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7日-星期三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人文歷史 > 閱讀信息
兒童節 | 30句古詩文,重拾童心
點擊:3846  作者:佚名    來源:儒風大家  發布時間:2016-06-01 10:44:27

 

               童心-童趣

 

孩子愛玩

 

游戲玩耍是兒童的天性。童年離不開游戲,游戲總能給孩子帶來無窮樂趣。孩子愛玩,有時也會搞惡作劇。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

          ——唐·李白《長干行》

 

幼男幼女一起嬉戲,天真無邪的場景,使我們情不自禁地聯想到自己小時候過家家等游戲情景,也由此誕生了沿用千年的兩個成語,即“青梅竹馬”和“兩小無猜”,讓人體會到那種最真摯、最純凈的美好情感。

 

兒童處在人生的幼稚階段,天真爛漫而又充滿幻想,很簡單的工具也能給他們帶來無窮的樂趣,一根竹竿可以讓孩子“騎竹馬”,就是兒童騎在一根竹竿上,這樣便有了大人騎在馬背上的感覺。兒童豐富的想象力在這根竹竿上就得到了充分地發揮。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胡令能《小兒垂釣》

 

一個小孩正專心致志地釣魚,這時有個路人從遠處走來向他問路,他害怕驚到了魚,不等路人走近,遠遠地向路人手而不說話。一個憨態可掬、活潑可愛的孩童躍然紙上。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南宋·楊萬里《宿新市徐公店

 

蝴蝶翩翩起舞,忽高忽低,忽飛忽停,而孩子緊追慢趕,左撲右捉,蝴蝶仿佛也懂得捉迷藏,機靈地飛進菜花當中,蝴蝶是黃色的,菜花也是黃色的,眼前燦爛一片,哪里還辨得出呢?

 

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鉦。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

          ——南宋·楊萬里《稚子弄冰

 

冬天,銅盆里的水結成堅冰,孩子早晨起,把從盆里剜出。塊大冰被穿上彩線,當作鑼來敲打,聲音倒也清越嘹亮。忽然冰鑼敲碎落地,發出打破玻的聲音。可以想象孩子由嘻樂轉向愕然失望,孩子就是會玩啊! 

 

春枝滿地花狼藉,知是兒孫斗草來。

        ——南宋·范成大《春日田園雜興十二絕(其五)》

 

“斗草”是古代兒童常見的游戲,有“文斗”和“武斗”。

 

“文斗”指的是兒童們采摘各種新花草,以花草美麗新奇者為勝,《紅樓夢》中描寫的“斗草”活動就是文斗。

 

“武斗”是兒童采來花草,取其莖柄粗壯老成者,與他人的葉莖兩兩相交,用力對拉,賽莖柄的韌性,以不斷者為勝。從詩中“狼藉”一詞看,兒孫的玩法應該為武斗。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高鼎《村居》

 

終于擺脫了一天的“子曰詩云”,孩子放學后急急忙忙地去放風箏,其如釋重負的快樂躍然紙上。

 

放風箏能讓兒童的眼、手、腳、腦得到活動,兒童的情趣也會像風箏一樣在空中的自由飛翔中得到凈化和陶冶。

 

新生犢子鼻如油,有索難穿百自由。才見春郊鳶事歇,又搓彈子打黃頭。

       ——明·徐渭《題風鳶圖》(其三)

 

“穿牛鼻子”是鄉間比喻管束兒童的俗語。這頑童非常淘氣,又要去打鳥多象一頭穿不住鼻子的犟頭牛。

 

可惜人總要長大的,總有一天要被穿起牛鼻子,老老實實去耕田,再不能自由自在。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清·袁枚《所見》

 

夏天捕蟬是孩子樂此不疲的事。詩中知了的叫聲,好象在故意引誘著牧童,使他一瞬間改變了神態和動作。

 

孩子饞嘴

 

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唐·杜甫《百憂集行

 

老年杜甫在成都回憶起童年時的情景。十五歲還是一股孩子氣,身體健壯得象一頭小牛犢,整天跑來跑去。到了農歷八月間,庭院前梨棗成熟時,他每天都要無數次地爬樹去摘取品嘗。

