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來早就不應該成為一個話題,但是某些人總是在喋喋不休,非得給張靈甫戴上“抗日名將”的桂冠,還要把此強加給全國人民,因此,我在此對那些人提出這么一個問題:假如張靈甫在孟良崮被俘虜而不是被擊斃,此后又于1959年跟其他戰犯一起獲釋,你們還會喋喋不休地糾纏這個問題嗎?
之所以提出這么一個問題,是因為近日,在某網站發出一個前些時間的帖子,題為《張靈甫若不是抗日名將,敢問誰是?》雖然內容已經比較舊,但是要為某些東西招魂的意圖非常明顯,現將其文章內容摘要如下:
【1924年張靈甫入北京大學歷史系,后因無力負擔學費于北大休學肄業。北京學生運動風起云涌,張靈甫積極參與之余,深感學生的軟弱無力。憤而投筆從戎,到河南開封參入胡景翼的國民二軍軍官訓練團。并本于憂國憂民之志于1925年考入黃埔軍校,為第四期步兵科學員。
1932年則參與對紅軍作戰,于六安、蘇家埠突破紅軍防線,將紅軍擊潰,獲蔣中正和胡宗南贊賞。在隨后的麻城、黃陂戰斗中,充當先鋒的張團進攻紅7師和紅20師陣地,紅軍大敗,而紅軍團、營、連干部被俘若干,胡宗南連夸張靈甫是“黃埔英才,革命猛將”。不久,張靈甫又以一團之眾,突破紅軍主力對衛立煌軍部的包圍,救出衛立煌。
1936年,因懷疑妻子吳海蘭是中共地下黨員(一說為因為胡宗南曾開玩笑說張靈甫前妻打扮漂亮且疑似跟其他男人有染因而暴跳如雷)于自宅內將其槍殺。蔣中正下令關入南京“老虎橋模范監獄”判處10年,甚至已經被欽點為槍斃的名單之內。】
點評:這哥們毫不掩飾其真實意圖,直奔主題,佩服!下面是他為張靈甫評功擺好,論述他應該作為“抗日名將”的理由:
【1937年抗戰爆發,張靈甫因國民政府戴罪立功的命令而獲釋,先任參謀參加淞滬會戰,1937年10月任第五十一師153旅305團團長,于11月10日后參與第三戰區部隊撤離淞滬時的第二期掩護任務。
1938年武漢會戰中,張靈甫以第七十四軍51師153旅旅長的身份參加萬家嶺戰役,獲云麾勛章(未知等級)。
1939年3月,張靈甫參加南昌會戰,于1939年4月1日在祥符觀中彈受傷。受傷后赴香港治療,后不顧英籍醫生勸告再治療一個月可以痊愈即提前歸隊,從此留下殘疾,被稱為“跛腿將軍”。
1941年參加“第二次長沙會戰”,于1941年冬天師長廖齡奇因第二次長沙會戰中抗命遭槍決,張靈甫升任五十八師師長。
1943年常德會戰,蔣介石嚴令“常德如失陷,應由第十軍、第七十四軍、第七十九軍負完全責任”,王耀武指揮下的第七十四軍、第七十九軍、第一〇〇軍,向常德移動援救固守常德的第五十七師。最后在第五十七師近乎折損殆盡的狀況下國軍收復常德,該場戰役使張靈甫獲四等云麾勛章。
1944年5月開始的長衡會戰中第七十四軍未能成功援救圍困于衡陽的第十軍,衡陽淪陷。雖受軍方高層指責但檢討后74軍并無作戰不力因此未遭懲處;長衡會戰后張靈甫受蔣中正獲準進入1945年2月至6月陸軍大學將官班進修。
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因財政困難,大力裁撤部隊及降編將軍團降編為師團,故1946年4月第七十四軍亦降編為整編第七十四師,而張靈甫在老軍長王耀武鼎力幫助下任中將師長,并戌守南京。
張靈甫常訓導部下“救民于水火,軍人之樂也”,面對在火災中掙扎的災民,十分痛心,現在正是身體力行為部下作出表率的時候。在部隊整訓之余,張靈甫親自帶領所屬官兵,在瓦礫灰燼之中幫助受災群眾建屋搭梁,恢復家園。由于74軍軍紀嚴明,不擾民,加之抗日英雄的名聲,張靈甫的部隊與當地民眾關系融洽,留下良好的口碑。】
平心而論,上面所說的基本上是事實,看過電視劇《紅日》以后,也對他作為國民黨將領,卻對湯恩伯、李天霞等其他國民黨高官中的貪腐現象敢于說不表示敬佩,雖然他敢于與貪腐斗爭的目的是維護國民黨的統治,但是就跟蔣經國后來的上海打虎一樣,還是難能可貴的,這一點值得超越政治立場給予肯定。
就因為這些個原因,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時,張靈甫兒子在人民大會堂領了抗戰勝利紀念章, 張靈甫長子領取的紀念章,上方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字樣由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錦濤親筆題寫。
按理說,這應該體現了共產黨的胸懷寬廣,而且體現了對國民黨方面的很大的誠意。
然而,某些人直到現在還糾纏不休,非得給張靈甫爭取個“抗日名將”的桂冠,這僅僅是為了給他以及其家人一個“公道”嗎?我納悶的是,為什么在國民黨將領中,還有好些高級將領是在抗戰中表現突出的,為什么某些人不提,單獨對張靈甫的事情糾纏不休呢?
