激戰,全殲守敵四個連,打退敵人一個營的多次反撲。三十一日凌晨,597.9 高地陣地全部被我軍收復。曾經指揮過黃繼光所在八連戰斗的優秀指揮員、一三五團二營參謀長張廣生在這次戰斗中壯烈犧牲。

 

5.jpg
舍身堵槍眼的英雄黃繼光

 

    從十月三十一日至十一月五日,敵人先后投入十七個營的兵力,在空軍和炮兵的支援下,連續六天對597.9 高地進行反撲。

 

    美國佬為了鼓舞士氣,也進行了“政治動員”,除了軍中牧師那一套外,還把597.9 高地取名為“珍妮·羅素”山。珍妮·羅素是好萊塢女明星,在美軍中很受官兵崇拜。他們一邊喊著珍妮·羅素的名字,一邊往高地上沖。

 

    很多人被打死在這虛構的幻境之中。

 

    十一月一日,經兵團批準,我們將作為軍預備隊的第三十一師九十一團投入戰斗,我親自給崔建功、劉瑄等同志打電話下達強硬命令。

 

    劉瑄表示,三十一師要當好十二軍的代表隊,學習黃繼光、邱少云、孫占元的戰斗精神,堅決服從十五軍首長的指揮。

 

    一切落實之后、我軍共投入二十一個連的兵力,在表面陣地工事完全被毀的情況下,利用石縫、石坎、彈坑和敵人的尸體作掩體,采取坑道屯兵,小部隊堅守,小部隊出擊,邊打邊補充,邊打邊修等手段,給敵以大量殺傷。

 

    十一月二日,敵糾集韓九師兩個營、美七師十七團、美空降一八七團及哥倫比亞等共五個營的兵力,多路、多梯次向我發動大小四十余次進攻。下午四時,敵人的三十多輛汽車運載一個營上來增援,遭到我炮火攔阻后,又退回去,于進攻出發地修筑工事,伺機出動。

 

    我接到崔建功的報告后,決定盡量減少步兵參戰,以炮火給這股敵人以殲滅性打擊,命令火箭炮營神速進入陣地,一次齊放,頓時一片火海,敵人的這個營基本上沒留下幾個活的。

 

    剛上陣地的三十一師九十一團也打得十分英勇頑強,體現出了兄弟部隊過硬的戰斗作風。尤其是指揮上注意研究,在人生地生、情況不明的條件下,迅速適應環境,摸清敵人規律。在反擊和堅守中,均能體現靈活的戰術,往往以小股戰斗單位控制要點支撐十分得力。為此,軍黨委對三十一師予以通令嘉獎、號召十五軍部隊學習三十一師,邊打邊研究,打一仗進一步,以小的代價殲滅敵人,最后把敵人熬垮。

 

    十一月五日,美軍和韓軍拼湊了八個連隊。向我1 、2 、7 、8 、9 號陣地發

起攻擊,被我軍打退。

 

    上午十時四十分,美軍兩個營在飛機坦克的掩護下,又向我陣地沖擊,仍未得逞。

 

    這一天,我守備部隊同敵人展開了十八次反復沖殺。

 

    黃昏時分,在粉碎敵人最后一次集團沖擊時,主峰陣地上空出現了一幕令人驚心動魄的奇觀。連續數日烽火硝煙遮蔽的天空在渾渾沌沌的黃昏中,倏然驟亮,那一瞬間,天宇間一片輝煌,桔紅色的光輝照亮了整個上甘嶺戰場。緊接著,一聲奇異的爆炸聲裂破了長空,天上出現了一個巨大的火團,暴風驟雨般降下一陣燃燒著的金屬碎片。原來是美軍一架低空支援步兵沖擊的F —51  型強擊機,居然撞上了我軍地面低彈道彈丸,頓時粉身碎骨,那眩目奪魄的一亮,那驚天動地的一響,再加上紛紛墜落的殘骸正好落入敵陣,這使本來就膽戰心驚的美韓士兵更加恐怖。

 

    在十月三十日至十一月五日對597.9 高地的大反擊和鞏固陣地的戰斗中,我以傷亡二千五百人的代價,殲敵六千余人。

 

    在反擊597.9 高地的同時,我八十七團以五個連的兵力,反擊537.7 高地,殲敵人百余人,有力地配合了597.9 高地戰斗。為此,中朝聯合司令部首長彭德懷、鄧華、樸一禹致電嘉獎十五軍:“你軍與敵血戰了二十余日,敵軍集中了空前優勢的炮兵、飛機、坦克及大量步兵集團沖鋒,不僅不能奪取我軍陣地,而且喪失了一萬五千余人的有生力量及大量炮彈,你們則發揚了堅韌頑強的戰斗作風,愈打愈強,戰術愈打愈靈活,步炮協同愈打愈密切,戰斗傷亡亦逐漸減少……這樣打下去,‘必能制敵于死命’。我們特向你們祝賀,望激勵全軍再接再厲,堅決戰斗下去,直到將敵人的局部進攻完全徹底粉碎。預祝你們勝利。”這份熱情洋溢的嘉獎電,由十五軍政治部印成紅色大字的“號外”,迅速傳遍了每一個陣地。十一月十日,身在北京而每時每刻都在關注上甘嶺戰斗的毛澤東主席將這份嘉獎電批轉各大軍區、各軍、兵種及軍委各部門。

 

