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主義是科學性和正當性完美統一的社會制度,這是把它的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相比較得出的必然結論。既然社會主義在科學性和正當性上對資本主義有著天大的優勢,就有理由相信共產主義是科學性和正當性完美統一的社會制度。
核心提示:當代西方市場經濟只是市場經濟的初級階段,社會主義交易經濟才是市場經濟的高級階段。社會主義又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社會主義交易經濟在科學性和正當性上對西方市場經濟的天大優勢,說明共產主義是科學性和正當性完美統一的社會制度。
關鍵詞:公平定理;價值規律;共產主義;馬克思的預言;交易經濟
共產主義是科學性和正當性完美統一的社會制度,這是把它的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相比較得出的必然結論。既然社會主義在科學性和正當性上對資本主義有著天大的優勢,就有理由相信共產主義是科學性和正當性完美統一的社會制度。
一、社會主義制度雛形初議
按照社會主義天賦人權理論,人類應當實行這樣的所有制:資源是上天賜予社會整體的財產,而社會整體是每一個社會成員作為平等股東組成的社會法人。社會法人把一部分資源無償地、平均地分配給股東利用,(如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勞動能力弱的人可以把自己多余的用地賣給“富人”,滿足富人住大房的需要,同時改善自己的生活。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30年到期后,他還可以再賣一次。),把另一部分資源通過競賣的方式交給作為資源利用者的公私資本家利用,所得在做出必要扣除后在全體股東中平均分配。社會成員的收入包括兩部分:股東收益和勞動所得。所有制上的平權和財產流通上的交易存在,使得社會法人得以以資本家為“剝削”對象,通過交易獲取剩余,成為資本家的資本家,因而這種經濟是自由、平等、高效和綠色而且計劃性的。在這個應然的社會里,公有財產權本身是正當而且高效的,并且是私人財產權唯一的合法來源,每一個人都可以作為社會的股東獲得從公共財產派生的私人財產權,即作為股權表現的財產權,每一個勞動者都可以以自己的勞動為對價通過與社會和作為資源利用者的社會組織的交易獲取勞動收入,即作為勞動所得的財產權,另外,還可以以上述財產組成作為資源利用者的社會組織所形成的股權。這樣,公私兩個財產權和諧共存,相互促進。
這種經濟就是社會主義交易經濟。它能夠滿足科斯定理的三個前提條件:首先是產權的初始界定清晰。在社會主義交易經濟里,資源歸社會法人所有,然后通過競爭性的交易由資源利用者用自己的勞動來交換,從而流轉到資源利用者手里,因而產權的初始界定是清晰的。其次是交易費用為零。由于掌握充足的社會資源尤其是信息資源,社會法人的存在肯定會降低交易費用,而且交易費用可以由社會法人承擔,所以,對社會法人以外的市場主體來說,交易費用很低,甚至為零。再次是完全競爭。資源市場的交易,是完全競爭的。產品市場的交易以完全競爭的資源市場為基礎,而且發生在平等主體之間,不但交易信息資源充分而且交易費用為零,所以完全競爭也是可以實現的。
二、社會主義為公民提供科學、正當的私人財產權,而資本主義私人財產權則是法學上的贓物
只有社會主義能為公民提供科學、正當的私人財產權,而資本主義私人財產權在法學上則是贓物。
(一)、資本主義私人財產權在法學上是贓物
