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1日-星期四
【按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后著手深化改革的安順塘約村,踏破貧窮,邁出的一條鞏固農村集體所有制,村社一體合股聯營的大道路,與當年小崗村的改革不同。今天塘約村的改革有頂層設計的制度保障,有來自基層黨委、黨支部領導下人民群眾的創新實踐,正是這基于人民生活需求的創新實踐,迸發出“破題”的效果,由此釋放出的生產力猶如從地底下涌出的噴泉,迅速滋潤了干涸的土地,激活了鄉村男女老少生機勃勃的活力。我們相信,“塘約道路”將會是中國新一輪農村改革中閃亮的一個序章,它的價值將遠遠超越“脫貧”“增收”這個目的本身。貴州省政協副主席、畢節市委書記周建琨是原安順市委書記,在全國“兩會”期間,貴州省委書記陳敏爾就對周建琨說:“你上畢節,塘約精神也要上畢節。”目前畢節、安順兩地市委正積極開展深度學習習主席系列講話,特別是習主席在貴州關于“要重點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全面提高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的講話精神,學習俞正聲對《塘約道路》和“塘約精神”的講話,貫徹貴州省委書記到塘約調研的講話和指示。安順有近300萬人口,畢節有1000萬人口。這兩地全面進入推廣塘約精神,走塘約道路的實踐,對于鞏固加強黨在農村中的領導作用,凝聚全體農村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奔小康的示范意義,將非常巨大。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后著手深化改革的安順塘約村,踏破貧窮,邁出的一條鞏固農村集體所有制,村社一體合股聯營的大道路,與當年小崗村的改革不同。今天塘約村的改革有頂層設計的制度保障,有來自基層黨委、黨支部領導下人民群眾的創新實踐,正是這基于人民生活需求的創新實踐,迸發出“破題”的效果,由此釋放出的生產力猶如從地底下涌出的噴泉,迅速滋潤了干涸的土地,激活了鄉村男女老少生機勃勃的活力。我們相信,“塘約道路”將會是中國新一輪農村改革中閃亮的一個序章,它的價值將遠遠超越“脫貧”“增收”這個目的本身。
目前畢節、安順兩地市委正積極開展深度學習習主席系列講話,特別是習主席在貴州關于“要重點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全面提高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的講話精神,學習俞正聲對《塘約道路》和“塘約精神”的講話,貫徹貴州省委書記到塘約調研的講話和指示。
安順有近300萬人口,畢節有1000萬人口。這兩地全面進入推廣塘約精神,走塘約道路的實踐,對于鞏固加強黨在農村中的領導作用,凝聚全體農村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奔小康的示范意義,將非常巨大。
最近這段時間,安順市平壩區的塘約村很熱鬧。自從去年年底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報告文學《塘約道路》,中宣部《黨建》雜志社舉辦了“塘約基層建設經驗座談會”以來,塘約村這個人口只有3300多人的小山村,今年以來就接待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上百個學習考察組。三年前的塘約村,村民年人均純收入只有3000多塊錢,如今卻突破萬元,翻了近三倍,村集體經濟從不到4萬元增加到202萬元。三年時間,如此快速發展的秘訣究竟在哪里?是大家都想探究的問題。
這是今天的塘約村。三年前的塘約是二級貧困村,2014年遭遇一場大洪水后,其實際上的貧窮比一級貧困村還窮。今日變化之大,可思議乎!
塘約所以發生這樣大的變化,如果用一句話表述就是:在黨組織的領導下,把農民重新組織起來。
3月21日中共貴州省委書記陳敏爾到安順平壩區塘約村考察調研時說:
“《塘約道路》得到俞正聲同志的肯定,是貴州的驕傲。塘約村只用二到三年時間,就從貧困村變成小康村,關鍵在于抓住了農村改革這個牛鼻子,根本在于有一個好的基層黨組織。”
3月27日,貴州電視臺新聞聯播的黔瞻時評以《讀懂“塘約道路”在新一輪農村改革中的價值》為題報道塘約,其中說:
與當年小崗村的改革不同,今天塘約村的改革有著頂層設計的制度保障。但當改革進入到“深水區”時,來自基層的創新實踐往往會迸發出“破題”的效果。經歷改革后的塘約村,生機勃勃,新鮮事不斷,這說明這場改革確實激發了農村活力,獲得了成功。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塘約道路”也許將會是中國新一輪農村改革中閃亮的一個序章,它的價值將遠遠超越“增收”這個目的本身。
據悉,今年安順將在全市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行政村推廣塘約經驗,走塘約道路。2018年覆蓋到百分之八十的行政村,2019年全覆蓋。
在黨組織的領導下,把農民重新組織起來,是脫貧邁向小康的第一良方。并通過鞏固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筑牢共產黨在農村中的執政基礎,阻止兩極分化。這一點在當今中國意義巨大!