曾有人統計過,抗戰中,功勞和影響在張靈甫之上的,至少包括張自忠、傅作義、馮治安、孫蔚如、湯恩伯、孫震、孫連仲、劉汝明、關麟征、白崇禧、薛岳、俞濟時、王耀武、施中誠、鄧龍光、王敬久、吳奇偉、王陵基、王凌云、李玉堂、宋希濂、鄭洞國、羅卓英、黃杰、衛立煌、杜聿明、孫立人、廖耀湘、陳明仁、方先覺、胡璉……
然而,一些鼓吹“國民黨抗戰功績”的人,卻偏偏無視大多數國民黨抗戰名將,偏偏在一個張靈甫身上大做文章。無論是百度百科和媒體亮相,有關“抗戰功績”的描述,無人及得上張靈甫一個人。
其實仔細審視一下,就會發現一個規律,上述排名前30名的國民黨抗戰名將,居然沒一個是在解放戰爭中戰死的。或者在抗戰殉國,或者內戰中被俘,或者起義,或者逃臺。整個解放戰爭中,抗戰功績較高的國民黨將領中,居然只有張靈甫等寥寥幾人算得上是“壯烈戰死”。
張靈甫在抗戰期間,只是74軍的一份子,他的功勞,離不開74軍,當然也就離不開74軍的軍長和形象代表王耀武。眾所周知,張靈甫在抗戰中,基本是在別人指揮下作戰。貌似沒有獨擋一面,主持全局,獨立建功,主導過一場大戰。只是在一定戰術層面上,取得過殲敵成果,為全局性的戰役勝利,發揮過一些有限的作用。從這個角度說,張靈甫的功績和影響,與名不經傳的霍葵彰都不能相比。霍葵彰好歹還奉命率軍(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兩個軍五個師約5萬人),斬將下城,獨立攻取滇西騰沖。戰役過程中沒有出現過影響全局的大潰退現象,按計劃攻取騰沖后,也確保了這一戰略性的成果沒有反復。張靈甫固然作戰英勇,但并無可圈可點之處。起碼從這一點說,比不上霍葵彰。可是,近年來,“抗日名將張靈甫”被一些媒體和粉絲炒作得十分厲害,而且張靈甫的抗日功績竟然被無限抬高。
比較一下張和其他未被這類人重視的其他國軍抗日名將,可以看出張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死于解放戰爭中,當然還有一個邱清泉,而他們的上級,都是被解放軍抓了俘虜,王耀武還因改造良好,被提前特赦,所以在這類人眼里就是不能說。
至于戴安瀾,犧牲在異域,當時在延安大陸官方還因此開了追悼大會,不能拿來證明大陸官方沒良心,所以不能提。
余程萬,在昆明的起義名單上有他,不忠于校長啊,居然簽字了,不能提。
佟麟閣,趙登禹,張自忠,都是29軍的,并且還被大陸官方追認為革命烈士,有了以名字命名的道路,提了就等于抽自己的嘴巴,不能提。
衛立煌,長期與大陸官方交情非淺,戰犯帽子還沒摘掉,就和大陸官方眉來眼去,后來更主動回國成了大官,別看在沂口挺威風,不能提。
李宗仁,作為桂系代表,長期和委員長鬧別扭,還要搶班奪權當總統,最后也回到了大陸,打了臺兒莊怎么了,更不能提。
那提誰呢?只能提提張靈甫、邱清泉們了,而且只能提好事,象蘭封之戰,邱清泉的表現被校長罵了個狗血噴頭,這事也不能提。還好,張靈甫沒有,所以要大提特提。
眾所周知,常公公不僅大罵那些率部起義的將領:“娘希屁,我待你們不薄,你們怎么能夠背叛我!”但是那些并不是起義,而是追隨常公公打內戰被俘的高級將領(里面不乏“抗日名將”)被共產黨釋放以后,臺灣的國民黨當局居然容不下他們。
1975年2月27日,毛澤東看到公安部核心小組《關于第七批特赦問題的報告》和準備送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說明書后,作正式批示。
當時在長沙的毛澤東在聽秘書讀報告時說道:“放戰犯的時候要開歡送會,請他們吃頓飯,要多吃點魚肉。每人發100元零用錢。每人都有公民權,不要強迫改造。”當秘書談到,報告中提出仍要繼續關押改造13人時,毛澤東斬釘截鐵地說道:“都放了算了!強迫人家改造也不好。土改的時候,我們殺惡霸地主,不殺,老百姓害怕。這些人(注:指戰犯)老百姓都不知道,你殺他干什么!所以,一個不殺。”當談到報告中提出安置在農村的釋放人員每人每月發放生活補貼費15元至20元時,毛澤東明顯地表示出不滿意,說道:“氣魄太小了,15元太少!”稍停,毛澤東又說:“有些人有能力,可以做工作。年老有病的要給治病,跟我們的干部一樣治。人家放下武器25年啦!”
