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2日-星期二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作為新生事物,我們前三十年建立的國企計劃經濟制度,具有極高的科學性和正當性,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它又成為改革的對象成為必然。國企改革應分為兩個層次:第一,落實全民所有權尤其是全民的所有者權益,確立所有者與作為持有人的政府之間的關系。這是國企身份改革。第二,建立科學、規范的國企管理模式。這是國企運作方式改革。前者決定后者。由于國企身份改革沒有進行,國企運作方式改革才困難重重,最壞的結果就是一賣了之,全盤私有化,這是對國企改革的褻瀆,是嚴重違反憲法的經濟犯罪。
一、國企產權主體虛設?沒有落實全民所有!
憲法第七條的規定:“國有經濟,即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經濟,是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力量。”。根據該條,全體人民是國企的所有人。不僅如此,根據我國憲法和法律,政府是全民所有權的代表和國企財產權的持有人。因此,國企的所有人和產權持有人都是確定的,國企產權主體虛設論調當然是個偽命題。
國企的身份問題不是產權主體虛設,而是產權主體之間以及產權主體與代理人之間的關系沒有厘清。一句話,國企產權主體是確定的,而產權主體之間的關系沒有厘清。全民如何享有和行使自己的所有權?全民所有權是團體權利還是個人權利?全民與政府之間的關系如何確定?這些問題沒有解決,導致國企改革不能沿著正確方向展開,陷入今天國有財產面臨被外資和私人資本瓜分的危局。這些問題解決好了,國企的身份就明確了,性質就確定了,國企運作方式改革就有了正確的前提、基礎、目標和方向。
在1993年修憲之前,國企叫國營企業,是指全民所有,國家經營。現行憲法于1993年將國企改名為國有企業,并解釋說“國有經濟,即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經濟,……。”。兩個概念清楚地表達了國企的缺陷以及改革路徑。1993年以前,國企改革的對象是國家的經營方式,使用的是承包、租賃等方式。1993年修憲之后通過實施“現代企業制度”,由企業自主經營,只強調了國家的財產持有權,國家不再直接管人財物。兩個階段的改革都回避了國企身份改革。不同于第一階段的改革,第二階段改革出現了國有與全民所有的矛盾,出現了刻意強調政府持有并回避全民所有的問題,所以,第一階段改革全民所有被弱化,但群眾盲目跟從,第二階段改革出現了全民所有被虛化,國企成了政府企業、國企職工由企業準主人變為被雇傭者、國企被賤賣以及七千萬職工下崗等等。改了三十年,離題越來越遠,私有化的風險越來越大。
二、現代企業制度過時了
幸好,我們進行改革的時候,現代企業制度已經過時了,所以我們莽莽撞撞的改革也不影響中國經濟表現得優于西方經濟。
(一)、現代企業制度效率的邪惡來源
用公式表示,公平=平等產生最大化的效率+最大化的效率保障和促進平等。現代企業制度則是以法律、公平和正義為剝削工具的典型。以公平作為剝削工具為例:首先,在資本家內部實現了公平。表現為:(一)資本家占有生產資料,其參與階級剝削的機會是平等的。(二)由于資本家內部按投資份額瓜分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多投多得,少投少得,極大地調動了投資的積極性,有利于為社會多創造財富。總之,投資的機會均等和按資分配,實現了公平產生效益,效益保障和促進平等,實現了資產階級內部的剝削公平。其次,工人內部也實現了公平。表現為:(一)工人內部受雇傭、受剝削的機會是均等的。(二)在工作機會均等的基礎上,工人被資本家按勞動技能分配工作,有利于提高勞動效率和勞動技能;被資本家按勞動質量和數量分配工資,有利于調動工人勞動和創造的積極性(這兩條可稱為資本主義的工作機會均等、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單從工人內部看,它也符合公平公式。然而,從全社會看,資本家和工人之間是不平等、不公平的。資本家無償地占有了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分配給工人的只是其勞動成果的一部分,而工資和剩余價值都是工人創造的。所以,資本剝削是資本家內部的公平以及工人內部的公平的基礎,而資本家內部的公平以及工人內部的公平是資本剝削的方式。現代企業制度本質上就是用公平的手段實現資本剝削這一最大社會公害。現代企業制度的效率來自資本剝削的方式,而不是資本剝削本身。資本本身也不創造價值。現代企業制度對我們的啟示是:資本可以把公平建立在不公平基礎上,從而在不公平的基礎上用公平實現效率。公平本身有向全社會貫通的趨勢。資本剝削與公平的直接對立性決定了資本主義制度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是有限度的。它已經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并進一步擴大公平的障礙。如果把公平建立在公平基礎上,在公平的基礎上用公平實現效率,效率會更高。而這就要求我們用社會主義企業理論,而不是現代企業制度理論,來指導改革我們的國家主義的企業制度。