塘約民居。
組織起來的農村勞動力是第一大資源.。集中起來的土地是第二大資源。這兩大資源組織起來才能更有效地走向市場,獲得綜合性的大資源。有了組織起來的人力資源,土地資源,市場資源,才能在深化改革中實現產業結構調整,規模經營,向多種產業綜合發展的現代化邁進。
3月27日貴州新聞聯播
【內容提要 】最近這段時間,安順市平壩區的塘約村很熱鬧。自從去年年底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報告文學《塘約道路》,中宣部《黨建》雜志社舉辦了“塘約基層建設經驗座談會”以來,塘約村這個人口只有3300多人的小山村,今年以來就接待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上百個學習考察組。三年前的塘約村,村民年人均純收入只有3000多塊錢,如今卻突破萬元,翻了近三倍,村集體經濟從不到4萬元增加到202萬元。三年時間,如此快速發展的秘訣究竟在哪里?是大家都想探究的問題。本欄目也派出兩路記者到塘約村采訪,尋找“塘約之變”的關鍵和根本,希望為眼下正緊鑼密鼓推進的脫貧攻堅春季攻勢提供可以復制的做法和經驗。今天,我們來看第一集——《塘約村的新鮮事》。
塘約道路(一)塘約村的新鮮事
來到塘約村,記者原本以為最新鮮的事兒,就是村里正在收獲的羊肚菌,能夠賣到150塊錢一斤。但一圈走下來才發現,村里的新鮮事一樁接著一樁。
就在前幾天,隔壁的大屯村剛剛完成了土地丈量的工作。大屯村打算在去年流轉200畝土地的基礎上,再拿出400多畝土地,流轉給塘約村,合作發展規模化種植。
安順市平壩區大屯村村支書 朱玉昌:老百姓的積極性很高,通知一聲家家都去量。
其實,大屯村自己也有發展得挺不錯的蔬菜種植產業, 2016年村民的年人均收入達到了9640元,在當地也是經濟條件很不錯的村,那為什么還要把土地流轉給塘約村呢?
安順市平壩區大屯村村委會副主任 羅振寶:我們主要是想和塘約合作, 我們從中學到很多技術,他們整個村土地流轉的模式,他們集團化的發展模式,能夠有非常好的抗風險能力。
原來,大屯村看中的是塘約村集體經濟強,產業發展快的優勢。那么,塘約村的優勢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2014年,面對村里產業發展困難,村民增收乏力的困境,村里啟動了改革,抓住農村產權制度這個關鍵,在村民自愿的基礎上,按照“村社一體、合股聯營”的方式發展產業。
具體來說,就是村里對村民的農村土地經營承包權、林權、集體土地所有權、房屋所有權、小型水利工程產權等七項農村產權進行確權登記,并鼓勵大家以“資產”的形式流轉入股,由村集體統一規劃發展。
安順市平壩區塘約村村黨總支書記 左文學:我們不抱團發展我們做不到這些事,我們集中起來實現了土地效益的最大化,單打獨斗做不起來的,目前我們塘約村的土地,不管哪一個品種,每畝產值每一年都是一萬以上,還有我們沒有上規模的時候我們沒有市場。
改革之前,塘約村是二類貧困村,按照當地話說,叫做“落在底里頭”。村民王學英家當時居住的這間10多平米老房子,擠了五口人,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
安順市平壩區塘約村村民 王學英:最窮的時候,過年連一斤肉錢都沒有,親戚或者孩子的外婆外公一家拿了一小點送來支持過個年。
今年年初,作為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王學英搬進了政府建設的新房,現在雖然房子里還沒有像樣的家具,但她說心里一點也不慌,因為她家有1畝多土地已經入股到村集體創辦的合作社。
安順市平壩區塘約村村民 王學英:土地確權以后我就把土地拿去入股,然后每年就可以分到900多塊錢。我還在合作社里面干活,平均每個月能拿到1000多塊錢。
眼下,正是貴州許多地方香蔥收獲的季節。不過塘約村的香蔥,看起來還得再長一段時間,而蔬菜大棚里,芹菜還在育苗。這些看起來比別人都“慢一拍”的節奏,正是塘約村產業發展上的“手段”,這些香蔥和芹菜其實都是南方比較少有的優良品種,村里正在調整種植結構。
去年,塘約村種植的白菜、蓮藕、西紅柿、辣椒等蔬菜已經上規模,產值達到了2000萬元,純利潤 200多萬元。干得好好的,塘約村為什么還要“折騰”呢?