資產階級思想家提出的財產權起源理論,至今仍為主流經濟學家奉為圭臬。其中洛克的勞動財產論和盧梭的先占先得理論最為著名。洛克在《政府論兩篇》中寫道:“每個人都對自己的人身享有所有權。他的身體所從事的‘勞動 ’和他的雙手所做的‘工作 ’,是正當地屬于他的。那么 ,無論他使什么東西脫離自然所提供的狀態 , 他就使他的勞動與之混合了, 使它成為自己的財產 , 因此而排除了其他人的共同權利 ” [[㈠]]顯然,洛克認為自然資源是無主物。他還論證了其勞動財產論正當性的另一個前提條件——自然資源無限豐富 :“至少在還有足夠多的、同樣好的東西留給其他人共享的地方 ,情況就是如此。……任何人都不可能侵犯另一個人的權利 ,也不可能為自己取得一宗財產而損害他的鄰居 ,因為他的鄰居(在別人取出他的一份之后) 仍然有機會得到和那塊土地被占用前一樣好和一樣多的財產 。”[[㈡]盧梭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又提出了先占先得理論。他在《社會契約論 》 中寫道:“在國家中 ,社會契約構成一切權利之基礎。從自然狀態到社會狀態的轉變在人身上產生了非常顯著的變化,在人的行為中 ,公義取代了本能 ,他們的行為具有了前所不具有的道德性。在自然狀態中如此薄弱的最先占有者的權利卻深受一切社會人的尊重 ”。[[㈢]]]他還贊美說,“誰第一個把一塊土地圈起來并想到說:這是我的,而且找到一些頭腦十分簡單的人居然相信了他的話,誰就是文明社會的真正奠基者”。
顯然,洛克的勞動財產論的兩個前提條件或者邏輯基礎——自然資源是無主物和自然資源無限豐富,都是虛幻的,所以其勞動財產論的正當性是不成立的。洛克勞動財產論的結論或者現實基礎是,把別人的財產當無主物據為己有。盧梭先占先得理論則更荒謬了。總之,資本主義財產權的邏輯基礎——自然資源是無主物而且無限豐富,是虛幻的,其現實基礎是,把別人的財產當無主物據為己有。因此,資本主義財產權在法學上是贓物。
(二)、資產階級勞動價值論加劇兩極分化
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都喜歡用勞動價值論為自己爭取權利,但勞動價值論只有和社會主義結合起來,才能助益勞動人民的權益,非社會主義勞動價值論則是資本剝削的工具,所以,勞動價值論有一個姓資姓社問題。
威廉-配第說,“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勞動只為人類創造了一小部分財富,大部分財富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勞動價值論的理論漏洞恰恰是,容易夸大勞動在財富創造中的作用,因而容易跌入按勞分配以及等價交換背后的陷阱。社會主義社會的分配,首先是按股東權益分配,即社會法人把一部分適宜的資源以及社會資產的盈利(做必要的扣除)平均分配給每一個人。其次,在按股東權益分配的基礎上,在勞動者之間實行按勞分配,分配的是工資,即勞動力的價格。蘇聯、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的按勞分配,其實取消了作為社會主義分配基礎的按股東權益分配。這就是按勞分配背后的陷阱。按勞分配和等價交換背后也有一個共同的陷阱。法律把財富轉化為財產,財產用貨幣度量,貨幣成了財產的符號,而貨幣等于一定數量的社會必要勞動。于是問題來了:勞動只為人類創造了一小部分財富,而我們卻按勞動分配了我們所有的財富。這就是按勞分配和等價交換背后共同的陷阱。為什么會這樣?由于社會法人的缺位,人類共同的財富不能被社會法人占有,不能在全體公民中實行按股東權益分配,最終反而作為無主物被少數個人和團體(比如政府)占有。即使個人占有的財富是全民平均分配的,也會集中到少數人手中。這不僅因為私有制市場經濟產生財富集中,“勞動只為人類創造了一小部分財富,而我們卻按勞動分配了我們所有的財富。”本身就意味著,我們對有錢人實行“買一送N”。在私有制社會,因為勞動構成價值,全部價值又對應全部財富,所以,當資本與勞動力等價交換,大部分財富必然歸資本家所有。私有制基礎上的勞動價值論實際上是一個N倍的金融杠桿。
(三)、社會主義為公民提供科學、正當的私人財產權
自然資源不是勞動的產物,不是無主物,也并非無限豐富,而且社會有能力對自然資源做出科學正當的分配,這四點決定了,必須首先由社會占有,然后做科學正當的分配:“不是勞動的產物”,說明社會占有不侵犯任何人的正當權利;“不是無主物”,說明需要確認新的所有人;“也并非無限豐富”,說明確認歸社會所有的必要性;“社會有能力對自然資源做出科學正當的分配”,說明確認自然資源歸社會所有是科學正當的。
在社會資源的分配上,每一個人都可以作為社會的股東獲得從公共財產派生的私人財產權和公共財產的紅利,即作為股權表現的財產權,每一個勞動者都可以以自己的勞動為對價通過與社會和作為資源利用者的社會組織的交易獲取勞動收入,即作為勞動所得的財產權,另外,還可以以上述財產組成作為資源利用者的社會組織所形成的股權。等等。通過上述方式,社會主義可以為公民提供科學、正當的私人財產權。