(二)、現代企業制度的弊端
現代企業制度是以資本主義機會均等、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為指導思想的。在現代企業制度中,資本家投資辦企業,獲取剩余價值的機會是均等的。勞動者接受剝削,并獲取工資的機會也是均等的。這就是資本主義的機會均等。在此基礎上,資本家將勞動者按勞動技能分配勞動崗位。勞動者為了保住飯碗甚至多拿工資而努力工作,并努力提高勞動技能。這就實現了資本主義各盡所能。資本家為提高勞動效率,按勞動者的勞動成果分配工資。這就是資本主義按勞分配。通過在機會均等的基礎上引入各盡所能、按勞分配,資本主義企業管理制度已經變為現代化的企業管理制度。再加上機會均等,按資分配的投資制度,就形成了我們津津樂道的現代企業制度。
然而,現代企業制度的最大弊端就是管理層架空資本成為事實上的資本家。史正富指出,所有者缺位是現代企業制度的最大特點,無論西方發達國家的跨國企業集團,還是中國的國有企業。管理層架空資本成為事實上的資本家,本質上是由企業的社會性決定的,是資本、管理和勞動之間矛盾的必然結果。
管理層有著獨立于資本甚至企業本身的利益和意志,因此,企業行為短期化、為獲取高額報酬虛報利潤、其它管理層侵害股東和勞工的利益現象相當普遍,而公司的股東無法對管理層形成有效的約束,企業外部的監督也無濟于事。所有這些,造成了現代企業制度的低效。當年美國第五大石油公司安然公司會計報表中造假的丑聞,就是管理層侵害股東權益的典型例證。安然公司本是符合破產條件的公司,由于連年虛報利潤,其股價長期保持在近百美元/股,業績丑聞被爆光后,其股價一文不值,使廣大股東損失慘重。然而,還不止這些。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美國媒體集中爆光了一批造假公司。只是由于布什政府下了死命令,媒體才忽然間同時閉嘴,噤若寒蟬。可見,業績造假在美國上市公司中是普遍現象。為什么?美國的法律制度是完善的。問題是企業外部的監督是軟約束,根本不能制止管理層造假。以會計事務所的審計為例,會計事務所的審計是由上市公司的管理層聘的,如果協助上市公司造假,就會有豐厚的回報;如果拒絕協助造假,就得丟掉這個市場,讓給自己的競爭對手。所以會計事務所的審計監督變成了協助上市公司造假。當管理成為企業的實際主宰的時候,它不但會利用企業內部已有的漏洞,還會主動“創造”漏洞,以便強化自己的控制力量,侵奪資本和勞動的權益。所以,對安然現象的普遍存在,沒有必要吃驚。現代企業制度是低效率的代名詞,只有在傻瓜眼里才有光環。
我們前三十年的國企是一個體系,整個體系相當于公司,各個企業則相當于車間。如果把我們的國企體系與同期的美國公司體系比較,肯定是我們效率高,比比經濟發展成就就明白了,比如GDP。如果把我們的車間與美國的公司比,可能(僅僅是可能)我們的效率低于美國,但這樣比是不公平的,更是不科學的,因為車間和公司之間不具備可比性。美國公司比我們后三十年的國企效率高嗎?也不是!因為從整體上(我們的國企基本上是一個體系)比較,肯定是我們效率高,比比國家的經濟發展成就就大致有數了。如果從個體的平均值比較,則未必能得出美國公司比我們后三十年的國企效率高的結論,把美國的小微公司也算上并按人民幣的實際購買力計算。那種武斷認定國企比私企效率低下的論調,只是感官以及帶有色眼鏡的結論,沒有事實依據。
(三)、資本對管理層的信托是現代企業制度的骨髓癌
資本家投資建企業,要對自己的投資負責,工人為企業生產要對自己的工作績效負責,而管理層持有的是資本家的財產,管理的是資本家的工人,他們應該對資本家和工人承擔什么責任呢?每個企業的規章制度都對管理層規定了“完善、嚴格”的責任,但是,這些責任的兌現,沒有保障,因為資本家不能要求管理層向他提供財產擔保,說到家,資本家是把企業信托給管理層經營管理的。信托說到底就是沒有責任。比如,你沒有提供任何擔保向銀行借了十億元,而且拒不還款,銀行沒辦法只能派人保護你,如果你有三長兩短,銀行就會血本無歸。
資本家為什么會把企業信托給管理層經營管理呢?如果你是自由主義者,你的上帝會告訴你,資本主義現代企業就是個賊窩,強盜和騙子之間的交易必然是權責不相匹配的,比如小偷銷贓,銷贓和買臟之間會簽合同并通過法院解決合同糾紛嗎?能到房產局辦理抵押權登記嗎?
