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說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任何我們覺得不可能的事物,都有可能變成現實。但如何使思想落地呢?落地的感覺是簡單、輕松的,最好的狀態。大家也都在說就像一百年前,當時的人們無法想象到如今繁榮的互聯網一樣。但怎樣才能很落地地想到20年、30年、50年乃至100年后呢?如此,當屬就幸福了,從容了,有信心了。
目前可粗粗看到的,在智能制造的大趨勢下,新的科技會讓人們的生活方式徹底改頭換面,大踏步邁向另一個新紀元。但現在,仍不斷地涌現出新的令人興奮的新科技層出不窮,它們似乎也正在改變著我們的世界,改善著我們的生活。但如何認識其總規律呢?
1.人工智能,人制造的機器可能比人本身先開悟
為什么人工智能是目前科技界的努力方向?
事實之一,在這個正常社交越來越被忽略的年代,能夠與人類互動,能解讀人類情感的社交機器人變得受歡迎。據悉,今年6月軟銀公司開發的Pepper社交機器人上市時,1000臺Pepper在一分鐘內就被搶購一空。
事實之二,據國際專家小組報道,到2030年,專業化的人工智能應用將日益普遍和更加實用,有利于經濟發展和生活質量提升。這是一個為期100年的人工智能影響研究項目產生的第一項研究成果?,F在也有人工智能被應用到我們生活的成功案例,例如最近谷歌的AlphaGo刷遍了社交網絡,風頭一時無兩,也將大家對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縮寫 AI) 的討論推上了風口浪尖。
趨勢是,自然語言處理和社會認知算法的共同提升,再加上前所未有的豐富數據,很快就會讓智能數字助理服務一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管理財務和健康狀況,甚至幫他挑選要穿的衣服。這些都是在十年前不存在甚至很難想象到的職業。
智能是人類的智能,它需要延伸,無限延伸,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只有暫時提高不到一定程度的智能。機器可能會比人先開悟,也就是說人靠工具開悟也不算丟人類的臉。
智能首先是哲學問題。
2.無人機和飛行汽車,物質延伸也是非常令人神往的
插上翅膀從來就是人的夢想。
無人機最初的出現是為了運用于軍事技術,現如今卻也廣泛運用于消費和商業的各個領域。
例如,無人機如今被應用于電力巡檢、新聞報道、橋梁、自然災害后的地形勘察,以及其他一些令人眼前一亮的應用,比如打擊非法狩獵等。目前,Amazon 和谷歌正在研發可以用于日常家居的無人機。初創公司Zioline的無人機可以運送醫療供給到陸運很難抵達的偏遠鄉村。此外,新的一輪初創公司正致力于研究出出會飛的汽車。The Terrafugia這部能飛的汽車日前進行了首次公開試飛,并在空中翱翔了20分鐘后順利著陸。
雖然無人駕駛車目前在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尚未完全合法化,但其在挽救生命、節能減排、促進經濟發展、改善老年人生活質量等方面的潛在優勢,使得與其相關的重要技術先驅已經開始飛速發展。
不光其本身,用無人機和飛行汽車干什么現在還想不到事,將是一種思想上的突破。
3.VR & AR,沒有什么不是游戲
眼、耳、鼻、舌、身,一個都不能少。
上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之間,電影攝影師Morton Heilig相繼研發了數個類VR設備,包括街機式的多感知電影播放設備、提供3D影像與立體聲的頭戴設備以及多感知虛擬現實系統SensoramaSimulator。1968年,美國計算機圖形學之父Ivan Sutherlan在哈佛大學組織開發了第一個計算機圖形驅動的頭戴顯示器及頭部位置跟蹤系統。這些都成為了VR發展史上重要的啟蒙。