三、高效、無外部性、計劃性、均衡——社會主義交易經濟提供完美的市場機制和市場經濟體制,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一項也做不到
高效、無外部性、計劃性和均衡,是社會主義交易經濟相對于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優勢。
(一)、資本主義贓物市場必將讓位于社會主義完整產權市場
所有制是市場的基礎,所有制的正當性決定市場的正當性。由于勞動力以外的生產要素都或多或少具有贓物性質,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從源頭起就具有了贓物市場的性質。贓物市場的性質又決定了整個市場體系不能科學、正當。這種不科學、不正當表現為:第一,社會自己的市場要由凌駕于自己之上的國家和法律來管理。第二,市場的維持費用高昂。第三,等價交換本質上不等價,兩極分化成為必然。第四,連勞動者本人也成為贓物市場的交易對象。
(二)、價值規律顯示,資本主義市場的均衡、市場出清和供給滿足需求理論上不可能
價值產生于生產領域,是生產過程中凝結在商品中的勞動,但價值量的決定卻發生在流通領域的交換過程中,是商品交易的產物。價值量的決定本質上是以價值生產為基礎的供求矛盾的實現,也就是說,供求雙方對生產過程中凝結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量的判斷是矛盾的。這一矛盾具體體現為一般供給價值和一般需求價值的矛盾。一般供給價值,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商品價值。一般需求價值,則是一般社會購買力所認可的價值,即一種商品的最大需求量對應的價值。在貨幣產生之前,一般供給價值和一般需求價值是重合的,比如羊和布匹的交換兩者比較的都是一般供給價值。馬克思正是考察此時的商品生產和交換得出了價值規律。然而貨幣的產生使商品交換從物物交換發展為物——貨幣——物的交換,為一般供給價值和一般需求價值相分離提供了條件,私有制畸形的發展及其后果則不斷加大兩者的值差。當然,一般需求價值總是大大低于一般供給價值。兩個價值都要求價格圍繞自己上下波動,其相互作用的結果便是,價格總是圍繞一般供給價值和一般需求價值上下波動,并調節著供給量、需求量和成交量。而且在兩個價值之間的某個價值點上形成最大交易量,這個價值點即商品價值。所以,商品價值是指一般供給價值和一般需求價值之間最大商品交易量所對應的價值,是供給能力和需求能力通過競爭和妥協共同認可的價值。這樣,價值規律就表現為,價格圍繞價值波動,在超過一般供給價值和一般需求價值后向價值回歸。
然而,價值規律不僅是時間規律,而且是空間規律,因此是時空規律。市場上同一種蔬菜,由于菜販子在市場的位置不同,成交價也略有不同。同一城市不同市場上同一種蔬菜,成交價也不同。這是同一種蔬菜,攤販的競爭條件不同導致其面臨不同的供求關系造成的。所以,應該把價值規律理解為時空規律。這樣,價值規律就表現為,價格區間圍繞價值波動,在超過一般供給價值和一般需求價值后向價值回歸。
以上就是私有制貨幣時代的價值規律。它告訴我們:由于一般供給價值和一般需求價值的斷裂或者分離,市場均衡在理論上不可能存在;同理,市場出清和需求得到有效滿足在理論上也是不可能的。就供給的出清而言,理論上,只有價值以下的供給才能盈利出清,價值和一般供給價值之間的供給也可以出清,但必須是虧本出清,一般供給價值以上的供給則只能部分出清;就需求的滿足而言,只有價值以上的需求能夠得到無條件滿足,價值和一般需求之間的需求可以得到滿足,但必須是有條件滿足,比如不足量滿足、擠占其它需求滿足或者借貸消費等。一般需求價值以下的需求,理論上只能部分得到滿足。