據統計,1959年12月4日第一批特赦戰犯之前,正式聽候處理的在押國內戰犯總數為856名。至1975年3月19日第7批全部戰犯被特赦止,共特赦釋放589名,刑滿釋放65名,另案處理釋放10名,經審查按起義投誠對待、立即釋放的25名,病亡167名。這些人員,除病亡的外,都按黨的政策作了妥善安置。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后,在平反冤假錯案工作中,對已處理的前戰犯(如沈醉等)經復查并報最高人民法院裁定糾正,又按起義政策對待。
中國政府7次特赦國內戰爭罪犯,引起國內外的巨大反響。尤其是在1975年3月釋放全部國內戰犯,更引起了轟動。在這些戰犯中,有10名前國民黨軍官提出回臺灣的申請被批準。他們是:王秉鋮,原國民黨第五十一軍中將軍長;陳士章,原國民黨第二十五軍中將軍長;蔡省三,原國民黨青年救國團贛東青年警務總隊少將總隊長;周養潔,原國民黨軍統局西南特區少將副局長;王云沛,原國民黨浙江省保安司令部少將副司令;段克文,原國民黨軍統局少將專員;楊南郵,原國民黨一五0師上校團長;趙一雪,原國民黨二八一師上校團長;張鐵石,原國民黨六十八軍政工處上校處長;張海商,原國民黨青年軍二0四師上校團長。
但是,臺灣島內的新聞輿論對中共特赦戰犯及允許前“國軍”軍官申請去臺之舉緘口無言,甚至刊載此類新聞的港澳等地的報紙運抵臺灣之后,也一律予以查禁。后來,迫于形勢,也僅有簡短報道。據港澳地區報紙披露,臺灣輿論界之所以先對特赦戰犯消息避而不登,隨后雖有簡略報道但并不刊登獲釋人員名單,是有其難言苦衷的。因臺灣當局一直把有些在押戰犯當做“烈士”,并把他們牌位供奉在臺北的“忠烈祠”內,如已“慷慨就義”的周養浩等人。在島內外輿論的壓力下,臺北的《中央日報》上發表一篇題為《毛共釋放所謂“戰犯”的動機和陰謀》的社論:
【特赦戰犯“除了試圖搖惑我們心防之外,至少還有三重動機:第一,對內佯示'寬大'……第二,對外偽裝'安定';第三,說得遠一點是為將來可能對臺灣進行武裝冒險時,布下一段伏筆。”】
還在10名獲釋人員即將離開北京往香港之際,在臺灣島上,重病在身的蔣介石突然驚叫了一聲:“毛共是在要我的命!”便撒手西去。其公子蔣經國剛接管了政權,便面臨著中共釋放國民黨戰犯,并有10人要求去臺的棘手難題。一方面,王秉鋮等10人都是國民黨軍事將領,在內戰戰場上被俘,現在獲得特赦,要求到臺灣同自己的親人會面團聚,在情在理,不能拒絕接受。而且,在國際上也沒有對對方寬大釋放的人員拒絕接受的先例,如果執意拒絕,恐難避免國際輿論的譴責;但另一方面,如果準許這10人進入臺灣島內,又勢必會引發各界民眾的轟動,進而戳穿了國民黨長期制造的種種反共謠言與神話,沖擊和動搖島內的“民心”和“軍心”,這在政治上和軍事上都將要陷入極大的被動。
6月4日午間,香港“麗的電視”,突然爆出一則重大新聞:“現時滯留本港等候前往臺灣的前國民黨戰俘之一張鐵石,今日1時被人發現在他的酒店(注:指富都酒店)房間內留下一張字條,表示對前往臺灣會晤家人的機會感到絕望。張鐵石現年65歲,曾任國民黨第六十八軍政工處上校處長。死后遺下妻子和三名子女,他們現時仍然居住臺灣。”
張鐵石自縊身亡的噩耗傳出后,所有獲釋申請回臺人員無不震驚與悲憤至極,紛紛發表談話或聲明,一致譴責臺灣當局絕情寡義。港澳地區的新聞輿論更是一面倒地痛斥臺灣當局拒絕接收10人回臺的喪失人倫之策,甚至海外的媒體也紛紛發表評論譴責。
假如作為曾經的民國政府御林軍統領、國軍“五大王牌”的統帥之一的張靈甫不但沒有在國共內戰中戰死,而且是在孟良崮戰役中被俘,假如他獲釋以后要去臺灣,臺灣會接受他嗎?或者不管他最后是去臺灣還是留在大陸,某些人還會像現在這樣糾纏不休要非為他爭取一個“抗日名將”的桂冠嗎?
