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常言說得好,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學習讀書看似是件小事,但其中卻也蘊含著大道理。能把書讀好,也不是件易事。下面,就跟帥帥一起來看看這些古今中外的名人們是如何學習讀書的吧~
毛澤東:不動筆墨不看書
“不動筆墨不看書”是毛澤東長期堅持的讀書方法之一。幾十年來,他每讀一本書、一篇文章,都要在重要的地方畫上圈、杠、點等各種符號,在書眉和空白的地方上寫上許多批語。有時還把書、文中精當的章節摘錄下來或隨時寫下讀書筆記和心得體會。有的書他反復讀過多次,每讀一次就用一種顏色的筆在上面加一次圈點、勾畫,作一次批語。在抗日戰爭的戎馬倥傯中,毛澤東盡管工作繁忙,仍然堅持不動筆墨不讀書,爭分奪秒地閱讀,批注了大量的馬列著作和其他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書刊。單是其中《辯證法唯物論教程》一書,他就在1936年11月至次年4月間閱讀了該書的兩個版本,在書上寫了近13000字的批語。
魯迅:“跳躍”閱讀
魯迅先生認為:“若是碰到疑問而只看那個地方,那么無論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過去,再向前進,于是連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這種方法是對陶淵明的“不求甚解”讀書方法的進一步發揮。它的好處是可以由此節省時間,提高閱讀效率,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體理解和最重要的內容上。
曾國藩:“讀書不二”
“讀書不二”是曾國藩讀書的獨特方法。他經常說,讀書要“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通明年再讀。”他又說,“讀書不二,一書不點完,斷不看他書”,而且要“先認其貌,后觀其神”。
老舍:“印象”閱讀
老舍說:“我讀書似乎只要求一點靈感。‘印象甚佳’便是好書,我沒功夫去細細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時候并不是全書的,而是書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為這一段使我對全書有了好感;其實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壞了全體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歡兩天的,我就感謝不盡。”
華羅庚:“由薄到厚,由厚到薄”
華羅庚主張:讀書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就是說,讀書要扎扎實實,每個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徹底清楚。這樣一來,本來一本較薄的書,由于增加了不少內容,就變得“較厚”了,這是“由薄到厚”。這一步以后還有更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礎上能夠分析歸納,抓住本質,把握整體,做到融會貫通。經過這樣認真分析,就會感到真正應該記住的東西并不多,這就是“由厚到薄”這樣一個過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愛因斯坦:三步閱讀
愛因斯坦在讀書時提煉出了“總、分、合”三步讀書法。所謂“總”,就是先對全書形成總體印象。在瀏覽前言、后記、編后等總述性東西的基礎上,認真地閱讀目錄,概括了解全書的結構、體系、線索內容和要點等。所謂“分”,就是在總體了解基礎上,逐頁卻不是逐字地掠讀全文。在掠讀中,要特別注意書中的重點、要點以及與自己需要密切關注的內容。所謂“合”,就是在掠讀全書后,把已經獲得的印象條理化、系統化,使觀點與材料有機結合。經過認真思考、綜合,弄清全書的內在聯系,以達到總結、深化、提高的目的。
朱熹:讀書“三到”
明代理學家朱熹認為讀書要做到“三到”:眼到、心到、口到。即讀書要專心,忌心不在焉。心要定得下來,眼睛要專注于書本,用“心”讀書方能讀好書。他還提出了閱讀的一個高效的方法:用嘴讀書。這樣可以有效地防止閱讀時走神。做到“讀書口到”在提高閱讀效果的同時,亦能提高語言水平和說話表達能力。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