勞動者獲取對應購買力的貨幣所支付的勞動量越大,一般需求價值越低,與一般供給價值的值差越大,市場離均衡越遠,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越小;反之,則一般需求價值越高,與一般供給價值的值差越小,市場離均衡越近,市場機制越有效。從上述原理可以得出,一個社會有差別的均富是市場經濟有效運行的必要條件,均富的范圍越大,富裕水平越高,市場經濟的運行越有效。而兩極分化的社會,市場經濟不可能靠初次分配就能有效運行,而二次分配是超經濟的行為,本質上不可能和市場經濟體制融為一體。改開之初,市場機制對生活必需品的調節作用大且效果明顯,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有差別的均富;現在市場機制的調節效果明顯下降,最重要的原因則是兩極分化,太多人欠缺有效的需求能力。(在此多一句嘴,如果我們把職工工資較高的事業單位和國企改沒了,單從兩極分化的角度講,我們將面臨市場機制失效以及社會動亂和分裂。)
市場經濟分為初級階段和高級階段。初級階段即私有制市場經濟,現代西方市場經濟就是初級階段發展到頂端的產物,適用的就是上述價值規律公式和相關原理。不同的是,西方國家利用處于世界經濟結構頂端的優勢,一方面用屬于發展中國家的民脂民膏搞全民福利,另一方面通過高稅收和一人一票的選票民主通過殺富濟貧搞全民福利,進行二次分配。這種二次分配是不可持續的:首先,用屬于發展中國家的民脂民膏搞全民福利,不可持續。中國復興和發展中國家的抗爭,已經使得這種福利來源日益枯竭,歐豬五國的經濟危機就是明證。其次,通過高稅收和一人一票的選票民主搞全民福利,不可持續,因為兩者都是超經濟的行為,遠離交易的本性,使得高稅收的征稅對象、稅種、稅率的確定沒有科學依據,使得福利的形式、水平也沒有科學依據。兩者都是階級之間政治博弈的產物,沒有一絲經濟交易的因子。離開市場交易,高稅收和高福利都無法把握度。所以,我們看到了西方國家亂搞高稅收、高福利,危害本國經濟競爭力的局面。再所以,西方國家的二次分配是不可能融入其市場經濟體制的。
市場經濟的高級階段就是社會主義交易經濟。社會法人成為市場主體,使得一般供給價值和一般需求價值趨于重合,市場均衡、供給出清和需求得到完全滿足成為可能。
(三)、外部性要求用社會主義交易經濟替換資本主義市場經濟
外部性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痼疾。外部性是指在社會經濟活動中,一個經濟主體(國家、企業或個人)的行為直接影響到另一個相應的經濟主體,卻沒有給予相應支付或得到相應補償,就出現了外部性。其典型的表現就是經濟發展造成河流污染。對于外部性問題,主流經濟學家給出的治理對策是:1、產權明晰;2、政府協調區域經濟發展。然而,這僅僅有助于緩解外部性危害的發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危害結果的治理。隨著經濟規模的發展,外部性問題將越來越嚴重。
我的解決對策是:1、產權正當;2、社會法人統籌經濟發展。具體途徑是:1、在經濟統籌發展中盡力杜絕經濟行為的外部性;2、經濟行為的外部性的統籌治理。這只能在社會主義交易經濟中才能實現。
就杜絕經濟行為的外部性來說,社會主義交易經濟可以最大限度的實現。因為:第一,社會法人在按照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計劃,通過向資源利用者競賣配置資源的時候,并非采用價高者得的原則,而是綜合條件最優者得。所謂綜合條件包括環保、安全等條件。第二,資源利用者要參加社會資源的競買,也需要證明自己是合格的資源利用者。所以,外部性問題在資源進入社會的時候就被初步解決了。
就經濟行為外部性的統籌治理來說,社會法人代表社會整體與當事各方談判解決外部性損害問題,不僅維護了當事人的利益,也維護了社會整體的利益。另外,社會主義交易經濟治理外部性損害上的高效率源于其滿足科斯定理的三個前提條件:產權明晰、完全競爭和交易費用為零。舉例來說,一個河流的污染治理,只有社會法人能把所有的侵害方和受害方召集起來談判,保持談判者的誠信態度,提供處理問題所需的大量信息。所以,在經濟行為外部性的統籌治理方面,社會主義交易經濟同樣具有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所望塵莫及的能力和效率。
(四)、噪聲驅動、結構性浪費和宏觀經濟效率低下要求用社會主義交易經濟替換資本主義市場經濟