張靈甫帥嗎?帥!對抗戰有過貢獻嗎?有過!問題的關鍵在于,他不是死在抗戰的戰場上,而是死在內戰的戰場上。
在這里,我不得不提到兩個人,第一個是汪精衛,此人是所謂的“民國四大美男子”之一,論之前的功勞,他早年追隨孫中山投身辛亥革命,曾經有過刺殺清王朝攝政王的壯舉,是國民黨元老之一,而且與蔣介石交替擔任國民黨黨首和民國政府首腦。國民黨或者國民政府會在紀念辛亥革命的時候把他作為辛亥革命的先驅紀念他嗎?
也許有人會回答說,他后來成為了漢奸,怎么能夠相提并論,好,那么咱們就提另外一個人——彭雪楓。
臺灣“中央社”2015年1月報道,臺“國防部”紀念對日抗戰勝利70周年的“勇士國魂月歷”,列出中國共產黨將領左權為殉國將領,一樣曾參與對日抗戰的共產黨將領彭雪楓,則因對戰“國軍”時死亡,未列入殉國將領名單。
據報道,臺“國防部”發言人羅紹和對此說,“文教處”編印“勇士國魂月歷”時,邀請學者專家討論,他們認為左權的狀況比較適合納入殉國將領,彭雪楓的狀況不宜。
臺“國防部”政治作戰局文宣心戰處處長余宗基說,彭雪楓是和“國軍”對戰作戰死亡,和左權對日作戰陣亡不同,“勇士國魂月歷”主要以對日作戰陣亡的將領為主,彭雪楓狀況和這次主題不是很契合。
彭雪楓是新四軍高級將領,1940年,彭雪楓率領新四軍第6支隊在運河線、黃泛區,北靠隴海路、南跨渦河間與日軍展開游擊戰爭,并進入皖東北地區,與淮北路東地區活動的部隊會合,組建了騎兵團。1941年皖南事變后,任新四軍第4師師長兼政治委員、淮北軍區司令員,領導根據地軍民同日偽軍及國民黨頑固派軍隊進行艱苦斗爭,1942年—1943年,彭雪楓與鄧子恢、張震、吳芝圃等在洪澤湖地區堅持敵后抗日戰爭,縱橫弛騁,浴血奮戰,取得了著名的33天反“掃蕩”斗爭的勝利。期間他刻苦學習毛澤東軍事著作,博覽中外兵書,總結實踐經驗,對抗日戰爭的游擊戰術和政治工作問題進行了論述。親自編寫《游擊戰術》 、《戰略戰術講授提綱》等教材,經常到抗日軍政大學第4分校授課。
1944年8月,日軍發動中原戰役,大舉向河南腹地進攻,攻陷了鄭州、洛陽、許昌、郾城等38座城池,中共中央決定向河南敵后進軍,收復失地,彭雪楓奉命西征。彭雪楓麾下的新四軍第4師進行了大小戰斗3760次,累計殲敵4萬8千余人,取得了敵我傷亡比例5:1的輝煌勝利。9月11日,在河南夏邑東八里莊圍殲土頑李光明的戰斗中,彭雪楓將軍親自指揮戰斗,正當戰斗勝利結束時,不幸被流彈擊中,英勇殉國。
當時的彭雪楓還屬于民國政府領導的“國民革命軍”系列,跟國軍是同一個陣營的,只不過他是犧牲在反擊國民黨頑固派掀起的反共高潮的戰場上,僅僅因為如此,臺灣方面就以他“因對戰‘國軍’時死亡”為由,“未列入殉國將領名單”。而張靈甫與華東野戰軍交戰于孟良崮的時候,雙方已經是敵對陣營了。彭雪楓的情況可以說跟張靈甫相似,只不過方向相反,彭雪楓犧牲在與“國軍”的交戰中,就不能入編臺“國防部”“文教處”編印的“勇士國魂月歷”,而張靈甫戰死在國共兩黨已經破裂以后的與解放軍交戰的戰場上,某些人卻糾纏不休要GCD給他戴上“抗日名將”的桂冠,什么邏輯?
