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9日-星期六
【摘要】:隨著互聯網不斷深入到人類社會的各個角落,網絡經濟的形成與發展已成為一種歷史必然。一切傳統時代的現實經濟行為都會在網絡時代得以重構、變革和創新。在網絡經濟蓬勃發展的同時,也應該對網絡經濟的核心本質和內在邏輯進行審視。可以發現,網絡經濟與傳統社會經濟模式存在明顯的不同:傳統社會受制于社會信息交換方式與處理能力落后形成的計劃與市場兩種經濟模式和制度架構,在網絡社會時代都將產生深刻的轉變。由于網絡社會實現了信息的充分交換,因此,供需雙方之間可以實現直接的信息交互,從而大幅度降低整個社會中的交易成本,這直接改變了傳統計劃模式與市場模式嚴格劃分的現實基礎。因此,網絡經濟是跨越計劃與市場的新的混合經濟形態。本文分析了這一實質性的改變,揭示了其內在的邏輯,并提出若干前瞻性的展望。
作者簡介:何哲(男,1982-)陜西西安人,博士,現為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研究員,國家戰略研究中心秘書長,研究方向包括網絡社會治理;行政體制改革;國家發展戰略;經濟與制造業轉型等。
當前,一個歷史性的重大轉型是人類正在整體進入網絡社會。互聯網正在全方位地融入到人類社會從微觀到宏觀的各個層面的各個角落。傳統社會中的一切人類行為與活動,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以及個人交往,都因為互聯網的出現而改變和重構。因此,通過無所不在的網絡緊密連結,人類社會形成了跨越虛擬與現實的新的存在模式與社會組織方式,這種存在模式與組織方式可以稱之為網絡社會(何哲,2014)。
網絡社會在重構整個社會結構時,作為人類社會活動的主要類型--經濟活動也被極大的重構和改變了。一種新的經濟模式--網絡經濟正在蓬勃興起。以網絡經濟的一種典型模式電子商務為例,據不同的研究報告顯示,2014年全球B2C電子商務總額已經接近1.6萬億美元(阿里研究院&埃森哲,2015),而在中國,B2C與B2B的交易總額高達16萬億(國家統計局,2015),接近當年GDP總量的1/3,且增長率高達59.4%。除了電子商務外,網絡金融,網絡信貸,網絡保險,乃至更深遠的網絡定制等模式都在飛速發展。
當整個社會在享受網絡經濟所帶來的巨大便利,極高效率和面對其發展的巨大的前景時,對于網絡經濟背后的深層次理論問題還并未有足夠清晰的認識和探索。從現有的研究來看,現有的研究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探索和分析現有的網絡經濟的各種模式,包括電子商務(Mahadevan,2000, 武志偉&陳瑩,2013),網絡金融(Pistor,2009)等;其次是探索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網絡經濟中的不同模式的策略,特別是如何利用網絡經濟實現中國經濟的轉型(江宇源,2015);第三是分析網絡經濟的興起對社會各個層面的影響(Castells,1996;Manyika& Roxburgh,2011)。然而,縱觀已有的研究,令人遺憾的是,對網絡經濟模式本身的內在探索還遠遠不夠,這包括對一系列問題的回答:網絡經濟的本質到底是什么?它是一種什么類型的經濟?它與之前的傳統經濟模式到底有什么實質性的區別? 由于基礎研究的缺乏,使得人們在探索網絡經濟的各種模式影響與策略時,無法形成體系化的研究框架,而只能在某些具體的領域進行探索。歸根結底,我們需要回答清楚網絡經濟的一些基本的本質屬性。
具體而言,通常在傳統經濟中,經濟體系可以劃分為計劃與市場兩種模式,兩種模式各有其內在的運行邏輯和相應的治理手段。一個自然而然的問題是,網絡經濟到底能否同樣歸為這兩種模式的一種,還是網絡經濟超越了計劃與市場的劃分。如果網絡經濟能夠被納入到傳統的模式中的一種,那么對網絡經濟基本屬性的認識以及所采用的相應治理手段就可以延續原先的傳統模式,而如果網絡經濟實現了在模式上的超越,那么產生這種超越的根本性原因是什么?由此產生的相應治理策略應該是什么?