 

孩子逃學

 

孩子都有淘氣貪玩的天性,古人也有逃學的經歷。

 

兒童逃學頻來此,一一重尋舊有蹤。因漉戲魚群下水,緣敲響石斗登峰。

          ——南宋·劉克莊《鳥石山》

 

今日舊地重游,回憶起小時候逃學頻頻來到鳥石山,又一一找到了昔日的蹤跡。那時候為捉游魚,一群孩子跳下水去把水弄干;為了爭敲山上的響石,便比賽看誰先登上山峰。

 

偷放風鳶不在家,先生差伴沒尋拿。有人指點春郊外,雪下紅衫就是他。

        ——明·徐渭《題風鳶圖》(其二)

 

春雪未融,天氣尚寒,這孩子就逃學去放風箏,可見他多么貪玩。先生查問,派人四處捉拿,有人指點郊外人影。

 

孩子偷竊

 

兒時,不少孩子都做過偷瓜摸棗的事兒,都會挨大人的責罵,但是最終就算被偷的人家也會原諒孩子的胡鬧。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唐·白居易《池上》

 

孩子們撐著一只小船,偷偷地去采人家的白蓮花?;貋淼臅r候,他們不懂怎樣掩蓋留下的蹤跡,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蕩開,船后留下了一道水路。

 

爭騎一竿竹,偷折四鄰花。笑擊羊皮鼓,行牽犢額車。中庭貪夜戲,不覺玉繩斜。

        ——·劉禹錫同樂天和微之深春二十首(其二)》

 

孩子們在一起爭搶著騎竹馬,出于惡作劇去“偷折四鄰花”。他們歡笑著敲擊羊皮鼓,拉著牛犢的下巴走,晚上貪看露天演出的夜戲,直至星月西斜。

 

春風語燕潑堤翻,晚笛歸牛穩背眠。此際不偷慈母線,明朝辜負放鳶天。

        ——明·徐渭《題風鳶圖》(其一)

 

春風,燕兒歡叫著在河堤那邊上下翻飛。放牛娃穩穩躺在牛背上,吹著笛子回家。放牛娃一路回去,心里卻算計著如何偷母親的線,明日好放風箏玩。大好風光,不放風箏,豈不是辜負了老天的美意?

 

孩子天真

 

小兒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

          ——唐·李白《古朗月行》

 

兒童天真未鑿,想象力奇特。本是一種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過聯想和想象會變得美麗又奇特。童心讓幻想更加絢麗繽紛、瑰異非常。兒童的想象,往往是縱橫萬里、漫無邊際的。

 

幼女才六歲,未知巧與拙。向夜在堂前,學人拜新月。

          ——唐·施肩吾《幼女詞》

 

孩子喜歡模仿成人的行為。六歲的小孩模仿大人堂前拜月,至于拜月的含義她根本不知,只是她見大人這樣做,自己也跟著學,認真的樣子叫人憐愛。

 

兒童不慣見車馬,走入蘆花深處藏。

          ——·胡令能喜韓少府見訪

 

孩子在人多的場合可能會害羞。小孩子們很少見過官員的車馬(那浩蕩的氣勢),都慌忙跑到蘆葦蕩的深處躲藏。

 

小兒著鞭鞭土牛,學翁打春先打頭。

      ——南宋·楊萬里《觀小兒戲打春牛》

 

古代有“立春鞭土牛”的習俗,孩子模仿得也是像模像樣。

 

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南·楊萬里閑居初夏午睡起

 

兒童捉空中飄飛的柳絮來玩,在大人看來,好像無聊,卻體現了孩子的天真情趣。

 

稚子相看只笑渠,老夫亦復小盧胡。一鴉飛立鉤欄角,仔細看來還有須。

          ——南宋·楊萬里《鴉》

 

孩子發現了烏鴉長著幾根胡須,和“老夫(詩人)的胡須有相似之處,而又不敢對著長輩笑,就只好對著烏鴉笑,寫出了兒童頑皮而又拘謹的情態。

 