計算機處理器的速度在不久前已經足夠支持流暢且身臨其境的VR/VC的體驗。Facebook 、谷歌、蘋果、微軟等大公司都在VR和 AR領域投了數十億的經費,來增強其體驗的沉浸感。舒適度,以及最大化降低成本。
人們往往會認為VR 和AR只能運用于游戲中,但隨著技術的成熟,它們將會應用在各類活動中。例如,我們可以用它們來控制3D產品;在電影《王牌特工》中的AR電話會議,甚至還可以應用在醫療領域;治療恐懼癥或者幫助癱瘓病人的康復??苹妹詡円呀泴?span lang="EN-US">VR AR憧憬了十幾年。幾年內,他們終將成為主流。
不僅如此,萬般皆下品,惟有簡單好。簡單直接是目前的難點、痛點。
4.自動駕駛車輛,離我們很近的東西實際上也可以至高、至遠
汽車的出現改變了現代生活的面貌: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所在地、購買習慣、工作方式等。隨著汽車越來越普遍,它們已經成為社會文化和生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每年由車禍導致的死亡人數約有125萬人。其中,半數死亡的情況為車輛與路人、自行車與摩托車行人相撞所致。車禍已成為15-29歲人群致死事件的罪魁禍首。那么自動駕駛車輛的出現將有改變這一現象的趨勢。
自動化駕駛技術的關鍵在于對駕駛環境的可靠識別和解讀,即一個全面的環境模式。該模式可以提供關于交通參與者、基礎設施和整體道路情況的相關信息,并能利用車內所有傳感器收集的信息為自動化駕駛功能提供環境地圖。
如果在未來自動駕駛可以量產普及,那么就可以解決因人類意志導致的不遵守交通規則的問題,可以大幅度地提高道路利用率,合理避開擁堵路段。同時正因為平均車速的提高和未來更清潔的能源利用,城市空氣污染將有改善。自動駕駛車輛目前已經在大多數駕駛環境中比人駕駛更加安全。隨著技術的更加完善和安全,未來的3-5年之間自動駕駛將成為主流。
但未來的交通會變成什么樣子,可能和現在一點兒關系都沒有。
5.數據區塊鏈,能想象出來的東西都源于真實需要
此前,記錄比特幣的分布式電子交易賬本,已經使區塊鏈技術廣泛使用。僅2015年一年,風險投資企業對區塊鏈行業投資金額就突破十億美元,其從根本上改變市場及政府工作方式的經濟和社會影響才逐漸顯現。
盡管比特幣在2015年的發展頗為曲折,但目前仍有金融機構投資比特幣底層技術,即“區塊鏈”。“區塊鏈”技術即時、透明的特性,十分適用于跨國貨幣交易,因而受到金融機構的持續關注。JuniperResearch表示:“明年,該技術在金融市場將大有用武之地。”
區塊鏈技術使得DAC成為可能。它對社會的影響,在未來有可能會超過工業革命,成為互聯網給世界帶來的最為深刻的變革。
金融層面表現出來的不公平,是物質上最大的不公平,需要解決。
6.納米物聯網,宏大至寰宇細微至發梢
利用廉價的微型傳感器以及微型處理器,加上微型供電裝置以及無線天線搭建起來的物聯網,正在迅速把網絡世界從計算機和移動裝置擴展至物質世界中的常用物品。
科學家們已經開始把傳感器的尺寸從毫米或微米級縮小到納米級,小到能在生物體內循環;小到能直接混合到建筑材料內;這是朝納米物聯網邁出的關鍵第一步,而納米物聯網有望引領醫學及其他許多行業邁入一個全新的天地。
當納米物聯網到來時,它可能會為我們提供與城市、房屋、工廠甚至我們身體有關的更詳細、更廉價、更新的圖像。今天,交通燈、可穿戴設備或監控攝像頭幾乎在逐步聯網。下一步,數十億納米傳感器可能會捕獲大量實時信息并將其上載到云端。
本質上,人和物沒什么不同。
7.全新的太空時代,一切只是想法不同