因此,本文將集中回答三個相關的問題:1)網絡經濟的實質是什么,是否能夠歸納為計劃還是市場某種傳統模式劃分中?2)如果網絡經濟是一種對傳統經濟模式實質性的超越,那么產生這種超越的原因是什么?3)根據其內在的邏輯,網絡經濟未來的發展趨勢是什么。為了更好的分析這三個問題,我們將先從傳統經濟模式的基本特點和模式劃分開始,隨后探討網絡經濟產生的實質性改變,繼而再進行比較,并進一步分析其原因,最后,提出探討未來的發展趨勢。
一、傳統經濟的典型模式--計劃與市場
對于傳統經濟而言,典型的劃分是將其分為計劃與市場兩種模式。這兩種模式在形式與邏輯上表現迥異,然而深入探索其實質,卻可以發現其存在共同的邏輯。這種共同邏輯,也表現了傳統經濟形態與網絡經濟形態最大的區別。
(一)傳統計劃體制的典型模式
對于計劃體制而言,其基本的形態是這樣的:由于整個社會的生產者與消費者散布在整個社會的各個角落,信息交流不暢,導致生產者無法預知消費者具體的需求分布,而消費者也無法定位到生產者并告知整個需求。因此,社會通過政權體系,建立完整的生產信息收集與計劃分配系統。每個消費者并不面對生產者,而是直接面對計劃體系。同樣,每個生產者也并不面對消費者,而是直接面對國家或者中央計劃者。整個經濟形成這樣的循環:1)國家收集消費者的需求并歸總;2)國家收集生產者的生產資源信息;3)通過歸總需求信息與生產資源信息,國家向不同的生產者下達生產指令;4)國家征集生產者的產品;5)國家向消費者配給資源。
圖1 描述了這種結構,如圖所示,在水平虛線以上是一個多層的計劃體系,這一計劃體系根據不同的層級形成嚴密的科層結構。而整個計劃體系又根據面對對象不同分為兩大塊:在垂直虛線左側的是面對消費者的體系,在垂直虛線右側的是面對生產者的體系。在經濟體系的運行周期中,首先所有的產品消費者都需要向最基層的計劃單元提交需求,然后這一需求信息被層層歸類匯總,并最終匯集到最高中央計劃機構。中央計劃機構根據所掌握的生產資源信息,再通過右側的生產組織體系逐層下達生產計劃,并最終發送到所有的生產者(廠商)處。隨后,廠商組織生產,并將產品按照計劃數通過基層的計劃體系向上提交。最后再通過計劃體系根據實現的需求信息進行產品分配。所以,整個計劃體系在經濟中扮演著信息-資源-產品上傳下達的核心作用:在面對消費者時,上傳的是需求信息,下行的是具體實物產品;在面對生產者時,計劃體系下達生產計劃,上行的是具體產品。最終形成生產-產品-需求的物質循環。這就是典型的計劃體系。
計劃經濟模式存在很多缺點,集中于三個方面:首先,計劃體系剝奪了最終消費者的選擇權,從而使得最終消費者只能被動接受產品而不是主動發現和選擇自己偏好的產品;其次,計劃體系剝奪了生產者的競爭能力,生產者之間由于按照計劃生產缺乏競爭,生產者并沒有主動改進產品和促進多樣化產品和提高效率的動機;第三,整個計劃體系需要收集和匹配龐大的信息,從而造成了嚴重的決策低下和效率低下。以上三點到最后集中體現為整個計劃體系的運轉代價太高,從而造成產品的單一、質量的低下和供給的短缺。
然而,盡管如此,計劃體系并不是就是完全一無是處。計劃體系究其設計動機而言,是為了實現生產者與消費者的供需匹配,從而消除由于供需不匹配的經濟浪費。因此,計劃體系在傳統經濟中依然是無處不在的,但這種無處不在主要體現在企業內部。在市場經濟模式中,企業作為整體在一個大的市場中參與競爭,但是企業內部,是按照嚴格的計劃來組織生產的。但是計劃體系的缺陷就在于為了實現需求與生產的匹配,犧牲了消費者的選擇權和生產者的競爭-創新動機及整個體系的效率。
(二)傳統市場體制的模式
與計劃經濟通過直接傳輸需求數量實現匹配不同,市場經濟采取了另外的思路,市場經濟沒有直接的計劃者而是通過構建完整的自由流通體系,通過價格機制來指導整個市場各個角落的生產與需求匹配。
市場經濟形成了如下的典型循環:1)消費者持有一定購買能力的貨幣;2)消費者產生了對某種產品的需求;3) 消費者到市場中尋覓物品,通過比較產品質量和價格來購買產品實現交易,形成市場價格;4)市場價格形成后,反應到生產者一端;5)生產者發覺市場價格對于自己有利可圖,從而繼續生產并向市場供給產品;5)產品供給增多后,需求相對減弱后,會導致價格的下降;6)當市場價格下降到生產者無利可圖時,生產者選擇停止供給產品。
注釋:其中P與Q表示價格與數量,S與D分別表示供給曲線與需求曲線,在實際中,由于各種因素如邊際收益的遞減或者規模收益上升導致表現為曲線,這里僅是用直線示意。
圖2描述了自由市場體系的經濟模式,圖的上半部分描述了市場的基本結構,下半部分描述了每個環節的供需曲線。在傳統經典的自由市場體系中,消費者與生產者分布于社會的不同區域,消費者之間的溝通是通過市場形成的,市場可以是由大量銷售者聚集并進行產品集中銷售的實際集中形式(實體性市場),也可以僅存在報價與交易的過程的分散化市場模式(作為功能的市場)。但無論如何,總存在一個市場。而在市場中,通過銷售者的中介作用,促成消費者與生產者的交易。當消費者進入市場選擇購買時,面對同樣的產品,唯一考慮的是價格。越高的價格,消費者愿意購買的意愿就越低,而當發現合適的商品,形成交易的時候,就形成了單次交易的價格。同樣,當生產者進入市場時,發現在既定價格有利可圖時,就會組織生產從而供應市場。在理想競爭環境下,獨立的生產者與消費者作為市場主體,都是市場價格的接受者(當然存在議價行為,但是不改變整個價格水平)。因此,單個消費者面對的供給曲線是水平的,而單個生產者面對的需求曲線也是水平的。然而,從整個消費者與生產者而言,就形成了傾斜的總供給與總需求曲線。無論是消費者一方的需求還是生產者一方的供給,其決策時唯一面對的信息條件是價格,而市場通過傳導價格信息,