陳平曾經指責整個西方經濟學界都認為市場經濟是噪聲驅動的。他說,整個科學界都認為系統是信號驅動的,唯獨經濟學界認為市場經濟是噪聲驅動的。但是,從經濟學家信奉的市場經濟模型來看,市場經濟的確是類似噪聲驅動的。而且恰恰是噪聲驅動造成微觀經濟層面的結構性浪費和宏觀經濟層面的效率低下。但是,這種模型只對應自由競爭時代的市場經濟。當壟斷產生以后,市場經濟就不再僅僅是噪聲驅動,還存在信號驅動。以美國為例,跨國公司內部是信號驅動的,整個壟斷集團與政府在經濟上的聯動也是信號驅動的。當然現代西方的市場經濟整體上還談不上信號驅動,原因就在于社會法人不能代表社會整體與個人和公司進行交易,形成整個社會的信號體系。而這也是市場經濟呼叫社會主義交易經濟的原因。
四、社會主義提供全社會認同的公平正義標準
(一)、人們對公平的誤解
古今中外,人們錯誤地將公平看作矛盾的一個方面,將其與效率對立統一起來,執意在兩者之間進行取舍和損益。比如,資本家將剝削視為公平,因為剝削產生效率;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口號,作為改革的指南。后來,學者們又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二次分配注重公平”。
公平,漢語詞典一致解釋為“處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㈣]這是從功能上對公平下的定義。根據這一定義,公平是解決諸多社會矛盾的一種機制。在這種機制下,對立雙方存在的合理性首先被肯定,要糾正的只是對立雙方的存在空間與結構問題。以效率為一方的矛盾,恰恰是公平機制所解決的對象。因此,公平與效率不可能對立統一。從字面意義講,處理事情合情合理不會與效率相對立。比如,管理的合情合理,意味著管理科學,不可能與效率相對立。
人們誤解的原因何在呢?平等是一個大家庭,其成員有前提平等、機會均等、規則平等和結果平等。其中,前提平等包含相容性的結果平等和機會均等。然而,資本主義時代以前,中外人民都沒有效率觀念,機會均等和規則平等也就因此沒有受到重視,在人們心目中,公平就是結果平等,結果平等就是公平。到了資本主義社會,人們樹立起效率觀念、機會均等觀念和規則平等觀念。由于平等的家庭成員中,只有結果平等和效率具有對抗性,而人們又將公平等同于結果平等,人們便把結果平等與效率的對立誤會為公平與效率的對立。又由于這一誤會為資本剝削提供辯護,資產階級及其知識精英也樂于人們誤會下去,于是大肆渲染,使其誤遍全球。比如,西方人的著作里總是將機會均等、規則平等和結果平等錯誤地表達為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和結果公平,并強調機會公平和規則公平的意義而貶低結果公平的重要性。這決不是簡單的概念錯誤。如果將這三個概念表達為機會均等、規則平等和結果平等,人們就會問,為什么機會均等和規則平等產生的不是結果平等,而是貧富懸殊?這公平嗎?是不是社會的基本制度不合理?而將這三個概念表達為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和結果公平就不一樣了:人們不會問上述問題,反而會合乎邏輯的堅持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和效率,而否定結果公平。西方人的邏輯路線可以簡化為,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和效率是正相關關系,因而是應當堅持的;而它們與結果公平有著復雜的矛盾關系,尤其是絕對的結果公平與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和效率往往表現為負相關關系,因而,結果公平是應當否定的,至少應當排除在經濟領域之外。僅僅是為了社會安定與和諧,才讓它在社會保障領域發揮一定的作用。西方知識界不是把效率作為公平的組成因素,而是把效率獨立于公平之外。現代社會又以效率為中心,而效率與結果公平也存在對立關系,因而機會公平和規則公平與效率聯手,“正當”地否定了結果公平。所以,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結果不公平對于有資本主義理性的人來講都應該是天經地義的,社會保障是為了防止足夠多的人因貧窮而失去資本主義理性,從而變成麻煩制造者。這就是西方的精英們曲解公平與平等兩個概念的危害。當西方人批判舊時代的統治者用前提的等級、機會的等級和規則的等級來維護結果的等級時,西方人所做的卻是,用機會均等和規則平等來實現和擴大結果的不平等。再舉一個例子,當代西方最偉大的思想家約翰.羅爾斯先生將《作為公平的正義》列為其世界名著《正義論》的第一章,將公平和正義混為一談,說明西方人至今沒有搞清正義、公平和公正的哲學概念及其辯證關系[[㈤]]。
