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7日-星期四
(第一汽車制造廠鑄造分廠可清車間工人撰寫的“《弟子規》批注”)
前 言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反動儒生李毓秀編寫的“啟蒙”教材。當時中國封建社會已經發展到沒落階段,社會的階級矛盾非常尖銳。地主階級為了維護他們的反動統治,極力乞靈于孔孟之道,大力推崇自宋以后所謂儒家正統的程朱理學,并且收羅一批所謂的“理學名臣”編印儒家經典,四處叫賣。《弟子規》就是在這種形勢下出籠的。
這本書是根據孔丘在《論語》里說的:“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編寫成的。內容極其反動,深受反動統治階級的推崇。清朝中葉以后成為流行很廣,影響很大的一種“啟蒙”教材。至清末進而被列為“童蒙必讀書”之一,并且在祠堂、茶樓、書館中到處販賣。國民黨統治時期又把它重新修訂出版,流毒甚廣。
孔孟之道的忠實信徒們所鼓吹的“克己復禮”的反動綱領,地主資產階級的人性論,反動的“孝親”思想,“靈魂深處爆發革命”,“尊孔讀經”等黑貨同《弟子規》如出一轍。當前,在普及、深入、持久地開展批林批孔運動中,深入批判《弟子規》可以使我們進一步認清林彪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的極右實質,肅清孔孟之道的流毒,有助于加強思想和政治路線方面的教育,更好地貫徹執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線。
《弟子規》宣揚的反動教育思想,同劉少奇、林彪之流所推行的反革命修正主義教育路線是一路貨色。批判《弟子規》有助于徹底清算反革命修正主義教育路線,發展教育革命的大好形勢,把無產階級教育革命進行到底。在青少年中間,開展批判《弟子規》一類的黑書,可以使他們在斗爭中初知一些馬克思主義,成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可靠接班人。
《弟子規》批注
總 敘
弟子規,圣人訓。
首孝悌,次謹信,
泛愛眾,而親仁,
有余力,則學文。
【批判】
這是《弟子規》的綱,是《弟子規》反動內容的總的敘述。毛主席在講五四運動時說“那時的統治階級都拿孔夫子的道理教學生,把孔夫子的一套當作宗教教條一樣強迫人民信奉”。(《反對黨八股》《毛澤東選集》四卷合訂本第七八八頁)《弟子規》就是把孔丘的一句話,作為教條,強迫青少年去信奉。
“仁”是孔丘的反動思想核心。“仁”的根本內容是“克己復禮”。“孝悌”、“謹信”、“泛愛眾”等等都是“仁”的內容。孔丘把力行它們列為對青少年進行教育的首位,就是以“克己復禮”為綱,以學禮為根本內容,培養奉行“禮治”的“仁人”,為維護日趨崩潰的奴隸制服務。《弟子規》的作者在封建社會沒落時期,用孔老二的這句話編纂成書毒害青少年,其罪惡目的豈不是昭然若揭了嗎?
