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太逆天了吧!
至于原理——
和普通雷達一樣,通過發射電磁波,計算電磁波遇到物體并反射回來的時間,來測量物體和形狀和與物體之間的距離。RadarCat融入了先進算法,不僅能夠檢測到外部對象、還可根據內部結構對物體進行識別。
仔細想想——
這項技術未來或許可以被用于垃圾回收設施,以更好地幫助分類垃圾,甚至可以用來幫助盲人感知更多物體。。
嗯,未來無限可能。。
來源:最黑科技(zuiheikeji),作者: 黑君
美科學家發現每個人大腦
都有專屬“指紋”:可精確識別身份
該研究由卡耐基梅隆大學的科學家領導。他們共采用了五個數據庫的數據,分析了699顆人腦的連接圖譜。結果發現,每個人的大腦都擁有獨一無二的“指紋”。
該團隊共開展了17000多次實驗,能夠以接近百分之百的準確率,判斷出兩處連接圖譜是否屬于同一個人。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1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一項最新研究稱,每個人的大腦都有自己獨有的“指紋”。該研究利用擴散核磁共振造影技術,繪制了人腦的結構連接圖譜。
科學家早就懷疑,每個人腦都具有自己獨一無二的特征。而如今研究人員終于證明,我們能夠利用這些特征,以接近百分之百的精確度識別出某個人的身份。此外,該研究成果還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疾病、環境和其它因素會對大腦產生怎樣的影響。
該研究由卡耐基梅隆大學的科學家領導,并由美國陸軍提供資金支持。他們共采用了五個數據庫的數據,分析了699顆人腦的連接圖譜,即大腦白質中的點對點連接,而不是不同腦區之間的連接。接下來,研究人員利用擴散核磁共振成像獲得的數據,計算出了水分子在大腦白質纖維中的分布情況。這也就是屬于每個大腦的獨特“指紋”。該團隊共開展了17000多次實驗,能夠以接近百分之百的準確率,判斷出兩處連接圖譜是否屬于同一個人。
“最令人興奮的是,我們可以將這種新方法運用到現有數據之中,從中發現未知的新信息。”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匹茲堡大學的助理教授弗蘭克·葉(Fang-Cheng (Frank) Yeh)指出,“這能讓我們更好地研究基因和環境因素是如何對人腦產生影響的,從而為我們打開了一扇了解人腦何時正常運作、何時功能失調的大門。”
研究人員還發現,就連同卵雙胞胎的大腦之間也存在這種區別。掃描結果顯示,同卵雙胞胎的大腦結構連接模式只有12%是相同的。并且,大腦的“指紋”還會隨著時間而變化,平均每過100天會更新13%的內容。
“研究結果證實了神經科學領域的一項假設,即每個人大腦中的連接模式都是獨一無二的。”卡耐基梅隆大學的心理學助理教授提摩西·威爾斯迪南(Timothy Verstynen)指出。“這說明你的生活經歷可以在大腦的連接模式中有所體現。”
“我們將會著手研究,如果一部分人群有著共同的經歷,如經歷了貧困、或患有同一種疾病等,這些經歷是否會體現在他們的大腦連接模式中,這將幫助我們研發新的生物標記物,更好地攻克相關疾病。”
來源:新浪科技
美國男子成功用意念開飛機
很幸運,華盛頓州的天氣一直很好,這讓我的“處女飛”變得更加容易和安全。這是一個晴朗、低風速的午后,云彩零星點綴天空,我坐在Beechcraft King Air C90的副駕駛上,準備將它開到西雅圖。
我是第一次開飛機,而且是用大腦開飛機。
Honeywell航天航空技術研究所的Santosh Mathan發明了一種系統,讓人們可以使用大腦和意念開飛機,聽上去比較“科幻電影”,是吧?但這是真實的。
首先,你需要被打扮成這個樣子:戴上一頂像是藍色泳帽的帽子,上面擁有32個電極接觸到你的頭皮,后面還有一根老式的電纜連接計算機和點陣式打印機,就好像一個馬尾辮。
我完全沒有飛行駕照、也沒有任何飛行經驗,所以不要指望我能完全控制飛機。但是,戴上這頂“藍色泳帽”的我,可以操作飛機的基本爬升、下降以及轉彎,就像這樣:
這座飛機的副駕駛位置是特質的,與頭套系統配對。任何人坐在這里,幾分鐘就可以學會怎么操作飛機上升或下降,非常酷。