將生產與消費者連接在一起形成供需匹配。市場體系具有很多優勢,如保持了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通過競爭產生了對生產者的創新壓力;通過動態的進入退出機制保證了市場交換體系的效率。然而,市場體系也有明顯的缺陷,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市場體系中一定有某些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如在供需曲線的左上方,消費者雖然產生需求,生產者也具有能力,但是由于對價格的分歧,無法形成對這部分需求的滿足;另一方面,市場中由于存在逐級傳遞的交易環節,形成信息扭曲,產生明顯的生產-需求波動,從而導致生產與需求不匹配形成的周期波動乃至經濟危機。
(三)傳統經濟市場與計劃的區別與共同性
1、傳統市場體系與計劃體系的區別
就傳統經濟市場與計劃兩種經濟體系的比較而言,其區別顯然是明顯的。傳統計劃體系是典型的中心決策型的體系,通過逐級收集需求與生產的信息,在決策層實現生產與需求的匹配再通過命令系統實現實際的物質交換。而市場是典型的非中心型的結構,通過以價格為核心實現供需之間的自發平衡。這種顯著性的差異在已有的經濟理論中已經被分析的非常清楚,毋庸累述。
2、傳統市場體系與計劃體系的共同性
盡管傳統市場體系與計劃體系看似具有如此大的差異性,然而其依然是有高度的共同性的,特別是在新興的經濟體系——網絡經濟系統面前,其共同性表現的更為明顯。兩者典型的共同性就是,無論市場體系還是計劃體系,都是單通道的信息傳遞體系,只能傳遞有限的信息。具體而言,計劃體系是以數量為核心信息的單通道傳遞體系;市場體系是以價格為核心信息的單通道傳遞體系。
(1)計劃體系是以數量為核心信息的單通道單路徑體系
在計劃體系之中,由于需求信息需要逐級傳遞,需要計劃部門根據需求信息收集統一匯總并傳遞給生產廠家。由于傳統時代信息傳輸能力的有限,因此,在計劃體系內,最重要的信息是產品的數量信息,而其他的信息包括價格、質量、成色、多樣性等等,只能依附性的傳遞。因此,傳統計劃體系是以數量為核心的單通道信息傳遞體系。這種信息體系由于去除了數量之外的大量有效信息,從而越發導致整個系統的效率低下和生產與需求的無法匹配。因此,單純的計劃體系很難長期有效的運行。而另一方面,嚴格的管制體系不但導致了信息通道是單通道的,而且整個信息傳遞也是單路徑的,即整個經濟信息只能沿著計劃部門架構的體系實現傳遞,而在計劃部門以外,信息是難以實現從需求端到生產端的直接傳遞的。
(2)市場體系是以價格為核心的單通道多路徑體系
與計劃體系相比,市場體系改善了很多,但其核心改善是構建了多路徑的市場信息傳遞體系,其傳遞的通道依然是單通道的,是以價格為核心信息的單通道體系。在市場體系之內,生產端和消費端之間依然無法同時傳遞準確的需求價格與需求數量信息。因此,作為妥協,市場體系首先保障的是價格信息的準確傳導,對于市場容量、每種產品的需求和多樣性等需求并沒有完整的傳導。因此對于生產端的企業而言,所進行生產決策時依然是盲目和猜測性的,其主要的依據是有限的價格信息。對于需求端的客戶而言,也主要面對的是銷售價格,而產品質量、可用性等信息也只能有限獲取。并且相對而言,市場體系的價格對于需求端是更為有效的,但其代價是在生產端形成了大量的無序競爭和浪費,反映在宏觀周期上,形成了波段式的長、中、短的經濟周期。其本質就在于投資和生產決策時由于信息的無效性在時間尺度上形成的累積。
(3)傳統計劃與市場體系都非全局有效的
正因為傳統計劃與市場體系的信道容量都有限,都傳遞單一為主的市場信息。因此導致了傳統經濟模式中的這兩種體系都非全局有效的,或者說都是偏離最優效率的。而正因為如此,由于無法同時保障生產端與消費端的利益訴求。因此,計劃體系側重于保障生產端的利益訴求,只要滿足基本的數量生產就可以,但是犧牲了消費端的充分滿足和多樣性選擇;而市場體系側重于保障消費端的利益訴求,全力保障消費者的滿足,但是以生產端的無效率為代價。因此,究其根源在于,傳統市場與計劃體系都無法解決整個體系內的多維度生產-需求信息的自由流動問題。這用新制度經濟學的觀點來看,就是都在內部形成了高昂的交易成本,從而形成了整個體系的無效性。
二、網絡社會核心屬性與網絡經濟的典型模式
網絡技術的出現改變了傳統通訊手段在多維度信息方面的傳輸困境,從而形成了跨越時間地域的充分的全向交流通路。因此,互聯網的出現,其屬性很快從技術工具演化為社會屬性。而依托于互聯網形成的網絡社會、經濟、文化活動改變了原先傳統社會活動的根本形態和結構方式。
(一)網絡社會的本質屬性
要討論網絡經濟,就首先搞清網絡經濟的社會存在基礎——網絡社會的本質屬性與特征。從網絡社會而言,網絡社會有三個方面的本質屬性。