入則孝 出則悌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事雖小,勿擅為;茍擅為,子道虧。
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
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
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辨,酒肉絕。
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批判】
為了挽救奴隸制的崩潰,孔丘竭力鼓吹“孝”。什么是“孝”?他說:“孝”就是“無違”。“無違”就是“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一句話就是要人們不要違反周禮。
《弟子規》的作者,對孔丘的這個思想心領神會,極力宣揚對父母要唯命是聽,言行舉止,事無巨細都要以父母的好惡為依據,要做兒子的不改變父道,即所謂“居有常,業無變”。甚至父母死了,也要“事死者,如事生”。孔孟之徒為什么要拚命宣揚“孝”呢?孔丘的弟子有若說:“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孝順爹娘,敬愛兄長,卻好犯上的是很少的,不好犯上而好造反的是從來沒有的。可見,他們宣揚“孝”的目的,是要維護反動統地階級的宗法制度,不讓勞動人民造反,以鞏固他們的反動統治。
資產階級野心家、陰謀家林彪效法孔丘,大肆宣揚:“事父母敬而不違”、“以從親之令為孝”,妄圖以此培植復辟資本主義的“馴服工具”,為他們“克已復禮”效勞。
新中國的青少年,對于父母的教育和要求要作馬克思主義的分析;符合無產階級利益和毛主席革命路線的,就應該接受,反之,就應該抵制,并且幫助父母提高認識。對于父母的優點和長處,應該學習,對于父母的舊思想、舊習慣應該抵制,并且幫助他們改正。至于對待象林彪那樣的野心家、陰謀家,則必須站在無產階級的鮮明立場上,進行堅決的斗爭。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批判】
“兄友”、“弟恭”是封建地主階級調解內部矛盾,維護平輩之間“和睦”的一種說教,也是扼殺人民反抗斗爭精神的反動思想武器。它和孔丘的“孝”的思想是一致的,目的都在于維護封建宗法等級制度,鞏固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然而爭權奪利、勾心斗角是地主階級以及一切剝削階級的本性,是私有制的產物。《弟子規》中所說的“財物輕”、“言語忍”,妄圖掩蓋地主階級內部的矛盾實質,那是自欺欺人的。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
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
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
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余。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
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
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
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批判】
這一段的中心是宣揚孔孟的尊卑有別、長幼有序的反動思想。這種思想是為封建的宗法等級制度服務的。《弟子規》的作者,宣揚它的目的是為了束縛青少年,使他們從小就樹立起尊卑上下的等級觀念,養成服從封建宗法等級制度的“品德”,以此防止“犯上作亂”,維護封建社會的統治秩序,鞏固地主階級的反動統治。劉少奇之流,鼓吹的“師道尊嚴”就是這種反動思想在師生關系上的反映。革命師生要在毛主席的革命教育路線指引下,發揚無產階級革命精神,大破“師道尊嚴”,共同努力建立起革命的、民主的、團結的師生關系。
謹而信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
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
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丑。
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
勿踐閾,勿破倚,勿賓踞,匆搖髀。
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棱。
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
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
斗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
將入門,問誰存;將上堂,聲必揚。
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
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
借人物,及時還;人借物,有勿慳。
【批判】
為了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反動統治,孔丘很強調統治階級的儀表。他說:“奴隸主要衣帽整齊端正,目不邪視,有個道貌岸然的樣子,人們望而畏懼他”。(“君子正其夫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論語·堯曰》)又說:“君子不重,則不威”。(《論語·學而》)《弟子規》的作者根據孔丘的反動說教,對青少年的起居、穿戴、舉止、處世等多方面,作了極其煩瑣的規定。其主要目的是對地主階級子弟進行封建儀表教育,以便把他們訓育成為具有“老爺”架子的反動統治者,為延續地主階級的反動統治培養繼承人。
《弟子規》這些煩瑣的規定的另一個目的,是要人們謹小慎微,從小就養成循封建之規,蹈儒家之矩的習慣,以維護地主階級的反動統治。所謂“上循分,下稱家”,是孔老二“正名”思想的翻版。就是要人們穿衣服要嚴格遵守封建等級名分以區別“尊卑”、“貴賤”,維護封建等級制度。所謂“斗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就是不準人們接觸反對封建社會的統治秩序和道德規范的人和事,防止“犯上作亂”。一句話,就是販賣孔老二“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反動說教,大搞“克己復禮”。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侫巧。
刻薄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
事非宜,勿輕諾;茍輕諾,進退錯。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閑管。
【批判】
這一段都是講的孔老二的“信”。什么是“信”呢?就是“非禮勿言”。《弟子規》的作者把它具體化了。說什么“信為先”、“勿侫巧”,不要“詐”與“妄”等等。這些都是孔孟之徒自欺欺人的鬼話。孔老二就說過:“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論語·子路》)就是說,說話講信實,行為堅決,那是淺薄固執的小人。孟軻則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孟子·離類下》)事實上,“侫巧、詐、妄”都是剝削階級的反動本性。無論是奴隸主階級還是地主階級,從來都是口是心非,爾虞我詐的,他們都做不到“信”,也不可能不“侫巧、詐、妄”。孔孟之徒宣揚“信“,一方面是為了調整剝制階級內部的關系,另一方面則是為了掩蓋他們“侫巧、詐、妄”的反動本質,欺騙勞動人民。
林彪這個孔老二的忠實信徒,說什么“誰不說假話,誰就得垮臺”,“不說假話辦不成大事”。這就充分暴露了他這個陰謀家、兩面派的丑惡嘴臉。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
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惟德學,惟才藝,不如人,當自勵。
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
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
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
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
過能改,歸于無;倘掩飾,增一辜。
【批判】
這里是一套孔孟之道的修養經,是孔丘所說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論語·里仁》)的翻版和具體化。
所謂“思齊”,這里規定了“惟德學,惟才藝,不如人,當自勵”,因為封建主義的“德學”“才藝”能夠加強封建禮義的修養,有利于地主階級的剝制和壓迫。但是它又規定“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因為衣服、飲食最能直接表現等級名分差別和階級界限,它不敢讓青少年“生戚”以至去看齊的,果真“思齊”起來,豈不就要越封建之禮,就要破壞封建社會的秩序,就要“犯上作亂”嗎?