太空曾經是幻想和奇跡的代名詞,但現在人類的太空夢想=并不遙遠。如今的航天業正在迅速發展。自2011年以來,美國有600多家公司進入航天業,私人投資飆升至近10億美元,創下了新紀錄。
如今,有很多私營企業紛紛投入到太空研發等項目當中。Space就是個典型的案例,它是美國私營太空企業,目前已經通過獵鷹9號火箭和龍號貨運飛船為NAS運送航天貨物。2017年NASA將委托Space將宇航員運送到國際空間站。在未來數年,斯克表示,希望將人類送上火星。在最受投資者青睞的初創太空公司中,Moon Express已籌集到超過300萬美元的私募資金。作為私營企業,Moon Epress希望通過完成登月任務把谷歌Lunar Xprize的獎金收入囊中。聯合創辦人納文-杰恩表示,登月任務將在2017年執行,在那之后,Moon Express將展開一系列探月活動。
這些公司提供了廣泛的產品和服務,包括火箭發射、科學研究、衛星通訊和成像以及小行星采礦等新興的投機商業模式,新的太空時代即將到來。
卓越的人,卓越的公司,只是想法與一般人、一般公司不同。
8.器官芯片,生命前沿就是向著生命方向
近期,在美國波士頓召開的2016年器官芯片移動大會上,美國CN生物醫療公司展出了價值2600萬美元的人體內臟芯片系統。雖然此前已有集合肝臟、肺和一部分腸道的生物芯片,但此次展出的系統首次連接了7個主要器官芯片,實現高度模擬人體生理機能的功能。
國外不少科研團隊已經著手用器官芯片進行藥物開發合成、病毒測試和藥物篩選等研究。今年初,美國范德堡大學研發出可替代的人工腎臟芯片,將其植入身體后能使腎病患者徹底擺脫透析煩惱,相關人體實驗有望在2017年底啟動。
我國對生物芯片領域也已開展研發,如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團隊利用芯片技術構建了腫瘤細胞培養模型。只有一個記憶卡大小的人體器官微縮模型,可以使研究人員用前所未有的方式見證生物機制和行為,為醫學研究和藥物制造帶來徹底的變革。
接近物質總芯片的方向,就是永遠思維的方向。
9.設備(D2D)通信,網絡需要不斷產生新定義
智能手機將成為網絡節點。被稱作D2D的這項技術是一項革命性技術。在某種程度上,對講機被相互之間不能直接通信的手機所取代是奇怪的。
在具備技術條件的情況下,D2D技術能夠減輕手機網絡的壓力,向附近的同伴發送電子郵件、照片或視頻,數據通過藍牙BL或Wi-Fi Direct,而非手機網絡傳輸。
高通的LTE Direct技術甚至使智能手機能與500米之內的其他智能手機相互通信。其結果是,將不再需要更多手機塔。
10.下一代電池,基礎永遠是最基礎最重要的東西
匹配供求關系是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最大障礙之一,但近期在使用鈉、鋁和鋅電池進行能源存儲的新進步,使構建小型電網并為整個村莊的提供清潔又可靠的能源成為可能。
近年來,太陽能和風能的容量已取得了兩位數的增長,但太陽能和風能比較反復無常。盡管每年風力發電廠的規模越來越大,太陽能電池的效率由于光伏材料的改進而不斷提高,但這些可再生能源仍然只能提供全球總電力需求的5%左右。
更好的電池可能可以解決這一問題,使零排放的可再生能源發展更快,更容易給目前沒有電就無法生存的12億人提供可靠的電力。
最基礎的東西也是最難搞定的東西,所以搞定了就是道。
結語
這些只是我們在未來幾十年所能預見到的革命性技術中的一部分。2016年,只是一個驚喜的開端。就像未來科學家kevin kelly所說的那樣,我們現在僅僅是處于這個趨勢的開始,未來社會是極其復雜的網絡結構也將給我們帶來前所未有的新的科技體驗。
科技以人為本,人是主體,哲學的復興導致科技的下一輪復興。
(文/覓陽)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