    與我們一片歡呼恰好形成了鮮明對照,我們的敵人此時則是心灰意冷。

 

    這次反擊,使美軍完全陷入了絕望境界,美聯社悲哀地宣布:“到現在為止,聯軍在‘三角形山’(即597.9 高地)是打敗了。”奪回了597.9 高地并鞏固了陣地之后,我們又開始準備反擊537.7 北山。

 

    十一月五日,兵團發出部署指示,“為便于指揮,決定組織五圣山作戰指揮所,由十二軍副軍長李德生同志負責,統一指揮三十一師和三十四師之反擊作戰,二十九師之配合動作。該指揮所歸十五軍軍長秦基偉直接指揮。”毛澤東主席對五圣山反擊作戰始終十分關注,在為軍委起草的給志愿軍的復電中指出:“你們對加強十五軍作戰地區之決心和部署是正確的。此次五圣山附近之作戰已發展成戰役規模,并已取得巨大勝利,望你們鼓勵該軍堅決作戰,為爭取全勝而奮斗。”根據兵團指示,軍決定五圣山作戰指揮所設在德山峴,也就是四十五師崔建功原來的指揮所。第四十五師撤出陣地(炮兵不動)。轉移到兵馬洞地區整補。以第三十一師接替第四十五師防務。四十五師的師、團指揮系統和通訊、觀察及后勤保障機構暫留原處,保障三十一師。二十九師第八十六、八十七團主力防守五圣山、忠賢山陣地,并以部分兵力協同三十一師作戰。

 

    三十一師以九十一團、九十三團負責堅守597.9 高地;第九十二團全力反擊537.7 北山之敵。

 

    十一月八日,五圣山作戰指揮所向軍部報告反擊537.7 北山的作戰計劃,決心以九十二團全部舉行反擊并從此鞏固下來,我們同意這個方案,并上報兵團批準。

 

    十一月十一日下午,第九十二團兩個營在炮火支援下,向537.7 北山之敵實施反擊。同時,以第二十九師八十七團一個排佯攻注字洞南山,另以九十三團一個排,沿上甘嶺以南造成佯攻聲勢,吸引敵人火力。第九十二團以機動靈活的戰術動作,勇猛頑強,激戰將近兩個小時,全殲韓二師十七團一個營,全部奪回537.7 高地北山表面陣地。

 

    以后的幾天里,敵人先后糾集十六個營的兵力,在空中和地面炮火的支援下,向537.·7 高地北山多次發起瘋狂反撲。同時,注字洞南山的敵人對我后方供應線進行火力封鎖。十一月十四日,我又將第九十三團兩個營投入戰斗。從十二日至十八日,我九十二、九十三團先后擊退敵人一百三十二次沖擊,斃傷敵二千余人。

 

    十一月十八日,第一○六團接替第九十三團參加537.7 北山戰斗。一面作戰,

一面搶修工事,改善了作戰條件,并采取坑道屯兵,少數兵力堅守,加強火力控制,結合無規律的反擊等手段,大量殺傷敵人,鞏固占領陣地。

 

    二十日以后,敵人因傷亡慘重,兵力不足,只能以連以下兵力實施小型反撲。其實,這種反撲已是象征性的了,是把臉打腫企圖挽回面子。開始幾天,他們的空中和地面炮火也虛張聲勢地投幾顆炸彈放幾聲炮,我們的戰士開玩笑說,美國佬和李承晚真的已經被拖垮了,連炮聲都沒有過去那么響了,聽起來像哼哼。到了十一月二十五日,他們連哼也哼不出來了,舉步維艱,再也沒有能力進攻了。537.7 高地北山陣地完全被我軍控制。敵人將傷亡慘重的美七師和韓二師撤下去整補,這兩個師的防務分別由美二十五師和韓九師接替。此時,敵人的進攻也基本停止,范佛里特拋下幾萬美韓官兵的亡靈,再也羞于提起“攤牌計劃”了。所謂的“金化攻勢”僵旗息鼓,不宣而退。

 

    歷時四十三天的戰役遂以我軍的勝利而告以結束。

 

    十一月二十八日二十時,十五軍發出《關于兵力部署調整的指示》:

 

    我597.9 高地已達到鞏固,537.7 北山除7 、8 號陣地外,其余陣地為我控制。偽九師接替偽二師后,看樣子尚無大進攻企圖,上甘嶺地區之戰斗,作為戰役性的作戰來說應該結束。537.7 北山之戰斗,作為一個單獨的戰斗來進行,應減少這一地區的部隊和炮兵,以免過大地消耗和損失。如果我繼續擺著戰役的架子,則是以大對小,于我不利,根據兵團二十五日指示,部署如下:

 

    (一)李副軍長前指于本月三十日解除任務,由二十九師師長張顯楊、三十四師參謀長蔣科統一指揮一○六團作戰。

 

    (二)一○六團應爭取時間筑城,加強戰斗準備,將1 、2 、3 、4 、5 、6 、9 號陣地完全鞏固起來,另指定兩個連做好反擊7 、8 號陣地之準備。

 

    7 、8 號陣地攻下后,視情況,如達不到完全鞏固,則造成一定時期的游擊區,爾后逐漸鞏固。

 

    (三)十一師部隊(九十一團已于二十五日撤離陣地)九十三團應于三十日二十四時前撤出陣地,全部開往谷山歸建……。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咨詢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