“思齊”和“內省”都以“善”“惡”為標準。在階級社會中,“善”“惡”都是有階級性的。地主階級認為“善”的,對勞動人民就是“惡”。反過來也是這樣。《弟子規》里講的“善”“惡”都是以地主階級的利益為標準的,是為地主階級的統治和利益服務的。
“思齊”和“內省”都是要人們用“閉門思過”的方法去自我修養。它來源于孟軻的性善說。
孟軻認為人們生下來就有所謂“仁、義、禮、智、信”等“善性”,有了過錯是“善性”被“惡性”掩蓋了,因此,只要在內心里反省,就能夠排除“惡性”,發揚固有的“善性”。這是典型的唯心主義的先驗論。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的思想是在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中形成和發展的。離開這些社會實踐,去講什么“性善”、“思齊”、“內省”,純屬欺人之談。大叛徒劉少奇在他的黑《修養》里也極力鼓吹“閉門思過”的破爛貨,賣國賊林彪則惡毒攻擊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走同工農相結合的道路,足見他們都是孔孟的忠實信徒。新中國的青少年要遵照毛主席關于“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是在群眾斗爭中產生的,是在革命大鳳大浪的鍛煉中成長的”偉大教導,狠批劉少奇、林彪之流鼓吹的唯心主義“修養經”到三大革命實踐中去鍛煉成長。
泛愛眾,而親仁,
凡是人,皆須愛,
天同覆,地同載。
【批判】
“凡是人,皆須愛”,是十分反動的超階級的“人性論”。
在階級社會里,只有階級的“愛”,具體的“愛”。從來沒有什么超階級的“泛愛”。偉大領袖毛主席指出“世上決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至于所謂‘人類之愛’,自從人類分化成為階級以后,就沒有過這種統一的愛。過去的一切統治階級喜歡提倡這個東西,許多所謂圣人賢人也喜歡提倡這個東西,但是無論誰都沒有真正實行過,因為它在階級社會里是不可能實行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毛澤東選集》四卷合訂本第八二七頁)事實正是如此,侈談“愛人”的孔丘,上臺不久就殺了革新派人士少正卯,大講“仁愛”的蔣介石,在幾十年的時間里,不知殺了多少革命人民;反革命兩面派林彪,表面鼓吹要“以仁愛之心侍人”,暗地里卻炮制了罪惡的《“571工程”紀要》。一切剝削階級從來都是不愛芳動人民的。他們鼓吹“泛愛”的目的,對內是為了維護和加強他們之間的“團結”,對外是為了混淆階級界限,抹煞階級斗爭,掩蓋他們吃人的反動本質,為其反動統治服務。
我們要牢記黨在整個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的基本路線,狠批地主資產階級的“人性論”,進一步鞏固和加強無產階級專政,把社會主義革命進行到底!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輕訾。
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
人不閑,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
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
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
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
【批判】
這里要人們對人“短”,“切莫揭”,對人“私”,“切莫說”,“與直多,取宜少”,“恩欲報,怨欲忘”以及“己不欲,即速已”等等。這些反動說教是孔丘“禮之用,和為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反動謬論的翻版,露骨地宣揚了中庸之道和階級調和論。
