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6日-星期二
長征路上,紅軍真的吃皮帶嗎?
答案是肯定的,但紅軍吃的皮帶不是現在經過工業化加工制成的皮帶,而是當年農牧民經過簡單初加工的皮制品,以及原本就是準備在路上充饑的皮帶。這從側面反映了紅軍長征的艱辛不易,更折射出紅軍戰勝艱難困苦的決心和意志。
紅軍戰士周廣才的皮帶(圖片來源:新華社)
上世紀三十年代,中國的工業十分落后,在牧區和農村所使用的皮帶大多是沒有經過工業化加工,即沒有硝皮和縮革等工序,僅經過簡單的初加工就使用的皮帶。這樣的皮帶在迫不得已時可以煮了吃。
紅軍長征經過的川康地區,人口稀少,自然環境惡劣。特別是為了能夠通過人跡罕至的大雪山和茫茫水草地,根據先頭部隊的經驗和教訓,在過雪山草地前,盡量讓每個戰士能夠帶足糧食再出發。
然而,在環境偏遠貧瘠、經濟落后的少數民族地區,加上國民黨軍的封鎖,紅軍無法籌到足夠的糧食,只好能籌到什么就帶什么。比如,籌到牛羊宰殺后,不能有一點浪費,除了把牛肉曬成干帶上,還把牛皮剪成皮帶狀曬干后系在腰間,成為特殊的皮帶,等糧食吃光了就拿出來吃。吃的方法也很簡單,用水把皮帶泡軟后,放在鍋里煮,有鹽巴就放點,不管爛與不爛,能充饑就行。
國家博物館珍藏的兩條皮帶見證了紅軍過草地時的艱苦卓絕。那是紅二方面軍領導人任弼時和紅四方面軍戰士周廣才長征過草地時留下的。
任弼時與賀龍等人率部長征過草地時,許多戰士因為饑餓昏倒。在找不到任何食物替代品的情況下,任弼時和警衛員將皮帶切成若干段,放到鍋里煮,每次每人只能分得3小塊。雖然味道難聞、難以下咽,但他們卻風趣地稱為吃“煮牛肉”。走出草地后,他將剩下的半條皮帶一直保存著。1938年,任弼時從太行山區返回延安時,將這半條皮帶交給警衛員李少清保存。解放后,李少清將其捐贈出來。在這半條皮帶上,至今仍清晰地留有當年用刀切割的痕跡。
紅四方面軍部分官兵曾三過草地,條件極為艱苦。戰士周廣才曾分得一條作為戰利品的皮帶。過草地時,6位戰友的皮帶相繼吃完,輪到吃周廣才的時,年僅十四五歲的他大哭起來,哀求大家不要吃掉他的戰利品。就這樣,大家強忍饑餓,沒舍得吃這條皮帶。為銘記長征的艱難歷程,紀念那些與自己生死相依的戰友,周廣才在皮帶背面深情地刻下“長征記”三個字,一直把它珍藏在身邊,直到國家征集文物時才捐了出來。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