首先,飛行員Dubbury發動了飛機并起飛,到達一定高度后,他開始指示我,讓我操作飛機繼續爬升。怎么做?其實很簡單,看到我面前的屏幕了嗎?它就是頭套的外部顯示裝置,讓你了解你在進行什么操作。
這個界面看上去就像是一個黑白的、無趣的方向控制游戲,我只需要集中精神去想“上、上”,屏幕上的光標就會停留在上方箭頭、同時顯示出一個綠色的框框,代表它已經接收到我的想法。
很神奇?其實你可能已經猜到,頭套上的電極可以偵測到我的大腦皮層和腦電波活動,而計算機算法則可處理這部分信號,了解到活動區域并計算出位置。當然,實際操作其實并不算舒服,因為我戴著耳機,忍受著航空管制信息和機艙壓力,要集中精神看著屏幕上的箭頭并努力去想我要的方向。
但是,這個系統真的可以準確地運行,即便需要10秒左右的反應。某個瞬間,我感覺自己像是上帝。當然,整個系統還需要進一步完善,Santosh Mathan表示將在之后的工作對反應速度、反饋進行加強,讓操作者更有操作飛機的感覺。
經過一段時間的飛行,我們最終安全著落,我略微感到有點頭痛。可能是略有些緊張、也可能是需要在狹窄的小飛機上集中精神,噪音和物理壓力導致的。但毫無疑問,我是興奮的,腦控操作系統或許真的有一天可以大規模應用在航空航天領域,讓人們更靈活地飛行。
也有一些學者和專家持不同意見,比如曾經負責布朗大學和斯坦福大學項目的神經學專家Beata Jarosiewicz。他認為,電極帽是不夠可靠的,因為它不足以應對快節奏的思維處理,“比如你想躲開山脈或是懸崖,能夠百分之百保證它會在合理的時間內達到操作效果嗎”,Beata Jarosiewicz對此表示懷疑。
不過,也有很多人相信科學是擁有無限可能性的,就像113年前沒有人相信人類能夠飛上藍天一樣。Santosh Mathan也承認整個系統需要更多時間完善,也許日后通過更先進的腦波傳感器可以實現無延遲的同步操作,但即便是目前,該系統也具有一定意義,比如飛行員在執行非關鍵任務時可以使用它來進行操作。
另外,Santosh Mathan還認為,該系統現階段的研究價值在于如何讓飛行員更加專注和細心,減少事故發生率。也許,在自動汽車駕駛領域也具有一定的價值。
(來源:新科技前沿)
走路也發電!
拉斯維加斯推出動能路燈
據英國《每日郵報》11月11日報道,下一次碰巧在拉斯維加斯度假的時候,你會發現你的腳步能帶來光明,因為此地創造了一種神奇的充電方式——利用行人走路來提供電力。費城、圣路易斯以及更遠的阿曼也安裝著這款動能路燈。
這一切都要歸功于一個全新的照明系統,該系統由紐約一家初創公司EngoPlanet設計,安裝在拉斯維加斯的Boulder Plaza上,將路人步行產生的動能轉化為電能存儲,并在傍晚自動點亮路燈。它還擁有太陽能板,可以吸收光能。
EngoPlanet的首席執行官Petar Mirovic稱:“世界各地有3億多盞路燈,每年需花費400億美元運行,并且會釋放超過1億噸的二氧化碳,卻僅做照明使用。而我們全新的照明系統將打破常規,融入更多有益的功能,構建一個免費服務的地方,人們可以休息、充電、連接wifi等。”
拉斯維加斯市長Carolyn G. Goodman補充道,“拉斯維加斯是可再生能源的領導者,我們一直有興趣探索新的技術來幫助我們為后代保護城市。”
(來源: 環球時報-環球網)
硅谷黑科技:8分鐘永久恢復視力
近視眼將不復存在
世界將不存在近視眼,視力還可以增強3倍!不用激光,不用手術,不用隱形眼鏡!只需要8分鐘,一個小小的產品就能讓世界不再有近視,據悉這種產品已經通過了臨床測試,預計首批產品將于2017年面世。這個好消息讓無數近視的朋友充滿期待,到底什么技術,到底有多神奇?
現任加拿大Ocumetics科技公司的CEO加思·韋伯(Garth Webb),曾經普通的驗光師,用了8年時間,花費300萬美元,在全世界的科技圣地美國硅谷,發明出來了一件神器,仿生晶體。
千萬不要以為這個又是一種新的隱形眼鏡,并不是。
它由惰性親生物材料制成,不會遭到人體排斥。也不會變質損耗,可終身矯正視力。
據介紹,手術過程與白內障人工晶體植入類似。醫生首先取出患者眼球中的水晶體;隨后植入仿生鏡片。
再用生理鹽水沖洗,10秒后,這個仿生晶體就會擴散到你的整個眼球。
8分鐘后,困擾你一生的近視就離你遠去。整個過程,無需開刀,無需麻醉,做完休息一下就可以回家了。
Webb向公眾媒體放出話來:“將來,世界上不會再有近視”“我將永遠消滅眼鏡,還有隱形眼鏡。”
Ocumetics科技公司的CEO加思·韋伯(Garth Webb)博士
不僅如此,在植入這個仿生晶體后,你還可以擁有比普通人好3倍的視力!