在封建社會里,地主階級不但同農民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而且在他們本階級內部,也常常發生爾虞我詐,狗咬狗的斗爭。《弟子規》的這些規定,一方面是為了緩和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和沖突,另一方面則是為了麻痹勞動人民,以維護其反動統治。但是,爾虞我詐,勾心斗角是一切剝削階級的反動本性,“人不為已,天誅地滅”,是他們世代相傳的做人決竅。為了爭權奪利,在他們之間經常演出兄弟、父子、君臣相殺的丑劇。他們的這種反動本性,是任何說教也改變不了的。而地主同農民之間的矛盾,則是根本對立的。在地主階級看來,孔老二是“行高”“才大”的“圣人氣因而一直被他們尊崇了幾千年。可是在我們勞動人民看來,他只不過是“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反動統治階級的一條喪家犬而已。對于反動統治階級壓迫人民之“短”,剝削人民之“私”,勞動人民是不能“忘怨”、“莫揭”、“莫說”的。至于說什么“與多”“取少”,更是騙人的鬼話,剝削階級對勞動人民,從來是不吸盡最后一滴血決不罷休的。哪里有什么“與多”,“取少”呢!
叛徒、賣國賊林彪,效法孔老二胡說什么“中庸之道……合理”,并叫嚷:“兩斗皆仇,兩和骨友”,惡毒攻擊我們對蘇修的斗爭“做絕了”,妄圖讓我們放棄斗爭,變我國為蘇修的殖民地,這只能是癡心妄想。我們要堅持斗爭哲學,奪取無產階級革命的徹底勝利。
待婢仆,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
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
【批判】
“惑而寬”、“理服人”是反動統治階級世襲相傳的治民之術,是一具用來欺騙、麻痹勞動人民的假面具。
歷代反動派對勞動人民從來只有殘酷剝削和野蠻鎮壓,根本沒有什么“惑而寬”和“理服人”。但是,他們有時卻裝出一副偽善的面孔,來欺騙和麻痹勞動人民。列寧指出:“所有一切壓迫階級,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都需要有兩種社會職能,一種是劊子手的職能,另一種是牧師的職能。”(《第二國際的破產》,《列寧選集》第二卷第六三八頁)列寧的這段話,是對一切玩弄“慈而寬”、“理服人”騙術的反動派的最有力的揭露和批判。炮制“仁”、“愛”思想的孔老二,聽說鄭國奴隸主頭子鎮壓了奴隸起義之后,興高采烈地說:“太好了,對奴隸太寬了,他們就要造反,這就要武力鎮壓。”(“善哉,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左傳。昭公·二十年》)孔老二的忠實信徒林彪,一面叫嚷什么“恃德者昌,恃力者亡”,一面卻磨刀霍霍,陰謀策劃反革命武裝政變。這就徹底暴露出他們鼓吹的“仁”、“愛”的虛偽本質。人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不管反動派的面孔裝得多么“慈善”,“理服人”的調子唱得多么動聽,勞動人民總是要扒掉他們的畫皮,起來造反,推翻他們的反動統始。
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希。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諱,色不媚。
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
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
【批判】
這一段的中心是鼓吹“親仁”。什么是“仁”呢?孔老二說:“克己復禮為仁”,又說:“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可見”仁“的根本內容就是“克己復禮”。在封建社會,“仁”的內容就是恪守封建社會的統治秩序和道德規范。所謂“親仁”就是要親近具有這樣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
《弟子規》的作者,生活在封建制度的沒落時期,當時階級斗爭非常激烈。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封建的統治秩序和道德規范,即使在地主階級內部也越來越不起作用了。在這種情況下,他極力鼓吹青少年要向那些“克己復禮”的黑樣板學習,其用心就是要把他們培養成封建制度的忠實衛道士,達到“克己復禮”的目的。然而封建制度必然要垮臺,這是歷史發展的規律,反動統治階級的征何掙扎都是無濟于事的。
行有余力 則以學文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
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
【批判】
孔丘和《弟子規》的炮制者都很重視“力行”,但是他們也都知道,只“力行”不“學文”,就掌握不了儒家宣揚的統治勞動人民的那一套反動本領,因而,做不了奴隸主階級或封建地主階級的大事,