1、網絡社會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強的社會連接
整個人類歷史的發展,從社會關系的角度,就是一部從弱連接到強連接的歷程。在網絡社會之前,受制于落后的社會連接方式,人類無法實現個體與個體之間的長期連接,因此只能形成龐大的社會組織來實現整個社會的連接。這些社會組織包括政府、企業和各種非政府組織。其核心的功能就是來實現整個社會的連接、整合、組織和生產交換等。而在傳統社會,為了實現龐大的社會組織的運行,因此無論從整個社會還是實現社會連接交換的組織都形成了橫向中心型、縱向科層型的組織結構。而網絡社會第一次改變了這種社會存在。由于網絡強大的連接和傳輸能力,能夠實現任何兩個個體長時間的在線直接連接,因此,網絡社會創造了有史以來最強的社會連接狀態。而這種社會中個體之間直接連接的基礎也改變了必須依賴各種社會組織實現居間性連接的狀態,從而也形成了非中心型、非科層型的社會結構。
2、網絡社會是人類社會新的存在狀態
網絡社會另一個重要的特質是網絡社會超越了現實的物理約束,創造了人類新的存在狀態。在傳統社會中,人類的一切行為都必須高度依賴物理世界的資源環境條件,因此無論在社會活動的廣度還是深度都受到了限制。而網絡社會是人類第一次創造出了新的空間域,在新的空間域中,人類可以高度的實現個體的感知存在替代和群體的社會存在替代。這就實現了整體人類社會的新的存在狀態。而在新的空間域內,人類也實現了超越現實物理條件的更為廣泛的社會交際與社會活動。
3、網絡社會是真實與虛擬的混合態社會
在網絡社會的早期,有一種觀點認為網絡社會是虛擬社會。然而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與現實生活越來越緊密,因此,越來越主流的觀點認為網絡社會不僅是虛擬社會,而是以網絡技術為核心連接方式的整個人類社會。正如同工業社會并不僅指工廠和產業鏈一樣,而是指以大機器工業,集中規模式生產方式為核心組織方式的整個人類社會。因此,可以預見,伴隨著網絡社會越來越與現實生活的融合,未來的網絡社會就是指包括虛擬與現實的完整的人類社會存在形式。
(二)塑造網絡經濟形態的網絡社會核心屬性與網絡經濟核心特征
網絡社會有很多方面的特征,包括網絡技術的特征,如超流動性、超時空性等、網絡社會作為復雜系統的特征,包括非中心性、動態性、不確定性等,以及中國網絡社會的特殊性,包括政治性與暴力性。而在塑造網絡經濟形態時網絡社會具有以下核心特征:
1、網絡社會的強連接性——使得生產者與消費者直接接觸
塑造網絡經濟特征的網絡社會的首要性質就是網絡的強連接性,也就是網絡社會第一次實現了網絡中任何個體之間超越第三方的直接連接。這對于網絡經濟而言,最重要的是實現了網絡經濟從生產者到消費者的直接連接,不再需要通過傳統經濟漫長的中間傳輸環節,形成了從信息、資源、資金、產品、技術、服務的直接接觸和傳遞(圖3)。
2、網絡社會的跨時空性——形成完整統一實時跨地域生產體系
網絡社會的跨時空性最大的作用是使得網絡經濟成為了可以在整個全球各個角落實時同步配置生產—服務資源的經濟體系。盡管傳統時代的經濟全球化使得全球范圍內越來越趨于形成完整統一的生產體系與市場。然而無論這一市場如何整合如何擴展,其核心的問題在于傳統經濟體系無法實現整個市場的同步實時跨地域資源匹配與調動。而網絡社會的出現使得人類做到了這一點,形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完整、實時、跨越地域的同步經濟體系。
3、網絡社會的非中心性——分布式經濟與不依賴于第三方的動態調控體系
網絡社會的非中心性既包括靜態結構的非中心性也包括動態運行的非中心性。在靜態結構上,網絡經濟的非中心性改變了工業時代經濟體系集中化、規模化、統一化的形態。而在動態運行上,改變了傳統經濟體系必須通過具體第三方調控機構實施調控的經濟模式,從而建構了分散化、個性化、充分競爭與退出的動態經濟體系。
4、網絡社會的信息豐裕性與超流動性——多維度大容量的經濟信息傳遞
除了以上特征外,另一個典型的特征也體現在網絡社會信息的豐裕性與超流動性上。也就是說,網絡社會第一次延展了和改變了人類知識與信息圍繞中心節點分布的態勢而呈現出分散、平均的特點,并且信息可以在網絡上實現極為迅捷的大容量傳遞。這產生了三個經濟方面的核心改變:首先,無論生產者還是消費者在其進行經濟決策時的信息會極大豐裕,將更有利于做出更理想的決策;其次,無論生產者還是消費者在經濟活動中對于第三方調控機構的依賴更少,甚至不再需要第三方經濟調控機構就完成實現較優的經濟行為。
最后,也是至關重要的,網絡社會的信息傳遞第一次改變了傳統經濟模式由于信息傳遞有限只能實現單一信息為主(計劃體系是數量,市場體系是價格)的傳遞模式,而第一次實現了從生產方到決策方的多維度信息傳遞。第一次實現了生產者與消費者(尤其是對于生產者)可以同步掌握價格、需求、品質、特性等信息的狀態,將建構出精準、多樣、定位明確、無浪費的生產-需求匹配模式(圖4)。
(三)網絡經濟的典型模式
當了解到網絡社會和網絡經濟的整體特征后,進一步再從微觀與宏觀兩個層面分析網絡經濟的個體與整體行為。