也就是說,假如普通人能看清3米之外時鐘上的指針,你就能看清楚9米之外的。
更加厲害的是,發明者Webb博士還表示,在未來,眼睛里的仿生晶體可以直接通過藍牙與手機相連,你看到的一切都可以被手機錄下來!
擁有這項技術的Ocumetics公司宣布這項技術已經完成了動物實驗,目前已經進入了臨床測試階段。目前研究表明,這項技術非常安全,不會對眼睛產生副作用,同時也不會有閃光或是夜盲的問題。
不過,僅限年齡超過25歲以上的成年人使用,因為超過這年紀的人眼睛結構才是完全定型,可以達到一勞永逸的效果。只要超過了25(歲),上不封頂,就算你80歲了,只要眼球結構經過檢查還可以負擔這個小手術,就都可以接受矯正!
據悉,該技術最快將于2017年上市,一只眼睛3200加幣,約合人民幣1.6萬左右。
來源:舊金山華人資訊網(ID:chineseinsfbay)
大腦植入芯片:
你愿意升級成半機械人嗎?
【新智元導讀】通過植入芯片將人類大腦與計算機網絡連接起來,可以為受植入個體帶來機器智能、通訊以及感知能力的許多優勢。這在提出很多技術難題的同時也引發了許多社會和倫理問題。超感官的輸入在科學上已經實現,將神經系統延伸到了互聯網。因此,很多人可能會選擇“升級”,將自己變成半機械人。這意味著普通人(沒有植入芯片的人)將被落下,變成落后于時代的原始人嗎?
假如在你的大腦中植入一個芯片能讓你變強,讓你“自我升級”并部分地變成機器,你會這樣做嗎?雷丁大學控制論教授 Kevin Warwick 的這篇文章可能看起來像一篇科幻小說,但它不是;他身上植入了幾個芯片,這使他變成了一個半人半機的生控體系統(cyborg)。Warwick 描述了在實驗室中培養神經元的研究,以及由這些神經元控制的機器人,以及植入人的大腦中的芯片如何也能控制人的身體。作者認為在不久的將來,會出現具有與人類大腦同等規模的人類神經元組成的大腦的機器人,他們將擁有與人類同等的能力。那么,他們也該擁有與人類同等的權利嗎?
科幻小說多年來一直在探討具有智慧和生控體系統的機器人的未來,常見的主題是人類和機器的混合:例如《終結者》、《黑客帝國》、《銀翼殺手》等等。不過,直到最近十年,對這樣的機器人的顧慮還是毫無必要的,因為它只存在于科幻小說而非科學現實中。但是現在,科學上的一些實踐不僅趕上了科幻小說,而且引入了一些科幻小說沒有延伸到的想法。
這里讓我們回顧幾個將生物學和技術以控制論(cybernetic)的方式結合起來的實驗,它們的終極意圖是將人和機器相對永久地結合起來。其中的關鍵是,它最重要的是整個的終極系統。假如它包含一個大腦(它無疑是包含大腦的),不應該把它看作是一個獨立實體,而應該看作一個整體系統的一部分,它要適應系統的需求:這個控制論創造物(cybernetic creature)是重要的系統。
機器人的生物腦
將大腦和技術聯系起來時,人們可能最先想到的機器體上運轉著功能齊全的大腦——不然還有其他方式嗎?事實上是有的。一種可能性是大腦先在機器體上生長,然后控制其自己的身體。
當人們最初想到機器人時,可能腦海中浮現的是一個小型的輪子設備(Bekey 2005),或者是一個看起來有點像人的金屬頭顱(Brooks 2002)。無論它的物理外觀像什么,我們的想法通常是機器人應該由人類遠程控制,例如拆彈機器人可以由簡單的計算機程序控制,甚至使用微處理器作為它的“技術大腦”(technological brain),讓它能夠學習。所有這些情況下,我們都只是將機器人(robot)簡單地視作機器(machine)。但假如機器人有了一個由腦細胞(神經元)、甚至是由人腦神經元組成的生物大腦(biological brain),情況會如何?