如果非得論起“抗日名將”,李宗仁和孫立人不僅僅是在臺兒莊和滇緬戰場上威震敵膽的貨真價實的抗日名將,張靈甫那點點戰果不能望其項背,而且他們倆還是某些人的主子美國曾經要用來替代老蔣的位置的人,某些人為什么不像對待張靈甫這樣對待他們倆呢?不是說“對國家的貢獻不能以階級來論”嗎?何況他們倆跟張靈甫同屬于為了一個階級呢?
我相信會有一天,也許會給張靈甫新的評價,那時候將是中華民族大團圓之日,但是絕對不應該是現在。現在某些人一方面對新中國的開國領袖和為了建立新中國而流血犧牲的幾乎所有英雄模范肆意潑污,一方面千方百計要迫使政府授予張靈甫等“抗戰名將”的稱號,甚至要為屠殺紅軍西路軍官兵的儈子手馬步芳招魂,借口也是“抗日名將”,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國民黨政府在大陸一敗給共產黨,在臺灣,兩次敗給民進黨,民進黨兵不血刃就奪取了政權,被國民黨統治那么多年的臺灣,國民黨說丟就丟了,現在民進黨要對國民黨趕盡殺絕,斬草除根,反倒是大陸方面支持臺灣那些藍營掌握的認同“九二共識”的縣市,某些前朝遺老遺少不是去想方設法重新奪回臺灣的領導權,卻千方百計推動在大陸改旗易幟,復辟舊王朝,就像跟狗打架打不過,被咬了,卻回過頭來跟老虎拼命,這要有多傻才會這樣做!
某些人千方百計給張靈甫涂脂抹粉,給馬步芳招魂,不僅僅是為了一兩個人的名譽那么簡單。他們是始終對國民黨被趕到臺灣耿耿于懷,以為他們比蔣介石和美國人聰明,以為如果由他們來領導國民黨,鹿死誰手未可知。最可笑的是,當年抗戰結束以后,國民黨手握800萬重兵對付100多萬的G軍,而且很多是美式裝備,曾經狂言三個月內消滅G軍,結果幾年下來,不用打,光投向G軍的就有260萬人。某些人把國民黨的失敗歸因于蘇聯支援G軍大批武器,但是面對國軍的飛機大炮和軍艦還是打過了長江和瓊州海峽的解放軍的木船不會也是蘇聯人給的尖端武器吧?當年國軍在正面戰場上打不過日軍,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打不過美軍,以美軍為首的16國聯軍在朝鮮戰場上打不贏G軍,而現在某些“嘴炮英雄”卻堅信如果國軍不是太“文明”,太“講人性”,就能夠打贏G軍,一個人要腦子進了多少水才能得出如此荒謬的結論。
國民黨當年在大陸上無法立足,在臺灣兩度丟權,連戰等有識之士選擇了國共兩黨再次合作推動和平統一的破冰之旅。而大陸上某些前朝遺老遺少稱臺灣是“華人圈中的民主典范”是好東西,現在總不能被“好東西”淘汰的也是“好東西”吧?然而,在某些人這里,假如國民黨贏得選舉,他們就說是“三民主義”的勝利,應該在此旗幟下統一中國;如果敗選,他們就說是“民主”的勝利,什么邏輯?!
反G的“英雄”被共產黨領導的政府定為“抗日名將”,某些人千方百計追求的就是這個效果,最后再得出“抗日名將”沒有死在日本人手中,卻死在GCD手中的結論,這就是某些人對張靈甫的問題糾纏不休的根本目的。
假如同樣是這個張靈甫,在孟良崮戰役中被俘,最后于1959年跟其他戰俘那樣被釋放,你看看那些人還會千方百計往他頭上戴“抗日名將”的高帽子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