社會化大生產迫使資本家把企業信托給管理層,資本剝削的本質,又限制了資本對管理的約束力,決定了資本對管理的約束只能是軟約束,管理層的任性胡為、企業的效率低下等等都是不可避免的。
三、國企的運作形式不同于私企
我們構建國企制度的時候,西方企業制度已經很完善了,所以,西方的企業制度深深地影響了我們對國企制度的構建。事實上,我們是參照西方企業制度建立了國企制度,因為我們要建立企業,唯一能參照的就是西方企業制度,當然我們是批判的繼承并進行了創新,但最終還是基本上比著私企的圖片畫了一張國企肖像。
(一)、國企的運作形式不同于私企
然而,國企制度本質上完全不同于西方企業制度,尤其在產權性質和結構上差異更大,而產權性質和結構的不同決定著企業的運作形式的不同。在產權性質和結構上,私企是單個投資者的簡單相加,國企則是由全體公民共同組成了一個財產權持有團體,由這個團體作為投資者,因此,私企只存在在單個投資者之間分配利潤和虧損的問題,而國企則在團體持有利潤和虧損的基礎上,還存在,可分配的利潤和虧損如何在全體公民中如何分配的問題。私企制度是圍繞如何維護和實現少數個體投資者的權益設計和展開的;國企制度則分為國企體系制度的設計和單個國企制度的設計,其中,國企體系制度的設計著眼于國企承擔國家經濟運行和經濟平穩、健康、高效發展的任務,并為全體公民平等地參加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提供經濟基礎、權利保障以及行為規則,讓每一個公民都能從國企的利潤中分享紅利是其應有內容。單個國企制度的設計則是圍繞1、服務于國企體系的職能。2、單個國企的保值增值和向全體公民分配盡可能多的紅利。
(二)、國企改革的長期目標:建立社會主義企業體系
按照天賦人權理論,應當實行這樣的所有制:資源是上天賜予社會整體的財產,而社會整體是每一個社會成員作為平等股東組成的社會法人。社會法人把一部分資源無償地、平均地分配給股東利用,(如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勞動能力弱的人可以把自己多余的用地賣給“富人”,滿足富人住大房的需要,同時改善自己的生活。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到期后,他還可以再賣一次。),把另一部分資源通過競賣的方式交給作為資源利用者的公私資本家利用,所得在做出必要扣除后在全體股東中平均分配。社會成員的收入包括兩部分:股東收益和勞動所得。所有制上的平權和財產流通上的交易存在,使得社會法人得以以資本家為“剝削”對象,通過交易獲取剩余,成為資本家的資本家,因而這種經濟是自由、平等、高效和綠色而且計劃性的。在這個應然的社會里,公有財產權本身是正當而且高效的,并且是私人財產權唯一的合法來源,每一個勞動者最終是以自己的勞動為對價通過與社會的交易從社會獲取勞動收入,這樣,公私兩個財產權和諧共存,相互促進。
這種經濟就是社會主義交易經濟。它能夠滿足科斯定理的三個前提條件:首先是產權的初始界定清晰。在社會主義交易經濟里,資源歸社會法人所有,然后通過競爭性的交易由資源利用者用自己的勞動來交換,從而流轉到資源利用者手里,因而產權的初始界定是清晰的。其次是交易費用為零。由于掌握充足的社會資源尤其是信息資源,社會法人的存在肯定會降低交易費用,而且交易費用可以由社會法人承擔,所以,對社會法人以外的市場主體來說,交易費用很低,甚至為零。再次是完全競爭。資源市場的交易,是完全競爭的。產品市場的交易以完全競爭的資源市場為基礎,而且發生在平等主體之間,不但交易信息資源充分而且交易費用為零,所以完全競爭也是可以實現的。
社會法人壟斷一切資源,把一部分資源通過競賣的方式交給作為資源利用者的公私資本家利用,使得全社會的資源從流通的開始就有了價值,可以首創性地實現整個社會及其資源的等價交換,解決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等價交換產生貧富分化的悖論(解釋:在人類的財富中,勞動只創造了一小部分,所以按價值即勞動分配是因為勞動是人類財富增值的唯一原因。當資本家開設工廠剝削工人剩余價值的時候,他更多地是剝奪社會的財富,社會的財富只有一小部分對應資本家手中的資本和剩余價值,更多的作為無主物贈給資本家了。所以,財富集中和兩極分化的速度,遠高于利潤率。勞動價值論是勞動人民反對資本主義的理論工具,也是資本家為自己辯護的工具,只有和社會主義結合起來才能科學地為人民服務。)。社會法人把一部分適宜的資源無償地、平均地分配給股東利用,以及社會法人股東平均分紅,則是社會平等的基礎。
本文不談作為資源利用者的公私資本家怎樣設計,是因為這個制度可以有多種形式,太瑣碎了。
(三)、分紅、分地,落實國有財產的所有者權益