1、網絡經濟的微觀模式
所謂微觀經濟模式,就是指經濟行為中具體的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經濟決策與行為。因此,網絡經濟的微觀經濟模式可以從生產者與消費者兩個方面界定。
從生產者的角度,在網絡經濟中,生產者由于面對廣闊的網絡市場信息,因此可以采用兩種方式實現更為精準的定位客戶與生產,一是精確的需求調查,通過大數據的分析,實現比以往更為精確的估算市場容量、產品需求和客戶偏好,從而在產品設計初就最大程度上實現對客戶的滿足,而這在傳統時代是不可能做到的。而另一種則是通過預購的方式,通過產品展現+網絡預購的方式,事先鎖定客戶,從而在生產之前就完成交易,減少生產者浪費和巨大的市場推廣消耗。
而從消費者的角度,一方面,網絡社會極大拓展了消費者的選擇視野,消費者可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范圍在不同生產者之間進行比較,包括產品外觀、質量、性能等;另一方面,消費者也可以直接和企業聯系下單,表達個性訴求,從而形成針對性的客戶化生產,使得產品更加貼近需求。最后,消費者在產品選擇和使用時,由于可以看到之前使用者的評價,并將自己的使用體驗不斷在網絡中擴散,從而形成對某種產品的評論體系,通過直接影響后續消費者的進入,也有助于生產者改進產品與服務。圖5描述了在微觀層面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模式的對比。
2、網絡經濟的宏觀模式
從宏觀經濟模式而言,網絡經濟最大的特點在于由于信息傳輸的大容量即時性和低成本,使得生產者與消費者可以直接實現一對一的接觸,并形成同步設計、同步生產、同步消費與服務的模式。改變了傳統經濟要么通過命令調度系統實現生產與消費傳遞的計劃系統,要么通過中間市場競爭匹配實現生產與消費的匹配的模式。而通過這種模式,也改變了傳統經濟系統不能同步滿足價格、偏好、質量、需求數等多種信息的傳導。而通過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直接匹配,同步交換數量、偏好、質量以及其他個性化需求,從而形成了生產者與消費者緊密連接的網絡經濟宏觀模式(圖6)。
(四)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模式的對比
除了在以上宏觀與微觀兩個層面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模式具有的區別外,在主體、中介渠道、信息、產品形態、決策、供需平衡、生產周期與波動方面,都形成了實質性的差異。 在此進一步將其總結如下:
1、主體
就主體而言,傳統經濟是典型的生產者與消費者分離的經濟形態,生產者與消費者形成嚴密專業化區分的態勢,生產者通過龐大的生產體系將產品制造出來后再通過市場或者計劃系統分配給消費者。同時,生產者之間也根據專業和環節不同形成嚴密的分工。而網絡經濟中無論是生產者與消費者還是消費者之間的界限都逐漸模糊。一方面,生產者在生產初期就與消費者互動,形成共同設計、客戶化定制的生產模式;甚至由于新的3D打印技術、柔性生產、共享制造等技術的發展,消費者可以直接購買生產者的電子圖紙實現自我生產或者調度遠程的生產設備實現自我設計制造。另一方面,工業互聯網的形成使得生產者之間的聯系也更加密切,基于地域、專業、流程形成的工業時代的生產者間隔也逐漸模糊,形成統一、高效、異地同步的生產網絡。
2、中介渠道
從中介渠道而言,無論是傳統的計劃模式還是市場模式,都是需要一個規模龐大組織嚴密的中介體系圍繞著整個生產消費過程服務的。也就是必須通過龐大的中介系統來實現從生產端到消費端的傳遞和連接。傳統計劃體系是用政府出面組織并通過指令的方式來實現這一功能,而市場體系是用利潤誘導的方式形成龐大動態的中介渠道來實現這一功能。然而就網絡經濟而言,則是通過網絡直接形成了生產端與消費端的連接,從而繞開或者跨越了傳統計劃或者市場模式所需的中介體系。
3、信息
在信息方面,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有兩個方面的區別,一是信息的容量,二是信息的成本。從信息的容量而言,傳統的經濟模式是典型的單通道為主的信息模式,傳統計劃體系以傳遞生產-需求數量信息為主,而傳統市場體系則以傳遞價格信息為主,除了主要信息外,其他輔助信息傳遞的則很有限,或者需要通過其他手段進行間接分析。而在網絡經濟中,由于網絡連接的直接性與信道的大容量,因此可以就具體的數量、價格、質量以及其他個性化實現在生產與需求的直接傳遞。而從信息的成本而言,傳統經濟模式則需要較高的信息成本,而網絡經濟可以實現幾乎為零的信息交流成本。信息在兩個層面的改變所產生的影響是極為巨大的,由于信息的原因,直接改變了經濟體系的生產組織模式、經濟波動性、生產的方式等。可以說,信息傳遞模式的區別形成網絡經濟與傳統經濟模式質的差別的核心要素。
4、產品形態