實驗室條件下,在非侵入性電極陣列上培養的神經元(目前有100000~150000個)為實現新型的機器人控制器提出了有吸引力的替代方案。實驗控制的平臺通常是機器人體,在這樣一種網絡/大腦的控制下,它能夠在限定的區域中移動,這證明了這樣的大腦能夠控制機器人體。當然,從機器人學的角度來看這非常有趣,但這個實驗中感知 - 運動的具現化也為研究大腦本身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
這項研究已經證明機器人可以成功地擁有生物大腦,并能作出其自己的“決定”。試驗中的100000~150000個神經元的規模受到當前的實驗條件限制。事實上,研究者已經開始開發三維結構,將生物大腦的復雜性由兩個維度增加到三個,三維情況下能夠實現大約3000萬個神經元的規模。雖然這尚未達到人類大腦的1000億個神經元的規模,但已經與其他很多動物的腦容量差不多。
實際上,100000~150000個神經元的規模已經非常復雜,我們尚無法全面了解。當生物大腦中神經元的數量增加到3000萬個,甚至更多時,問題顯然會更復雜。在不遠的將來,這種體外培養的神經元規模會變得更大,達到數十億個神經元,這是可能的。而且,神經元的性質也是多樣化的。目前,研究實驗通常使用小鼠神經元。但是現在也已經開始培養人類的神經元了,這意味著將會出現具有人類神經元組成的生物大腦的機器人。假如這個大腦達到數十億神經元的規模,就可能產生許多社會和倫理問題(Warwick 2010):我們一直把機器人視為機器,但是當機器人擁有了由人類腦神經元組成的大腦時,它還只是一臺機器嗎?
例如,假如機器人的生物大腦擁有與人類大腦同等規模(1000億個)的人腦神經元,那么它應該擁有與人類同等的權利嗎?假如未來機器人的腦神經元比人腦更多(例如是人腦的幾百萬倍),它們會代替平庸的人類來做所有的決策嗎?
腦植入的一般用途
許多腦 - 機接口用于醫學/神經學的治療目的——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使用深部腦刺激電極治療柏金森病。可以考慮換個角度使用這種技術,讓人擁有超出常人的能力:人類增強(human enhancement)!
隨著腦 - 機接口變得更加通用,治療/增強的情況也更加復雜。一些案例顯示,那些因為事故而遭受截肢,或脊柱損傷導致癱瘓的人可以通過(仍然起作用的)神經信號重新獲得對肢體的控制(Donoghue et al. 2004)。同樣,中風和患有運動神經元疾病的患者也可以通過神經信號對其周圍環境實施有限的控制。
顯然,通過植入芯片將人類大腦與計算機網絡連接起來,從長遠來看,可以為受植入個體帶來機器智能、通訊以及感知能力的許多優勢。例如,快速、準確的數學能力,用計算機的術語來說是“數字處理”(number crunching);幾乎無限的互聯網知識;準確無誤的長期記憶力,等等。此外,現在人們普遍認為人類只有五種感覺,而機器對世界的“感知”包括紅外線、紫外線、超聲波信號等等。目前,這類植入需要得到地方政府的倫理批準。但在未來,商業利益以及社會對更有效的溝通方式和更豐富的感知世界的方式的愿望,將會推動這樣的技術市場化。
對一些人來說,這種腦 - 機接口還是太遙遠的事情,尤其是這種方法意味著直接篡改大腦。因此,迄今為止研究得最多的腦 - 機接口是腦電圖(EEG)。雖然 EEG 實驗相對低價、便攜并且設置簡單,但仍很難看到其在未來能得到廣泛的使用。在為醫療目的進行某些方面的腦功能的外部評估時,EEG 當然能夠發揮作用。然而,人們頂著植入了電極的腦袋,不需要方向盤,用“腦電波”開車,這樣的場景似乎非常不現實。還不如讓車輛完全自主行駛的可能性更大。
這些實驗案例表明人類(以及動物)能夠與技術合為一體。反過來,這在提出很多技術難題的同時也引發了許多社會和倫理問題。超感官的輸入在科學上已經實現,將神經系統延伸到了互聯網。因此,很多人可能會選擇“升級”,將自己變成半機械人。這意味著普通人(沒有植入芯片的人)將被落下,變成落后于時代的原始人嗎?本文認為提出這樣的反思很重要。
(本文由“新智元”授權轉載,譯者:劉小芹,來源:bbvaopenmind.com,作者:Kevin Warwick)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馬云劉強東最害怕的事情發生了!這家公司剛剛推出黑科技!即將顛覆零售業!
2017-01-10科技也瘋狂:隔空感應物體、腦紋識別身份、意念駕駛飛機、走路提供電力、永久恢復視力、半人半機械體
2016-11-21?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