國企改革分為兩個層次:第一,落實全民所有權尤其是全民的所有者權益,確立所有者與作為持有人的政府之間的關系。這是國企身份改革。第二,建立科學、正當的國企形式。這是國企運作方式改革。前者決定后者。由于國企身份改革沒有進行,國企運作方式改革才困難重重,經常找不到北。如果長期找不到北,被私有化就成為必然,不是被賤賣,就是被送光。
落實全民所有權尤其是全民的所有者權益,是一個長期、復雜的工程。可以先實現向全體公民分配可分配的利潤(當然,不可以進入社保基金,因為社保基金是部分人受益。另外,分紅權是不可轉讓的。)并且明確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是公民平均分配的私權利。一旦實施,國企和社會主義制度的正當性和科學性就初步體現出來了。國企的運作形式改革也有了正確方向。另外,不但國企私有化論調站不住腳,私企的正當性也成為問題。總之,國企將獲得良好的生存環境和改革發展環境。
四、作為結語的題外話:認清經濟的本質,準備走曲折的路
經濟,本質上是平等主體之間的交易。交易作為經濟的本質決定了,科學的經濟體系只有交易經濟,而沒有什么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因為后兩者割裂了交易的客觀方面和主觀、主體方面,分別從交易的客觀方面和主觀、主體方面兩個角度片面地觀察交易,是對經濟本質的片面、虛幻反映。所以,市場經濟理論和計劃經濟理論是兩套對立的“半邊臉”經濟學理論。市場經濟理論的長處在于強調經濟的客觀規律以及個人作為市場主體的作用,錯誤在于忽視經濟是人的主觀行為,忽視經濟行為的主觀性,并把人設定為除了勞動一無所有的可憐蟲,最致命的缺點在于否定社會整體的法律主體地位,否定每個人都是社會這個超級股份公司的平等股東,從而使公平交易不可能實現,把作為交易主體的每一個人強行劃分為剝削者和被剝削者,為人吃人的丑惡現象奠定了鐵的基礎,為人類社會的不平等現象及其極端化提供了理論基礎。由于市場經濟的立論基礎是自然資源是無主物而且無限豐富的這一虛幻的事實,現實基礎是把社會的財產當無主物瓜分,市場經濟本質上是贓物經濟。計劃經濟理論,長處是強調交易的的主觀性和主體性,注重交易的實質平等,但忽視了交易的形式平等,對經濟條件的客觀性和經濟規律的客觀性重視不夠,不能把交易主體之間的平等關系法律化、權利義務化,雖然宏觀上簡化了經濟結構,有利于提高宏觀經濟效率,但微觀領域投資和勞動的主動性部分缺失和宏觀領域經濟行為的盲目性大量存在。當然,計劃經濟理論的立論基礎是生產資料的公共占有,雖然不能找到生產資料公共占有的科學形式,但正當性上優于市場經濟。
交易,一方面意味著市場存在的必要性,因為交易必然產生市場,并依靠市場進行;另一方面又意味著計劃存在的必要性,因為存在經濟主體就存在經濟主體的計劃,就存在經濟體系的計劃性。幻想每一個經濟人自私自利的行為就可以產生市場均衡,就可以保證經濟的平穩運行,那是一種邪教,一種經濟神學。其實,每一個經濟人自私自利的行為都是一種經濟計劃,當然僅僅是一種微觀計劃。既然允許微觀計劃的存在,為什么排斥宏觀計劃呢?有宏觀經濟就應該有宏觀經濟計劃,而科學、正當的宏觀經濟計劃意味著社會法人成為宏觀經濟的交易主體,所以,社會法人成為交易主體,意味著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合成為交易經濟,意味著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建成——社會法人通過交易,實施經濟計劃,組織社會生產。
正是意識到兩種經濟理論的片面性,我們才推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試圖把兩種經濟的優勢結合起來,但是,我們并沒有把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這兩套對立的“半邊臉”經濟學理論合并為交易經濟理論,設計出立足于市場基礎的、以公平交易為主要手段實施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交易經濟體制。交易經濟體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長期演化的產物,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向社會主義交易經濟體制過渡,需要很長的歷史時期,中間要經歷很多中間站,因此,必須做好準備,走曲折的路。
(作者是山東泰誠律師事務所律師;來源:作者來稿)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