事實上,西方人的<<正義論>>不可能說出正義來。西方人思維的邏輯原點就是權利。從權利出發就意味著權利的擴張。權利具有無限擴張的本性和趨勢。權利只有擴張過了頭,才需要限制。因為限制,才需要正義、公平和公正這三條神圣界線。然而,只要不改變他們的邏輯原點,他們的權利就會擴張不止,就會出現擴張過頭,限制;再擴張過頭,再限制的惡性循環。權利擴張過了頭,就變成了強盜式的權利。對強盜式權利的限制同時又是對強盜式權利的保護,是對強盜式權利的限制性保護。通過這種限制是不可能實現真正的正義、公平和公正的。在強盜式的權利觀基礎上,用正義、公平和公正這三條神圣界線來限制強盜式的權利,一方面是自相矛盾的,是對強盜式的權利的保護性限制;另一方面是難以擺脫強盜邏輯,只能在強盜邏輯的基礎上建立正義、公平和公正這一良心大廈,而強盜邏輯上的良心大廈是建不高的,建到一定高度后必然倒塌。羅爾斯先生恰恰是在強盜邏輯的基礎上建立了西方人的最高良心,因而,以羅爾斯為代表的西方人不可能在其固有的邏輯原點上建立正義大廈。
(二)、公平定理
公平所以能夠作為社會領域諸多矛盾問題的解決機制,就是因為它是平等與效率的優化組合。用平等與效率優化組合的觀念可以解決社會領域諸多矛盾,即在肯定對立雙方存在合理性的前提下,通過調整對立雙方的存在空間和結構,以抑制其對立性,張揚和強化其同一性,從而使這些問題得到圓滿解決。作為平等與效率優化組合的公平,自然也是解決平等與效率矛盾的金鑰匙。
要進一步對公平做出分析,必須首先認識平等的構成要素、這些構成要素與效率的關系、以及前提平等和規則平等與效率在一定條件下的同一關系。
結果平等與效率之間不僅是對立的,而且是同一的。同一表現為:結果平等與效率之間存在著統一性。合作與共享是人類社會的本源。沒有合作,人類就不能生存和發展;沒有共享,人類就不會合作。而共享,不僅以效率為基礎,還至少意味著一定程度的結果平等。因而,結果平等與效率之間存在著統一性。結果平等與前提平等、機會均等和規則平等之間也是同一的。同一表現為:前提平等包括相容性的結果平等[[㈥]]和機會均等。前提平等的存在,使結果平等與機會均等、規則平等和前提平等之間也存在統一的關系。原因在于:結果平等屬于共享范疇。規則平等屬于合作范疇。前提平等同時屬于合作與共享兩個范疇。因為合作與共享是對立統一的,所以,結果平等與前提平等、機會均等、規則平等之間也是統一的。鑒此,結果平等與前提平等、機會均等、規則平等之間也具有統一關系。總之,結果平等與效率、前提平等、機會均等和規則平等之間都是對立統一的。
然而,前提平等同時屬于合作與共享兩個范疇,表明它是聯結結果平等與機會均等、規則平等和效率的橋梁。由于這一橋梁的作用,前提平等與結果平等、機會均等、規則平等和效率之間的對立性就具有了特殊性,即它主要指差別。因而,這種特殊的對立性并不否定前提平等與結果平等和機會均等、規則平等以及效率之間的正相關關系。相反,差別意味著相互轉化的客觀需要。相互轉化意味著前提平等與結果平等和機會均等、規則平以及效率之間矛盾運動的客觀需要。而公平恰恰是前提平等與結果平等和機會均等、規則平等以及效率之間通過矛盾運動以實現相互轉化的路線圖。
根據上述分析,借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對立統一規律,筆者將公平定義為,公平是以結果平等和效率的對立統一為基礎的、以前提平等為支點的、前提平等、機會均等和規則平等與效率的良性互動及其結果。這就是公平定理。如果不把平等細分,我們還可以把公平概括為平等產生效率,效率保障和促進平等。筆者稱之為公平原則,是公平定理的簡化形式。按照公平定理,首先,應該在相容性的結果平等基礎上,堅持讓前提平等、機會均等和規則平等發揮最大的效用,以實現效率最大化。其次,用效率最大化來保障和促進機會平等、前提平等和規則平等的發展,并為結果平等最大化的延續和發展奠定客觀基礎。再次,要把結果平等看做人類最正當的追求目標,通過平等的家庭成員與效率的矛盾運動來追求最大化的、相容性的結果平等。