從產品形態角度,傳統無論是計劃還是市場模式都是以實物為主形成的生產體系。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又逐漸與服務系統相結合,逐漸形成“產品+服務”的生產服務系統(孫林巖等,2008)。然而,無論怎樣改變,由于傳統經濟模式無法超越漫長的中間環節的傳遞,因此很難形成有效的生產者與客戶長期接觸,因此依然沒有改變以物質為主的經濟模式。而“產品+服務”的模式依然是將服務依附在產品上。而網絡經濟徹底改變了這一模式。由于網絡實現了供需雙方的實時遠程直接連接,因此服務者可以遠程給予消費者以直接的長期在線服務。如設備的遠程監控、調度、維護,實時滿足消費者的即時需求,形成服務活動的全時間全地域覆蓋。徹底改變了傳統經濟以產品為導向和核心依賴的經濟模式。
5、決策
傳統時代由于信息成本和連接方式的制約,因此,經濟決策時總是存在信息迷霧,只能通過其他輔助性手段來實現信息補充。因此,傳統時代的決策總是呈現出巨大的不確定性。從生產一端而言,就計劃體系,生產計劃的決策者很難對不同生產者的生產過程和成本質量形成準確的控制,并且也很難形成對消費者的全面滿足。因此,傳統計劃體系的經濟決策犧牲了消費者的多樣性選擇和需求滿足。而傳統市場體系,由于生產者在做經濟決策時只能得知較為準確的價格信息卻無法得知全局性的需求信息,因此往往出現了大量生產者同時進入退出的現象,引發周期性的生產波動。
6、供需平衡
無論是傳統經濟還是網絡經濟,其最終目的都是要有效實現經濟體系的供需平衡。然而傳統經濟由于龐大的中介體系、狹窄的信息通道和高額的信息成本,從而導致無論是計劃還是市場,都會產生嚴重的供需不平衡。對于計劃體系而言,為了試圖消除生產浪費,從而導致了短缺是一種常態(Kornai,1980)。而對于市場體系而言,則處于生產過剩與生產衰退之間的嚴重波動中,這都是供需不平衡的表現。然而網絡經濟從經濟循環的一開始,實現了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直接基礎和通暢的信息渠道,從而在生產開始就完成了消費過程,消除了消費與生產在時間上的延遲導致的經濟波動。因此,網絡經濟極大消除了供需之間的差異和波動性,在經濟循環一開始就形成了宏觀上的供需平衡。
三、網絡經濟——跨越計劃與市場
經過細致的分析比較后,可以發現,無論是傳統經濟模式中的計劃體系還是市場體系,都無法解釋和囊括網絡經濟這一新的經濟形態,而反過來,網絡經濟則是一種跨越傳統計劃體系與市場體系的新的體系,其充分吸納了傳統經濟不同模式的特點,實現了人類經濟體系的新的高度與狀態。
(一)網絡經濟是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
毋庸置疑的是,網絡經濟首先是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所謂市場經濟有幾個核心的衡量要素,如合法主體的自由進入,合法經濟要素流通的自由,合法范圍內價格的自由確定,生產決策的自由、購買和銷售的自由等等。通過自由的競爭與退出,從而實現理想狀態下的最優生產。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衡量,網絡經濟都是高度的市場經濟。首先,網絡中合法的主體可以自由的選擇進入經濟體系;其次,網絡經濟中,合法的經濟要素流動是高度自由的,不存在強制的壟斷和管制;第三,網絡經濟中商品的定價是自由的,不存在一個強制的價格管制者;第四,網絡經濟中的經濟決策是自由的,生產什么,不生產什么是由生產者自由決策的;第五,網絡經濟中的購買與銷售行為也是自由的,銷售給哪些消費者或者從哪個生產者購買,都是具有極大的自由的。并且由于網絡極大擴展了市場的規模和范圍,也更進一步擴展了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選擇自由。所以網絡經濟首先是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
(二)網絡經濟也是高度發達的計劃經濟
然而,從另一方面,網絡經濟也是高度發達的計劃經濟。計劃經濟有幾個核心特征:如計劃經濟是以需求為導向的按需生產體系;計劃經濟通過試圖消除無序競爭性從而減少經濟體系內的浪費;計劃經濟通過指令性與計劃實現生產端到消費端的信息傳遞;所有的物料資源體系都被納入到計劃之內。仔細比較可以發現,如上的計劃經濟的所有特征也集中體現在網絡經濟中。
首先,網絡經濟是典型的按需生產。網絡經濟由于實現了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直接溝通。因此,生產什么,生產多少,以什么價格生產,生產什么樣的,以及其他具體的產品要求。都可以事先通過網絡渠道事先端對端的訂單而由生產者所獲知。從而實現了精準計劃生產。
其次,網絡經濟通過透明公開的信息傳遞有效消除了無序競爭從而減少經濟浪費。與傳統計劃經濟形成的強制性排他措施以消除無序競爭不同。網絡經濟是通過信息透明的方式來消除進入者的無序競爭。在網絡經濟中,產品的信息包括成本,利潤,渠道,銷量等等都會呈現越來越多的態勢。而新的市場進入者有著更為充分的市場狀況的把握,因此,新進入者總是試圖去挖掘新的細分領域和通過新的技術來實現競爭,而不是簡單無序的惡性競爭。
