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一知名傳統文化公眾平臺上見一說字的文章,閱讀量極高,點贊者蕓蕓,其中有一“福”字,解釋為“左邊是衣,右邊是一口田,古人造字時,認為一個人有衣穿有飯吃,就是福”,不說此種解釋與造字時的意義距離有多遠,僅是部首就純屬誤解了。今天我們也說說“福”字,非為糾錯,只是遺憾。
我們看“福”字演變: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福,祐也,從示,畐聲。”羅振玉《增訂殷墟書契考釋》:“(甲文)象兩手奉尊于前,或省廾。”“廾(gǒng)”,小篆寫作,竦手也,即兩手捧物,徐灝《說文解字注箋》:“廾、共古今字,共、拱亦古今字。”從上圖中可以看到,這個甲文左邊是示,右邊有兩只手捧著一個東西。
我們先看左邊都是“示”字:
《説文》曰:“示,天垂象,見吉兇,所以示人也。從二。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兩橫”代表天,“三垂”象征日月星,上天會通過天象來告訴世人禍福吉兇。還有另外的說法是象祖先神主或供桌之形,或者是早期的“靈石崇拜”。不管哪種說法,都是與祭祀有關的。
因此與“示”有關的字和祭祀聯系匪淺,比如說“祝”“祀”“祉”“神”“禮”“祈”“禱”等字都是從“示”。孩子們學字時,經常會把“礻”與“衤”兩個部首弄混,從字源上來看是很清晰的,前者是祭祀,后者是衣服。
右邊是聲旁,聲中有義。我們先看“畐”字演變:
在說文小篆之前,從字形都可以很清晰的看到“畐”字是一個容器的樣子,著名古文字學家朱芳圃先生《殷周文字釋從》說:“字象長頸鼓腹圓底之器。”“畐為盛器,充盈于中,因以象征豐滿。”清代學者倪濤在《六藝之一錄》中說這是古容器,無足鬲。“鬲”是一種炊具,如圖所示:
因此“福”字就是一個容器里盛滿祭祀用食物或酒,奉給上天以求福祐。獻給神的食物稱為“福食”,肉為“福胙”,酒為“福酒”。
《道德經》說:“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我們既不尊重天道自然,也不堅守內在本性,只能用具體的規范法則來約束了,真是一件悲涼的事情。
再進一步想,人生真的分“禍”與“福”么?“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竊以為,老子智慧最高。萬事萬物相對而生,禍福相轉,無禍即無福,有對比才有存在,若僅余其一,又哪來的禍福之別?
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自古紅顏多薄命”,與那些早早香消玉殞的美人相比,能夠安然地隨著歲月一起老去的美人不是人生之大幸么?而且對于“女神”的定義大多是停留在紅唇青絲、豐乳玉顏等感官上,如何能夠那么粗暴的斷定“美人遲暮”之時的她不是更加美好的一個女子?
歲月除了在美人的臉上刻下皺紋,頭上染上風霜,也饋贈了美人智慧與修養,從容與優雅,淡然與通透,堅強與韌性啊,當然不是每個美人都能獲得。前日逝世的楊絳先生年老時不是美麗優雅更勝年少么?
若是能把人生看作一個整體,“福”就是我們舒服愉悅的時候,“禍”是我們通往“福”的路上,那么整個人生不都是在“福”里么?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