按照公平路線圖,結果平等是前提平等與結果平等和機會均等、規則平等以及效率之間矛盾運動的起點和終點。這里的結果平等,在勞動成果的分配上是指相對結果平等,因為絕對的結果平等與機會均等、規則平等和效率之間是負相關關系;在土地等自然資源對全體公民的直接分配以及國有資產分紅上是指絕對結果平等。土地權利的平均分配,如果以符合公平定理的方式進行,也可以產生最大化的效率。比如,住房建設用地使用權在城鎮居民中間平均分配,每人可能只得到幾平方米的用地權,但人們不會建幾平方米的小屋,而會以眾人合作的方式建高層大宅。社會總分配是在自然資源權利的平均分配基礎上對社會勞動成果的分配,因而應當符合公平定理,分配的結果只能是不斷擴大的、最大化相對的結果平等。對社會總分配的絕對結果平等的追求,要按照公平路線圖,通過不斷的矛盾運動循環,來不斷接近。
(三)、對公平定理的必要解釋
在一定條件下,結果平等與效率之間的對立性,僅僅意味著差別,而不是對抗,因而結果平等與效率之間的差別,要求通過公平家族的成員與效率的矛盾運動來實現結果平等與效率之間相互轉化,從對立走向同一,而前提平等為此提供了支點,公平家族的所有成員與效率之間的同一性使它們之間構成完整的傳動鏈條。這樣,結果平等與效率之間的差別,發出轉化的信號,前提平等作為發力的支點并提供動力,通過公平家族的成員與效率之間的完整的鏈條傳動,結果平等與效率之間的關系,從對立走向同一,實現平等與效率的相互促進和轉化。這里的“一定條件”,是指矛盾的非對抗性。
(四)、社會主義提供全社會認同的公平標準
社會主義是平權的所有制與市場交易的結合。這種結合不但為公平的實現,提供了前提平等這個支點,而且把結果平等與效率之間的對立性從舊制度的對抗轉變為差別,形成了公平家族的成員與效率之間傳動的信號源,還形成了公平家族的成員與效率之間的完整的傳動鏈條。其中,平權的所有制不但提供了前提平等這個支點,還形成了公平家族的成員與效率之間傳動的信號源——結果平等與效率的差別,平權的所有制與市場交易的結合,體現了形式平等和實質平等的統一,為公平家族的成員與效率之間傳動提供了完整的鏈條和助力源。這樣,社會主義制度完全可以實現“平等產生效率,效率保障和促進平等”的公平動態。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由于結果平等與效率之間的對抗性以及傳動鏈條的扭曲和非鏈接性,是無法實現的。社會主義提供的公平標準,體現了科學性和正當性的統一,因此為全社會所認同。
(五)、公平定理是改革的參考標準
什么是改革、為什么進行改革和怎樣進行改革,是改革的頭號問題。
前三十年建立的社會制度具有極高的人民性,但是人民的主體地位沒有權利義務化,因而處于不穩定狀態。另外,由于是初創,它需要完善而且能夠完善。這就是改革的原因。效率低,不是改革的原因,因為它的整體效率高于發達的西方國家。如果非要拿效率說事,只能說它在很多微觀領域上效率落后于西方。改革的目的就是實現人民主體地位的權利義務化。改革的方式還是把人民的主體地位權利義務化。
毛主席把人民的主體地位用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但是,如果把人民簡化為我們,就會發現我們、你、我和他的關系沒有權利義務化。毛主席不可能一下子解決好這個問題,就簡單地用平均主義來解決你我他之間的利益分配問題,以此保障了我們的利益最大化的實現。
由于沒有確定你我他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人們就經常詬病毛時代平均主義嚴重,但是,我們對平均主義的批判和否定,比平均主義本身的錯誤更嚴重。考慮到當時的歷史條件,平均主義比“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和“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二次分配注重公平”正當、科學多了。