第三,網絡經濟也存在高度的指令性與計劃性。在高度發達的網絡經濟中,生產者由于網絡的連接形成了合作有序的嚴密生產網絡,當消費者下訂單后,訂單會根據最近、最優、最節省等原則傳遞到最合適的生產者手中,形成最快速的生產。這就是一種高度的指令性與計劃性。而網絡經濟越發達,這種指令性與計劃性就越強。唯一不同的是,這種指令性的形成不是來自于強制性的壟斷而是來自于網絡經濟信息的透明性所自發演化形成的,并且網絡中依然存在多個指令中心和互相競爭。
第四,網絡經濟中所有的物料都被納入到統一的網絡經濟計劃中。網絡經濟由于形成了對所有物料資源的全程追蹤定位,因此,所有網絡經濟中的資源,無論其從屬于哪個個體還是企業,其都是一目了然和清晰的。雖然所有的經濟資源并不如同傳統計劃體系一樣都被計劃體系所控制和掌握,但是從整體的網絡經濟中,其都是被統一納入到網絡的整體供需體系之中并且是有跡可查的。因此,整個網絡經濟形成了一個大的動態統一完整資源調配體系。
(三) 網絡經濟--跨越計劃與市場
正因為網絡社會兼具了傳統計劃與市場經濟體系的眾多特征,使得網絡社會成為超越了傳統經濟計劃與市場體系的新的經濟形態,也將結束長期以來的計劃與市場之爭。
從本質上來說,網絡經濟最大的特征即既充分競爭又高度計劃。從充分競爭的角度,網絡是一個開放、包容、低門檻的平臺,由于更加整合資源,為所有新的進入者的進入提供了方便和敞開了大門。因此,網絡經濟以包容、自由、廣域的形態實現了經濟活動的充分競爭。然而從另一方面,網絡又是高度計劃的,一切的供給與需求,一切物料乃至服務資源,都被充分展現在網絡之中,在此基礎上,網絡要么形成充分嚴密組織的計劃體系,由一個核心企業形成嚴密的生產網絡,形成若干核心生產網絡的之間的充分競爭;要么沒有核心企業,而是基于若干網絡平臺形成松散的協作聯盟,實現供需的匹配和交易。然而無論何種形態,都消除了無序競爭形成的經濟浪費。一切生產資源都為有效的需求服務,這就是網絡經濟最終實現的理想狀態。
從內在原因而言,網絡經濟所形成的跨越傳統計劃與市場體制的原因有很多,如直接連接性、跨時空地域性、低成本大容量的信息通道。而從抽象意義來講,其本質原因在于網絡經濟是人類第一次形成的一個幾乎零交易成本的經濟體系。交易成本指的是由于圍繞交易所形成的一切成本(North,1987),包括信息成本、不確定性等等。新制度經濟學或者當代經濟學最重要的發現就是發現了交易成本對組織形態與制度規范的塑造作用,也就是說,首先,一切經濟社會組織的形成是由于交易成本(Coase,1937);其次,一切組織都致力于降低交易成本為目的;第三,任何有效的制度都致力于降低整體社會交易成本。因此,無論是計劃體系的通過命令抑制無序競爭也好,還是通過市場體系以價格傳導需求為好,其初衷都是為了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而圍繞交易成本最重要的科斯定理的另一個表述即是,如果沒有交易成本,任何制度安排結果都是相同的,都可以實現最優的經濟配置(Coase,1960)。而網絡經濟正是一個極大程度降低交易成本的經濟體系,也正因為此從而超越了傳統時代受制于交易成本形成的計劃或市場的制度安排。
四、網絡經濟的前景與展望—從服務型制造、分享經濟、工業互聯網到物聯網
在最后,還需要探討一下網絡經濟的前景和未來的發展階段。隨著網絡經濟不斷擴大規模向實體領域延伸,網絡經濟的發展也會呈現出不同的階段,這包括非網絡時代的服務型制造,網絡時代的分享經濟,工業互聯網最后到物聯網(圖7)。受篇幅所限,僅是簡要的展現這一發展趨勢。
(一)服務型制造
所謂服務型制造,是指面向服務的制造與基于制造的服務。其核心思想在于三者:一是生產與服務的融合,形成產品加服務的生產服務系統;二是消費者與生產者的融合,實現傳統時代的參與式生產與客戶化定制;三是生產者之間的服務,形成生產資源的重新整合。服務型制造具有整合、增值、創新的特點。而國務院新近推出的《中國制造2025》,就指出了要積極發展服務型制造作為制造業發展戰略。可以說,服務型制造是典型的網絡時代早期將原先鏈式生產模式轉化為網絡模式的一次積極嘗試。
(二)分享經濟
所謂分享經濟,是指通過網絡技術,將原先受制于技術和模式約束無法再利用參與生產和經濟循環的資源重新投入到經濟生產和循環的經濟模式。具有天然的節約性、環保性、效率性、便利性等特點。也正因為此,2015年中央《五中全會公報》明確指出要發展分享經濟。而分享經濟則是網絡經濟進入發展期的初級模式,其核心的思想是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沉睡資源的再次使用,并且主要是將原先的消費品重新變為生產資源,如網絡約車實現家用車投入到運輸生產中,家用發電實現分享式發電等等。
(三)工業互聯網
隨著分享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網絡經濟將不但將消費品重新利用分享的模式投入到經濟循環中,進一步的連接是形成工業生產資源之間的互聯互通,形成工業互聯網。工業互聯網具有高度的資源整合功能,通過將異地跨界實現不同屬性的工業資源的連接,形成廣域分布統籌調度的生產資源網絡。通過在全網絡的生產資源調度和優化,實現對不同地理位置不同需求的最優生產和滿足。而到了工業互聯網的基礎上,網絡的計劃屬性也將體現的更為明顯。
