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通過改革完善體制機制,促進形成新的增長動力,實現經濟結構的優化調整,培育新的增長動力,關鍵是要把壯大、做優、提升實體經濟作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目標。實體經濟是發展的動力源泉和堅實基礎。
創新是巨大的系統工程,既需要發揮市場的作用,也需要發揮政府的作用;既需要發揮企業的作用,也需要發揮科研機構和廣大公眾的作用。推動創新,關鍵是要構建良好的創新生態環境。
培育增長新動力,既需要從供給側發力,也要在需求側為實體經濟成長創造市場機會。
創造和維持穩定的市場需求,不僅有利于宏觀經濟盡快走出短期低迷狀態,而且有利于推動實體經濟特別是一些重大戰略性產業的成長、發展和轉型。
一年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成績固然可喜,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標還遠未完成。從更長時期和深層次來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尚未形成。當前,中國經濟突出的結構性矛盾之一,就是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脫節:金融領域和房地產領域出現了資產泡沫現象,非實體經濟聚集了過多的發展資源,嚴重削弱了增長新動力賴以形成的基礎。
要把壯大、做優、提升實體經濟作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目標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通過改革完善體制機制,促進形成新的增長動力,實現經濟結構的優化調整,培育新的增長動力,關鍵是要把壯大、做優、提升實體經濟作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目標。實體經濟是發展的動力源泉和堅實基礎。一方面,一些新的經濟增長點往往誕生于實體經濟領域;另一方面,如果沒有實體經濟的充分發展,虛擬經濟也將難以健康發展,甚至會出現因為虛擬經濟的過度膨脹而危害整個發展的情形。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之后,發達國家紛紛推行“再工業化”和“再制造業化”戰略,就是對虛擬經濟脫離實體經濟而過度發展進行深刻反思后,做出的理性選擇。
發展實體經濟,一要繼續擴大制造業總規模,壯大實體經濟;二要加快提升制造業產品質量,做優實體經濟;三要適應新技術革命蓄勢待發的大趨勢,提升實體經濟。
壯大、做優、提升實體經濟需要全方位創新,關鍵是要構建良好的創新生態環境
壯大、做優、提升實體經濟需要全方位創新,特別是要把科技創新置于核心位置。創新是巨大的系統工程,既需要發揮市場的作用,也需要發揮政府的作用;既需要發揮企業的作用,也需要發揮科研機構和廣大公眾的作用。推動創新,關鍵是要構建良好的創新生態環境。
第一,要建立規范公平的競爭環境,增強企業創新的外在壓力和內在動力。創新需要發揮各方面的主觀能動性,也需要高密度的資金和人力資本投入。只有在公平公正規范的市場競爭環境下,各創新主體才有創新的強烈意愿,才有持續推動創新的動力和能力。具體來說,就是要建立有力的市場監管制度,建立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打破不合理的壟斷格局。
第二,要改革創新體制,提高原始創新能力。作為技術趕超型國家,長期以來,我國通過引進、吸收、模仿和利用先進國家的技術,減少了自主創新階段的高額成本和市場風險,加快了技術進步的步伐。這在發展的較低階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隨著發展階段的提升,我們很難再沿用這種方式。改革創新體制,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必須優化國家創新體系,進行教育體制、科研體制等領域的改革。特別是要創造適宜條件,讓科技創新的舉國體制優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充分發揮出來。
第三,完善財稅和政績考核制度,使得各級政府把促進創新作為推動發展的根本動力。現行的財政體制和政績考核制度助推了我國過去幾十年的高速增長,但也使得地方政府過于注重短期發展績效,而輕視打基礎利長遠的工作;過于注重經濟增長速度,而輕視經濟結構優化;過于注重項目投資拉動,而輕視科技創新驅動,制約了增長新動力的快速成長。未來,要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精神和中央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的部署,加快完善財政體制和政績考核制度,使各級地方政府把推動創新放到重要議程上,因地制宜地建設具有活力的區域創新體系,匯集創新資源,凝聚創新智慧,讓創新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
第四,建立鼓勵創造性勞動的制度,使進行創造性工作的勞動者能夠獲得與其付出相匹配的收入。創新體系中最核心的要素是那些從事創造性工作的勞動者。無論是進行科技基礎研究的科研人員,還是連接市場需求和實驗室設計的工程師;無論是改進管理效率的經理人員,還是在生產一線的技術工人,都是創新體系運轉不可或缺的人力資本要素,都是創造性勞動的付出者。他們本應得到較高的收入,但在現有的社會財富分配中,他們所獲得的收入與其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貢獻很不匹配。面對不斷上漲的物價、房價,以及不斷加大的養老、育兒等壓力,進行創造性工作的勞動者,尤其是中青年勞動者難以安心地從事創新工作。有鑒于此,必須大幅度提高創造性勞動者的收入水平。
培育增長新動力,既需要從供給側發力,也要在需求側為實體經濟成長創造市場機會
供給側和需求側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兩者共同發力,推動經濟持續發展。培育增長新動力,既需要從供給側發力,也要在需求側為實體經濟成長創造市場機會。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是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積累起來的。如果企業產品銷售不暢,長期處于產能過剩的狀態,企業的效率改進、技術創新、人力資本積累、生產設備升級、管理優化等都會受到嚴重影響。一些新的技術、新的產品、新的產業,如果沒有相應的市場需求,可能會被扼殺在搖籃中。因此,創造和維持穩定的市場需求,不僅有利于宏觀經濟盡快走出短期低迷狀態,而且有利于推動實體經濟特別是一些重大戰略性產業的成長、發展和轉型。
當前為實體經濟發展開辟市場需求,至少可從以下三方面發力。
一要提高勞動報酬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占比,增大國內消費升級對產業升級的拉動作用。進入“十二五”時期以來,我國勞動報酬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占比一改多年來下降的態勢,逐年上升,到2014年達到了46.5%的水平,但與國際一般水平相比依然比較低。與之相伴隨的,是社會各階層的收入和財富差距仍處于擴大的趨勢。在日益高企的生活成本面前,中低收入者無力消費,也不敢消費,更談不上進行消費升級。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加快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完善收入分配格局,為居民消費增長和產業升級奠定堅實的收入基礎。
二要加快中西部地區的工業化和城鎮化步伐,增強中西部地區對國內產品的吸納能力。從區域發展格局來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西部地區長期扮演著勞動力和資源能源等生產要素輸出地的角色,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明顯滯后于東部沿海地區。2015年,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城鎮化率已普遍超過60%,有的省份接近70%,而大多數中西部省份的城鎮化率還不足50%。加快中西部地區的工業化、城鎮化步伐,不僅會為資本產品,也會為消費產品創造巨大的市場需求。
三要積極探索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育和成長創造市場機會的途徑和方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育和成長是實體經濟實現新的發展的有力支撐,而這些產業的發育和成長特別需要創造市場機會。面對發達國家在這些領域的強大優勢,我們必須借鑒國際經驗,為這類產業培育市場需求、拓寬發展空間。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來源:宣講家網)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昆侖策網: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