追求結果平等,是人類最正當的追求,那么平均主義為什么又錯了呢?平均主義的錯誤不在于追求結果平等,而是拋開前提平等、機會均等、規則平等以及效率,而直接追求結果平等。它是違背公平路線圖的,因而是錯誤的。此其錯誤之一,方式的錯誤。另外,平均主義被用于分配工資,而不是分配資源和紅利。此其錯誤之二,是適用領域錯誤。但是,平均主義是公平的分配制度中的基礎元素,利用好平均主義,才有科學、正當的分配。
你我他和我們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可以這樣確定:對于可以直接交給你我他使用的資源以及我們共同經濟的紅利,可以按平均主義分配;對于必須通過市場在你我他之間進行的資源分配以及你我他之間的資源和產品分配,可以實行機會均等、規則平等的市場原則。簡單地說就是:改變毛主席只設立一個工資科管分配的做法。設立工資科和資源紅利科兩個并列的科室。讓資源紅利科分管部分資源和紅利的分配,讓平均主義當資源紅利科的科長;讓工資科分管部分資源和勞動成果的分配,讓市場當工資科的科長。
我們改革的錯誤是:還是只設立一個工資科管所有分配,但把市場提拔為科長,把平均主義降為科員。你我他作為主體共同組成了我們這個作為主體的共同體。毛時代,你我他作為個體的主體性受到不適當的抑制,因此,你我他需要引入市場,給自己注入“自我”二字,突出自己的主體性。但是,市場的引入也在你我他與我們之間產生對立性,你我他之間的競爭,如果沒有我們這個共同體的強力約束,彼此之間的競爭結果必然是你我他中間的兩個被其中一個統制,屆時,我們將不再是你我他的共同體,而只是你我他中一個統治兩個的工具。私有制市場體制恰恰使你我他與我們之間的對立性,從改革之初的差別,變成后來的對抗。這種對抗性的成長與私有制市場機制的漸進式引入同步。所以,中國才從改革之初的欣欣向榮,到現在的狼煙四起。
改革應該多多少少參考一下公平定理。
五、結語:向真正的共產黨人致敬
馬克思曾經預言,資本外流將使西方衰弱,而使殖民地變得日益工業化和繁榮。西方的衰弱將產生貧困和大量失業,最終使工人起來革命,率先建立社會主義國家。他還擔心某個東方大國在接受了西方的資本后強大起來,鎮壓西方的社會主義革命,但是他對西方社會主義革命的成功抱有信心。因此,馬克思預言的結論應該是,那個東方大國成了西方通過社會主義革命獲得復興的墊腳石。
馬克思預言中那個東方大國的悲慘命運,似乎可以避免:自由主義思潮主導的全球“變革”,正在積累人類歷史上空前的社會矛盾,醞釀著一場空前的經濟危機。危機徹底將粉碎新舊自由主義的神話,全世界被迫在自由主義之外尋找出路。誰先找到社會主義呢?當然是中國!我的理由有二:第一、中國文化與社會主義的相容性最強。第二、世界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兩個偉大的變革家集團——中國法家和西方資產階級。中共在毛時代就顯露出,超過西方資產階級成為世界上第二大變革家的潛能。當習總說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為了實現共產主義的時候,我的信心增強了。
中共有一大批真正信仰共產主義的人。作為無黨派人士,我真誠地向真正的共產黨人致敬!
作者單位:山東泰誠律師事務所
[[㈠]]洛克.政府論(下篇){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15
[[㈡]]洛克.政府論(下篇){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17
[[㈢]].粟源.知識產權的哲學、經濟學和法學分析[J].知識產權.2008,5:10.
[㈣] 《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商務印書館,第473頁
[[㈤]] [美]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3—45.
[[㈥]]所謂相容性的結果平等,是指為機會均等、規則平等容許,并與機會均等、規則平等呈正相關關系的最大程度的結果平等,也即機會均等、規則平等所容許的結果平等。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