安順市平壩區塘約村村黨總支書記 左文學:常規品種有一個問題是跟風,什么貴就大面積種什么,往往一種風險就大,全國范圍內或者省范圍內,我們調查下來,專門優化我們的產業結構,在里面找時間差,凈菜包裝現在已經定方案了,土地都定了,我們立馬就要上設備。
產業上了規模,為了能及時掌握市場信息,在價格上有更多的話語權,村里今年還計劃要成立一個銷售團隊。
安順塘約村金土地農民專業合作社社長 羅寶華:去年我們沒有銷售人員,都是自己拿著去賣,外省市場價格好,我們拉不出去不熟悉,聯系不了人,今年支書講商量建一個銷售團隊,為合作社自己種自己銷,銷往外地。
這些“折騰”還不算。眼尖的村民們還發現,春節之后,村里就多了好幾個打扮時髦的人,他們都是村支書左文學從中國美院、北京農學院請來的教授,是專門來為塘約村做“農旅一體化”設計規劃的。
安順市平壩區塘約村村黨總支書記 左文學:因為我們的土地總量小,我們種植的農產品,不僅是賣的問題,農旅結合問題怎么搞,我們引進幾所大學的智庫,我們最主要是解決一個事情,通過農旅結合這么一個點,把老百姓的收入從原來的靠農作物的收入轉向旅游的收入占大頭。
去年年底,一心想搞“農旅一體化”的塘約村成立了旅游運營管理公司,但自己一沒人才二沒經驗,村支書左文學就和村支兩委商量,干脆讓出35%股份的方式,邀請了外邊的專業團隊參與。現在,塘約村的村口已經開始動工修建,進村道路的兩旁也在綠化。
安順市平壩區塘約村村黨總支書記 左文學:我們在2015年花了40萬請個CEO請不到,人家不來,我們是下力度、是冒風險的,當時我們也沒有好多錢,有一種緊迫感,不趕緊有現代的管理人才進入,可能我們這個路走下去,只解決一個吃得飽、穿得好的問題,但是致富奔小康可能距離就要拉遠一些。
走在塘約村,讓人感到新鮮的,還有村里到處都能看見青壯年勞力,和很多農村以老人和兒童留守有很大的不同。而這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村集體經濟發展了,以土地入股后的村民還有新的就業崗位和收入。去年,塘約村村集體及合作社分紅近80萬元,社員分紅11萬元。
安順市平壩區塘約村村民 劉超:我之前就是在浙江打工,看見家鄉發展就自己回來了,以后的期待就是多掙點錢,讓家里面過得舒適一點。
安順市平壩區塘約村村民 羅艷:我都買起金項鏈了,今年在這里面合作社好好做一年,買個金手鐲。
安順市平壩區塘約村村民 肖紅:現在塘約村的變化是翻天覆地的,主要是搞村社一體,把群眾集中地扭成一股繩,抱成一團,前途無量。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張文茂:塘約道路的幾點啟示——一場決定億萬農民命運的新的偉大變革和斗爭正在展開
2017-10-22“塘約道路是中國農村的一條希望之路” ——對話山西省代縣縣委黨校常務副校長何平
2017-09-23智廣俊:塘約道路的性質和其推廣的意義——回答秦永利對我文章的質疑
2017-09-20?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