(四)物聯網
網絡經濟進一步的發展就是物聯網。拓展了分享經濟將分散消費資源的連接和工業互聯網將生產資源的連接,實現了所有物質材料在整個物質循環過程中的連接。在完善的物聯網時代,所有可以利用的物質資源都被以一一對應的方式實現在網絡的映射、追溯和控制。通過物聯網,人類網絡社會的發展也完成了從網絡設備,到使用網絡設備的主體人的連接到萬事萬物的連接的過程,所以物聯網不僅是網絡經濟的完善階段,也是網絡社會發展的一個更高的階段(圖8)。
五、結語
網絡經濟的出現發展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新階段,網絡經濟徹底改變了傳統經濟模式受制于信息約束所形成的計劃與市場割裂的模式,而通過新的技術手段實現了在更高層面上的整合。網絡經濟的發展也超越計劃與市場的同時也深刻重塑整個人類社會的運行和治理結構。本文僅是拋磚引玉,還需要更多的學者對這一領域給予管關注。
參考文獻
1.阿里研究院&埃森哲,2015:《全球跨境B2C電商趨勢報告》,阿里研究院網站,6月11日。
2.國家統計局,2015:“2014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16萬億”,中新網, 8月3日。
3.何哲,2014,“網絡社會的基本特性及其公共治理策略”,《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14,3:56-66。
4.何哲、孫林巖、朱春燕,2010:“服務型制造的概念、問題和前瞻”,《科學學研究》,2010,1:53-60。
5.江宇源,2015:“政策軌跡、運營模式與網絡經濟走向”,《改革》,2015,1:55-65。
6.武志偉、陳瑩,2013:“電子商務模式與傳統交易模式的比較研究——來自實驗經濟學的證據”,《軟科學》,12:120-125。
7.孫林巖、高杰、朱春燕、李剛、何哲,2008:“服務型制造:新型的產品模式與制造范式”,《中國機械工程》,2008, 21:2600-2604。
8.Castells, M.,1996.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the information age: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ITU).
9.Coase, R. H.,1937.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4:386–405.
10.Coase, R. H.,1960.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3: 1–44.
11.Kornai, J.,1980. Economics of Shortage. Amsterdam: Publishing Company.
12.Manyika, J. and Roxburgh, C.,2011. “The great transformer: the impact of the internet on economic growth and prosperity”,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13.Mahadevan, B.,2000.“Business models for internet-based e-commerce: an anatomy.”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55~69.
14.North,D.C.,1987.“Institutions,transaction costs and economic growth.” Economic Inquiry. 3: 419-428.
15.Pistor, K.,2009. “Global network financ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in the global financial market place.”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4: 552-567.
[基金項目]本文為作者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網絡社會的基本特性及公共治理策略研究”(14GBL110)階段成果。
原載《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6年第2期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