甚至可能背離奴隸主階級或地主階級的利益。因此,他們又很重視“學文”,即學習儒家的經典。孔丘曾經對他的兒子說過:“不學禮,就沒有辦法當好奴隸主貴族”(“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他還說過“奴隸主廣泛地學習文獻,再用禮來約束,也就可以不背叛了。”(“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論語·雍也》)這是說“學文”是為了讓奴隸主貴族掌握壓迫剝削奴隸的本領,防止他們離經叛道、犯上作亂。《弟子規》正是根據孔丘的這些反動說教,說什么“不學文,任已見,味理真”,其目的就是要把地主階級的子弟培養成為能夠用孔孟之道去鞏固封建統治的繼承人,并且防止他們“任己見”,離儒家之經,叛地主階級之道。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
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
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
房室清,墻壁凈,幾案潔,筆硯正。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
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
非圣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
勿自暴,勿自棄,圣與賢,可馴致。
【批判】
這里宣揚的是封建地主階級的學習方法,學習內容,學習目標。
《弟子規》的作者,為了培養地主階級的精神貴族,極力鼓吹唯心主義的閉門讀書的方法。孔孟的忠實信徒劉少奇、林彪之流為了培養資產階級精神貴族,為他們復辟資本主義的陰謀服務,也極力鼓吹閉門讀書,要青少年“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胡說什么“書本要厚,勞動要少”。毛主席教導說:“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只能從社會的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這三項實踐中來。”(《人的正確思想是從那里來的?》)”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從戰爭學習戰爭一一這是我們的主要方法。“(《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毛澤東選集》四卷合訂本第一六五頁)毛主席的教導是我們教學和學習必須遵錨的原則,是大破”閉門讀書“的最有力的武器。我們要堅持走開門辦學的道路,把教育革命進行到底!
在讀書內容上,《弟子規》的作者主張“非圣書,屏勿視”,就是說只準學習那些宣揚孔孟之道的儒家黑書,不準學習其它的書,特別是法家的書。法家著作,一般都是主張革新、反對保守的,特別是反對儒家思想的。孔孟的忠實信徒李毓芳站在沒落的大地主階級的立場上,視法家著作為洪水猛獸、邪門歪道,要求青少年“屏勿視”,這是儒法兩條路線斗爭的反映。叛徒、賣國賊林彪教子尊孔讀經,大肆販賣孔丘的黑貨,這就說明他和李毓秀一樣都是孔孟的忠實信徒。
《弟子規》的作者還鼓吹把“圣與賢”做為讀書的目標。
孔孟之徒,鼓吹“學而優則仕”,不僅是為了鼓勵學生個人去當官發財,更重要的是為了推行”克己復禮“的路線。所以孔丘教他的學生做“仁人”、“賢人”。所謂“仁人”、“賢人”就是“為國以禮”的人。也就是忠實執行“克己復禮”路線的人。《弟子規》的作者鼓吹以“圣賢”為奮斗目標,就是要把地主階級子弟培養為維護封建統治死心塌地賣命的奴才和衛道士。劉少奇宣揚“讀書做官”,林彪鼓吹尊孔讀經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養復辟資本主義的工具。毛主席指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這是培養無產階級接班人的方針,是對“學而優則仕”和歷史上一切剝削階級教育方針的徹底決裂。我們要堅決貫徹執行毛主席的教育方針,為培養無產階級可靠的接班人而戰斗。
(作者:第一汽車制造廠鑄造分廠可清車間等《弟子規》批注組。來源:《<弟子規>批注》1975年01月出版,內容有刪減修改。激流網整理錄入)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