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一生波瀾壯闊,在他波瀾壯闊的生命歷程中,有許許多多讓人悠然想往的片段,其中,長征路過六盤山的時候就發生了這樣一幕。
1935年10月,萬里跋涉之后,紅軍在10月7日的下午翻越六盤山,當此之際,秋高氣爽、天清氣朗,主峰四望,天地一片蒼茫。身臨此境的人無不大起感懷,而這個時候的毛澤東又有怎樣的感受與體會呢?
他給我們留下了這樣的詩句:
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就是說,在西風漫卷、天高云淡的六盤山主峰之上,紅軍北上,鴻雁南飛,而毛澤東則站在那里久久地、癡癡地凝望那南飛的大雁,直到它們消逝在遙遠的天際……
他究竟在想什么呢?
也許,此時此刻,他已心飛故國,魂歸那塊紅色的土地,深深地惦念那些仍在那里浴血奮戰的戰友以及受苦受難的人民,這里面還有他自己的親兄弟……
也許,他還想起了一路上壯烈犧牲的勇士們,為了能有今天“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豪邁,數萬英烈永遠長眠在萬里征途之上,可以說,萬里長征萬里尸骨,一路烈士一路血。從今以后,伴著他們的只有冷月、凄風和苦雨,此時此刻,也只能依憑南飛的大雁來寄達哀思……
也許,看著南飛故土的大雁,感受西風漫卷中一絲凜冽,在“自古逢秋悲寂寥”的肅殺氛圍中,他還想到了今后的出路,想到革命事業的前途。“何時傅住蒼龍”。前路漫漫,未來難期,放眼望去,長征出發時的浩蕩隊伍,如今只剩幾千人,如細繩般蜿蜒在蒼茫無盡的六盤山間,這情形仿佛如同當年,率領隊伍上井岡……
但不管怎么說,毛澤東在這個時候既沒有寫日記,也沒有發表政治演說,而是再一次展現了他的詩人氣質,寫下了一首《清平樂?六盤山》。眾所周知,凡詩人都是情感豐富的人,而毛澤東則是一個大詩人,這位一生都波瀾壯闊的大詩人,一定有一個波瀾壯闊的內心世界,這一點,往往為人們所忽略。其實,任何人的內心世界都包括思想與情感兩個部分,偉人毛澤東也不例外,他的思想博大精深,這是他作為政治家與革命導師所具有的品質,這一品質是如此地突出和偉大,以至于在相當程度上掩蓋了他情感世界的深邃,也許,作為偉大的革命家,他也只能自覺地把自己對人生的諸般感懷深藏于心,只能在有限的詩文中做相當有限的表達。以筆者對毛澤東主席的了解,在他所留給后人的文獻中,有關個人情感的部分比例實在太小。
這應該算在一個歷史的遺憾。因為筆者堅信,毛澤東內心世界中的情感部分也一定博大精深,并且同他的思想一樣,達到了常人難以企及的極高境界。人生越老感懷也就越多、越深,四十年后再讀毛澤東的詩詞,理解與領會也年輕的時候截然不同,就以這首《清平樂?六盤山》而論,年輕的時候對于“望斷南飛雁”一節可說毫不動心,所激情澎湃的是“不到長城非好漢”。現在年老了,再次捧讀,僅只一句“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就足以令人如醉如癡矣!因為就某種意義而言,現如今筆者又何嘗不是有那么一點“望斷南飛雁”般的蒼涼心境呢?遙想當年,秋風颯颯的時節,六盤山峰,一位萬里跋涉而至此駐足的領袖,目送遠飛的大雁,遙望南國云天,這是怎樣一副動人的歷史畫卷啊!即或是這支隊伍的歷史到此就戛然而止,中國的歷史也會因此而寫上濃濃的一筆……
古往今來,南飛的大雁從來都被人們寄托以無限的情感,雁南飛從來都要撥動起感情的心弦,鴻雁傳書一直都是膾炙人口的佳話。此次此刻的毛澤東也不例外,也對此寄以無限的感懷,但同時,他的情思卻超越了思鄉懷親,也超越了羈旅傷感,他的詩作足以證明,在古往今來一切望斷南飛雁的人們當中,毛澤東無疑是最富情感的一個,同時也是最偉大的那一個。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