童心-自然

 

兒童較之成人和大自然更為接近。兒童世界天真爛漫、自由自在,能夠被外界小小的事物所觸動,完全沉醉在自然的懷抱中,不知歸路,目之所及,盡是驚喜,這與成人世界枯燥乏味、無暇自娛的重壓生活是形成鮮明對比的。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唐·呂巖《牧童》

 

白天有牛和牧笛為友,晚上有清風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人在大自然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顆童心無羈無絆,自然放松。

 

怯雨宜晴不識愁,去隨青草牧春牛。無人古路歌兼笑,歸去山花插滿頭。

    ——北宋·黃庶《次韻和真長四季牧童》

 

孩子不知道愁煩,牧牛路上唱歌歡笑,回家時用山花插滿了頭,一幅自然和童心融為一體的畫面。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北宋·雷震《村晚》

 

青草池塘,池水滿滿,太陽正要落山,紅紅的火球好象被山口咬住一樣,倒映在冰涼的水波中。牧童回家橫坐牛背,用短笛隨便吹奏不成曲調。

 

村童牛背吹笛,悠然自得,童心在田園風光里得到隨意的表達和安放。

 

余常于土墻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清·沈復《浮生六記·閑情記趣》

 

我常在土墻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臺雜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臺相平,聚精會神地觀察,把草叢當做樹林,把蟲子、螞蟻當做野獸,把土塊凸出部分當做山丘,凹陷的部分當做山谷,想象自己在其中游玩,覺得非常安閑舒適。

 

沈復自述自己小時候追逐“物外之趣”,把蚊子看成仙鶴,又由于生活在城里,見不到自然風景,就把家中的草叢想象成樹林。孩子的想象力是驚天地、泣鬼神的。

 

童心-道心

 

合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道德經》

 

老子認為嬰兒無私無欲,保有天性而無后天文明的玷污,最為天然無邪,最接近道,所以要求“復歸”于嬰兒。

 

誰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橫眠秋聽深。時復往來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

          ——·盧肇《牧童》

 

牧童之心就是“童心”,也就是道心。只要有“童心”,不愁沒有知音。

 

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北宋·黃庭堅《牧童詩》

 

有許多在官場上爭名逐利的庸人,費盡心機,詐,其實不如牧童自在快活!“童心”近道,“機心”害道。

 

人心識盡童心滅,世事諳多樂事稀。

          ——北宋·張載《孤宦》

 

隨著成長,人慢慢變得世故,心不再單純,也就沒有了簡單的快樂。王朔說,成年人的臉上往往有兩種表情,不是郁郁寡歡,就是勃然大怒。

 

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若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

           ——明·李贄《童心說》

 

孟子說:“夫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宋明儒學又把“赤子之心”發揮到“仁心”的高度。李贄的“童心說”即來源于孟子。

 

少年哀樂過于人,歌泣無端字字真。既壯周旋雜癡黠,童心來復夢中身。

        ——清·龔自珍《己亥雜詩》

 

佛家五“行”中有“嬰兒行”。童年的時候妄念少,人還能保持幾分天真爛漫。年歲漸長,天真失掉而情欲增長、邪惡漸多。人能夠在一生當中保住童心的那一分天真,就是有道之人,佛門“嬰兒行”就是修這個——永遠保持自己的天真。

 

不似懷人不似禪,夢回清淚一潸然;瓶花妥帖爐香定,覓我童心廿六年。

    ——清·龔自珍《午覺醒來,悵然成詩

 

清宣宗道光四年(1824,32歲的龔自珍一次午覺醒來,有所感觸,寫了這首詩。

 

明窗凈幾,日影微塵,“瓶花妥帖爐香定”的寂靜況味,讓詩人生出恍如隔世之感,不是懷念人也非禪悟,夢中那轉瞬即逝的“童心”亦即“本心”,令人淚濕青衣。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 兒童節 | 30句古詩文,重拾童心

    2016-06-01
  •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咨詢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